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2025/04/11 祝大家文藝復興!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圖為漫畫家Eli Lin 依萊為「祝大家文藝復興!」系列繪製的主題封面。 圖/Eli Lin 依萊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圖為漫畫家Eli Lin 依萊為「祝大家文藝復興!」系列繪製的主題封面。 圖/Eli Lin 依萊

▌請收聽下方連結:

▌從書寫到規劃未來:瓦薩里的文藝復興延續工程

瓦薩里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在 1563 年獲得公爵支持,於佛羅倫斯成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et Compagnia dell’Arte del Disegno)。該學院旨在推動佛羅倫斯藝術發展,並提升藝術家社會地位,成員多為當時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被認為是歐洲第一所正式設立的藝術學院。自此,藝術在義大利正式走上「專業化」與「學術化」的道路。

當時,米開朗基羅已離開故土三十餘年,但作為出身佛羅倫斯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仍被尊為學院的名譽成員,並獲頒「三大藝術之父與大師」(Padre e Maestro di queste tre Arti)榮銜,以表彰他在雕刻、繪畫與建築三大領域的卓越成就。

1564 年,米開朗基羅在羅馬逝世,遺體不久後被秘密運回佛羅倫斯。消息傳開,全城為之震動,人們蜂擁而至,只為瞻仰大師的最後容顏。數日後,科西莫一世下令為其興建紀念墓,指定由瓦薩里設計,並交由藝術學院成員共同執行。

儘管事務繁忙,瓦薩里顯然未曾放下《藝苑名人傳》這項心血。在 1568 年,他出版了增修後的第二版本,補充更多藝術家傳記,並調整敘事架構,使其成為今日學界廣泛引用的標準版本,也為後世留下觀察當代藝術發展、社會氛圍與風尚轉變的重要資料。

他於 1574 年逝世前夕,仍在主持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壁畫《最後的審判》的設計與施工,最終由他的學生完成。瓦薩里一生創作豐富,但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仍是這本不斷被引用、詮釋與爭論的《藝苑名人傳》。

可以說,瓦薩里不僅記錄了文藝復興,也延續了文藝復興。他不只為三傑立傳,也替他們在歷史中搭建容身之所,使那個時代的理想得以延續在人世之中。

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壁畫《最後的審判》,1579 年。 圖/維基共享
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壁畫《最後的審判》,1579 年。 圖/維基共享

▌從重生到巔峰:瓦薩里眼中的藝術進化論

瓦薩里的文筆風格誇張、八卦、戲劇性強,讀起來別具魅力。他用充滿戲劇張力的筆調,記錄了一百多位藝術家的故事,從喬托、馬薩喬,到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不僅書寫藝術品,更描繪人物、傳奇,與一整個時代的文化氣氛。

若以今日史學標準來看,《藝苑名人傳》的體例確實鬆散,也存在不少資料錯誤與偏頗之處。但在瓦薩里寫作當下,並無足夠的參考資料或既有文體可依循,他必須自行收集資料、建立架構,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此而論,這部作品無疑具有高度的開創性。

瓦薩里帶著清晰的歷史意識展開寫作。他在前言中提到,歷史不應僅止於按年紀事,更應分析重要人物的思想、行動與事蹟,讓後人從他們的生活中獲得啟發。這種觀點承襲了古典時代的傳記傳統,也與馬基維利等當代作者的理念相通,非常具有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在此脈絡下,「何謂藝術」與「何謂藝術家」,也自然成為他最根本的書寫主軸。

在《藝苑名人傳》開篇,瓦薩里明確指出,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藝術作品,而人類的非凡之處,就在於能夠觀察自然、學習自然,並試圖加以模仿與再造。因此,以大自然為師的藝術創作,是人類才智的展現,更是神聖而高尚的行為。

喬托(Giotto di Bondone)的《猶大之吻》(1304-1306)。 圖/維基共享
喬托(Giotto di Bondone)的《猶大之吻》(1304-1306)。 圖/維基共享

在這樣的前提下,瓦薩里逐步展開《藝苑名人傳》最具影響力的歷史觀:藝術曾在古典時代達到巔峰,但隨著羅馬帝國衰亡,藝術傳統遭到毀壞;基督宗教興起後,過度狂熱者更是破壞了大量古典作品。對比於過去數個世紀的衰退與遺忘,瓦薩里眼中的當代,正是藝術歷經漫長黑暗之後,開始甦醒、「重生」,再次邁向「完美境界」的時刻。

瓦薩里筆下所謂的「重生」,並非一夕之間的奇蹟,而是漫長且可被觀察的歷程。他將藝術的復興劃為三個階段,分別對應藝術創作的摸索期、風格與技法的確立期,以及最終邁向完美成熟的高峰期。

在第一階段,早期藝術家的作品雖尚不完美,但因缺乏前例可循而格外值得尊敬。如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瓦薩里寫道:「他著重於改善人物姿態,並創造出更生動的人物面容......他是第一位在作品中表現情緒的人。」

第二階段的藝術家更精通比例與和諧,能精準捕捉自然展現的真理與秩序。瓦薩里盛讚布魯內列斯基:「重新發現柱頂和簷口的美麗與多變,使教堂及其他建築有更加妥適的平面設計,建築本身也更精巧、壯麗,並具備最美麗的比例。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壯觀圓頂,便是再好不過的證明。」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 圖/維基共享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 圖/維基共享

至於第三階段,也就是技法最為成熟的時期,瓦薩里認為便是他所身處的當代。其中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三人,更被視為這段藝術巔峰的象徵。三傑在他筆下各有鮮明的典型形象:達文西天才橫溢但行事散漫;米開朗基羅幾近神格化,個性乖僻卻全面精通各類藝術;拉斐爾溫潤優雅、天資完美,卻英年早逝,留下無限惋惜。時至今日,我們對他們的普遍印象,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瓦薩里的看法。

在分析達文西時,瓦薩里特別強調他的觀察力與構圖能力,讚賞道:

「他除了大膽、創新的構圖,以及如實呈現大自然的所有細節,他的作品展現了對秩序、更好配置、正確比例、完美構圖及神聖優美等面向,皆有相當了不起的理解。」

至於拉斐爾,則被描寫為善於學習、兼容並蓄的典範:

「鑽研古代和當代大師們的成就,從中擷取最精華的部分;藉由模仿,他以媲美古典時代阿佩拉斯(Apelles)和澤克西斯(Zeuxis)等人的完美境界,甚至還加入更高明的元素,豐富了繪畫藝術。……他的嬰孩人物像有著淘氣眼神和好動姿態。」

達文西《蒙娜麗莎》(Mona Lisa)局部。 圖/美聯社
達文西《蒙娜麗莎》(Mona Lisa)局部。 圖/美聯社

拉斐爾《椅子聖母》(Madonna in Chair, 1513-1514)。 圖/Gallerie degli Uffizi
拉斐爾《椅子聖母》(Madonna in Chair, 1513-1514)。 圖/Gallerie degli Uffizi

不過,在瓦薩里心目中,最偉大的藝術家仍非米開朗基羅莫屬。他以近乎宗教般的語氣寫道:

「但技壓群雄、榮獲桂冠者,是神聖的米開朗基羅。他不僅只在某一項藝術領域中擁有最高成就,更同時獨霸三個領域。他超越所有幾可與自然藝術並駕齊驅的藝術家,甚至勝過所有最知名的古代藝術家;他毫無疑問地超越了自然本身。...…無法想像還有任何古怪困難的事情,是他那經由勤奮、構圖、技法、構思和天賦鍛鍊出來的神聖才智無法克服。」

除了這些高度讚頌的字句,瓦薩里也留下許多藝術家的生活細節與為人處事風格,讓遙不可及的天才擁有生動具體的輪廓。例如,他提到達文西體格健壯且喜歡惡作劇;拉斐爾為人隨和、交友廣泛,出門時總有一群人簇擁跟隨;而性情孤僻的米開朗基羅,則始終對這兩位同時代才子抱持距離。天才之間的相處與張力,也由此可見一斑。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 圖/維基共享

▌文藝復興的真正遺產,是人性

在瓦薩里的 16 世紀中葉,藝術家的社會地位正逐漸轉變。雖然部分藝術家已受到王公貴族賞識,聲望漸高,但在多數人眼中,他們仍被視為技藝出眾的工匠,難以被視為「有思想的人」。瓦薩里撰寫《藝苑名人傳》,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為藝術家正名——他希望世人看見,藝術家不是畫圖雕刻的能手,他們擁有靈感、個性與天賦,甚至具備哲學家的格局。他想建立一種全新的觀點:藝術是一種智慧的展現,而藝術家,是一種文化英雄。

同樣重要的是,《藝苑名人傳》從未迴避藝術家的缺點。書中的主角們不乏性情粗魯、個性偏執者,更會遭遇挫敗、甚至惹上官司。換言之,藝術家並非完人。然而,瓦薩里也不停強調,真正使他們成為藝術家的,是那份不斷學習、精進技藝及充實知識的決心。他相信,再卓越的天資也需要透過鍛鍊與學習才能發揮極致。藝術家需熟稔人體解剖、透視技法、幾何比例等學問,方能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對瓦薩里而言,所謂的「重生」正是建立在眾人持續積累的努力之上。

《藝苑名人傳》透過一位又一位藝術家的生命軌跡,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充滿希望的文藝復興時代。它所傳遞的不只是藝術風格的演變,更是一種信念:人是不完美的,但我們可以正視自身缺陷,並不斷朝向更好的境地努力。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


《祝大家文藝復興! 三傑帶路, 探索藝術新視界》

作者:王健安、林齊晧、戴郁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5

內容簡介:〈蒙娜麗莎〉如何成為不朽名作?〈最後的晚餐〉哪裡令人深思?又為什麼〈大衛像〉非裸體不可、〈最後的審判〉能震撼信仰?在〈雅典學院〉的經典群像裡,隱藏著超越時空的奧秘?本書集結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文圖並茂,透過圖像回顧歷史,以視覺探索靈魂。本書作者運用「圖像學」(Iconology)方法,以圖論圖、重新提煉視覺觀念,同時結合歷史學專業,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上再探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是人類重新思索宇宙、理解萬物、展現人文精神的時代。藝術的焦點從神性走向人性,卻未曾拋棄信仰與對真理的追求。這場思想與創作的變革,啟發了無數後世之人,不斷追問人類的奧祕。

推薦閱讀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永恆的當代:米開朗基羅誕辰 550 週年,從未過時的藝術精神

「文藝復興」的到來?《維納斯的誕生》吹來的新時代氣息

祝大家文藝復興!

透過圖像與史學研究,觀看歐洲文化的多元面向。第一季主題為文藝復興三傑,由轉角國際瓦堡學院專欄作者王健安、戴郁文,以及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共同製作。 歡迎追蹤我們在轉角的其他專欄「瓦堡學院」「王健安」以及我們的粉絲頁。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 IG @warburg.tw 和 Threads:@warburg.tw

作者文章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2025/04/11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2025/04/11
「大自然奪走的,由拉斐爾的巧手重現。」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曾經留下一幅大象的圖...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拉斐爾《大象漢諾》與近現代歐洲的「如實呈現」

2024/12/21
《雅典學院》局部,中央的兩名角色分別為柏拉圖(左)與亞里斯多德(右)。 圖/維基...

拉斐爾《雅典學院》(上):文藝復興經典壁畫,凝結哲人們的奧秘

2024/11/01
《雅典學院》營造出來的氛圍,正是西方歷史上最傑出、知名的哲學家或科學家們,跨越時...

拉斐爾《雅典學院》(下):超越時空的理想世界,信仰與科學的古今對話

2024/11/01
拉斐爾的人物畫風優雅和諧,並且特別常以「聖母子」為主題,將宗教神聖性與溫柔的現實...

拉斐爾溫柔多變的聖母子創作(上):親切又空靈的《西斯汀聖母》

2024/08/24

最新文章

本屆大阪萬博還沒正式開幕,就已經籠罩在烏雲之下。圖為2025大阪萬博的吉祥物「脈...

2025大阪萬博是翻身機會,還是加速衰退?夢洲「負面遺產」能否復刻榮景

2025/04/11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2025/04/11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2025/04/11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羅馬帝國的霸權黃昏,現代西方的衰退啟示?

2025/04/10
示意圖,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劍橋大學出版社。
 圖/路透社 

中國學生眼裡的「牛津劍橋入學模擬考」: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場上展現的中式內捲

2025/04/09
波蘭兒童之家的一群女孩與輔導員米拉.卡茨(Mira Katz)一起上體操課。 圖...

孩子的傷痛誰記得?二戰集中營倖存兒童如何重拾自我

2025/04/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