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作者群 │ 黃哲翰

黃哲翰奧地利/維也納

興趣使然的寫作者,各種題材都想寫寫看。先前住在德國曼海姆,現居奧地利維也納。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共發表 47 篇文章

《雲端封建時代》:一場左翼敘事下的資本主義變形記

2024-07-01 13:26:59
「資本主義」這個詞對我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要理解當下人類社會的危機已無法繞過這個概念,但它卻又很難被定義,因為其型態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不斷改變,且往往以出人意料的姿態浴火重生、一次次跳脫批判者(特別是左翼思想家)關於「資本主義即將終結」的預言。
5511

《首都》導讀:從歐債到難民危機...戳破歐洲幻夢,命運何去何從?

2023-04-25 15:31:45
《首都》是一部選材和筆法都非常特出的小說。貫串這部作品的主軸,是在小說類中通常很罕見的硬骨頭題材:官僚運作,而且還是歐盟的官僚運作──這個遠比個別國家的運作更令大眾陌生冷感、且更加理不清道不明的超國家機器。
10912

巨獸蹂躪後的重生:回望歐洲地獄之行,一場20世紀的歷史思辨之旅

2023-03-31 16:49:06
二十世紀初,歐洲大陸一片欣欣向榮、歌舞昇平,歐洲人稱呼這是「黃金時代」,歐洲雄踞世界文明之顛,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相提並論。但突然間,享受著這一切的歐洲人被拖進兩場大戰,歷經極深的苦難、哀痛和驚懼,四處滿是復仇、內戰與種族清洗。對此,歷史學家齊斯.洛韋稱呼歐洲成為一片「野蠻大陸」,提摩希.史奈德也稱呼戰況最慘烈的東歐是一塊「血色大地」,本書作者克蕭則認為歐洲人似乎「鐵了心要自我毀滅」,一步步走向通往地獄的道路。
12766

德意志「鐵路難題」(下):老德鐵失敗的「公司化改造」

2022-08-12 19:24:00
在許多老一輩德國人投射的回憶裡,德鐵(Deutsche Bahn)的「DB」是一塊閃著戰後德國經濟奇蹟光輝、象徵著一切都如過往傳統般熟悉有序的金字招牌:「德鐵就是時鐘」、「所有人都談天氣,我們則不」(1966年德鐵的廣告詞,意指風雪無阻、準點可靠)。
43838

德意志「鐵路難題」(上):全民抱怨的無限誤點列車

2022-08-12 17:27:19
在德國,火車駕駛員通常應該不必面對「電車難題」的抉擇,但沒有人會懷疑上述這類離奇橋段的真實性,只要習慣搭乘德鐵的話(上述情節出自《明鏡線上》)。
96623

凝視人類的屠殺輪迴:納粹與蘇聯恐懼鋪成的「血色大地」

2022-05-19 15:17:08
這些年由於因緣際會,我接連研讀了幾部耶魯大學中/東歐現代史名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教授的著作,也親身參與過他的講座。史奈德近年來的論述,涵蓋了對東歐國家民族主義的爬梳、對二戰猶太大屠殺的還原,並且從歷史延伸到當前緊迫的議題,例如對美國川普現象的批判,乃至於對歐美民主退守與威權復甦的憂心與諄諄示警。史奈德學養深厚、書寫流暢,且其演講更是條理分明、引人入勝。然而,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其在論述之間所透露出的某種親切感:無論這位作者身處於哪裡,他的思緒裡始終都帶著一座中歐城市的氣味——維也納,或更確切地說,1990年前後維也納西火車站(Westbahnhof)的氣味。
24536

金星來的德國人(下)自我疑懼的「無敵人之國」

2022-04-08 11:44:00
「敵人回來了。」烏俄戰爭爆發之前,《華爾街日報》駐德記者潘契夫斯基(Bojan Pancevski)曾形容反應遲疑的德國就像是一列停在月台的火車,車站整個著火燒起來了,卻遲遲不肯開走。戰爭爆發後的德國社會當然不一樣了,但情況也並非皆大歡喜的列車就此高速往前奔駛,而更像是車上的人倉皇跳車,結果車站燒了,原有的列車也被拋棄了,然後在鐵軌上徒步奔逃的人對自己問起了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
24422

金星來的德國人(中)搶救和平的「德軍一千億」?

2022-04-07 16:48:56
聯邦德國後冷戰和平主義的世界觀深信地緣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如今已是「無敵人之國」(der feindlose Staat),而冷戰後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戰事,毋寧是脫軌的個案而不是國際秩序的常態。此一信念在梅克爾時代達到了顛峰:人們在潛意識中並不相信歐洲還會爆發戰爭,那就和外星人入侵一樣都屬於超現實的情節。而俄羅斯與中國雖然構成對西方價值的重大挑戰,但民主與威權彼此的衝突與其說在地緣上,不如說是在科技競爭、貿易戰、意識型態宣傳、資訊戰等更加文明的舞台上角力——彷彿俄羅斯對歐洲最大的威脅不是核彈與蘇愷戰機,而是RT電視台的假新聞。
31041

金星來的德國人(上)俄軍入侵打爆的「德式愛與和平」

2022-04-01 16:49:00
2月27日星期日,剛過上午11點,為了因應烏俄開戰的局勢,德國聯邦議會緊急召開了全體大會。就在前一天,聯邦政府才剛剛扛不住國際壓力,終於拖拖拉拉地改變立場,同意捐贈武器給烏克蘭,打破了長久以來不對交戰地區輸出武器的方針。國會議員們多少都已聞到風向,內閣關於制裁俄羅斯、支援烏克蘭的態度,可能不會再像此前一樣被動,而總理蕭茲(Olaf Scholz)也可能在這天的大會上公佈某些應對方針——然而當許多人聽到總理口中說出那1,000億歐元的數字時,都還是驚呆了。
37749

MIG德國製造1890(上):浪漫民族變鐵血的「帝國大創業」

2021-10-28 16:02:17
1896年,英國記者威廉斯(Ernest Edwin Williams)出版了一本震撼英國讀者的暢銷書——《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書中無情地提出警告:德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並且挾著經濟優勢與軍備擴張的雙重加持,威權專制窮兵黷武且外交姿態咄咄逼人的德意志帝國即將取代自由主義的大英帝國,成為新一任的世界霸權。而內部問題嚴重的英國,面對德國崛起這個外部挑戰的催化,終會重蹈古代羅馬帝國衰亡的覆轍。
20960

MIG德國製造1890(下):「天命暴走」的偉大民族復興?

2021-10-28 16:01:37
以俾斯麥為首的貴族保守派,原先純粹是把這種民族激情當作清掃政敵並宣洩社會壓力的工具,然而德國社會的民族激情卻在國際風勢的助長下延燒開來——1873年世界金融危機後的長期景氣不振,各國保護主義抬頭、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加深了國際衝突的憂患意識與仇外情緒,終而讓俾斯麥一手催生的德意志民族情緒快速蔓延,逆向滲入保守派、中間派自由主義者、以及菁英知識份子的圈子裡。
13210

梅克爾的德國、故事與政治(下):犬儒化的「危機總理」?

2021-09-27 16:34:39
梅克爾執政之所以能產生類似「安樂死」的副作用,前提是她的危機處理能力極強:這16年來,媽咪大抵上確實都把德國人照顧得好好的——特別是在這危機空前頻繁、一波比一波更嚴重、令人震撼崩潰的16年。聯邦德國這位「危機總理」的危機處置大體皆中規中矩,能迅速拉出停損線、避免局勢惡化失控。梅克爾一貫在細節上務實、精於談判,但缺乏整體的大戰略,面對大型跨國危機時,其政治風格的缺陷也就更加突顯:危機在她的手上雖不致惡化,但也都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
20813

梅克爾的德國、故事與政治(中):讓選民放棄思考「不對稱反動員」戰術?

2021-09-26 16:12:00
梅克爾的成功亦為德國政治投下了某種陰影:民主的媽咪照顧一群不必再積極參與民主的媽寶,而民主政治也從此不再敢於去挑戰、去要求選民做出改變——這對於遭遇諸如疫情危機與氣候危機的當下,顯然不是件好事。把「你做什麼,我也做什麼」磨到爐火純青之極致的策略,在柏林政壇上被稱為「非對稱的反動員」:藉由複製對手的政策路線,讓對手的選民打消出門投票動機——給梅克爾繼續執政也不錯啊。
25957

梅克爾的德國、故事與政治(上):洗完桑拿浴的「那個女人」?

2021-09-24 16:45:35
當1989年柏林圍牆已完全敞開,35歲的梅克爾看完新聞,打了一通電話給住在附近小鎮的媽媽:「我們可以去布理斯托大酒店(位於西柏林)吃生蠔了。」然後繼續收拾浴巾等用具,走出家門,到附近的公共游泳池洗桑拿浴——無論如何,這天都還是星期四,而每週的星期四對她而言,是固定要洗三溫暖的日子。兩德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局,對這位低調過日常、缺乏政治激情的物理學者而言,彷彿只是下班洗浴之餘順便去看個熱鬧打個卡的小小個人冒險。
46903

德意志「叩頭中國」迷思(下):你的「親中」無關我的新冷戰?

2020-07-30 17:24:02
疫情危機突顯了歐盟與中國抗衡的需要、加速了德國對中態度的可能轉變,但美國並沒有利用此一局勢,扮演好傳統盟友的角色,反而時時當起了攔路虎。德國與美國、梅克爾與川普之間的冰凍三尺,已非一日之寒。不少看戲的台灣觀眾會把德美之間的互看不爽,理解為意識型態上一刀切的衝突——例如「親中」和「反中」、「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的對立等等。這樣的理解比較像是天橋下的說書;事實上,雙方一連串不睦的根源,是外交策略上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衝突。
48936

德意志「叩頭中國」迷思(中):柏林外交的「副班長人格」?

2020-07-29 17:25:24
國際舞台上,梅克爾是一位非常能代表前述德國外交性格的典型人物:以歐洲為認同、低調務實、強調多邊平台、循規則協商,是國際秩序現狀的維持者、守序善良的副班長,正夾在混亂中立的班長,和守序邪惡、想爭當班長的總務股長之間左右為難。對於梅克爾來說,要完成「德國不要再偽善、不要再對自身利益遮遮掩掩,要積極運用權力工具來形塑歐盟」的任務,是一場必須徹底「改變人設」的挑戰。
58700

德意志「叩頭中國」迷思(上):「中國紅利」麻痺的黃金十年?

2020-07-28 17:26:40
「我們本來就無力和那兩個超級強權作對。德國能做的選擇只是——到底要讓自己更受哪一邊的氣。」這是《明鏡週刊》從梅克爾身邊親信打探來的、德國聯邦總理關起門來的無奈碎唸。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中兩大霸權衝突急速加劇,德國兩面沙包的壓力陡升,朝野政黨與智庫輿論對此窘境也愈發不耐進而批評。不過檢討的方向並非德國與盟友美國站得不夠近——對於川普政府,德國朝野是眾口一詞不以為然。反之,批評主要聚焦在德國與中國保持的距離太過曖昧、站得不夠遠......。
119725

瘟疫試煉德意志(下):極右退散?病毒吐回了「理性」卻吃掉「自由」

2020-05-12 17:22:25
像《紐時》那樣單純正面報導德國民眾對政府的高度信賴,有其危險——與民眾對聯邦政府的高滿意度極不相稱的,是後者一系列的誤判與出包,德國民眾的「信賴」其實一言難盡。但另一方面,如果說疫情這種「例外狀態」對民主政治的衝擊,將可能導致自由社會向威權傾斜或擁抱民粹?也不盡符合德國目前的主流跡象。相反地,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支持度,慘跌到2017年進軍國會以來的最低點...
25585

瘟疫試煉德意志(中):救病但救不了自己的畸形醫療系統?

2020-05-11 16:12:54
德國醫療改革至今已17年,醫療系統持續往畸形的方向發展:儘管數以百計的小型醫院遭到淘汰退場,但整體而言不但沒有節省醫療開銷,2009年到2019年健保支出還從1,670億暴增到2,460億歐元。與開銷爆炸相反地,醫療品質則持續下跌,特別是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更為血汗。以上種種早已不是新聞,但就在COVID-19叩關德國前夕,上述問題卻都不在政治人物與民眾的擔憂之列...
38345

瘟疫試煉德意志(上):「德式防疫」一言難盡的神話破除

2020-05-10 14:27:55
先前《紐約時報》曾驚艷於歐美疫情中的「德式例外」,並列舉一系列德國抗疫成績亮眼的理由。例如:健全的醫療系統、大量篩檢、民眾高度信任政府...等。不少外媒的類似評論,都讓德國在這波疫情中,贏得了相當正面的國際觀感:政府有能力、民眾有理性、醫療系統有準備。但本文要藉助德國自家媒體的批判角度,為讀者提供這位「歐洲抗疫模範生」一言難盡的外媒漏網鏡頭...
4993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