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的垃圾島?日本最惡汙染「豐島產廢事件」
日本年號從平成進入新時代令和,除了不少商品試圖跟上令和經濟的風潮,同時間也有許多對於平成時代的回顧,包括日劇、音樂、以及新聞事件。由《四國新聞》所主辦、針對香川縣的「平成年代十大新聞事件」的票選活動,排名第一的是讚岐烏龍麵風潮、其次為新高松空港的啟用,第三名則為「豊島產廢事件」。
從201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近年逐漸受到日本國內外的矚目,提到豐島(日文漢字作「豊」),不少人會先想到的,是由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內藤禮合作,隱身在山丘之中並融合了自然與建築、藝術的豐島美術館。由於豐島美術館明定館內不能拍照,在社群網路上所看到標註豐島美術館的照片,多半是館外那個坡度極陡,騎著單車時彷彿就要一舉衝入眼前湛藍的瀨戶內海裡的風景照。
不論在哪一個季節前往豐島,從這片斜坡所見的瀨戶內海之遼闊,總讓人輕易就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然而,在如此景致的另外一面,鮮為人知的,是發生於昭和時代、持續抗爭至平成年代,延續了40多年,如今進入令和的新時代也尚未完全落幕的「豐島產業廢棄物事件」(簡稱豐島產廢事件)。
留在旅人心中盡是美麗的豐島,曾經有一度因為豐島產廢事件而被稱為垃圾之島。「別再叫我垃圾島!」是來自豐島居民心中沈重的抗議。
豐島產廢事件可說是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非法產業廢棄物傾倒事件。1975年(昭和50年)年底,「豐島總合觀光開發公司」(簡稱豐島開發)向香川縣政府提出在豐島的西側建設產業廢棄物處理場的許可申請,隔年年初,幾乎全數、共1,425位豐島居民連署表示反對,並前往香川縣政府陳情。
1977年,當地居民組成了「豐島住民會議」,強烈反對產業廢棄物進入島內,並聚集在高松港,一路遊行示威至香川縣廳。爾後豐島開發方因對島上居民施以暴力被逮捕,旋即提出了變更申請,由原來的建設產業廢棄物處理場、改為蚯蚓養殖場,提出將以對土地無害的垃圾來養殖蚯蚓,並在1978年取得了香川縣政府的許可。
然而豐島開發根本沒有照變更申請的方式來做,而是繼續從兵庫等地,以船運載來汽車輪胎、碎金屬片等,持續非法傾倒並焚燒這些產業廢棄物。因為焚燒所導致的空氣汙染,島上居民與孩童的咳嗽與氣喘症狀增加;1987年,豐島小學校有高達9.8%的學生患有氣喘,此比例是全國各校的約十倍之多;1988年,在連結四國與本州的瀨戶大橋開通的這一年,原來的家浦自治會副會長更因氣喘過世。
事件從昭和延續到平成。1990年(平成2年)豐島居民第一次拜訪時任日本律師聯合會會長、知名律師中坊公平,同年底,位於瀨戶內海對岸的兵庫縣警方,因對豐島島上長期出現的濃濃黑煙感到懷疑而展開調查,並對豐島開發進行強制搜查。豐島開發將解體的汽車、輪胎等壓碎的有害金屬廢棄物傾倒在豐島西側海邊、並任意焚燒的非法行為,至少持續了7年的黑暗事實,至此才終於被揭發。
從當年的新聞畫面中,看見的並不是湛藍的瀨戶內海,而是略微混濁的海面上所漂浮著的魚屍。豐島周圍的魚貝類產量減少、放棄養殖鰤魚的居民增加,註明豐島產的農產品在市面上銷售慘淡,這些都是當時豐島居民面臨的狀況。
該年底,香川縣政府開始進入豐島展開調查。儘管豐島開發的營業許可終於被取消,經營者也被兵庫縣警方逮捕,但無法在一時之間改變的,是被留在豐島西側這片約7公頃的土地(相當於1.5個東京巨蛋)、對於環境有害的非法產業廢棄物。香川縣政府在1990年進行調查時,原推估大約有16萬公噸的產業廢棄物,但香川縣在2017年1月的正式發表中,證實了產業廢棄物事實上有88萬8,000公噸之多,而在2017年3月,產業廢棄物完全被撤出豐島時所公開的數字則超過91萬公噸。
光讀數字,或許還難以想像這些產業廢棄物的量究竟有多少。在豐島居民所製作的一份傳單中如此形容:「這些產業廢棄物的量,足以讓載滿廢棄物的卡車,一台一台從東京連續排列到豐島。」
豐島大約500位居民在1993年,以儘速撤出產業廢棄物與損害賠償為訴求,向香川縣政府提出公害調停,並從當年的12月20日至隔年的5月31日,在香川縣廳外發起持續了150天的抗議活動。考量選擇公害調停而非訴訟的原因,是基於公害調停的費用較訴訟少,一般而言,公害調停的時間也較訴訟短。
在被非法傾倒有害產業廢棄物的這片土地旁,有一棟小小的建築物,是豐島居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產廢事件的「豐島住民資料館」。在沒有人說明的情況下,我站在這面黑色的牆面前端詳許久,一度意圖伸手觸摸這凹凸不平的牆面,立刻被一旁的工作人員制止:「這是被傾倒在這裡的非法產業廢棄物的斷面,是碾碎的汽車、汽車零件和輪胎等等,別碰!有戴奧辛之類的毒物。」
從1994年到2000年,豐島居民與香川縣政府進行了共36次的公害調停。在調停的過程中,居民們持續進行住民會議,也製作了「用我們的手守護豐饒的故鄉」(豊かなふる里 わが手で守る)的看板設置在家浦港,開始全島清掃活動。要發想簡單好記、並符合訴求的口號或許不是那麼容易,但比起響亮的口號,更困難的是如何長期展現行動力,讓自己的家鄉能夠得到更多的認識與聲援,讓家園盡快恢復原來的面貌。
豐島的居民發行《守護家鄉》等宣傳手冊,試圖讓更多人知道在豐島發生的事。1994年底,國家終於開始介入此事件的調查,豐島居民則持續透過定期舉辦小型的座談會,並帶領學生等參觀者接近這塊被污染的區域,親口訴說發生在豐島的產廢事件經過。1996年,環瀨戶內律師團組成,除了中坊公平律師以外,還有來自廣島、愛媛、和歌山等縣的律師加入,陪伴居民一起進行公害調停,當時的厚生大臣菅直人也來到豐島現場視察。
但公害調停是長期抗戰。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在瀨戶內海上這個小小島嶼所發生的事,居民也到東京銀座舉行抗議行動,或在高松市舉辦演講,豐島產廢事件終於慢慢受到民間注意。1998年,中坊公平律師在高松市的演講,有多達2,100人參加。豐島公害調停的過程,居民們分為10組編制,希望「至少讓100萬名縣民知道實情」,分頭在香川縣內挨家挨戶的發送傳單,也與各地的自治會長聯繫,前後舉辦了共100場座談會。
直到2000年,當時的香川縣知事真鍋武紀公開為豐島產廢事件道歉,公害調停也終於成立。然而撤除非法產業廢棄物、擺脫「垃圾之島」惡名的路才正要開始。在7年漫長調停的過程中,豐島居民支付於公害調停的費用,包括交通、事務費用等,大約為一億日圓(約新台幣3,000萬)。
但還有更多用錢買不到的,包括居住環境受到污染引發的氣喘,還有參與公害調停的549位居民中,有80多位等不到公害調停成立,已經離開人世間。
「用我們的手守護豐饒的故鄉。」走進豐島研討會會場看到的這塊看板,並不只是一句溫暖、美麗的口號而已。從污染進入家園的那一天起,豐島民用盡各種方法的對抗,展現了屬於這個島嶼與島民的強韌生命力與意志。
——▌接續下篇:〈別再叫我垃圾島:守護瀨戶內海的豐島「產廢抗爭」〉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