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80年

終戰80年

活著 現在,我活著 所以,可以哭泣 可以大笑 也可以生氣 我是自由的 活著 現在,我活著 現在,遠方有野狗狂吠 現在,地球轉動著 現在,某處有嬰兒誕生 現在,某地有士兵受傷 現在,鞦韆晃動著 現在,現在正在流逝 活著 現在,我活著 鳥兒展翅飛翔 海濤起伏作響 蝸牛匍匐前進 人們相親相愛 我可以感覺你手心的暖 那就是生命 ——谷川俊太郎,〈活著〉(生きる) 本詩節選自日本已故詩人谷川俊太郎的作品〈活著〉(中文版為游珮芸翻譯)。谷川俊太郎出生於1931年,童年時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日本戰後影響力深遠的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已於2024年11月13日逝世,享壽92歲。這一首〈活著〉是關於生命的體驗,並非為特定事件或歷史所作。然而時至終戰80年,〈活著〉或許正適合此刻的人們,在反思戰爭時瀰漫的死亡氣息中,以活著的真切感受,珍惜當下得來不易的一切,還有生命的跳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關鍵象徵。到2025年已屆滿80年,儘管世界局勢已經和20世紀截然不同,但是戰爭的陰影仍以相同的姿態籠罩世人。舊的軸心國瓦解,卻又有了新的軸心國;強權領導的局面,轉變成多極化的世界,也許人類注定學不到歷史的教訓,但只要多一點人記得——記得逝去的生命、記得活著的感動,那麼人類就多了一點不再重複悲劇的可能。

更新日期 2025-08-15

以色列伊朗衝突

以色列伊朗衝突

以色列於6月13日向伊朗發動空襲,命名為「崛起雄獅」(Operation Rising Lion),以「阻絕伊朗的核武開發」、「構成以色列的生存威脅」為由,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地區的核設施、軍事基地、以及部份人口稠密的地帶。第一波攻擊中,證實伊朗革命衛隊的總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遭擊殺身亡;也有幾位伊朗核科學家在空襲中喪生。而後伊朗也發動無人機、彈道飛彈展開反擊。這是繼2024年4月14日,伊朗突然向以色列發動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空襲後,雙方再一次的衝突危機升高。 美國「午夜之槌」(Midnight Hammer)行動轟炸伊朗,美國的參戰令中東局勢再添變數。然而經過美軍轟炸之後,目前伊朗的核設施實際破壞情形為何仍未可知;局勢會否升級的關鍵之一,是伊朗將會採取哪些回應。 但無論伊朗計畫發動什麼樣的回擊,各界分析多半相信,伊朗唯一且最重要的目標,仍是維護當前由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領導的神權政府,所有行動的邏輯都會圍繞此核心。升高與美國的正面衝突不會是當前第一選項,因為伊朗深知——美國能帶來難以想像的巨大傷害,硬碰硬只會危及政權。

更新日期 2025-06-26

義大利掃蕩黑手黨

義大利掃蕩黑手黨

論及國際的黑社會組織,義大利黑手黨絕對是臭名遠播,當中西西里黑手黨又因電影《教父》而廣為世人所知,其實「黑手黨」是個統稱,在西西里島之外義大利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犯罪組織。隨著義大利警方從1992年起對西西里黑手黨的大力掃蕩,如今勢力最強大的黑手黨,是來自卡拉布里亞地區(Calabria)的「光榮會」。 黑手黨的勢力早已跨越國境,光榮會掌握歐洲大部分的古柯鹼貿易,販毒網絡更延伸美洲,而義大利警方則不斷在打擊黑手黨的「反黑之戰」中奮戰。

更新日期 2025-02-12

南韓尹錫悅戒嚴風暴

南韓尹錫悅戒嚴風暴

2024年12月3日深夜,南韓總統尹錫悅突然宣布緊急戒嚴,引起南韓舉國巨大風暴。 戒嚴令只維持6個多小時,就在國會緊急投票反制下宣布解除,其後南韓國內排山倒海的抗議、究責接踵而來,民眾和在野黨強烈呼籲尹錫悅下台,以及在國會提起彈劾案。然而,12月7日的彈劾案投票,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國會議員幾乎全體離席不投票,使會議流會、南韓民眾對尹錫悅和國民力量黨的憤怒愈加延燒。 在野黨重提彈劾案,同時南韓檢調也針對尹錫悅戒嚴令啟動司法調查,這場戒嚴風暴,將如何演變?

更新日期 2025-04-04

法國馬松性侵案:抵抗者吉賽兒與平庸邪惡的男性文化

法國馬松性侵案:抵抗者吉賽兒與平庸邪惡的男性文化

全球關注的法國馬松性侵案12月19日判決出爐,主嫌多明尼克.佩利寇遭判刑20年,是檢方求處的最高刑期。 多明尼克.佩利寇在10年間持續下藥迷姦妻子吉賽兒.佩利寇、陸續邀請83位陌生男子性侵她並錄影留存,也因此罪證確鑿。除多明尼克外,83名男子當中50人身分被查出並列為被告,法庭判決全部有罪,分別處以3年至15年有期徒刑。 不同於其他性侵案,吉賽兒放棄不公開審理的權利,讓整個過程得以公諸於世人眼前,她曾說過這是為了「讓羞恥轉換陣營,從受害者這邊變到加害者那邊。」而在法庭的3個半月審判過程中,世人逐漸看見了羞恥轉向50名性侵犯、卻也看見被告以種種不堪入耳的言詞為自己辯護。 整個法國在對案件震驚、憤怒、痛心之餘,也深刻地反省了社會巨大而根深蒂固的男性共犯結構——正是這樣的厭女結構,讓傷害受害者一生的性侵案件如日常一般地重覆發生,而加害者則耽溺於自憐委屈,毫無自覺已經犯下重大惡行。

更新日期 2024-12-25

2024美國總統大選

2024美國總統大選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訂於11月5日舉行。 本次大選有許多戲劇性的起伏變化,包括2024年6月時第一場總統辯論會後,引發民主黨選前換將的風波,現任總統拜登最後確認退出選舉、改由副手賀錦麗參選總統。選情重整之際,7月13日共和黨的參選人川普,在賓州的造勢大會上遭遇槍擊,這場美國史上罕見的政治暴力事件,更是牽動了社會大眾的情緒。 民主黨陣營的候選人為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副手搭檔華茲(Tim Walz)。 共和黨陣營的候選人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副手搭檔范斯(J.D. Vance)。 直至選前幾週,雙方的民調仍維持勢均力敵的態勢,在關鍵搖擺州的支持度亦難分勝負,選情相當緊張。於美國國內而言,選民關心的議題首要仍是民生經濟、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的困境,而在本次大選之外,國際局勢也牽動了選舉動態,包括尚未結束的俄烏戰爭、以色列對加薩與黎巴嫩的用兵,造成中東局勢的變化;以及面對中國和北韓對區域和平造成的威脅。

更新日期 2024-11-06

2024巴黎奧運

2024巴黎奧運

今年夏天從7月26日開始,巴黎將成為世界目光的焦點:這座因豐富的歷史、文化、城市地景與觀光而聞名的重量級古都,將迎接奧運(自7月26日至8月11日)與帕奧(自8月28日至9月8日)的賽事。 上一次由巴黎主辦夏季奧運是1924年,能夠在一百年後再次主辦,對於該城市而言極具象徵意義。目前籌備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法國中央政府與巴黎市政府信心滿滿,準備向世界展現最偉大的巴黎。

更新日期 2024-08-15

2023以巴衝突

2023以巴衝突

以色列在10月7日,突然遭到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數千枚火箭炮轟,這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哈瑪斯的武裝人員同步在7日凌晨跨越加薩走廊邊境,進入以色列境內南部,眾多以色列民眾和外國人士遭到殺害。 遭遇砲轟以後,以色列快速發動反擊,向哈瑪斯控制的加薩地區展開空襲,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發表宣告:「我們已進入戰爭狀態,我們將會得勝。」(We are at war and we will win it.),10月8日以色列正式對哈瑪斯宣戰。 中東各國紛紛表態支持巴勒斯坦,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擔憂戰事持續擴大,中東大規模戰火再起...。

更新日期 2023-12-15

2023,無人在意的緬甸抗爭

2023,無人在意的緬甸抗爭

緬甸從 2021 年 2 月 1 日政變至今,已陷入外界無為、內戰持續膠著的局面。 相比起烏俄戰爭,國際社會對緬甸的支援嚴重不足,儘管國際制裁令緬甸軍方更難攫取資金,但暫不足以令戰況明顯向抗爭組織有利的一方傾斜。此外,緬甸抗爭組織和軍方交戰陷於膠着狀況,雙方均無意欲停火,卻也無法完全消滅對方。而原本該扮演協調角色的東協(ASEAN)卻也因為成員國的利益與分歧,一直顯得反應遲緩和保守。 在所有問題難解,前景也悲觀的情況下,緬甸現時是否已儼如「失敗國家」...... 作者:楊庭輝(前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更新日期 2023-10-25

烏克蘭戰場上的台灣人:志願兵戰爭啟示錄

烏克蘭戰場上的台灣人:志願兵戰爭啟示錄

烏俄戰爭在2022年爆發,烏方措手不及,急需調派軍隊兵力,從開打時的12萬6,000人增加至現時約50萬人,包括20萬常備軍人。這場戰爭同時有將近2萬名國際志願兵投身戰場,但後來有的因為只是來獵奇體驗、作戰經驗不足而退出,也有的因為支援不夠和言語不通等問題離開。現時推估還有約3,000名國際志願兵仍留在烏克蘭境內。 成為烏克蘭50萬奮勇抗敵士兵的其中一人,32歲來自台北的陳晞,與27歲來自桃園的Cai(化名),在異地走上前線,經歷多個月的砲火洗禮,賭上自己生命,不但為烏俄一戰,同時換來給台灣的一課。 獨立記者陳彥婷在烏克蘭親身訪問這兩名台灣志願兵,從國軍訓練到國民身份認同,二人反思的同時,在島嶼上2,300萬名台灣人,又該如何為台灣的安危做最好準備?本專題以系列連載的方式,談台灣志願兵陳晞與Cai的故事、以及面對台海危機的軍備省思。 採訪.攝影/陳彥婷(駐烏克蘭獨立記者)

更新日期 2023-06-16

「書比槍更強」烏克蘭與出版人

「書比槍更強」烏克蘭與出版人

「當勝利之日來到,人們將更需要烏克蘭書籍,而我們將再次迎來復興。」國際出版界原本在2022年春天有兩大重頭戲,睽違許久的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和倫敦書展(London Book Fair)迎來疫情爆發後首次實體開展,本該是出版人期待已久的歡聚場合,卻因2月底爆發的烏俄戰爭而蒙上陰影。 隨著戰事持續延燒,歐美出版圈亦跟進譴責,並陸續祭出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但相對於烏克蘭出版人疾呼的「全面斷開與俄羅斯出版界所有合作」,幾個重點協會和書展主辦方對於是否「徹底封殺」仍未鬆口。書籍作為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制裁出版則形同斷絕對話,這是因應當前危機的必要手段,還是衝擊出版本質的矛盾之刃?烏俄戰後的抵制紅線,成為如今出版圈莫衷一是的議題。

更新日期 2023-07-03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2022戰爭危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烏俄戰爭正式開始了!首都基輔正遭遇俄國空襲!」2022年2月24日,莫斯科時間清晨5點50分,克里姆林宮無預警釋出緊急直播——俄國總統普丁,在全世界面前,正式宣布向烏克蘭政府宣戰——普丁強調,俄國無法接受烏克蘭對於俄羅斯國家與民族的安全威脅,因此已經授權俄軍向烏克蘭本土進行「特殊軍事行動」,任務目的是要履行「烏克蘭去武裝化」、「烏克蘭去納粹化」的「維和目的」。 普丁的宣戰布告,不僅已超過佔領烏東親俄區的野心預測,更已直言是要消滅烏克蘭軍隊、甚至要推翻烏克蘭政府,此一破曉行動,也正式確定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烏俄戰爭」已經正式開戰。

更新日期 2023-03-10

2022卡達世界盃

2022卡達世界盃

2022世界盃足球賽,11月20日至12月18日於卡達舉行,這也是首次在冬季開踢的世界盃。然而除了各國球迷引頸期盼四年的精采賽事以外,卡達籌辦期間的血汗勞工與人權疑慮等,都是本屆世界盃的亮麗背後一大問題。

更新日期 2022-12-27

韓國梨泰院萬聖節慘案

韓國梨泰院萬聖節慘案

南韓首爾的梨泰院地區,於10月29日晚間,聚集約10萬人潮,在疫情封鎖2年解封後的第1個萬聖節到來,卻發生大規模推擠踩踏與呼吸困難,釀成慘劇。截至11月2日,總計死亡人數為156人,另有151人受傷,其中26名外國人死亡、15人受傷。梨泰院慘案成為大韓民國建國以來,史上最嚴重的人群事故。 首爾現場採訪/楊虔豪

更新日期 2024-10-01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26-2022)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26-2022)

「人生艱困,但勇者絕不倒下認輸,而是堅定為更美好的未來奮鬥。」 When life seems hard, the courageous do not lie down and accept defeat;instead, they are all the more determined to struggle for a better future.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已由白金漢宮證實,於2022年9月8日病逝,享壽96歲。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見證了將近百年的英國史變遷,她是英國皇室政治的象徵、也是英國團結精神的化身——從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伊麗莎白二世成為史上第一位迎接白金禧的君王,也是罕見始終擁有英國民眾高支持度、評價極高的君主,但也曾因為黛安娜王妃的事件,引來冷漠的惡評。 伊麗莎白二世走過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歲月、英國走向去殖民化的歷史進程,在邁入21世紀的前後度過英國王室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大小風波...堅毅的女王,是英國人民永遠緬懷的王者。

更新日期 2022-09-20

阿富汗變天一年後

阿富汗變天一年後

塔利班閃電奪取喀布爾政權已經一年。去年8月,阿富汗變天成為了鋪天蓋地的國際新聞,全球嘩然,然而現在已是俄烏戰爭、台海「危機」的天下。瞬息萬變的世界,使阿富汗淡出鎂光燈,當初呼天搶地和恐慌失控的「世界末日」早成為新常態,此情此境確實令人不勝唏噓。 一年過後,到底阿富汗有多大變化?國民生活有否改善?人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如某些「在戰地打滾多年」的傳媒人及學者大膽預言,塔利班已脫胎換骨,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塔利班?和國際社會互動後,塔利班已成功自我改革,慢慢把阿富汗的大門打開,並嘗試與恐怖主義組織割席?

更新日期 2022-08-19

安倍晉三(1954 - 2022)

安倍晉三(1954 - 2022)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到槍擊身亡...】 「日本最長政權的前首相,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的無言結局。」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7月8日遭遇槍擊,搶救無效後不治身亡,終年67歲。曾創下日本首相在位紀錄任期的安倍晉三,花開花落的政治人生,誰也沒想到竟會是在2022年的當代日本,以「被刺殺」結束一生。

更新日期 2022-08-13

2022,菲律賓選舉專題

2022,菲律賓選舉專題

【2022 菲律賓選舉:你願意讓獨裁者之子重返政壇嗎?】 菲律賓總統大選在 2022 年 5 月 9 日舉行,這場選舉被視為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詮釋權之戰」——若前獨裁總統馬可仕的兒子小馬可仕贏得了選舉,菲律賓歷史上 9 年的黑暗戒嚴時期與人權壓迫紀錄,將如何重新被詮釋與定義?而當初倉促流亡的馬可仕一家為何還能捲土重來?支持或反對馬可仕背後,又反映了什麼問題? 《轉角國際》製作菲律賓選舉報導,專訪戒嚴時期下的倖存者、小馬可仕支持者、《Rappler》記者以及菲律賓研究學者,從他們的說法中拼湊出菲律賓社會面對的撕裂、掙扎與現實。 專題企畫:周慧儀 專題作者:周慧儀,賴奕諭

更新日期 2022-05-17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