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日本心靈原鄉:伊勢神宮的千年「常若」物語
伊勢神宮被稱為「日本人的心靈原鄉」,在日本有著「日本人一生必去一次伊勢神宮」的說法。然而伊勢神宮所在的三重縣,從交通移動上來看,不論是到關西地區或中部地方旅遊,若非特地安排,三重縣都不算是一個能夠「順便」經過的地方。三重縣還與滋賀縣、福井縣以及岐阜縣共同成立了「日本正中央共和國」(日本まんなか共和国),顯現上述四縣在日本國土的「奇妙」的地理位置。
但由於被日本人暱稱為「お伊勢さん」的伊勢神宮,正在「日本生活期間想去的地方」清單上,2019年6月終於特地安排了假期前往。也因為初訪伊勢神宮,出發前特地做了功課,結果距離伊勢神宮尚遠,卻已先充滿敬畏之意。
伊勢神宮範圍廣闊,分為「內宮」與「外宮」。內宮為供奉天照大御神、也就是日本天皇先祖的皇大神宮,被尊為日本人的總氏神信奉;這裡也是每年日本皇室必定會前來參拜的地方。外宮則是供奉豊受大御神的豊受大神宮,傳說中是因為天照大御神的諭示,而被恭迎至此。豊受大御神是掌管飲食之神,守護人們日常生活的食、衣、住,也保佑農作物豐收。
內宮與外宮各自分別還有正宮、別宮等宮殿,加總起來,伊勢神宮共有125座神社之多。且伊勢神宮的所在地多半為森林,佔地超過5,500公頃,面積與法國的巴黎市中心一樣大,也等同於東京世田谷區的面積,其中大約有一半為天然森林,另一半則是為了未來「神宮式年遷宮」所需要而進行的人工植林。
這個每20年一次、每一次都要花費8年時間的遷宮儀式,整整延續了1,300年,最近一次是在平成25年(2013年)舉行的第62回遷宮儀式。每一回的神宮式年遷宮,都會使用新的木材,依照原型進行重建,藉由20年一次遷宮與重建神宮的過程,保持傳統建築技術或工藝,同時也因為不斷的重建而讓神宮保持年輕,在日文中稱為「常若」。
而神宮原來所使用過的木材並不會就此被丟棄,而是提供神宮內其他的社殿或設施、與各地神宮分社再利用,同時也會種下與使用量相同的樹木,在使用與種植之間,創造著重複的平衡循環。
當彙整出這些理解時,不禁開始想像伊勢神宮的神聖與雄偉,以及參拜人潮絡繹不絕的模樣。
然而,抵達伊勢車站時是有些詫異的。伊勢市就像是一般的日本二三線城市,車站不見華麗,站前人煙稀少。到住宿處放下行李,民宿老闆建議我到宇治山田站附近能夠找到超市與較多飲食店,然而站前的商店街帶著些許破敗的寂寥感,也有半數都拉下店門,走進當地的食堂,親子丼便宜而美味,但店裡是濃厚的歲月痕跡,員工的人數比客人多。人潮呢?
漫步到伊勢站附近的外宮時才找到答案。明明是平日,校外教學的學生、公司員工旅遊、扶老攜幼的家族、老夫妻,包括我這獨身旅人所造成的人流,讓外宮維持著一定的人潮密度。身邊一群來自不同國家、彷彿是語言交換認識的年輕人,日本人一邊確認著對於伊勢神宮的相關知識,再努力用英文向其他人說明。這裡像是彙集了伊勢市的所有人氣,卻也不顯嘈雜。
聯繫外宮與步行無法抵達的內宮的公車班次不算少,但公車站前大排長龍,候車的人潮沒有被消化完的時候。車上張貼的海報廣告、放著的宣傳手冊都與神社巡禮有關,指引道路與開運的猿田彥神社、祈福結緣與交通安全的二見興玉神社⋯⋯,加上車上的人們交談的內容,幾乎都是接下來的參拜路線與想吃的當地美食,一邊聽著別人說話,一邊在心裡變更、豐富原有的行程。
「一生必參拜一次伊勢神宮」的說法,固然帶著莊嚴神聖的堅定信仰,但似乎更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日常感。
來到內宮,人潮只有更多。內宮的入口是橫跨五十鈴川的宇治橋,長約100公尺的宇治橋同樣在式年遷宮時會重建,這座橋也有分隔聖界與人類凡界的分界處之意。緩慢步行過橋,空氣變得更加清甜,面前迎來的是風吹動樹葉、鳥鳴等等更多自然的聲音,無形間像是一種沉澱心靈、準備參拜的過程。
過橋之後的碎石小路其實並不利於高跟鞋或者小車輪,但仍有不少推著嬰兒車或輪椅的參拜者,只見他們帶著笑容邊閒話家常。經過五十鈴川的河床,許多人停留在這裡淨手、休息,讚嘆著河水的冰涼與茂密樹林的遮陽效果,往正宮的途中,一顆顆巨大樹幹的樹木旁,都可見到人們輪番等候觸碰樹幹,像是想從這些百年甚至千年的樹木得到力量。
一個女生單獨旅行,在日本向來比較容易引起注意或關心,由於和一組家庭的步行速度幾乎相同,以至於家族成員的老媽媽開始向我搭話。知道我出身台灣、遠從香川而來,從群馬縣來的她很開心的說:「從以前我們就決定一定要來參拜一次伊勢神宮,直到七十幾歲的時候才終於來了。妳那麼年輕就來參拜,お伊勢さん一定會好好的保佑妳一輩子。」語句中如此堅定地相信天照大御神會看守我的心意,讓我也只好點頭道是。
旅程中意外與出身伊勢的朋友見面,當被問起對伊勢的初印象,我說起了這股街道少人、神宮裡卻是滿滿人潮的違和感。朋友笑著說:「是啊,伊勢市可以說是日本神明居住密度最高的地方了,觀光人潮也都隨著神明往神宮跟神社去,市區總是沒什麼人呢。每逢年末年始的時候,神宮裡的人潮比現在更厲害好幾倍喔。」
來去匆匆的伊勢神宮參拜旅行結束後,對於那毫無距離感的莊嚴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因此當知道《伊勢神宮:山海的千年迴響》這部電影時,毫不猶豫的就找來看了。原為平面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宮澤正明因參與第61回遷宮儀式的攝影為契機,開始著手花費10年時間拍攝這部紀錄片,成就這部電影的拍攝次數超過200次,伊勢神宮內規定不可使用腳架與照明設備攝影只是難度的其中之一,由於最後的半年伊勢神宮每天都有夜間祭典,導演為了拍攝也就住在當地半年。
除了長達10年的追蹤拍攝之外,這部紀錄片結合了12位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訪談,包括伊勢神宮神職河合真如、建築家隈研吾、宮大工棟樑小川三夫、電影導演北野武、神宮司廳營林部倉田克彥、木曾池田木材三代目池田聰壽、法隆寺管長大野玄妙、京大名譽教授田中克、腦科學家暨作曲家大橋力、牡蠣漁師畠山重篤、植物生態學者宮脇昭,以及料理人成澤由浩,讓不同領域的人們探討與思考日本現今生活中需要反思的部分。
無論從電影一開始引用達文西的名言:「大自然不會打破自己的法則。」又或是電影中,北野武說道:「伊勢神宮雖由人類打造,卻更像承襲自然的設計,道路與樹木並非隨意設置,而是順應植被、沿著河流規劃,人類在天地創造好的環境與自然共存,就是伊勢神宮。」可看出,儘管這部電影的主標題是伊勢神宮,但其實影片以眾所周知的伊勢神宮的「常若」為引子,帶動伊勢神宮所在的森林對於生態、生活的重要性。
在「日本人一生必去一次伊勢神宮」的參拜旅行後,不能遺忘的,是伊勢神宮所埋下、對於自然與循環應有的思考。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