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無望加入NATO,「類北約第五條款」安全有保障?
在上周川普與普丁沒有實質結果的阿拉斯加峰會後,目前已知的具體進展,是美國與歐洲將會提供烏克蘭「類北約第五條款」(Article 5-like)的安全保障。然而照當前談判方向的條件,也幾乎確認了烏克蘭將無法加入北約。8月18日澤倫斯基與歐洲領袖團一同飛往美國華盛頓,與川普展開會議,此番陣仗也是2022年烏俄戰爭以來層級和規格最高的一次。預計這次會談將會聚焦於實質停火的可能性,以及針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框架。
本次訪問美國除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之外,歐洲領袖團包括:英國首相施凱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爾茨、義大利總理梅洛尼、芬蘭總統斯塔布、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北約秘書長呂特。一起陪同烏克蘭出席的陣仗是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規格最高的一次,也對外釋出歐洲團結一致的政治訊號。此外,也可能以此避免重演上一回澤倫斯基訪美時,遭遇到川普和萬斯當面的怒氣羞辱。
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還有川普本人的動向。儘管川普已經修正了對澤倫斯基的態度,也一改過去不時美言普丁幾句的行為,轉而變得更加嚴厲;但是經過這一次8月15日的阿拉斯加峰會後,川普並未展現強硬的態度,不禁令人猜疑到底是川普的態度再次轉變、還是與普丁交手的談判策略。而川普在 Truth Social 上發文:「如果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願意,他幾乎可以立即結束與俄羅斯的戰爭。」此話似乎又將壓力轉向到澤倫斯基身上,因而引起外界的擔憂。
目前已知的進度,是同意讓烏克蘭擁有「類北約第五條款」(Article 5-like/NATO-like security guarantees)的安全保障,但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此外,尚未進入具體議程的關鍵——領土交換問題也還不明朗,而川普已明確表示,作為和平協議的一部分,烏克蘭將無法收回2014年被俄羅斯併吞的克里米亞。
▌什麼是「北約第五條款」?
北約第五條款(Article 5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是NATO核心原則之一,即「任何對北約成員國的武裝攻擊,都將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一但觸發第五條款,每個成員國將依據個別或集體自衛權,採取必要的行動。而行動的內容不限於軍事,也包括提供援助資源等。這項集體防禦條款,也是對於北約成員國彼此的安全保障機制,可以團結盟友、承諾相互保護。截至目前為止,北約觸發第五條款的紀錄只有一次:2001年的911恐攻事件。
對於烏克蘭來說,加入北約的最大保障就是第五條款。如果烏克蘭成為北約國家,那麼一但俄羅斯發動侵略,即觸發第五條款,使俄羅斯與北約各成員國為敵;這也是為何普丁認定「北約東擴」和烏克蘭申請加入,是一種對俄羅斯有敵意的行為。
目前初步的共識,烏克蘭可以得到「類北約第五條款」的防禦保障,只是還不曉得具體的內容,所謂的「類似」又有哪些異同。此處也衍生許多問題,像是這個防禦保障要以何種框架實行,與哪一國簽訂盟約?或是設計專屬烏克蘭的獨立條款?如果烏克蘭遭遇侵略,由哪一國來協助防衛?對於烏克蘭的澤倫斯基來說,最在意的是如何保證「確實有效的安全保障」,其一是要確保真的可以落實執行、其二是有哪些具體的嚇阻能力?
對於未來保障內容的想像,法國總統馬克宏暗示了幾個線索。馬克宏指出「烏克蘭首先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為安全保障」,並且建議歐洲盟友與美國,應該共同商討如何長期替烏克蘭軍隊提供訓練、裝備、以及必要的資助。同時歐洲方面也可以考慮,未來在烏克蘭境內部署數千人的維和部隊,由歐洲負責指揮、美國則可以提供非地面部隊的軍事支援。
馬克宏的說法即是「烏克蘭多國部隊」(Multinational Force Ukraine)的規劃,目前還沒公開具體的人數規模(英國曾提出大約1萬至3萬人),用以強化烏克蘭的陸海空防禦能力,並形成對俄羅斯的威懾力量,確保不會再進犯烏克蘭。然而這個構想先前已被俄羅斯否決,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曾經表示,任何外國在烏克蘭部署維和部隊,就形同烏克蘭加入北約一樣,對於俄羅斯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如今這樣「名目上並非北約,但實質上有北約的作用」,是否會讓普丁改變心意?根據美國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的說法,普丁對於歐美向烏克蘭提供類似北約第五條款的安全保障協議,是「同意」的。但在具體細節公開以前,仍無法確定普丁的能夠同意的底線為何。
提出類北約第五條款的做法,一方面也可能是給普丁一個台階下,至少烏克蘭並沒有「真正加入北約」。不過實際上,這個做法背後的邏輯,也考量了就算烏俄實現停火,但未來俄羅斯仍有可能再度向烏克蘭發動戰爭。在本次阿拉斯加高峰會之後,就有軍事專家擔憂,普丁也可能在接下來的3到4年內重振旗鼓,補充兵員、製造更多武器之後捲土重來。根據過往普丁一貫堅持的國家戰略目標:要實現烏克蘭的「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烏克蘭中立化」、以及歐美駐紮軍隊退出烏克蘭。只要普丁沒有明確放棄這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夢想,烏克蘭仍籠罩在侵略的陰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