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打造信仰的形狀(上):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

2024/06/28 祝大家文藝復興!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創作雕塑和繪畫,也參與一些建築設計,聖彼得大教堂便是最出名的代表作。 圖/維基共享、Flickr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創作雕塑和繪畫,也參與一些建築設計,聖彼得大教堂便是最出名的代表作。現今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代拆除舊建築並在原地重建的工程,新建築於 1506 年奠基,直到 1626 年竣工(廣場於 1666 年才完工)。在這 120 年裡,由於每任教宗和建築師不同的理念和訴求,使得新聖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布局設計出現許多版本。米開朗基羅巧妙融合先前幾個版本的特點,並加以改良。此後接手的建築師雖有所修改,也難以撼動他奠下的基礎。平面布局設計的差異,代表西方建築史上不同發展脈絡的交會,也反映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文理念。

▌請收聽下方連結:

▌米開朗基羅:「我被迫參與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工程」

米開朗基羅不是第一位負責的建築師,也不是最後一位。1506 年大教堂奠基時,他正在籌備教宗朱利烏斯二世委託的陵墓,也正因為大教堂重建案轉移了教宗的注意力,導致他被迫中止陵墓計畫,後來才輾轉接手西斯汀天頂畫。 40 年後,教宗保羅三世任命米開朗基羅擔任聖彼得大教堂首席建築師,負責設計監造。此時他已有建築設計經驗,包括和《最後的審判》同時進行的羅馬卡比托林廣場,以及更早之前幫佛羅倫斯政府規畫的防禦建築。

不過,建築設計始終非米開朗基羅的心之所嚮,接下工程的第 8 年時,他在寫給瓦薩里的私信表示「我被迫參與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工程,至今已有八年光陰,不僅無酬金,自己還承擔了損失與辛勞」;他甚至在一份 1540 年代的潦草筆記寫道「我不是建築師」。實際上,1546 年高齡 71 歲的他,體能和心力都大不如前,起初以堅決態度拒絕這項職務,但在教宗命令下(也許多少還有個人信仰的驅動),還是接受了任命,直到 1564 年去世為止,為期長達 17 年。

根據米開朗基羅學生康迪維在 1553 年為他出版的傳記記載,保羅三世授予他非常廣泛的職權,他也主動要求不收取任何報酬。從米開朗基羅矛盾又堅定的態度中,除了看到難以負荷的疲憊,也看到他在各種考量下,試圖維持純粹的奉獻精神。他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平面布局、建築外觀和圓頂,都是劃時代的成就,深深影響西方建築史的發展。

從協和大道望向聖彼得大教堂。 圖/Jimmy Harris Flickr CC ...
從協和大道望向聖彼得大教堂。 圖/Jimmy Harris Flickr CC BY 2.0

▌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最重要的建築

今日的梵蒂岡城國為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在外交事務上也稱其為「教廷」。教宗作為元首,同時也是羅馬教區的主教和天主教會最崇高的領袖。梵蒂岡是義大利的國中之國,完全被羅馬城包圍,位於羅馬城內西北方,緊鄰台伯河西岸,居住人口不到一千人,總面積不到 0.5 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廣場和園林組成,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彼得廣場幾乎佔據全城四分之一面積。大教堂收藏著許多世界級藝術品,《聖殤像》便擺放在其中。

現在進入聖彼得大教堂,訪客首先從東側義大利領地內的「協和大道」進入聖彼得廣場。廣場由兩個區域組成,一個是長軸寬達 320 公尺的巨大橢圓形空地,另一個則是教堂前方一個稍微有坡度的梯形空地。這座遼闊的廣場兩側,被高 21 公尺、寬 17 公尺的宏偉柱廊包圍,就像歡迎訪客而展開的雙臂。大教堂高達 137 公尺的巨大圓頂,是羅馬城天際線的至高點,從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在城市景觀中有獨特地位。訪客靠近教堂正面時,會發現圓頂看起來像是「沉入」教堂主體建築裡,這個現象便與聖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布局變化史有關。

聖彼得大教堂正面及「沉入」教堂的圓頂。 圖/維基共享
聖彼得大教堂正面及「沉入」教堂的圓頂。 圖/維基共享

從聖彼得大教堂望向協和大道,教堂前的廣場和方尖碑。 圖/維基共享
從聖彼得大教堂望向協和大道,教堂前的廣場和方尖碑。 圖/維基共享

▌聖彼得大教堂重建背景

現代梵蒂岡的邊界和國家主權成形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之間,此前將近一千年時間,教宗的政治影響力遍及義大利半島,甚至是西歐各地。文藝復興時期教宗的權力面臨許多挑戰,除了法國和哈布斯堡家族等世俗政權,羅馬城內也有自治團體和世家大族構成威脅。為了維護至高地位,「贊助藝術」成為教宗彰顯財富和權勢的一種手段。尤其以興建宏偉建築物作為「視覺工具」宣揚個人或城市力量,已有前例(如佛羅倫斯政府於 1436 年興建聖母百花大教堂、米蘭統治者家族推動 1386 年啟建米蘭大教堂)。教宗朱利烏斯二世也相信視覺可以鞏固信仰,因此希望聖彼得大教堂成為世界上最壯麗的教堂,明確地強化羅馬教宗與使徒彼得的繼承關係,也象徵羅馬教宗與教會的歷史與光榮。

顧名思義,聖彼得大教堂的主保聖人是聖彼得。彼得是耶穌十二門徒的領袖,在古羅馬皇帝尼祿的迫害下,死於梵蒂岡這個區域,相傳他的遺體最後埋葬於尼祿的賽馬場,也就是現今聖彼得大教堂所在地。彼得在天主教傳統中有獨特意義,因耶穌將通往天國的鑰匙賜予他,使他成為耶穌在人間的代理人,被奉為羅馬教會的創始者和首任教宗。歷任羅馬教宗繼承了彼得權力,也是耶穌在人間的代理人,這一古老傳承強調了教宗在天主教會中的至高地位​。特別是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早期曾經一次出現兩到三位教宗,主張正統性就更別具意義。

彼得的墳墓後來成為信徒的朝聖地,到了西元 4 世紀,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便在聖彼得之墓上,建造了舊聖彼得大教堂。一千多年後,教堂結構已相當頹敗且難已修復,因此在文藝復興早期就有教宗考慮整修或重建,直到 16 世紀教宗朱利烏斯二世才真正開始聖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

新、舊聖彼得大教堂及古羅馬賽馬場相對位置圖。 圖/維基共享
新、舊聖彼得大教堂及古羅馬賽馬場相對位置圖。 圖/維基共享

▌如何看米開朗基羅的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

現況的聖彼得大教堂坐西朝東,總長度大約 210 公尺。訪客見到的正面,是教堂的最東側。從空中望下去,它的平面輪廓就像一把鑰匙。教堂平面西半部,有一個直徑 42 公尺的巨大圓頂,以它為中心,是一個趨近於正方形的格局,並且在上下側及西側外圍,各凸出一個小的半圓形空間,幾乎是一個完全對稱的形狀。唯一沒有小半圓形的一側向東延伸,形成一個寬度較窄的長方形。最東側有一道幅度寬敞的立面,便是訪客見到的教堂正面。綜觀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以大圓頂為交叉點,有一個鮮明的拉丁十字形狀(一長一短的直線在短軸正中央垂直交叉,短軸左右對稱,長軸則會顯得一邊長一邊短,像十字架一樣),又混合疊加長方形輪廓。

透過一份 17 世紀符合最終樣貌的平面設計圖,可以更直觀地暸解聖彼得大教堂的空間分布和承重結構。這類平面圖的基本原則,以連續不斷的線條代表牆體結構,構成建築的基本框架和內外分隔;柱體則以不連續的點狀或塊狀表示,是支撐屋頂或拱頂的結構,也具備區隔空間的效果。

這份 17 世紀平面圖,清楚指出大圓頂和小圓頂的分布位置,並明確地將大教堂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用淺色和深色標示。深色的西半部結構以大圓頂為中心,平面輪廓像是兩個正方形以 45 度之差疊合在一起。空白部份為內部空間,宛如一個正方形疊加一個等臂十字(又稱為希臘十字,即兩條等長的直線在中心點垂直交叉),不過這個等臂十字的東端因變形而不完美,在靠近深色區域的邊緣嘎然而止。相對的,淺色區域所在的東側,大幅延長教堂的東西軸線,形成教堂中殿(nave)和側殿(aisle)等最主要部份,成為連接教堂入口的中央通道和兩側通道。

西半邊的深色區域,即為米開朗基羅當年設計的部份。對比米開朗基羅版本的完整設計圖可知,他當年的設計,除了上文提到的深色區域,還有一個稍加強化的東側入口,絲毫未見明確的中殿和側殿空間,使教堂中心壟罩在大圓頂之下。整體布局幾乎是完全對稱,而且相當簡潔。

今日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是 17 世紀初,依據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加以修改。延伸的長廊使大教堂失去集中式建築的典型特徵,但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幾乎被完整保留,深刻影響了聖彼得大教堂的最終形式,具有時代意義。

左圖為Google Map聖彼得大教堂鳥瞰圖。右圖為繪製於 17 世紀、符合最終...
左圖為Google Map聖彼得大教堂鳥瞰圖。右圖為繪製於 17 世紀、符合最終樣貌的平面設計圖(圖/Heidelberg historic literature – digitized)。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 圖/The Met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 圖/The Met

上圖為約16世紀末,依照米開朗基羅設計興建中的聖彼得大教堂,前方還有許多舊教堂的...
上圖為約16世紀末,依照米開朗基羅設計興建中的聖彼得大教堂,前方還有許多舊教堂的殘跡。下圖為依照米開朗基羅設計興建完成的聖彼得大教堂想像圖。 圖/The Met

▌布拉曼帖與「巴西利卡式傳統」

要解釋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背後精神,必須從聖彼得大教堂平面設計圖的演變談起。最初負責的建築師,是與米開朗基羅關係惡劣的布拉曼帖。1505 年春天,他提出了第一版設計,採用當時西歐教堂建築慣用,融入古代巴西利卡建築元素的形式。

巴西利卡(Basilica)是古羅馬的一種大型公共建築,通常位於城鎮中心的鄰近廣場之處,用於市場、法院或集會空間。長方形的基本平面布局內,以列柱區隔出中央跨距最寬的中殿空間,以及環繞四周的廊道空間;中殿的屋頂較高,可以增加天窗採光,側廊的屋頂則較低。建築的一端或兩端會有半圓形空間。

古代巴西利卡影響了後來的教堂設計,經過中世紀數百年的發展,已然成為教堂設計的傳統。這些教堂的平面布局大多以長方形為基礎,以列柱劃分中殿及兩側較狹窄並與之平行的側殿。這種設計除了有助於建築結構的穩定和支撐,還提供額外的空間,適合進行大規模宗教儀式。

以巴西利卡式為基礎的大教堂,時常可以看到十字形的空間布局特徵。中殿與一條橫穿的袖廊(transept)交叉,形成拉丁十字形狀。交叉區域的上方,有時建有圓頂或塔樓。無論是舊聖彼得大教堂、巴黎聖母院(1250)或聖母百花大教堂(1436),都體現了這些特徵。

布拉曼帖的第一個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也基於巴西利卡式發展出拉丁十字格局,像是一個被長方形框架包裹的十字形。中殿兩側用列柱區隔側殿,並和袖廊交叉形成十字布局。從傳統性與實用性來看,可以理解布拉曼帖為何意圖將新聖彼得大教堂規劃為巴西利卡式建築。但不久後,他又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

左上為布拉曼帖設計的第一個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圖/《Italian Renais...
左上為布拉曼帖設計的第一個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圖/《Italian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from Brunelleschi to Michelangelo》)。右上為巴黎聖母院平面圖,左下為聖母百花大教堂平面圖,右下為古羅馬烏爾比亞巴西利卡平面圖。 圖/維基共享

舊聖彼得大教堂復原外觀。 圖/維基共享
舊聖彼得大教堂復原外觀。 圖/維基共享

▌集中式傳統的復興

布拉曼帖的第二個版本是一個大膽方案,將先前的長方形布局縮短成正方形,讓拉丁十字變成等臂十字形。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絕對對稱的設計以大圓頂為中心,周邊圍繞的四個小圓頂也強化了集中對稱的視覺效果。這種布局在視覺上和儀式功能的使用上,雖然失去巴西利卡式長廊帶來明顯的平面方向性和主客性,卻能將所有視線統一引導向中心上方,以另一種方式體現神性的意義。

巴西力卡傳承自古羅馬公共集會堂,集中式建築也可溯源到古羅馬神殿與陵墓建築。圓形是所有集中式圖形中最完美的形狀,最著名案例是以圓形為平面樣式的羅馬萬神殿,若扣除其顯眼的入口,巨大圓頂完全籠罩在主體建築之上。

西歐中世紀重要的宗教建築顯少使用集中式設計,只有一些洗禮堂或陵墓採用此風格,如 11 世紀正八邊形布局的佛羅倫斯洗禮堂。集中式宗教建築傳統主要保留在東地中海的拜占庭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 6 世紀建造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現為聖索菲亞清真寺),結合集中式和巴西利卡式元素,具有一個巨大的中央圓頂。

從 15 世紀開始,文藝復興對古典文化的熱愛,促使建築師重新研究忽略已久的集中式風格。他們像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會仿效或重現古典時代遺留的典範。除了從文獻與古跡挖掘,也接收從東方「重返」西歐的古典知識。由於繼承古典學術傳統的拜占庭帝國在此時開始衰落,導致大量攜帶古典文獻的知識分子逃往西歐。十字軍東征和國際貿易也助長了古典知識的傳遞與交流。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藝術和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左圖為布拉曼帖設計的第二個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採用集中式設計(圖/維基共享)。右...
左圖為布拉曼帖設計的第二個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圖,採用集中式設計(圖/維基共享)。右圖為萬神殿平面圖(圖/Heidelberg historic literature – digitized)

佛羅倫斯洗禮堂平面圖與外觀剖面圖。 圖/維基共享
佛羅倫斯洗禮堂平面圖與外觀剖面圖。 圖/維基共享

聖索菲亞清真寺現況。 圖/維基共享
聖索菲亞清真寺現況。 圖/維基共享

文藝復興建築師深受古羅馬唯一流傳下來的建築理論著作影響,即維特魯威撰寫的《建築十書》。作者高度推崇以集中式布局建造神殿,特別強調對稱與比例是規劃神殿的基礎。而好的比例是以人體作為準則,因為人體的特殊比例不是巧合,是造物主的刻意安排。以人的肚臍為中心,必定能畫出完美的圓形與正方形,換言之,人體外觀本身就是個再完美不過的測量工具。維特魯威理論的理論,促使文藝復興藝術家更加著迷於人體外觀與建築布局之間的關聯。達文西便曾著迷於集中式平面布局;建築師阿爾貝提也在維特魯威的影響下,寫出一本建築理論書,並且充分肯定集中式布局是教堂的理想樣式。

在這個概念下,許多文藝復興建築師視絕對對稱的圓形為最完美的形狀,可以表現上帝或宇宙的神聖、至高與和諧。由圓形演變出來的正多邊形和等臂十字形,也都具有同樣意義。對於文藝復興建築師來說,集中式建築不僅是美感的選擇,更有表現上帝大能、宇宙縮影的人文理念。

在布拉曼帖提出集中式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之前,15 世紀義大利已逐漸出現集中式教堂案例。事實上,布拉曼帖去到羅馬之前,曾經在米蘭和熱衷集中式布局的達文西交流過,也考察許多集中式建築。1502 年,他在羅馬設計了經典作品小聖殿(Tempietto),雖然規模不大,但從平面布局來看,實現了完美的集中式建築樣貌,比萬神殿更純粹,更不受凸出的入口結構影響。

1505 年布拉曼帖提出的集中式聖彼得大教堂設計,是許多當代建築師追求的理想。透過具有視覺美感、表現宇宙和諧的設計,賦予這座教堂更崇高的意涵,在當代就受到好評。直到 1555 年,米開朗基羅依舊給予正面評價,認為布拉曼帖這個設計紋絲不亂、簡單、純粹又光線充足,奠立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基礎。他基本上延續了布拉曼帖的設計,但內部空間更加簡明俐落,也取消部分外圍附屬空間,使視覺重心更向內集中,更凸顯圓頂的存在感。

達文西關於集中式建築的研究手稿。 圖/維基共享
達文西關於集中式建築的研究手稿。 圖/維基共享

左圖15世紀天使聖瑪利亞教堂平面圖(圖/維基共享)。右圖為布拉曼帖小聖殿平面圖(...
左圖15世紀天使聖瑪利亞教堂平面圖(圖/維基共享)。右圖為布拉曼帖小聖殿平面圖(圖/Heidelberg historic literature – digitized)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米開朗基羅超越命運的人體:從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到最後的審判

米開朗基羅與《聖殤像》:雕刻生與死的青春聖光

祝大家文藝復興!

透過圖像與史學研究,觀看歐洲文化的多元面向。第一季主題為文藝復興三傑,由轉角國際瓦堡學院專欄作者王健安、戴郁文,以及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共同製作。 歡迎追蹤我們在轉角的其他專欄「瓦堡學院」「王健安」以及我們的粉絲頁。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 IG @warburg.tw 和 Threads:@warburg.tw

作者文章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

打造信仰的形狀(上):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

2024/06/28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超越命運的人體:從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到最後的審判

2024/05/11
圖為《聖殤像》2022年特別展覽用的複製品。 圖/路透社

米開朗基羅與《聖殤像》:雕刻生與死的青春聖光

2024/03/15
達文西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蒙娜麗莎》(Mona Lisa),就算任何不了解文藝復興...

消融邊界的 《蒙娜麗莎》:達文西追尋真實的最後答案?

2024/01/07
《最後的晚餐》從1494年開始創作。根據瓦薩里記載,達文西有時會作畫一整天,有時...

透視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成就經典壁畫的藝術密碼

2023/09/22
圖/維基共享

時勢造天才:達文西與古典再現的《維特魯威人》

2023/09/08

最新文章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

打造信仰的形狀(上):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

2024/06/28
臥佛像(仏涅槃群像),江戶時代,17 世紀。香川・法念寺藏。 圖/特別展「法然と...

日日念佛往生極樂:日本淨土宗850年大展,與法然圓寂的美術演變

2024/06/28
在南韓,偷拍、性剝削影像與深偽合成照等,被統稱為「非法淫亂物」。 圖/記者楊虔豪

如何除盡網路「非法淫亂物」?南韓「數位性犯罪被害者支援中心」的工作與挑戰

2024/06/27
從塞納河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已經掛上奧運五環。 圖/路透社 

塞納河可以游泳嗎?巴黎奧運的淨水工程挑戰

2024/06/26
伊斯蘭教一年一度的「大朝」朝覲活動正在進行,為期5天的儀式中,有許多人因為在路途...

麥加朝覲至少1,301人死亡:百萬人流與信徒遺體的管理難題

2024/06/24
左為引進星鏈的部落領袖埃諾克.馬魯博(Enoque Marubo),正在架設星鏈...

網路成癮又沉迷A片?亞馬遜部落新聞的扭曲與誇大

2024/06/2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