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消融邊界的 《蒙娜麗莎》:達文西追尋真實的最後答案?

2024/01/07 瓦堡學院

達文西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蒙娜麗莎》(Mona Lisa),就算任何不了解文藝復興...
達文西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蒙娜麗莎》(Mona Lisa),就算任何不了解文藝復興的人,都能輕易對其說道一二。這幅名畫是達文西巔峰之作,根據羅浮宮的定年,創作時間從1503年開始,直到1519年結束,這17年間伴隨達文西到過佛羅倫斯、米蘭、羅馬、法國,直到他的生命終點。 圖/美聯社

文/戴郁文、王健安

達文西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蒙娜麗莎》(Mona Lisa),就算任何不了解文藝復興的人,都能輕易對其說道一二。這幅名畫是達文西巔峰之作,根據羅浮宮的定年,創作時間從1503年開始,直到1519年結束,這17年間伴隨達文西到過佛羅倫斯、米蘭、羅馬、法國,直到他的生命終點。

《蒙娜麗莎》從達文西在世時就具有影響力,達文西過世不久,它就從達文西學徒手中變成法國的王室收藏,大革命後又輾轉被拿破崙用來裝飾臥房,最後,它安身在羅浮宮進入大眾視野,直到今日依舊是羅浮宮最受矚目的收藏品,有超過百分之80的遊客專程來看它。

▌請收聽下方連結:

▌文藝復興三傑於佛羅倫斯交會

達文西在1499年因為戰亂離開生活多年的米蘭,在義大利各處尋找新贊助者。1503年他開始創作《蒙娜麗莎》,也在這一年回到佛羅倫斯。《蒙娜麗莎》創作初期,文藝復興三傑便第一次在同時空交會。

1503年50多歲的達文西邁入了人生後半場,28歲的米開朗基羅則已出人頭地,不久前完成的《聖殤像》(1499) 讓他聲名大噪,此時正忙著創作《大衛像》(1501-1504)。達文西後來不僅參與大衛像放置處的審查工作,1504年兩位大師還在市政廳有一場大型壁畫競賽,前後都伴隨著二人相看兩厭的傳說。

1504年,年輕的拉斐爾也來到佛羅倫斯,21歲的他才剛剛出師,相當仰慕兩位大師。在佛羅倫斯停留的三、四年間是拉斐爾人生的重要階段,戮力鑽研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藝術風格。《蒙娜麗莎》也是他的研究對象之一,不僅為它留下素寫稿,甚至還有兩幅明顯受其影響的女性肖像畫。

圖為三幅出自拉斐爾的作品。1504年,21歲的拉斐爾也來到佛羅倫斯,《蒙娜麗莎》...
圖為三幅出自拉斐爾的作品。1504年,21歲的拉斐爾也來到佛羅倫斯,《蒙娜麗莎》也是他的研究對象之一,不僅為它留下素寫稿(圖左1),甚至還有兩幅明顯受其影響的女性肖像畫(圖左2、圖右1)。

▌蒙娜麗莎「神祕」嗎?

經過五百多年歲月,今日的《蒙娜麗莎》已布滿密密麻麻裂紋,還有些許損傷,特別是表層覆蓋的透明漆因為變質造成畫面黃化和暗沉。即便如此,原件圖像仍是我們的觀察依據。在羅浮宮專門為《蒙娜麗莎》設置的網頁,可以放大觀賞細節,甚至可以與不同畫作對比,感受這幅傑作的特殊之處,是相當好用的工具。

在深入分析圖像前,你對《蒙娜麗莎》的初步觀看印象與認識是甚麼呢?是如假包換的美女?儀態端莊的古代貴婦?恬靜、幸福、嘲弄與哀愁並存的微笑?消失無踪卻無傷大雅的眉毛?緊緊跟隨觀眾的奇妙視線?難以理解的昏暗畫面?還是靈異故事的常見題材?

也許再看兩眼,漸漸覺得她的姿態不太自然,氣息卻又相當自在,其中似乎大有玄機?對大眾而言,因時因人而異、各種相去甚遠的感想都能成立,而且人人都能在麗莎身上找到各自的共鳴,似乎更推進了這幅畫的神秘之說。

《蒙娜麗莎》以圖像一次性地呈現大量訊息,是達文西感官能力、作畫技法、科學知識、美感分析,最顛峰、最精湛的綜合表達,如此難以完整言語描述的複雜性,本身就是一件魔幻的事。

除此之外,造成大眾崇拜與好奇心理,也是數百年歷史累積的結果。除了在16世紀啟發包括拉斐爾在內的藝術家,並獲得瓦薩里《藝苑名人傳》的讚賞,以及之後享有三百年的王室藏品身分,最重要的是,19世紀大量浪漫派的藝術評論及優秀的版畫複製品,開始在公眾間形塑出濃烈的「神秘」標籤。

尤有甚者,20世紀初戲劇性的竊盜故事加上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其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更勝從前,至今《蒙娜麗莎》依舊是全球最家喻戶曉的藝術品。

由於名聲極大,《蒙娜麗莎》有數不清的詮釋與創意應用,反而可能成為人們自主欣賞這幅畫的阻礙、將他人灌輸的資訊當作直覺反應。無論是透過螢幕、紙本還是親臨羅浮宮現場,應盡可能以自己的眼光來理解,將注意力放在圖像本身。若離開圖像太遠,僅是複誦前人的評論或拾人牙慧,可能會扁平化這幅畫的價值,或者真正的辜負了達文西的天才。

經過五百多年歲月,今日現存於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已布滿密密麻麻裂紋,還有些許損傷...
經過五百多年歲月,今日現存於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已布滿密密麻麻裂紋,還有些許損傷,特別是表層覆蓋的透明漆因為變質造成畫面黃化和暗沉。 圖/美聯社

▌穿越印象,回到圖像

《蒙娜麗莎》是一幅畫在楊木板上,高79公分、寬53公分的長方形油彩畫作。主角麗莎坐在椅子上,下半身隨椅子朝向畫面左方,只畫到膝蓋以上的部位。她的胸口及臉孔向觀眾略為旋轉,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至少四分之三正面的樣貌。

一眼望去,麗莎身後是遼闊的自然景像。仔細看她肩膀兩側貼近畫框的位置,各有一根小柱子,雖然只畫出非常窄小的柱身,但柱子底座清晰可見。這兩根柱子下方有一道矮牆檔在麗莎身後。我們可以推測,這是一個類似涼廊或陽台裡的位置。柱子與矮牆共同構成一個方框,框住了遠處風景,也框住了麗莎的臉龐。

這幅畫的主要光源並非來自麗莎身後的戶外風景,而是畫面前方的左上角,顯然是達文西的刻意安排。整幅畫就像在攝影棚裡取景一般,為麗莎特意打上燈光。這樣的光線效果以及旋轉角度,削減了麗莎臉部五官輪廓線的存在感,例如本應該是最凸出的鼻樑稜線,因為光線的修飾而較不顯眼。

觀察麗莎的臉孔,無論是額頭、顴骨、鼻頭或下顎線,都沒有鮮明的稜角或凸起,呈現出柔和、均衡的橢圓形輪廓。她的雙眼沒有隨著臉部角度向斜前方平視,而是轉到更大角度,與椅子方向垂直,注視著畫面前的我們。

她的右眼瞳孔略大於左眼,兩眼閃爍著不同光芒,眼神放鬆而平靜。她沒有上下睫毛也沒有眉毛,卻不顯得怪異。豐富柔和的色階與光影打造出麗莎臉部自然流暢的立體感,她的臥蠶膨潤,額頭、雙頰與下顎飽滿卻不過於凸出;臉部中線從眉心流暢地延伸到鼻梁,再輕柔地越過人中和唇峰,最終在下巴圓潤收尾,既沒有刻意抬起也沒有內縮,以平衡的角度展現恬靜的美感。

 圖/羅浮宮
圖/羅浮宮

麗莎的左邊嘴角微微上揚,嘴唇輪廓沒有鮮明的界線。這個嘴型可視為自然狀態下的表情,也可以是一抹若有似無的微笑。淡紅色調的唇色,與整體膚色和臉部特徵融為一體。細膩的光影與色調變化,賦予她的嘴唇生動、立體、溫暖的質感,讓這種「若有似無」的表情成為後來人人口中的「神秘微笑」。

幾縷小波浪狀的髮絲垂在臉頰兩側,中分髮型使麗莎的頭頂線條更顯圓潤,也讓臉部的橢圓形輪廓更加勻稱。透色的薄紗覆蓋著頭頂和身體,層層疊疊、抓皺的特性在視覺上產生了膨鬆感,再度削弱人物肖像輪廓的邊際線。

《蒙娜麗莎》整體構圖相當穩定。雖然旋轉的人體姿態使許多細節無法全然對稱,但不只前面提到她的面容結構流暢均勻,她的人物整體外輪廓,也是一個等腰三角形,而這個三角形與整幅畫作共用同一條中軸線,從上方經過麗莎的左眼,向下經過她右手中指中間的關節。她的右手掌是整個肖像最靠近觀眾的身體部位,疊放在左手腕前方。麗莎就像一座挺拔的金字塔,塑造出結構重心與人體份量感的效果,呈現一個很有創意的姿勢。

從麗莎雙手袖子上的皺摺延伸向上看,兩側風景中有呼應的蜿蜒道路和河流。達文西以居高臨下,近乎鳥瞰的視角描繪這一大片地景風貌,並以藍色調和土黃色調分成上下兩區。土黃色調的近景有山丘、道路、河流、拱橋和較平坦的地勢,藍色調的遠景有更大面積的水域和更險峻的山勢,有如奇幻世界的洪荒之地。我們可以注意到,達文西用顏色和清晰度的變化來強化透視效果,隨著距離越遠越藍、越遠越模糊,最遠的山脈幾乎與天空融為一體。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麗莎左右兩側的風景看似一致,卻又不那麼連貫。無論是水域、山脈、道路或人造建築,沒有任何一個是左右直接相連的,這在視覺上會形成一種相對動態、立體的錯覺。

 圖/羅浮宮
圖/羅浮宮

達文西工作坊,《普拉多蒙娜麗莎》,約 1503-1516 年。很可能是達文西學生...
達文西工作坊,《普拉多蒙娜麗莎》,約 1503-1516 年。很可能是達文西學生在達文西工作室與《蒙娜麗莎》同時創作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複製品,為我們提供《蒙娜麗莎》原始色彩及消失眉毛一種想像的可能參考。 圖/維基共享

▌栩栩如生的魔幻技法

達文西是傑出的大自然觀察者,相當懂得運用自己的視覺,也懂得控制別人的眼睛。捕捉一個連續動作中的瞬間往往能製造充滿生氣的畫面,而創造這種真假難辨的錯覺,需要各種作畫技巧來說服觀者,這些繪畫概念都有其傳統,但達文西技術精湛且搭配得宜,能以更高明的手法實現。

例如許多人覺得麗莎雙眼會隨著觀者移動,這並非達文西首創,而且在他較早期作品《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c. 1495-1499) 也有同樣效果,創造觀者與肖像之間的互動連結。

《大衛像》和《維納斯的誕生》用S型曲線呈現動態感的Contrapposto(對立式平衡)概念,同樣也在《蒙娜麗莎》出現。其基本原理是當人物身體的一部分向某個方向移動或轉動時,其他部分向反方向移動或轉動,從而製造動態平衡效果。麗莎的頭部和眼神朝向觀眾,身體則輕輕向右旋轉,不僅賦予人像自然放鬆的氣質,還增添深度和動感。

細究下來,麗莎的旋轉比《維納斯的誕生》自然許多,也比《大衛像》有更多維度。麗莎從腳、胸部、頭部到眼珠細膩地分成四階段旋轉,位於腰部高度的雙手與眼珠也轉成同一方向,形成另一個曲線。事實上,達文西之前就曾以Contrapposto描繪女子半身肖像《抱銀貂的女子》(1489-1491) ,不僅與麗莎有類似的旋轉概念,手上抱的貂也呈現扭轉姿態。

值得注意的是,《抱銀貂的女子》手部描繪相當醒目,甚至略為突兀,無論是尺寸或肌肉張力都彰顯達文西長期對手部的關注。而麗莎的手部描繪更加成熟與自然,在動態人像結構中提供相對穩定平和的視覺元素,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

圖右:《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也有「雙眼隨著觀者移動」效果,創造觀者與肖像之間的互...
圖右:《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也有「雙眼隨著觀者移動」效果,創造觀者與肖像之間的互動連結。圖左:《抱銀貂的女子》手部描繪相當醒目,甚至略為突兀,無論是尺寸或肌肉張力都彰顯達文西長期對手部的關注。

▌消融邊界的暈塗法

除了靠肢體結構捕捉真實感,另一要素便是物體的光影與色澤。達文西最為人稱頌的畫技之一Sfumato(暈塗法),經過長年醞釀,在《蒙娜麗莎》有神乎其技的施展,也是麗莎雙手描繪比抱貂女子更傑出的原因。

Sfumato字面意思是「如煙霧般消失」,用豐富細膩的色彩漸次融合,在明暗之間創造出難以察覺的微妙過度,避免僵直或醒目的輪廓邊界,使物體看起來更加自然、立體和生動。除此之外,善用陰影與煙霧般的視覺效果,還可創造出如震動瞬間般的假象,為觀者留下自行想像、感受和猜測的餘地。

其實這個概念在14世紀就可看到類似運用,但因為使用媒材、創作觀念的不同,也沒有深刻觀察人體結構、光影變化等自然元素,而顯得不夠細緻。

以「顏色隨著距離越遠越模糊」和「顏色隨著距離越遠越藍」來表現透視的手法也不是達文西首創,但達文西以此原則結合暈塗法讓效果大為升級。我們可以比較達文西的早期畫作《聖母領報》(1472)波堤且利《聖母領報》(1489)。

它們有同樣主題和構圖概念,但達文西的遠景以暈塗法強化了空氣透視效果,增加畫面的深遠感,人體也以此法軟化了明暗之間的過度,創造更逼真的質感。相比之下,波堤且利的輪廓線就鮮明許多,整幅畫彷彿由各種象徵物組合拼貼而成。

《聖母領報》是達文西20歲的作品,等到他開始畫《蒙娜麗莎》時,已經50歲左右,各種技法和知識也更成熟。

上圖:達文西《聖母領報》(1472),下圖:波堤且利《聖母領報》(1489)。它...
上圖:達文西《聖母領報》(1472),下圖:波堤且利《聖母領報》(1489)。它們有同樣主題和構圖概念,但達文西的遠景以暈塗法強化了空氣透視效果,增加畫面的深遠感,人體也以此法軟化了明暗之間的過度,創造更逼真的質感。相比之下,波堤且利的輪廓線就鮮明許多,整幅畫彷彿由各種象徵物組合拼貼而成。

圖右為拉斐爾的《仕女與獨角獸》(約 1505-1506 年),構圖明顯受到《蒙娜...
圖右為拉斐爾的《仕女與獨角獸》(約 1505-1506 年),構圖明顯受到《蒙娜麗莎》影響,背景也以「顏色隨著距離越遠越模糊、越遠越藍」原則描繪,但相比達文西搭配細膩的暈塗法運用,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消融萬物照無邊界

背景與麗莎人物像都是成就這幅偉大作品的關鍵。背景除了前面圖像描述時提到的動態空間感,還看到時間流動感。背景巨大的景深,從遠處險峻迷濛的山川湖海,到中段有建築物的郊區地景,再到麗莎所在之處,如此宏偉又充滿細節變化的視野,在畫家有方向性的引導下,自然會產生一種時間流動感。

對一些研究者而言,甚至看到了古代與現代的串聯,他們認為遠處具有科幻效果的地景,有如荒蕪的史前時代,透過河流、道路與麗莎左肩傾瀉而下的螺旋狀披肩連結達文西所在的現代。

浩瀚的大地並沒有掩蓋麗莎的重要性,她如一座金字塔一般屹立在中間,但大地也不因作為背景而讓人忽視,兩者的重要性不分軒輊。此外,傳統文藝復興肖像畫的背景,主要是作為人物身分的線索、或說明所在空間,但研究者普遍無法確定《蒙娜麗莎》風景是真實或虛構,也沒有任何植物能推斷象徵意義,這是很罕見的情況。

背景與麗莎的對比關係,可說是達文西大小宇宙思想的終極表現。在《蒙娜麗莎》中,河流、道路、山岩對比著人體的血管、肌理和骨架,透過道路、河流連結與麗莎肩頭上的披肩連結,使風景與麗莎成為彼此的一部份。達文西也透過暈塗法消融了背景與麗莎之間的邊界。

事實上,在達文西的世界裡對萬事萬物的理解沒有邊界,沒有任何框架的束縛,充滿彈性,並且能連通一切,而且相當好學,因此造就了他通才的特質。也許充滿消融性的《蒙娜麗莎》正是達文西內在的展現,也是他一生知識結晶的具現。

麗莎左右兩側的風景看似一致,卻又不那麼連貫。無論是水域、山脈、道路或人造建築,沒...
麗莎左右兩側的風景看似一致,卻又不那麼連貫。無論是水域、山脈、道路或人造建築,沒有任何一個是左右直接相連的,這在視覺上會形成一種相對動態、立體的錯覺。 圖/羅浮宮

▌文藝復興肖像畫傳統

肖像在西方藝術有悠久歷史,有硬幣、雕像、繪畫等各種形式,而且肖像的傳統最早可溯源到上古、古典時代的埃及及古希臘羅馬,最常見的便是用於展現權威或紀念功勳的皇帝肖像。到了文藝復興時代,統治者仍是肖像的主要創作對象,但隨著對現世生活更加重視,漸漸出現傭兵、商人或是不同類型的人物主題。

《蒙娜麗莎》其實可看到古代皇帝肖像的影子,在達文西之前的藝術家也已不斷嘗試人物肖像的畫法,例如義大利波提且利彼薩內羅,或北方的范艾克杜勒都有各種突破,有時肖像還夾在宗教畫中出現。這些肖像畫的目的,相當程度上都是為了紀念或彰顯人物,而且能夠委託製作肖像基本上都有相當財富或權力,《蒙娜麗莎》的委託者就是麗莎經商有成的丈夫。

由於肖像作為一種人物身分的象徵物,許多畫面元素都經過精心設計。某些業主甚至會在合約中指定顏色用料,特別是藍色在當時代相當珍貴,我們在拉斐爾作品中常看到的藍色服飾,除了象徵純潔崇高,同是展現委託主的財力。

從這點來看,《蒙娜麗莎》也是相當獨特的案例,從她身上看不到額外飾品配件,甚至沒有婚戒或任何象徵物,打扮低調卻不失品味,此安排讓觀者聚焦在人物本身的容貌與氣質。

在達文西之前的藝術家也已不斷嘗試人物肖像的畫法,由左至右:義大利波提且利《手持老...
在達文西之前的藝術家也已不斷嘗試人物肖像的畫法,由左至右:義大利波提且利《手持老科西莫勳章的男子肖像畫》(約1474年)、北方的范艾克《阿諾菲尼的婚禮》(1434 年)、杜勒《自畫像》(1500年)。

某些業主甚至會在合約中指定顏色用料,特別是藍色在當時代相當珍貴,我們在拉斐爾作品...
某些業主甚至會在合約中指定顏色用料,特別是藍色在當時代相當珍貴,我們在拉斐爾作品中常看到的藍色服飾,例如這幅《馬達萊娜·多尼》(約1506年)局部,除了象徵純潔崇高,同是展現委託主的財力。

▌達文西的晚年

文藝復興時代沒有今日的國族概念,當時義大利半島尚未統一,分散成大小不一的諸多政權。達文西人生中的最後十幾年依舊到處移動,1513年到1516年期間,文藝復興三傑又在羅馬交會。此時米開朗基羅剛完成《創世紀》,拉菲爾也在創作多幅壁畫。達文西過世前三、四年的時光,在法國接受國王的贊助和禮遇,當然《蒙娜麗莎》依舊伴隨其身。

達文西逝世於1519年,享年67歲。最終,《蒙娜麗莎》輾轉成為法國王室收藏,留存至今成為法國國寶。

達文西逝世於1519年,享年67歲。最終,《蒙娜麗莎》輾轉成為法國王室收藏,留存...
達文西逝世於1519年,享年67歲。最終,《蒙娜麗莎》輾轉成為法國王室收藏,留存至今成為法國國寶。圖為Giuseppe Cades繪製的《達文西之死》(The Death of Leonardo da Vinci,約1780–1799) 圖/The MET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透視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成就經典壁畫的藝術密碼

時勢造天才:達文西與古典再現的《維特魯威人》

瓦堡學院

利用記憶與視覺,穿梭時間與空間的界線。作者為王健安、戴郁文,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IG:@warburg

作者文章

圖為《聖殤像》2022年特別展覽用的複製品。 圖/路透社

米開朗基羅與《聖殤像》:雕刻生與死的青春聖光

2024/03/15
耶穌會博學家基爾學的肖像,與其著作《地下世界》中的地球內部結構插圖。基爾學贊成透...

科學、教育、傳福音:17世紀歐洲耶穌會的「數學驚奇」

2024/03/05
左起:1915年美國《塔科馬時報》的中國龍圖像、《花木蘭》動畫電影中定稿的木須龍...

木須龍的前世今生:西方視角下的「中國龍」圖像

2024/02/07
木須龍就是《花木蘭》的重要視覺符號。如此關鍵又出色的角色設計,究竟從何而來? 圖...

威力無比、歡樂無限:符合中國文化又獨樹一幟的木須龍

2024/02/07
《教宗葛利果十三世徽紋集》當中版畫,為何特定繪製巨龍,圍繞在頗有時代意義的風之塔...

教宗的「風之塔與銜尾龍」:16世紀科學革命時代的飛龍圖像

2024/02/07
達文西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蒙娜麗莎》(Mona Lisa),就算任何不了解文藝復興...

消融邊界的 《蒙娜麗莎》:達文西追尋真實的最後答案?

2024/01/07

最新文章

「電子陽痿」——玩家並不是玩膩了、也不是遊戲不好玩了,而是儘管遊玩的意願不減,但...

躺平吧!「電子陽痿」大流行,遊戲疲軟症的心靈避風港在哪裡?

2024/04/27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但實際上在二戰之後,港美關係較一般想像密...

導讀《香港製造》(上):帶領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跨商」們

2024/04/26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

導讀《香港製造》(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如何「經營」香港?

2024/04/26
美國《Hallmark Channel》2024年2月推出一系列現代化改編的攝政...

黑色羅曼史綺想:《理性與感性》改編電影與非裔女性的浪漫投射

2024/04/26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黃衣者)赴美國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最終奪得后冠...

看見妮妃雅,也要看見Drag:《魯保羅變裝秀》與美國變裝文化

2024/04/25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