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馬克宏: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貝葉掛毯
今年一月中,法國總統馬克宏向外透露了一項訊息:決定向英國出借法國國寶「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消息一出,國際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導,就連內容農場式的標題,例如「你不可不知的五件事」、「掛毯的真實與神秘故事」等也紛紛出現。回顧去年,恐怕都還沒一件藝術作品受到如此關注。
然而,法國官方也強調,目前只是「原則上」同意,未來具體情況如何,還有許多變數需要考量。首先,掛毯製作於西元11世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整體情況相當脆弱,需要相當精準的溫度與溼度控制;其次,該作品總長約有70公尺,相當不便於運送,捲起來的話,很有可能直接會毀損布料纖維。
光是以上兩點,就足以讓負責的相關單位傷透腦筋,更遑論還有展示地點、時間等瑣碎條件。可能因為種種不確定因素,到目前都還沒有對外解釋該如何處裡以上問題。
當然,並不是每個法國民眾都樂見外借計劃,部分反對者認為,考量到掛毯可能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害,讓人們親自到法國參觀才是最佳選擇。總而言之,貝葉掛毯到了最後可能還是會留在法國;即便真能成行,那也必須先經過4、5年的前置作業。
《貝葉掛毯動畫》
英國方面,不乏大力歡迎這項計畫的聲音,首相梅伊便高調地感謝馬克宏的決定。大英博物館(未來最有可能展示貝葉掛毯的場所)館長費雪(Hartwig Fischer)表示,這是個別具有善意義的外交往來,更能展現英、法之間的歷史淵源。英國保守派議員,同時也是外交事務委員會(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主席的圖跟達特(Tom Tugendhat),也以相似觀點評論此事:
為了回報法國的善意,圖跟達特建議英國政府將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出借給對方。
▌征服者威廉:貝葉掛毯的故事
英國官方的積極態度並不難理解,尤其將貝葉掛毯與英國歷史掛勾,其實非常合情合理。貝葉掛毯雖是法國國寶,上頭的故事卻圍繞在人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英國國王。大約在11世紀中葉時,法國北部的諾曼地公爵威廉,好不容易穩固了對其領地的統治權後,利用各種手段擴大勢力,藉著姻親關係對外宣稱,他擁有英國王位繼承權。
西元1066年,英國新任國王哈洛德繼位,威廉認為這侵犯到他的合法權力,立刻召集軍隊橫渡英吉利海峽。哈洛德與威廉在英國南方的哈斯汀(Hastings)碰頭,後著最後順利擊殺對方,順理成章地繼承英國王位。貝葉掛毯講述的便是威廉從取得繼承權、出征,一直到繼承王位的長串故事。
根據史家推測,貝葉掛毯可能是在1066年後開始製作,但由誰、又是在什麼動機下開始製作,恐怕是個永無止境的爭論。整幅畫面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塊,中間講述主要故事,雖呈現在同一塊布上,卻能夠依時間軸劃分出數十個場景。
此類圖像模式相當雷同古羅馬時代的「圖拉真圓柱」,翻閱自古典時代以來的歐洲藝術史,這種風格極為罕見,無怪乎有人推測,其設計者是從圓柱得到了靈感。這或許是人類歷史上,在可移動式作品中,總長數一數二的作品。為了呈現掛毯全貌,收藏單位只好開闢了一個專門空間,讓掛毯環繞其中;為了完整欣賞,參觀者還需自行走上好一段路,也是貝葉掛毯的獨特之處。
至於裡頭的畫面故事,多少也成為後世歷史傳說的源頭,比如說英國國王哈洛德的死因,多數說法認為在戰場上重箭身亡。在「哈洛德逝世」的那幕場景中,確實有人眼中插著箭矢,但沒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國王,畢竟在一旁還有人被騎兵砍殺,那或許才是哈洛德的真正下場。諸如此類的故事,讓貝葉掛毯不斷引人細細觀察。
因為這是段橫跨數年的故事,裡頭也有不少日常生活景象,比如帶著獵犬打獵、飲食烹飪等,軍事戰術,甚至還有彗星經過的天文現象等。至於上、下兩個區間,則裝飾許多當代流行的圖騰或動物圖像。因此,貝葉掛毯除了是在紀念威廉的功績,也透露了不少中古歐洲的藝術風格、世界觀或心靈世界,可說是個充滿歷史訊息的藝術作品。
如此重要的掛毯,在中世紀時時罕為人知,一直靜靜待教堂裡頭。最早要到15世紀才有人以文字記載,其名聲才逐漸外傳,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被視為國家重要公共財產,從貝葉的教堂取走後,一度放置在巴黎公開展示,二戰時還差點被納粹德國搶走。在上個世紀時,英國曾兩次商討出借事宜,但都被法國回絕;如今是由法國主動提出,其友好態度不言可喻。
▌英國作為歐洲的一份子
出借掛毯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視,還在於宣布消息的時間點,刻意選在英法高峰會前夕。英法高峰會過去已舉辦多次,但今年很特別的是,正逢英國準備離開歐盟期間,而法國又是目前最支持歐盟的主要國家,這使得雙方關係必定要再次討論與確認。
基本上,即便英國真要離開歐盟,但兩國領袖都很務實地意識到,長久以來在軍事、外交、難民議題上的合作關係,不可能因此而終結。果不其然,在今年的高峰會議上,梅伊與馬克宏都承諾,會在軍事、外交與難民議題上深化合作關係。
在如此重要的高峰會前夕,馬克宏願意出借掛毯確實是別具意義的友好舉動。馬克宏一方面要求英國不能迴避應盡的責任,一方面又以文化外交的手段,使自己的要求顯得不那麼咄咄逼人。暫且不論最後是否真的會出借掛毯,這都讓英國政府感受到,至少馬克宏是有條件地想維繫過往關係。
不過,貝葉掛毯所引發的聯想遠遠多過於此,這一切都還是跟威廉有關。
▌一幅掛毯,各自表述
隨著征服者威廉而來的,是大批新移民與新文化,大幅改變了當地既有社會結構,例如重新清算財產、打造出所謂的封建制度,並演化出現代英語的前身,使英國正式告別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時代,變得更具有現代世界所熟悉的樣貌。
威廉死後,英國與歐陸的連結從未中斷,光是貿易往來就比起過去還要興盛許多。即便後來改朝換代,英國國王的利益也總是因為「諾曼地公爵」的頭銜,陸續和法國發生多次衝突。英國國王既是一國之主,又是他人(法國國王)的封臣,這段看似矛盾、卻又合於封建概念的關係,最後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遠因。在接下來,即便英國丟失了大半歐陸領地,卻始終未曾將眼光遠離歐陸,多次參與各個大小不一的戰爭。換言之,自從征服者威廉到來後,英國便與歐陸建立密切關係。
因此,貝葉掛毯本身,以及背後蘊含的複雜歷史故事,讓馬克宏的提案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方式,端看解讀者擷取哪些面向。就像某些媒體帶有諷刺地稱呼「征服者馬克宏」,顯然著重的是英國被強勢征服的片段;而歡迎掛毯到來者,則著眼於英國與歐陸數個世紀以來的連結;又有某些評論家認為,馬克宏此舉是要提醒英國重視國家防禦,接受法國提出的合作議題。
當馬克宏決定以貝葉掛毯作為外交手段時,他的真正想法外人恐怕永遠無從得知。我們可以接受官方說詞,相信這是為了加深與英國之間的友誼;但要斷定馬克宏沒有別有所圖,卻又似乎過於一廂情願,以歷史故事向英國施壓,強調其經濟與軍事利益仍離不開歐陸,也是個非常有可能的考量。就此而論,當英國議員圖跟達特提議回借羅塞塔石碑時,或許也包含了相互較勁的意味。因為這塊石碑的由來,就是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從法國手上搶來的戰利品,象徵著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正要崛起。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