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2025/04/11 祝大家文藝復興!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1550 年,他出版了這部劃時代的著作,原名《Le vite de' più eccellenti architetti, pittori, et scultori italiani, da Cimabue insino a' tempi nostri》,直譯為《由契馬布埃至當代最優秀的義大利建築師、畫家、雕刻家的生平》。1568 年,瓦薩里推出增訂版,新增多位藝術家的傳記,並擴充與修訂原文,成為今日學界最常引用的標準版本。中文世界約定俗成地將書名譯為《藝苑名人傳》。

▌請收聽下方連結:

這部書系統蒐集了自 13 世紀末至瓦薩里當代共一百多位藝術家的生平與作品,並以時間順序構成敘事結構,是歐洲第一部流傳至今、具有規模與史觀的藝術家列傳。

台灣的志文出版社曾於 1986 年出版《文藝復興的奇葩》,選譯瓦薩里筆下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三人的傳記篇章。雖然不是完整譯本,這部選集仍成功引介文藝復興的核心人物與時代精神,讓台灣讀者得以更親近這段藝術與思想交織的歷史情境。

瓦薩里在《藝苑名人傳》,將文藝復興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而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毫無疑問地是最成熟階段的代表人物,在瓦薩里心中享有崇高地位。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文藝復興三傑」之說,相當程度上正是延續瓦薩里這套線性的藝術敘事模式,也讓三人的形象深植人心。他們的作品不僅象徵著時代精神,彼此之間也呈現出風格、個性與命運的交錯對比。即使在今日,他們的形象與圖像仍彼此被挪用、轉化與重新演繹,展現出跨越世代的文化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文藝復興」(Renaissance)作為歷史時代的名稱,是由 19 世紀史學家所確立,但其觀念脈絡早在瓦薩里的書寫中已見端倪。他在書中使用 rinascita(重生)一詞,來形容自喬托以來義大利藝術的甦醒與復興,並藉由時間序的鋪陳,建立起一種「藝術從衰敗中復甦,並逐步邁向完美」的敘事邏輯。這種進步史觀,無疑奠定了日後「文藝復興」作為歷史概念的基礎。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文藝復興三傑」之說,相當程度上正是延續瓦薩里這套線性的藝術敘事模式,也讓三人的形象深植人心。 圖/維基共享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文藝復興三傑」之說,相當程度上正是延續瓦薩里這套線性的藝術敘事模式,也讓三人的形象深植人心。 圖/維基共享

▌見證天才與動盪政局的年輕歲月

瓦薩里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多才型人物,身兼畫家、建築師與藝術史的開創者。他之所以在藝術史中佔有一席之地,首先是因為他撰寫了《藝苑名人傳》,為後世保留了關鍵的藝術史資料;更重要的是,他本身也是那個天才輩出時代的見證者與同行者,得以親身觀察其中的風格演進與人物交錯。

他於 1511 年出生在佛羅倫斯共和國境內的阿雷佐(Arezzo,位於佛羅倫斯東側)。當時,達文西 60 歲、米開朗基羅 37 歲、拉斐爾 28 歲。等他成年、正式踏入藝術圈時,達文西與拉斐爾早已辭世,成為傳奇;米開朗基羅仍活躍於創作最前線。可以說,瓦薩里的盛年時期,正處於「見證與整理文藝復興遺產」的歷史交界點。

1524 年,瓦薩里前往佛羅倫斯學習藝術。根據他的自述,他最初曾短暫在米開朗基羅門下學習(大師當時在正受命設計麥地奇家族陵墓),後來因米開朗基羅前往羅馬,瓦薩里才轉投其他師門。如果這段記錄屬實,那麼兩人不算太長的師徒關係,不僅奠定了真摯友誼,還令瓦薩里成為米開朗基羅最熱烈的崇拜者之一。今日米開朗基羅那近乎神話的生命敘事,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瓦薩里的記錄與塑造。

米開朗基羅製作的麥地奇家族陵墓。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製作的麥地奇家族陵墓。 圖/維基共享

另一項深刻影響瓦薩里的,是他與麥地奇家族之間長期而密切的關係。在佛羅倫斯求學期間,他如同當年的米開朗基羅,與麥地奇家族的年輕後輩一同受教,成為上層文化圈的一員。同期成員不乏日後的大人物,最著名的便是後來成為佛羅倫斯首任公爵的亞歷山大.麥地奇(Alessandro de’ Medici, 1510-1537)。就日後發展來看,瓦薩里的生涯成就,很大程度仰賴麥地奇家族的賞識與資助。

1527 年,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攻陷羅馬,與羅馬教廷關係密切的麥地奇家族再次被政敵驅逐出佛羅倫斯。1530 年,在帝國軍隊協助下,麥地奇家族重新掌握佛羅倫斯政權,並建立起世襲制的佛羅倫斯公國(Duchy of Florence)。1569 年,公國經皇帝冊封,正式改制為托斯坎尼大公國(Grand Duchy of Tuscany),麥地奇家族的統治便一直持續至 18 世紀。

在這場政局劇變期間,米開朗基羅被共和國任命為城市防禦工程師,年僅十餘歲的瓦薩里則暫時返回故鄉阿雷佐。1531 年,他跟隨贊助人、樞機主教伊波利托·德·麥地奇(Cardinal Ippolito de’ Medici)前往羅馬。或許正是在這段期旅程中,他首次親眼見識了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大型壁畫。

隔年,瓦薩里又隨自幼結識的亞歷山大.麥地奇回到佛羅倫斯,不久後便以畫家身分展露頭角。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 圖/維基共享

▌藝術為政權發聲:瓦薩里的宮廷任務

藝術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也能成為權力合法性的視覺工具。瓦薩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中,透過繪畫、建築與寫作,成為宮廷敘事的一部分。

1534 年,瓦薩里接受麥地奇家族委託,完成了《羅倫佐.麥地奇像》(Portrait of Lorenzo de’ Medici)與《亞歷山大.麥地奇像》(Portrait of Alessandro de' Medici)兩幅作品。前者描繪的是麥地奇家族最受人景仰的「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 1449-1492),畫面旨在強調其繼承了前人的美德與智慧,為家族奠定今日地位的根基;後者則以當時在位的亞歷山大公爵為主角,採用罕見的全身盔甲肖像,凸顯麥地奇家族即便歷經外人挑戰,依然能夠重新再起。

這兩幅作品的政治意圖明確,皆為當時創建不久的佛羅倫斯公國,提供了歷史連續性與合法性的視覺論述。

圖左:《羅倫佐.麥地奇像》,約 1534 年。圖右:《亞歷山大.麥地奇像》,1534 年。
 圖/Uffizi Galleries
圖左:《羅倫佐.麥地奇像》,約 1534 年。圖右:《亞歷山大.麥地奇像》,1534 年。 圖/Uffizi Galleries

之後數年,瓦薩里並未久留佛羅倫斯,而是輾轉於阿雷佐、羅馬、波隆那及威尼斯等地,觀摩學習如羅馬諾(Giulio Romano)與提香(Titian)等人的作品,廣泛吸收風格語彙。這段期間最關鍵的轉折,發生於 1543 年。當時他旅居羅馬,在知名學者喬維歐(Paolo Giovio, 1483-1552)的建議下,開始撰寫當代藝術家的傳記。四年後,他完成《藝苑名人傳》的初版內容,並在 1550 年正式印刷出版。

身為一名藝術家,瓦薩里逐漸獲得越來越多表現機會。1546 年,他接下樞機主教亞歷山大.法爾內賽(Cardinal Alessandro Farnese, 1520-1589)的委託,迅速完成文書院宮(Palazzo della Cancelleria)接待廳的大型壁畫。這幅作品以當時的教宗保羅三世為主角,意在讚頌其統治下的文藝成果與和平繁榮。

由於瓦薩里在極短時間內便完成壁畫,這座空間後來被戲稱為「百日廳」(Sala dei Cento Giorni)。這個暱稱可能暗藏諷刺,就圖像表現來看,該壁畫構圖混亂、透視效果刻意,人物面容也被當代人評為不甚理想。包括瓦薩里本人在內,許多觀者都認為這不是成功的作品。根據括瓦薩里自述,當他向米開朗基羅解釋此壁畫是匆促完成時,對方僅回了一句:「顯而易見」。

「百日廳」局部壁畫,1546 年。
 圖/維基共享
「百日廳」局部壁畫,1546 年。 圖/維基共享

儘管如此,「百日廳」仍展現出瓦薩里藝術風格的重要轉變。他在其中大量借鑑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的構圖與造型語彙,畫面處處可見誇張姿態與動態構成,透露出明顯的矯飾主義傾向,亦是日後風格轉型的前奏。

無論「百日廳」壁畫的評價如何,都不影響瓦薩里日後在藝術與權力結構中穩步上升的地位。1537 年,公爵亞歷山大.麥地奇遭刺殺身亡,由家族旁支出身的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 1519-1574)繼承公爵之位。他一方面以政治手腕平定政敵,另一方面則積極透過藝文贊助穩固統治基礎,瓦薩里便是當時深受重用的藝術家之一。

他在此時最重要的成就,是 1560 年設計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這座建築原是公爵為整合行政組織所興建的政府辦公中心,「Uffizi」一詞即意為「辦公室」。建築完工後,其空間逐漸被用來展示麥地奇家族的藝術收藏,並於 1769 年正式向大眾開放,直至今日仍是世界頂級的知名美術館。

瓦薩里的空間設計體現了極高的遠見。他規劃了兩翼對稱、沿著小街道伸展的 U 字形建築,中軸開放,面向亞諾河。1565 年,他更為科西莫一世設計了「瓦薩里走廊」(Corridoio Vasariano),這條私人空中通道從烏菲茲出發,穿越老橋(Ponte Vecchio),直通碧提宮(Palazzo Pitti),至今是烏菲茲美術館最具代表性的空間。

——▌下篇接續:〈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烏菲茲美術館。 圖/維基共享
烏菲茲美術館。 圖/維基共享


《祝大家文藝復興! 三傑帶路, 探索藝術新視界》

作者:王健安、林齊晧、戴郁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5

內容簡介:〈蒙娜麗莎〉如何成為不朽名作?〈最後的晚餐〉哪裡令人深思?又為什麼〈大衛像〉非裸體不可、〈最後的審判〉能震撼信仰?在〈雅典學院〉的經典群像裡,隱藏著超越時空的奧秘?本書集結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文圖並茂,透過圖像回顧歷史,以視覺探索靈魂。本書作者運用「圖像學」(Iconology)方法,以圖論圖、重新提煉視覺觀念,同時結合歷史學專業,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上再探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是人類重新思索宇宙、理解萬物、展現人文精神的時代。藝術的焦點從神性走向人性,卻未曾拋棄信仰與對真理的追求。這場思想與創作的變革,啟發了無數後世之人,不斷追問人類的奧祕。

推薦閱讀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永恆的當代:米開朗基羅誕辰 550 週年,從未過時的藝術精神

「文藝復興」的到來?《維納斯的誕生》吹來的新時代氣息

祝大家文藝復興!

透過圖像與史學研究,觀看歐洲文化的多元面向。第一季主題為文藝復興三傑,由轉角國際瓦堡學院專欄作者王健安、戴郁文,以及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共同製作。 歡迎追蹤我們在轉角的其他專欄「瓦堡學院」「王健安」以及我們的粉絲頁。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 IG @warburg.tw 和 Threads:@warburg.tw

作者文章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2025/04/11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2025/04/11
「大自然奪走的,由拉斐爾的巧手重現。」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曾經留下一幅大象的圖...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拉斐爾《大象漢諾》與近現代歐洲的「如實呈現」

2024/12/21
《雅典學院》局部,中央的兩名角色分別為柏拉圖(左)與亞里斯多德(右)。 圖/維基...

拉斐爾《雅典學院》(上):文藝復興經典壁畫,凝結哲人們的奧秘

2024/11/01
《雅典學院》營造出來的氛圍,正是西方歷史上最傑出、知名的哲學家或科學家們,跨越時...

拉斐爾《雅典學院》(下):超越時空的理想世界,信仰與科學的古今對話

2024/11/01
拉斐爾的人物畫風優雅和諧,並且特別常以「聖母子」為主題,將宗教神聖性與溫柔的現實...

拉斐爾溫柔多變的聖母子創作(上):親切又空靈的《西斯汀聖母》

2024/08/24

最新文章

本屆大阪萬博還沒正式開幕,就已經籠罩在烏雲之下。圖為2025大阪萬博的吉祥物「脈...

2025大阪萬博是翻身機會,還是加速衰退?夢洲「負面遺產」能否復刻榮景

2025/04/11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2025/04/11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2025/04/11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羅馬帝國的霸權黃昏,現代西方的衰退啟示?

2025/04/10
示意圖,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劍橋大學出版社。
 圖/路透社 

中國學生眼裡的「牛津劍橋入學模擬考」: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場上展現的中式內捲

2025/04/09
波蘭兒童之家的一群女孩與輔導員米拉.卡茨(Mira Katz)一起上體操課。 圖...

孩子的傷痛誰記得?二戰集中營倖存兒童如何重拾自我

2025/04/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