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吧!《口袋裡的監視器》:免費兒童手遊的代價?
「安妮亞...喜歡這個!」
「免費的最貴」這句話是遊戲市場中為人熟知的現象:許多免費遊戲運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設計遊戲機制以掌控玩家心理,大幅增加玩家對遊戲的黏著度,乃至於誘導性地刺激大量課金消費。
▌請收聽下方連結:
這類設計又在大眾上手門檻低、且隨時隨地都可遊玩的手機遊戲中最為風行:無論是體力機制、每日任務、轉蛋抽卡等機制,又或「開局就送魔關羽」、主打爽爽升級躺平玩的放置型手遊、乃至於看似單純但內含課金的點擊型跑酷遊戲;特別是在手遊市場消費規模已躋身全球前五大的台灣,上述現象對廣大的玩家社群而言早已成為日常。
但如果手遊黏著、刺激課金也成為兒童群體的日常呢?
2024「世界公視大展」影展中,由丹麥公視拍攝的紀錄片《口袋裡的監視器》便是一部以兒童遊玩手遊為題的調查紀錄片。記者以喬裝手遊製作團隊臥底監拍的方式,揭露了免費手遊私下監控兒童遊玩習慣、蒐集個資、量身打造誘使兒童黏著成癮的情況;此外,記者也委託團隊製作了一款兒童向的免費手遊來進行實驗,來檢驗兒童手遊成癮可能引發諸如專注力下降、情緒不穩定、乃至於影響智能發展等效應。
在人手一機、親職繁重而常常必須藉助「3C育兒」的今天,接觸無處不在的手遊對許多兒童而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也讓許多家長糾結於是否該讓小孩玩手遊、是否該限制遊玩時長等問題。
然而《口袋裡的監視器》在向大眾示警手遊個資洩漏與成癮風險的同時,其敘事手法可能也容易引發家長的恐慌與泛泛地對所有遊戲的質疑與排斥。因而,好好來理解各種遊戲機制的運作、從而建立健康之遊戲關係的「遊戲識讀素養」,就相當必要。
本集節目為此邀請了清華大學師資培訓中心的講師鍾欣穎,與兩位主持人一同討論手機遊戲對兒童的效應、如何平衡拿捏兒童與遊戲間的關係等話題。欣穎既是熟悉兒童心理相關研究的兒童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手遊玩家,同時亦曾以顧問身份參與兒童向遊戲的開發,這些經歷與體驗讓她能以較為全面的角度來分析上述問題、並為家長給出建議。
在節目中,欣穎從家長「3C育兒」的理由開始討論起,並且跟隨《口袋裡的監視器》的內容,細談遊戲促發成癮的機制對兒童成長發展的效應(欣穎推薦閱讀探討原生手機世代心理疾病問題的《失控的焦慮世代》)。七號與哲翰也提供了自己遊玩免費手遊與MMORPG的親身經驗,作為遊戲掌控玩家心理之黏著機制的例證,並分享自己如何理智面對(對此哲翰也推薦閱讀《再玩個一關就好了》,該書介紹了圍繞在遊戲機制與遊戲消費上的各種心理學效應)。
最後,面對手遊所帶來的成癮風險,欣穎建議家長盡量避免用單方面禁止或採取對立的姿態,而要多花時間去理解小孩在玩什麼遊戲、理解遊戲的機制與性質、並時常與小孩溝通討論,甚至可以一起找到能健康遊玩的好遊戲。此外,欣穎也特別強調,在讓小孩玩遊戲的同時,家長始終必須注意,不要讓過量的電子遊戲阻斷了小孩和現實活動的聯繫——畢竟,現實世界的經驗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關於「轉角遊樂器」
本單元是轉角國際podcast 重磅廣播的新系列,由現任轉角國際主編 #編輯七號、以及德國議題擔當的專欄作者 #黃哲翰,以玩家身分的私心願望,展開遊戲的各類議題延伸討論——聊電玩、聊遊戲、也聊聊遊樂背後的社會脈絡與人生回憶。
(完整內容請點閱收聽 轉角國際podcast:#轉角遊樂器)
▌相關議題延伸閱讀
〈精神鴉片戰爭:中國電玩限令...與那些年偷打電動的快樂少年〉
「防沉迷電玩搞了20年...真的有用嗎?」中國近期再度發布針對未成年人玩遊戲的限制規定,限縮只能每週三天、一天遊玩上限1小時的「防沈迷」規則,是繼先前官媒抨擊遊戲業精神鴉片之後,又一次對網路電玩的重挫打擊。儘管玩家們一片哀怨,龍頭業者如騰訊、網易等也只能立刻表態支持國家政策,頓時冒出一長串的遊戲業響應清單,異口同聲的「堅決支持、嚴肅看待」。
玩遊戲到怎樣的程度才算成癮有病?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電玩失調」疾病認證在今年確定之後,引起遊戲玩家與產業界的爭議;遊戲成癮症狀必須要達到長時間沉迷、引發重度身心狀況等各種門檻條件,但將「玩遊戲病症化」的疑慮,卻被質疑是貼上負面標籤。
南韓網路賭博與成癮問題,牽動10歲與20歲青少年世代的身心靈發展,可能衍伸出鉅額債務與犯罪等,亟待政府部門與社會安全網的介入。南韓網路賭博成癮的青少年人數,正在「直線且爆炸性」增加,這個問題牽涉到政府許多單位,包括檢警、女性家族部、教育部、法務部等,必須有跨部會協調與規劃,但目前仍為看到有效的協調與整合方案出現,而對上游的取締,也存在執法不力的現象。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