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時勢造天才:達文西與古典再現的《維特魯威人》

2023/09/08 祝大家文藝復興!

 圖/維基共享
圖/維基共享

本系列為轉角國際podcast的新專題系列「祝大家文藝復興!」,由專欄作者瓦堡學院的戴郁文、王健安,以及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共同主持。完整內容,建議搭配下列的podcast內容收聽。

▌請收聽下方連結:


歐洲的劇變與私生子的黃金時代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是人們最熟悉的文藝復興人物。在中文和日文語境裡,習慣稱他為「達文西」(da Vinci),字面意思是「來自文西」──文西是他的家鄉,位於佛羅倫斯的小鎮──西方則會以「李奧納多」來簡稱他。

達文西出生時,歐洲正逢一場歷史劇變。他出生的第二年(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陷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同一年裡,西歐的百年戰爭也結束了。歐洲近現代政治局勢深受影響,因為東方伊斯蘭帝國的崛起,使得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積極向海外擴張,尋找新航線或對抗伊斯蘭勢力的方法;而法國在百年戰爭結束之後,逐漸開始透過聯姻或戰爭,將原本相對獨立的諸侯國收攏在王權之下,形成集權化局勢的開端。

與達文西一生關係密切的教宗國、佛羅倫斯和米蘭,也開始改革政治與經濟制度,走向更集中化或資本主義化的形式。

如此的時空背景,讓統治者有更多財富得以贊助藝術與學術活動,為達文西和其他藝術家、知識分子提供更多機會。歐洲內部的傳播交流或海外四面八方而來的知識、思想與物質文化,使整個歐洲生機盎然,成為造就達文西的養分。

達文西的私生子身分也提供他與眾不同的機遇。雖然他只受過一些基礎和非正規教育,連拉丁文都無法通讀,但他沒有繼承家業的壓力,而且擔任公證人的中產階級父親擁有一定財力,這使達文西的人生道路有著相對自由發展的條件。

著名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曾說,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是「私生子的黃金時代」。私生子身分並不會帶來公開的羞辱或強烈阻礙,只要能力足夠,都有機會為自己爭取出頭之日。當時的教宗、神職人員和貴族都有許多著名的私生子,達文西也充分證明私生子可以靠著孜孜不倦地自學、探索和四處求教的精神,獲得一番輝煌成就。

▌佛羅倫斯的養成

達文西一生遷徙過許多地方,其中兩個最重要,也是待最久的地方,一個是佛羅倫斯,停留時間前後加起來有二十餘年,另一個是米蘭,總共三十年左右。他出生後和祖父母在文西鎮一起生活,十多歲時才被父親帶到佛羅倫斯。當時佛羅倫斯的工商業非常發達,許多藝術大師和工作坊匯集於此,相當活絡。

大約十四歲時,達文西成為藝術大師維洛齊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門下的學徒,開始他的養成訓練。後來他也參與維洛齊奧繪畫的製作,例如《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 1472-1475)中最左邊轉過頭來的天使,是達文西的手筆,一些研究者由此分析出他在早年已展現的獨到畫風。他與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也是在這個時期相遇,他們都拜維洛齊奧為師。值得一提的是,維洛齊奧也教導過米開朗基羅的老師。

維洛齊奧與達文西共同完成的《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
維洛齊奧與達文西共同完成的《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1472-1475年,高177公分,寬151公分,收藏於烏菲茲美術館。 圖/維基共享

達文西手稿中的飛行器,約1485年,收藏於Bibliothèque de l'I...
達文西手稿中的飛行器,約1485年,收藏於Bibliothèque de l'Institut de France。 圖/維基共享

▌舉世知名的手稿《維特魯威人》

達文西留下大量未經整理的手稿筆記,總量將近1萬3千頁,有文字筆記和圖像,記錄他的研究、科學發明、自然觀察、還有許多人文省思。其中,達文西在三十八歲創作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 c. 1490),在今日比任何一張文藝復興圖像更無處不在,是許多醫療保險業的標誌,或常被用作人類文明的象徵;義大利版的一歐元硬幣就是以它作為裝飾。

《維特魯威人》是用墨水繪製的圖稿,長 34.4 公分、寬 25.5 公分。畫面中央有一位四肢張開的男性,更確切地說,是兩個重疊的男性裸體,有相同的軀幹和頭部,和兩組擺放不同角度的手臂和腿。一對手臂向左右兩邊平舉、另一對手臂則是向左右斜上方伸直,與頭頂高度等齊;他的一雙腳直立併攏,另一雙向外打開。簡而言之,這兩個疊合的人體,一個呈現十字形、一個呈現大字形。

人體的外圍連接著圓形與正方形,這兩個幾何圖案重疊在一起。正方形的中心是人的恥骨,圓心則是肚臍。正方形的高,是人頭頂至腳底的距離,寬是人雙手水平撐開的距離;人的四隻腳落在圓形下緣,而向上伸的手臂也與圓弧相連。整體而言,圓形的範圍比方形更高、更寬。

圖像的上下方是達文西的筆跡,他以義大利文寫下古典著作《建築十書》的部分內容,以及他根據自己經驗所修正的內容,都與理想的人體比例有關。

《維特魯威人》與《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並列達文西最知名作品,但為了保護原件,近兩百年來它一直被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of Venice),鮮少公開亮相。

達文西《維特魯威人》,約1490年。 圖/維基共享
達文西《維特魯威人》,約1490年。 圖/維基共享

義大利版一歐元硬幣。 圖/歐洲央行
義大利版一歐元硬幣。 圖/歐洲央行

▌古典再現:甚麼是「維特魯威人」?

達文西的筆記將這幅圖像命名為《根據維特魯威的人體比例》(Le proporzioni del corpo umano secondo Vitruvio),現在一般稱之為《維特魯威人》。維特魯威是西元前一世紀古羅馬時代一位建築師的名字,他以拉丁文寫成一部著作《建築十書》,是歐洲古典時代唯一流傳下來的建築理論書籍。達文西所畫的維特魯威人,便是以《建築十書》提到的理想人體比例為基礎。

《建築十書》將人體外觀、比例,與理想的建築形式畫化上等號。第三章談論神廟設計時便開門見山地闡述這個概念:神廟的規劃基礎就是對稱和比例,而且必須按照完美的人體比例作出來。

維特魯威在談論不同的神廟形式之前,先詳列人體細部各處的比例,例如下顎到鼻孔的距離佔面部的三分之一、鼻孔到眉毛是三分之一,或是手肘至中指指尖的距離是身高的四分之一……等等,不同部位都有適當的比例。他也說,古代畫家和雕刻家,都以善用人體比例而享負盛名。

關於人體與幾何的關係,《建築十書》也在這個章節有一段文字可以直接對應達文西《維特魯威人》,大意是:人若躺平四肢張開,以肚臍為中心的話,可以依此畫出圓形,圓周會經過指尖和腳尖;也可以畫出正方形,腳底到頭頂的高度,等於雙手向兩側平伸時,兩邊指間的距離。

1400至1450年之間,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手稿。 圖/The Metrop...
1400至1450年之間,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手稿。 圖/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當代各色的「維特魯威人」

在十五世紀初,歐洲藝術家並沒人有按照古代維特魯威的描述畫出人體與幾何關係的復原圖,我們現在看到的「維特魯威人」圖像,最早在十五世紀下半才出現,這些藝術家與達文西也有密切來往。

達文西並沒有為他的維特魯威人標註日期,1490年是後人推測大約的時間點。事實上,1490年的達文西正在米蘭參與米蘭大教堂的燈籠塔修建提案,這個案子讓他和當代建築師和馬汀尼(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 1439-1501)有合作機會,也讓他和另外一位重要建築師、也是他的好友費拉拉(Giacomo Andrea de Ferrara)有重要交流。

馬汀尼在1480年代首先將《建築十書》翻譯成義大利文,是這本著作的第一個譯本。他的原創建築專著《Trattati di archittetura ingegneria e arte militare》影響了無數文藝復興藝術家,在《藝苑名人傳》裡,被作者瓦薩里視為義大利僅次於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最重要的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畫了許多以人體作為建築尺度,或對應建築整體布局和各部件的圖像。

達文西就收藏了一張馬汀尼畫的「維特魯威人」,這張圖被視為現存最早的案例。

圖/維基共享 馬汀尼的維特魯威人,出自《Trattati di architte...
圖/維基共享 馬汀尼的維特魯威人,出自《Trattati di archittetura ingegneria e arte militare》,約1481年至1484年。

相對於達文西,馬汀尼的作品較不吻合《建築十書》的描述,細節也不精確。由於圖像上的方形長寬距離與圓形的直徑不符,顯然這個圓可能不是正圓形,或方形可能不是正方形。

費拉拉則是在和達文西差不多同樣的時間,畫了一幅與達文西高度相似的維特魯威人。這幅圖像,可能是達文西的基礎,或是他們倆人一起構思的結果。當然也可能是費拉拉複製達文西。不過就圖像上來說,費拉拉的圖像充滿嘗試的痕跡和猶豫的筆觸,如果他單純要模仿達文西,大可不必如此。

總之,若將費拉拉和達文西的畫疊在一起看,它們的構圖在圓形與方形的位置安排上非常相似,人物比例及姿勢也幾乎重疊,除了達文西多了一雙手和一雙腿。不過費拉拉的人物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基督的形象,而達文西顯然賦予人物更強烈的世俗感。

費拉拉的維特魯威人,大約1490年或更早。 圖/維基共享
費拉拉的維特魯威人,大約1490年或更早。 圖/維基共享

將費拉拉和達文西的畫疊在一起。 圖/Toby Lester著,《Da Vinci...
將費拉拉和達文西的畫疊在一起。 圖/Toby Lester著,《Da Vinci's Ghost》,2012年

▌在米蘭的建築與人體研究

達文西早期一直生活在佛羅倫斯,以宗教畫為主要創作。1482年他遷居米蘭,此時的米蘭統治者盧多維科.斯福爾扎(Ludovico Sforza, 1452-1508,就是不久之後的米蘭公爵),贊助了一批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為其進行政治宣傳,這樣的宮廷環境提供達文西許多揮灑空間。

達文西為了進入這個新舞台,在求職信中洋洋灑灑列出自己十項有關武器設計、防禦工程、要塞建築等軍事技術,最末才補充說他也具備雕塑能力,可以用來彰顯斯福爾扎家族的永恆榮光,就像他的繪畫能力一樣。他似乎揣摩出盧多維科的關注與需求,最後也成功為自己謀得工作。

事實上,達文西在斯福爾扎宮廷的主要工作是製作慶典、遊行、舞台劇布景、戲服、音樂、機械裝置等等,逐漸顯示出他興趣廣泛近乎全才的一面。如今我們看到達文西內容龐雜又包羅萬象的手稿,也是從此時開始累積而來。

《維特魯威人》1490年左右的創作時間點,正是達文西在米蘭期間。在這裡他得到和無數專家交流、接觸各種創作案的機會,進而獲取大量跨領域知識,其中便包括當代頂尖的建築師和建築知識。也許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開始關注建築、人體比例與幾何圖形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同樣畫出維特魯威人的建築師馬汀尼和費拉拉,達文西也在此時與建築師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 c. 1444-1514)相遇。布拉曼帖的一件著名事蹟,是在十六世紀初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利用正方形及圓形等幾何概念,設計了絕對對稱的集中式平面布局。有趣的是,達文西手稿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平面設計圖,因此後人推論,也許他們都有同樣的喜好,甚至曾經對此有所討論,共同成就了這個時代潮流。

達文西的天才並非憑空而來,除了依靠經驗和自學,他毫無界線的跨領域以及四處找專家交流學習的習慣,使其擁有全面的才能。在米蘭時期,他對建築展開研究之餘,也在帕維亞大學的醫學專家指導下,以更科學的方式解剖人體,展開有別於之前在佛羅倫斯的解剖研究。他在筆記中寫到自己「幾乎完全拆解了」十具人體,在當代其他人的記錄中也可看到,六十五歲的達文西曾表示自己解剖過三十具以上的屍體,包括各種年齡和性別。

布拉曼帖的羅馬新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 圖/Tutte l'opere d'arc...
布拉曼帖的羅馬新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 圖/Tutte l'opere d'architettura di Sebastiano Serlio Bolognese, 1584

達文西手稿中的集中式建築設計。 圖/Universal Leonardo
達文西手稿中的集中式建築設計。 圖/Universal Leonardo

▌幾何圖形中的有機式宇宙觀:與萬物呼應的人體

西方在古希臘時期便著迷於幾何學,不過,無論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或哲學家柏拉圖,都將幾何賦予了宗教精神或真理啟示。維特魯威將最完美的建築形式與人體比例和幾何圖形連結在一起,也有其思想脈絡。

在歐洲傳統中,由於圓沒有起點和終點之分、各個角度都是絕對對稱,因此經常用來象徵蒼穹、宇宙、神聖和永恆,正方形則是象徵大地、塵世、自然世界、物質世界的符號。而且正方形旋轉時的軌跡,也會構成一個正圓。

雖然達文西《維特魯威人》的上下文字中,並沒有直接點明圓形和正方形的意義,但學者最常以上述說法作為解釋。圖像中的人物外型,也既像人,又像神。正因如此多重交會的概念,它成為思考人類本質時最具代表性的圖像,同時也傳達文藝復興盛行的有機式宇宙觀中,「人的小宇宙與世界的大宇宙的相應關係」。這樣的相應性與類比性,發生於一切萬事萬物之,而將人體外觀作為世界的類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

在有機式宇宙觀理念下,人體可以與萬物呼應,大到如天體的運作,小到可以是物質元素。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相當流行的觀念,尤其當代人重新看到柏拉圖、維特魯威等人的作品,開始再度重視人體與幾何的關係,而且進一步與上帝的真理連結——他們相信,觀看人體,就可以觀看整個宇宙的運作模式以及上帝的意志。

因此,《維特魯威人》不僅僅是複製《建築十書》的理論而已,更是反映出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普遍認同且不斷思考的宗教及哲學議題。這也顯示,文藝復興的傑出藝術作品,往往不是單純表現機智、美感或一則故事而已,而是建立在強大的知識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也成為思考與交流的媒介。

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穹頂。 圖/維基共享 
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穹頂。 圖/維基共享 

聖彼得大教堂於1630年完工不久的樣貌。 圖/維基共享 
聖彼得大教堂於1630年完工不久的樣貌。 圖/維基共享 

▌古典與超前會帶來異端的危機嗎?

當布拉曼帖設計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集中式平面圖時,引起部分神職人員的反彈,原因之一是這樣的形式違背了教會傳統,但也獲得另一部分神職人員的青睞。然而,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也為聖彼得大教堂提出集中式平面設計,卻一度被接納。由此可知,即便是教會內部對於基督宗教信仰的內涵,仍然不斷討論和定義。

上述結合古典及文藝復興思想的有機式宇宙觀是否被視為異端,便建立在能否與基督宗教調和的基礎上。日後科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同樣的道理。

包括《維特魯威人》在內,達文西留下大量未經整理的筆記,有觀察記錄,有研究心得,有充滿問題意識且細膩的自問自答,還有對世界的感悟。

他寫下「太陽不動」和「地球不是位在太陽軌道的中心,也不是在宇宙的中心點」如此充滿日心說味道的超越性陳述。

當然也有錯誤的時候,例如他認為月亮上都是水,所以才會有月光。無論正確率多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達文西不停在尋找自然的真相,而且所有的想像、觀察甚至興趣廣泛或不夠專心,都歸因於想看懂世界與人類整體樣貌。

展示於羅浮宮內,舉世聞名的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 圖/路透社 
展示於羅浮宮內,舉世聞名的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 圖/路透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文藝復興」的到來?《維納斯的誕生》吹來的新時代氣息

大衛的陰莖嚇到誰?美國佛州小學的「裸體藝術教材」風波

祝大家文藝復興!

透過圖像與史學研究,觀看歐洲文化的多元面向。第一季主題為文藝復興三傑,由轉角國際瓦堡學院專欄作者王健安、戴郁文,以及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共同製作。 歡迎追蹤我們在轉角的其他專欄「瓦堡學院」「王健安」以及我們的粉絲頁。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 IG @warburg.tw 和 Threads:@warburg.tw

作者文章

拉斐爾的人物畫風優雅和諧,並且特別常以「聖母子」為主題,將宗教神聖性與溫柔的現實...

拉斐爾溫柔多變的聖母子創作(上):親切又空靈的《西斯汀聖母》

2024/08/24
大約在完成《西斯汀聖母》的第二年,拉斐爾完成了《椅子聖母》,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幾乎...

拉斐爾溫柔多變的聖母子創作(下):從寶座走入凡間的《椅子聖母》

2024/08/24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南面外牆想像圖,除了畫面最右側的入口處,其餘部分今日...

打造信仰的形狀(下):新潮或傳統?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之爭

2024/07/04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

打造信仰的形狀(上):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

2024/06/28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超越命運的人體:從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到最後的審判

2024/05/11
圖為《聖殤像》2022年特別展覽用的複製品。 圖/路透社

米開朗基羅與《聖殤像》:雕刻生與死的青春聖光

2024/03/15

最新文章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女角人設的「滿足男性凝視」與「作為主體的立體深度」,兩者有時衝突互斥、有時又能並...

解脫吧!遊戲「政治正確」的概念史,女性主義如何對話?ft.喬瑟芬

2024/09/10
在玩家社群中獲得高人氣的那些性感女角,她們在遊戲中的呈現也往往結合了性感與人設的...

To Be 吧!《尼爾:自動人形》性感有錯嗎?凝視的界線與對話

2024/09/10
左為登野城ルリ子(Tonogi Ruriko)、右為山里節子(Yamasato ...

二戰尾聲,臺灣島上的沖繩人:兩個石垣島家族的「臺灣故事」

2024/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