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希特勒的「魔法森林」:納粹德國為何曾是自然保育法規先驅?

2025/06/27 轉角選書

1936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慶典,納粹士兵列隊行經時,希特勒行禮致意。 圖/美聯社
1936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慶典,納粹士兵列隊行經時,希特勒行禮致意。 圖/美聯社

當樹木和森林的政治象徵意義不只局限於君主制與共和制之間的衝突,還擴及其他領域,例如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宗教與世俗主義、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西方集團與蘇聯集團等等,一切就變得更加複雜了。然而,總體而言,一直到約莫20世紀最後30年,森林保育都被視為接近政治右翼,並在第三帝國時期達到巔峰。

▌本文為《魔法森林: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對話的詩意空間》(果力,2024)書摘

納粹奪取政權後,立即發布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詳細法律來保護自然,其中包括兩項關於森林的法律、幾項關於動物和一項關於狩獵的法律,這些規範最終在1935年6月的《自然保護法》(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中集大成。這些法律充斥著「血與土地」的意識形態,以及關心動物與自然是日耳曼民族優越表徵的概念,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條文相當人道,而且對環境有利。於是德國成為第一個保護狼和其他掠食動物的歐洲國家,同時也禁止在鄉村地區設立廣告招牌。

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堪稱是僅次於希特勒的第二號人物,獲得了「德國森林大師」和「德國狩獵大師」的稱號,並有權利為了保育目的而徵用土地,且毋需賠償地主。1935年,在一次狩獵節上,戈林說:「我們習慣於認為日耳曼民族是永恆的,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比森林更能代表這樣的形象了。」

攝於1939年。赫爾曼.戈林愛好狩獵,但也重視森林與動物保育。 圖/維基共享
攝於1939年。赫爾曼.戈林愛好狩獵,但也重視森林與動物保育。 圖/維基共享

▌「日耳曼化」的森林保護

除了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等一些顯著的例外,納粹領導人都強烈反城市,並且相信德國人民從森林中汲取力量。在所有職業中,林務員在納粹黨員中的比例位居第二,僅次於獸醫。

海因里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的納粹黨衛軍有個致力於研究的分支機構「祖先遺產局」(Ancestral Heritage) ,曾經計劃進行一項大規模研究,其中包括60多冊專門研究德國人與森林之間的關係,不過幾乎沒有任何成果。該計畫將據稱屬於原始森林一部分的地區納入德國遺產,藉以實現帝國主義的目標。納粹計畫在他們征服的大片領土上重新造林,其中包括幾乎整個烏克蘭,藉此達成「日耳曼化」的目標。

德國文化捍衛聯盟(Militant League for German Culture)於1936年發行了一部造成轟動的紀錄片《永恆的森林:第三帝國的自然意義》(Ewiger Wald: Bedeutung der Natur im Dritten Reich),透過交替出現的自然場景和德國歷史,讓德國人民與森林合而為一。

影片一開始展示了異教儀式,例如圍繞森林中的五朔節花柱跳舞;隨後則是德國戰士、條頓騎士和普魯士軍人在森林中戰鬥的場景;接著又敘述這些森林在威瑪共和時期受到商業剝削,可是在納粹統治下又恢復了活力;最後的場景是在森林樹冠下舉行了勞動節的勝利慶祝活動。影片傳達的訊息是,德國人民將永遠勝利,就像他們誕生的森林一樣。

而諷刺的是,當影片展示戰後重新造林的地區時,種植的是均勻分布的雲杉,這種雲杉大約從18世紀初才開始受到青睞,並不是德國的本土樹種。 

儘管如勞爾.希爾伯格(Raul Hilberg)和理查德.奧弗里(Richard Overy)等許多傑出學者都曾對納粹時期和大屠殺進行過論述,但是這個題材到今天仍處於半壓抑狀態,仍然夾帶著各種創傷和敏感性,讓我們很難甚或完全不可能進行建設性的討論。政治衝突的各方都對納粹運動進行諷刺,使其看似與他們所倡導的任何事業都背道而馳,再將任何相反的跡象都視為宣傳,而予以摒棄。

然而,這樣的論點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循環。我認為環保人士應該坦率地承認,納粹確實分享了他們的一些想法,特別是為了防止這些想法遭到進一步濫用。納粹將國家權力與自然世界劃上等號,這項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

希特勒在1933年表示:「人類永遠不應該誤以為自己真正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這句話並不是出於謙卑的精神,而是為了宣稱自己的統治是來自自然的授權。來自那個歷史時代的最好教訓,可能就是大自然並未擁有一張人類的臉。

納粹的「血與土」(Blut und Boden)理念中,保護自然與土地是維護德意志民族精神,而非為了生態保護。圖為1939年希特勒在波蘭境內出席納粹陸軍閱兵。 圖/美聯社
納粹的「血與土」(Blut und Boden)理念中,保護自然與土地是維護德意志民族精神,而非為了生態保護。圖為1939年希特勒在波蘭境內出席納粹陸軍閱兵。 圖/美聯社

▌從右派到左派的自然保育

同時,大多數左派,特別是布爾什維克主義者,普遍認為對大自然和森林的關注是多愁善感、沉溺放縱和逃避現實的。德國劇作家及詩人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在他的詩作〈致後世〉(To Posterity)中寫道:「談論樹木幾乎是一種罪,因為這是對不公正的一種沉默!」當綠黨於1980年左右在西德首度成立時,很多人擔心這將導致法西斯主義的復興。自然保育不僅在左派中變成完全受到尊重的議題,甚至成為一項基本原則,這樣的變化如此徹底,以至於大多數人完全忘記了森林與政治右翼的長期關聯。

造成這種逆轉的一個明顯原因是,左翼人士對氣候變遷及其危害的認識不斷增強;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右翼受到反現代主義的驅動,特別是在保護森林方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所謂的現代時期——歷史學家通常將其定義為1800年至1950年之間——似乎是永恆的狀態,因為只要還有人類存在,每一代人就會期望比前一代更「現代」,而沒有那麼傳統。如今,現代主義正迅速褪色,成為過去,變成一種懷舊的對象。但是對左派而言,現代時期愈來愈與奴隸、殖民主義、厭女、種族滅絕和環境破壞連結在一起。

如今,全歐洲的民主國家都有像德國這樣的綠黨,甚至美國也有一個勢力較小的綠黨。到目前為止,他們已成為政治格局中大家熟悉的一部分,不再顯得特別激進。他們都被視為左翼或中間偏左,很明顯的,最初對他們的擔憂又是杞人憂天了。

然而,生態法西斯主義的復興,像納粹德國的那種生態法西斯主義,確實可能發生,而且可能來自右翼、左翼,甚或是二者的某種結合。隨著氣候變遷的相關問題日益嚴重,而民主政府繼續表現出自己無力應對這些問題,這種情形就可能會發生。一種情況是,那些最強烈否認氣候變遷是由人為造成的人可能會突然意識到這一點,並堅持這個問題只能透過專制控制來解決。然而,就算發生這種情況,我相信生態法西斯主義也會失敗。

森林砍伐導致氣候變化,這不是我們可以輕易解決並忘記的問題,其根源極其複雜,有文化、歷史、經濟、技術和法律條件的盤根錯結。要有建設性的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有個人魅力的領導者大膽舉措,更需要在許多層面上進行有機調整與協調,其方式太繁複且微妙,無法始終按照命令進行。我們不能像是一支軍隊,必須更像一片森林才行。

自然保育曾是政治右翼引領的議題,但左翼人士對氣候變遷危害的認識不斷增強,保育已成為左派基本原則。圖為一名環保運動者在2024年世界天然氣峰會會場外塗漆抗議。 圖/路透社
自然保育曾是政治右翼引領的議題,但左翼人士對氣候變遷危害的認識不斷增強,保育已成為左派基本原則。圖為一名環保運動者在2024年世界天然氣峰會會場外塗漆抗議。 圖/路透社


《魔法森林: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對話的詩意空間》

作者:博利亞・薩克斯

譯者:劉泗翰

出版社:果粒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內容簡介: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然而隨著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自然與森林的靈性被「去魅」;理性與工具技術至上,人類成為森林傲慢的統治者,短短幾百年便引發生態失衡危機:本書後半部盤點危險與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引入生態學觀點,提醒我們向森林與「母樹」滋養跨物種的智慧學習。人與森林重建靈性關係,是讓各種生命型態共同繁榮的契機。

責任編輯/王穎芝

推薦閱讀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上):窮盡一生的二戰史研究

凝視人類的屠殺輪迴:納粹與蘇聯恐懼鋪成的「血色大地」

德意志也沒那麼帥:希特勒統一後,奧地利的幻滅強國夢

納粹的滅絕共謀?北歐強制絕育的「劣種」悲歌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2025年7月6日度過90歲大壽。在印度楚拉康寺舉行的慶祝活動...

《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面對中國的怨恨,如何化痛苦為修行?

2025/07/09
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的「二十五淑女墓」,是後工業時期台灣如何在都市空間與紀...

鬧鬼的人類學敘事:《女工之死》與二十五淑女墓的公共記憶爭奪

2025/07/02
世界景象廣場(Naqsh-e Jahan Square,又名伊瑪目廣場)是17世...

《走讀伊斯蘭》:伊斯法罕,無與倫比的璀璨之城

2025/07/02
父親過世多年後,兒子在電玩遊戲《越野挑戰賽》中發現「父親的幽靈車」。數位科技如何...

雲端亡魂:科技時代的「數位遺物」,在賽車遊戲中發現已故父親的身影

2025/07/01
1936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慶典,納粹士兵列隊行經時,希特勒行禮致意。 圖/美...

希特勒的「魔法森林」:納粹德國為何曾是自然保育法規先驅?

2025/06/27
檳城一處熱鬧市場內,麵攤的熱氣蒸騰。 圖/美聯社

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一碗福建麵,檳城、吉隆坡各自表述?

2025/06/25

最新文章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2025年7月6日度過90歲大壽。在印度楚拉康寺舉行的慶祝活動...

《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面對中國的怨恨,如何化痛苦為修行?

2025/07/09
《電玩即政治》,作為一本充滿個人色彩的書籍,與其當成為了「政治正確而出的」遊戲批...

《電玩即政治》:如果生命是一場不能重來的大型生存遊戲

2025/07/08
捷克希望利用引以自豪的啤酒文化,在全球餐飲地圖上佔據一塊更重要的位置。 圖/美聯...

捷克「啤酒外交」:從皮爾森到百威商標之爭,捷克的千年釀造文化

2025/07/08
可口可樂是巴勒斯坦「BDS運動」的主要抵制企業之一,而在抵制運動之外,有人研發替...

戰火中的汽水政治學:在倫敦喝「零種族滅絕」可樂支持加薩

2025/07/07
葡萄牙國腳、英超豪門利物浦主力前鋒迪奧戈.若塔(Diogo Jota)之死震驚全...

你將永不獨行:悼念英超利物浦「永遠的20號球員」若塔

2025/07/05
姑且不論「2025年7月大災難」預言是否會應驗,檢視龍樹諒的創作背景,可以看見半...

7月5日免驚!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日本神祕學熱潮下的時代產物

2025/07/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