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國風尚到普世經典:6款隨歐洲殖民流傳至今的時尚單品
▌本文為《時尚單品全圖鑑: 78件經典穿搭設計與百年時尚傳奇》(麥浩斯,2025)書摘
▌單品1:印花巾(方巾)——小方塊大歷史
代表人物
吐派克(Tupac)、瑪丹娜(Madonna)、艾克索.羅斯(Axl Rose)
三大經典品牌
Loewe、Sacai、Children of discordance
早在古代,印度人就會用手染圖案的布製作色彩鮮豔的絲巾。梵語中,bandh這個前綴指的是「綁結」,所以bandana(方巾)的誕生就是一段與「聯結」有關的故事。後來英國人和荷蘭人在18世紀時將這些紡織品出口到國外,取名為bandana(方巾)。
大熔爐
19世紀時,拿破崙的士兵把印度的印花披肩當作遠征埃及的紀念品帶回歐洲,一時蔚為風潮,而後,英國開始量產並普及源自伊朗的佩斯利渦旋紋圖案(paisley,又稱喀什米爾圖,就是變形蟲圖案),將它印在模仿印度絲巾的土耳其紅棉布方巾上。一種具備多元文化背景的方巾就此誕生。
大西部
1775年,英國禁止美洲殖民地進行紡織品印花。為了抗議這項政策,瑪莎.華盛頓特意製作了一條印有她丈夫喬治.華盛頓肖像的麻布方巾。第一條富有政治象徵與反抗意味的美國方巾就此誕生,這一層象徵意義也將永遠流傳。後來,受到西班牙農民和德國移民的三角領巾(fichus)啟發,美國牛仔也開始使用方巾來阻擋沙塵和陽光。
男子氣概
受1920和1930年代好萊塢電影中牛仔形象的影響,方巾成為一種帶有幾分反叛意味的男性氣質典型象徵。
女子氣魄
二戰期間,方巾因為象徵愛國的特性,再次流行起來,用來保護工廠裡代替男性工作的女性頭髮,其中也包括女性工人的集體代表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
身份符號
1970年代,印花巾成為同性戀群體中性暗示的語言之一。它的顏色和佩戴的位置代表不同的喜好,也有不同的作用。從那時起,它便成為源於幫派活動的搖滾與饒舌歌手身上的配件之一。而當它和身份標誌扯上關係時,有時代表了資產階級,但更多時候是帶著反叛意涵,銘刻著政治意義。在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動中,它則扮演了保護者的角色,遮擋、掩護反抗者,同時也為他們的力量加持。
▌單品2:卡其褲——路路通
代表人物
保羅.紐曼(Paul Newman)、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三大經典品牌
Narciso Rodriguez、Celine、Dior
卡其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代。正值大英帝國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擴展版圖之際,當時駐紮在旁遮普地區的英國陸軍中將哈利.伯內特.倫姆斯登爵士(Sir Harry Burnett Lumsden)注意到英國軍隊的制服不適合當地環境,因此思考如何改善。
印度睡衣
當時英國軍隊的紅色羊毛外套過於悶熱,且在執行機密任務時容易暴露目標,因此被軍方淘汰。倫姆斯登中將從旁遮普地區的人穿著的赭色棉衣獲取靈感,用棕櫚樹製成染料把布染色。染色後的衣服名為卡其(khaki),在烏爾都語(Ourdou,一種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使用的語言)中意為「滿是塵土」或「汙泥覆蓋」。這種衣服在1885年成為英國軍隊的制服顏色。
改名為Chino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卡其色成為代表軍隊的顏色,人們也開始用chino這個詞指卡其褲。這個字的由來是戰爭期間駐紮在菲律賓的美軍把厚重的羊毛制服改為輕便的棉質服裝,戰後,這些士兵把這種淺色直筒褲帶回美國,這些中國製造的褲子便被戲稱為「chinos」,即西班牙人對「中國」的俗稱。
冒險與征服
卡其褲在20世紀之交逐漸受到重視,這與當時殖民主義下的探險熱潮有關。特別是在非洲,卡其褲成為西方人的標準狩獵服飾,構成冒險家們幻想中的形象,正如丹麥作家凱倫.伯利森(Karen Blixen)1937年出版的小說《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中的角色那般,充滿冒險氣息。
常春藤盟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卡其褲成為軍人的專屬褲裝。而它寬鬆輕便的設計在1950年代更走進平民的生活,成為叛逆青年的新寵,「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就是這種形象的代表。1944年,依據「大兵權利法案」(GI Bill of Rights),政府開始資助退伍軍人就學,卡其褲也因此踏入大學校園。對於追求知性而悠閑的常春藤風格愛好者來說,卡其褲更是不可忽視的元素之一。
首選單品
1970年代,原本的常春藤學院風演變為非正式學院風,Ralph Lauren將這種優雅而不羈的美式美學推向了時尚巔峰。到了90年代,卡其褲更取代了傳統的硬挺西裝,成為新世代的職場服飾。舒適百搭的卡其褲在Gap或Dockers等品牌的演繹詮釋下,成為當時極簡主義的代表象徵。
星期五便服
1986年,Levi Strauss & Co.推出新品牌Dockers,為卡其褲注入新活力。在物質至上又保守的年代,美國男性將卡其褲視為休閒日最合宜的選擇。進入1990年代後,Dockers成為「休閒星期五」的領導品牌,大膽提倡上班族在星期五脫下西裝外套,甚至在每個工作日都穿上輕鬆舒適的服飾。這個品牌與卡其褲的聯繫已深植人心,以至於卡其褲有時直接被稱作「Dockers」。
譯註:路路通(Passepartout)名字來自《環遊世界八十天》主角的僕人,意思是到處都可以去。
▌單品3:沙漠靴——環遊世界
代表人物
武當派(Wu-Tang Clan)、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納斯(NAS)
三大經典品牌
Paul Smith、Alexander Wang、Bottega Veneta
1828年,賽勒斯.克拉克(Cyrus Clark)拓展製鞋工廠的產品線,利用羊皮邊角餘料製作拖鞋。一個世紀後,他的繼承者從南非傳統鞋款中汲取靈感,設計出一款柔軟的短靴,這項產品不僅奠定了家族企業的聲譽,更為品牌注入了新的識別象徵。
潮流領路人
據說溫莎公爵在1924年造訪美國時,在城市裡穿著查卡踝靴(chukka),帶動了這股潮流。
沙漠鞋
早在18世紀時,首批殖民者踏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地,發現當地人穿的一種舒適的短靴,這種短靴以獸皮製成,鞋底採用橡膠、縐膠片或皮革,非常適合在沙漠中行走,因此外國人到此地時也會穿上。二戰期間,納坦.克拉克(Nathan Clark)加入英國軍隊,駐紮北非時,在當地市集發現隨處可見這種南非傳統半高筒鞋,回國後即開發出第一雙現在大家熟知的沙漠靴。
查卡踝靴
1950年,克拉克在芝加哥的鞋展上推出一雙精心設計的鞋款——沙漠靴。這是一款圓頭皮靴,靴底採用縐膠製成。這款鞋深受戰後年輕人的喜愛,而在加拿大,更成為軍人的首選。事實上,沙漠靴是查卡踝靴(chukka boots)的變體。查卡靴的鞋底皮革較為堅固,靈感來自馬球員的靴子,1920年在溫莎公爵推廣下變得普及。
文化影響力
披頭四的專輯《Abbey Road》封面上,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穿的就是一雙沙漠靴。
酷炫或壞痞
美國「垮掉的一代」熱愛沙漠靴,特別是沙色的款式,他們經常會搭配牛仔褲和格子襯衫,展現灑脫的風格。Steve McQueen、英國的摩德族和牙買加貧民區的rude boys(壞孩子)都曾穿過這種靴子。在牙買加,警察甚至會用沙漠靴來分辨舞廳裡的不良少年和乖孩子。
另一雙傳奇鞋款
1967年,Clark設計出一雙更結實、更有幾何感的沙漠靴,名為Wallabee。這雙鞋在牙買加非常受歡迎,成為當地的經典鞋款。到了1990年代,隨著牙買加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美國的嘻哈音樂圈也開始迷上了這些經典靴款,像是著名的音樂團體「武當派」就經常穿Wallabee。此外,在英國,李察.艾希克羅(Richard Ashcroft)也曾經在《Bittersweet Symphony》一曲的MTV中穿了這款靴子,讓它更具傳奇色彩。
英國品牌
作為60年代流行音樂的繼承者,90年代的英國歌手與樂團(如Oasis)讓沙漠靴重新煥發光彩。他們不僅讓這款經典鞋型重新受到重視,也讓民眾再次關注背後的歷史,一段關於殖民影響與文化適應的故事。
▌單品4:平頂草帽——因為你值得
代表人物
墨利斯.雪佛萊(Maurice Chevalier)、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三大經典品牌
Jacquemus、John Galliano、Schiaparelli
自史前時代起,人類便會用各種方式蓋住頭部。到了古代,從非洲到亞洲再到歐洲都有各種以植物製作的頭飾,不僅為了舒適和防護,還承載著神聖的儀式意義。
田間頭飾
羅非亞椰子葉、黃麻、蘆葦或大麻都是常見的草帽材料,這些材質容易取得、價格低廉且易於加工,因此成為農民的基本裝備。至於貴族們則偏愛更奢華的材料,唯有托斯卡尼的貴族例外,他們鍾情於編織草帽。
葉編斗笠
越南農民,特別是稻田裡的農民,經常戴著斗笠(nón lá),這種獨特的錐形帽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斗笠由蒲葵葉編成,11世紀時帽簷才變得寬大,到了1930年代,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錐形設計。
赤道巴拿馬
15世紀時,赤道國家的人開始用巴拿馬草編織草帽。19世紀的淘金客經常佩戴這種帽子,因此也稱之為「巴拿馬帽」。1904年至1914年間,巴拿馬運河的工人將它推廣到世界各地。隨後,這款帽子風靡美國,甚至成為好萊塢的熱門單品。
田園幻想
自中世紀以來,草帽從貴族逐漸風靡到民間,到了法國大革命前夕,越來越多人戴起這種帽子。17世紀末,凡爾賽的貴婦們也開始佩戴草帽,這股風潮源於喜歡扮演優雅的牧羊女的皇后瑪麗-安東尼(Marie-Antoinette)。不過在更早之前,法國殖民地的貴族早已戴起了草帽,抵擋炙熱的陽光。
黃金時代
19世紀是帽子的世紀,時尚界以無窮的創意推出各種原創、奢華或嫵媚的頭飾,一時間百花爭豔。草帽就在這藝術運動興盛之際誕生了,它代表了寫實的艱困生活,也呼應印象派對自然的熱愛。同時,它也化身為平頂小禮帽,為崇尚休閒的社會增添幾分俏皮與時髦。
豔陽下
草帽在電影與街頭展現出多樣的風格。1930年代,墨利斯.雪佛萊(Maurice Chevalier)戴上草帽顯得活潑輕快;而到了1970年代,草帽又多了一分隨性浪漫的波西米亞風。從勞動到悠閒,草帽在陽光下,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單品6:纏頭巾——纏繞頭部
代表人物
艾莉卡.芭朵(Erykah Badu)、艾莉西亞.凱斯(Alicia Keys)、碧安卡.傑格(Bianca Jagger)
三大經典品牌
Labrum London、Elie SAAB、Marc Jacobs
纏頭巾自古就存在,形式非常多樣。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時象徵社會地位,有時則表現精神信仰。蓋住頭部是人類普遍的習慣。
四海皆可見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和埃及的法老王在儀式中都會戴上頭巾。中世紀時,女性以頭巾掩蓋秀髮,展現基督教的謙遜與個人地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佩戴頭巾展現個性;同時,非洲大陸、摩爾人的穆斯林也都會纏著頭巾,就和印度錫克教徒也會在頭上纏著dastaar一樣。
帝國主義的華麗配件
在許多原住民文化中,纏頭巾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傳遞著宗教意義,然而帝國主義的到來將它的文化意義抹去了,轉而成為時尚的記號。18世紀的歐洲,纏頭巾化身為女性的流行配件。
克里奧頭巾(tignon)
纏頭巾在歷史長河中始終是區分社會與種族的標誌。在西方世界,它是女性的配飾,但在殖民地區,它卻被強加在奴隸身上。1786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明令禁止非裔女性佩戴頭巾(tignon),試圖壓制她們的身份認同。然而在禁令之下,她們反而發揮了創意,戴上色彩更加奪目的頭巾。
壓迫還是解放?
兩者皆是!19世紀時,家僕和奴隸以纏頭巾標示身份,同時也代表了他們的文化認同。然而,到了20世紀初,西方人開始挪用纏頭巾,將它塑造成一種配件。
各自表述
纏頭巾在歐洲始終是一個經典的時尚佩件,但在非洲卻用來表達精神信仰;對貝都因人(Bédouins)或圖阿雷格人(Touareg)來說,它更是日常生活中實用的必需品;而在阿拉伯世界,纏頭巾象徵領袖的尊貴身份。
頭巾妙用
二戰期間,纏頭巾成為女性的必備配件。它既能遮掩無法打理的髮型,又為那些在工廠中代替男性工作的女性提供安全保障。特別是在美國,工廠建議女性戴上纏頭巾以防頭髮捲入機器。實用又別緻的纏頭巾因為價格低廉,當時也取代了帽子。
▌單品6:莫卡辛鞋——不經意的精緻
代表人物
金.凱利(Gene Kelly)、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三大經典品牌
Gucci、Paco Rabanne、Celine
今日我們所謂的莫卡辛鞋,原型為一種柔軟的反毛皮鞋,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中都可以看到。這種設計不禁讓人思索,莫卡辛鞋的起源是否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畢竟人類數千年來都是這樣保護雙腳的。
週末釣魚趣
我們可以在17世紀北美印第安人的腳上找到這種皮製的軟鞋,莫卡辛(Mocassin)這個詞就是來自加拿大原住民的方言。而在19世紀的挪威,農民穿著柔軟的鞋款,吸引了前來釣魚的遊客們注意。20世紀初,這款鞋更被追求休閒與運動風格的菁英階層視為奢華的代表。
海上的莫卡辛鞋
另一款經典夏季鞋款是帆船鞋,最初是美國水手穿的鞋子。1935年,Paul Sperry構想出這款鞋,為了不在甲板上留下痕跡,橡膠鞋底採用白色,同時也加上了防滑凹槽。1970年,美國品牌Sebago推出Docksides系列,迅速成為經典帆船鞋款。
常春藤風格
1936年,美國品牌G.H. Bass & Co推出一款名為Weejuns的鞋子,靈感就是來自挪威的鞋款。這款鞋以棕色或黑色皮革製成,外型厚重,更賦予莫卡辛鞋經典氣質。戰後,常春藤盟校(334頁)的學生把這款鞋當作標準配飾。這款既優雅又舒適的鞋完美契合年輕人追求獨立與自由的生活態度。
La Dolce Vita(甜蜜生活)
1953年,義大利品牌Gucci推出奢華版的莫卡辛鞋,以馬銜點綴鞋面。這雙鞋迅速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的寵兒。1963年,Car Shoe又推出一款創新款式,在柔軟的鞋底上加橡膠顆粒(台灣稱為豆豆鞋),帶來極致的舒適感。莫卡辛鞋從此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隱喻,展現慵懶卻不失優雅的態度。
流行天王
1980年代初,莫卡辛鞋融入了嘻哈文化(316頁)中。不過真正讓它大放異彩的是麥可.傑克森。他在MTV中穿上莫卡辛鞋塑造出經典穿搭,讓原本保守且高雅的鞋款變得酷炫而前衛。莫卡辛鞋自此成為不朽的時尚符號,帶著獨特的韻味與復古感,適應各種潮流,但也從未隨波逐流。
行銷手法
1978年,Diego Della Valle創立品牌Tod's,推出一款手工縫製的柔軟莫卡辛鞋「Gommino」,鞋底有133顆橡膠顆粒。他把這款鞋送給Fiat集團的總裁Giovanni Agnelli。而總裁在一次電視採訪中穿了它後,Tod's的莫卡辛鞋立即變成義大利時尚的同義詞。
作者:海莉.愛德華-杜雅丹
譯者:許雅雯/ 陳華珠
出版社: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6/21
內容簡介:這是一張時尚界的寶藏地圖,帶你認識那些永遠不會退流行的經典單品!從人人衣櫥裡一定有的牛仔褲、白襯衫、小黑裙,到象徵時尚傳奇的愛馬仕凱莉包、香奈兒套裝、尚-保羅·高緹耶的男士裙裝,本書精選了 78 件經典服飾 和 60 件改寫時尚史的創意設計,一次帶你看懂潮流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收錄超過280張精美圖片與資訊圖表,帶你用最直覺的方式了解每個單品的歷史背景、設計亮點,甚至是它們如何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