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米開朗基羅超越命運的人體:從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到最後的審判

2024/05/11 祝大家文藝復興!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主要部份。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主要部份。 圖/維基共享

文/戴郁文、王健安

「我不再去向他請款,我不認為現在的成果值得。原因在於工作的難度,以及不是我的專業。因此我虛耗光陰、一事無成,上帝救我!」

——1509 年 1 月 27 日米開朗基羅寫給父親的家書

文藝復興最有名的天花板,無疑是在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創作天頂畫(1508-1512)的西斯汀禮拜堂。這位向來在書信中以「雕刻家」自居且輕視繪畫的大師,從 1508年開始,獨自花費四、五年時間,創造出這面震古鑠今的巨型濕壁畫,完成時年僅 37 歲。將近三十年後,他又在西斯汀禮拜堂牆上完成另一面巨型濕壁畫《最後的審判》(1535-1541),同樣是撼動人心的曠世傑作。西斯汀禮拜堂相鄰聖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重要的宗教場所,米開朗基羅的這兩件傑作在此見證過無數次教宗選舉,時至今日,每年更是吸引數百萬名遊客和朝聖者的仰望。梵蒂岡博物館特別在網站上,以動態視角呈現禮拜堂內的虛擬實景

▌請收聽下方連結: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 圖/維基共享

▌相愛相殺的伯樂與千里馬

《聖殤像》(1498-1499) 與《大衛像》(1501-1504)面世後,米開朗基羅的聲望如日中天,教宗朱利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 1443-1513)也對他印象深刻。1505 年初,教宗委託米開朗基羅,為自己在聖彼得大教堂建造一座媲美古羅馬皇帝規格的巨大陵墓。

米開朗基羅迎來的是一個結合建築和雕塑的浩大工程,他預計在陵墓各處安置四十餘件等身大的大理石雕像。這項委託原本讓他得以大半輩子專注在雕刻裡大展雄圖,殊不知卻是一場長達四十年的惡夢。當他花費數月,親赴北方克拉拉山區(Carrara)督導採買大理石,並歷經船隻擱淺、河水暴漲等重重困難將石材運回羅馬時,教宗忽然意識到,當時的聖彼得大教堂無法容納如此氣勢恢弘的設計。尤有甚者,地基建於低漥沼澤上的大教堂,現況根本是一棟危樓。因此在米開朗基羅返回羅馬之前,雷厲風行的朱利烏斯二世已開始拆除,並準備重建教堂。

無論是因為重建案擠壓經費,抑或如米開朗基羅所說,是競爭對手布拉曼帖(Bramante)向教宗造謠「生前造墓不吉」,好阻撓他的成就,此時教宗對陵墓已失去興趣。他回到羅馬後,數次向教宗申請石材運費都備受冷遇、驅趕,也從側面得知自己的計畫被擱置,讓他不僅欠下龐大債務,還感到強烈屈辱。1506 年,一身傲骨的米開朗基羅在新聖彼得大教堂奠基的前夕,負氣逃回佛羅倫斯,無視一路追捕的人馬以及多道言詞強硬的教令。他甚至對權勢熏天、脾氣更為火爆的教宗放話,誓言再也不去羅馬。

米開朗基羅的反抗引來佛羅倫斯當權者介入,說服他回去為教宗服務,甚至為他向教宗寫信,聲稱若能以慈愛待之,這位舉世無雙的藝術家「便能創造出驚艷世界的作品」。最終米開朗基羅到波隆那,向出征中的教宗請罪。在為教宗鑄造一件紀念凱旋的青銅騎馬像之後,他再度前往羅馬。這次,教宗要他為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作畫。1508 年 5 月 10 日,米開朗基羅提筆在備忘錄談及此事時的開頭寫到:「我,米開朗基羅,雕刻家」,短短幾字道盡他的悲憤與無奈。

朱利烏斯二世陵墓計畫在後來四十年間歷經各種中斷、拖延與縮減,終究沒有實現米開朗基羅浩瀚的大理石之夢,最後僅以一道牆的形式呈現。即便如此,教宗朱利烏斯二世無疑是轉變他命運的重要人物。在朱利烏斯二世治理下,羅馬逐漸成為繼佛羅倫斯之後新的文藝復興重鎮,米開朗基羅也因為這位教宗的賞識,進入當代藝術圈的核心,影響無數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此後的人生又歷經了八位教宗,他幾乎以羅馬為根基,接受各種教宗委託。

左圖為拉斐爾畫的教宗朱利烏斯二世肖像,1511 年。右圖為教宗朱利烏斯二世陵墓最...
左圖為拉斐爾畫的教宗朱利烏斯二世肖像,1511 年。右圖為教宗朱利烏斯二世陵墓最終樣貌。 圖/維基共享

▌「我,米開朗基羅,雕刻家」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原本繪有佈滿金色星辰的藍色天空,因建築地基下沉,使得天花板在 1504 年開始出現裂縫,其後雖然修復結構,但壁畫已然受損。米開朗基羅認為教宗任命他重畫,起因為羅馬藝壇新秀拉斐爾及其遠親布拉曼帖出於忌妒的陰謀,尤其後者是深受教宗寵愛的藝術家,在其推波助瀾下,意圖使缺乏大型濕壁畫創作經驗的米開朗基羅名聲掃地。

這確實是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濕壁畫技法本身就極富挑戰性,基本原理是在石灰泥牆乾掉之前,塗上水性顏料,待乾燥後與牆壁成為一體。這種方法保證了壁畫品質及色彩的耐久性,卻也挑戰工作速度,每次作畫範圍都受到限制,且難以塗改。不僅如此,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是離地 20 公尺,長約 40 公尺、寬約 13 公尺的巨型拱形天棚,米開朗基羅必須為此發明特殊的施工鷹架,更要克服抬頭作畫時沉重的身體負擔。當然在技術之外,還要設計畫面並兼顧合理的透視效果。

即便米開朗基羅自覺並非真正的畫家,而是雕刻家,也認定一切是對手的詭計,但在教宗堅持之下,仍然無法拒絕。創作初期幾個月,他確實飽受折磨與自我批判,1509 年他在家書中寫下心裡的吶喊:「我虛耗光陰、一事無成,上帝救我!」大約隔年,他又寫下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詩,透露身體的困境與內心的不滿,也再度提及對繪畫的厭惡,包括「我的後頸向內塌陷」、「我的臀部像馬鞍一樣承受著我的重量」、「我知道,藉由斜視的大腦和眼睛,所產生的果實必然是虛假和古怪」、「我境遇悽慘,繪畫成了我的羞辱」。在這份手稿上,他還畫下自己高舉畫筆抬頭作畫的樣子。這些文字與圖像反映了米開朗基羅的不安與掙扎,但也展現他的努力,讓我們看到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人性。

米開朗基羅之前的西斯汀天花板,由畫家皮耶馬特奧(Pier Matteo d’Am...
米開朗基羅之前的西斯汀天花板,由畫家皮耶馬特奧(Pier Matteo d’Amelia, c. 1445-c. 1503)在 1481 年左右畫上滿天星斗,現已不復存在。這是合約中所附的圖像,1481-1482 年,39.1 x 17.3 公分。 圖/MET

19世紀版畫試圖重現西斯汀教堂內部初期的可能樣貌。 圖/維基共享
19世紀版畫試圖重現西斯汀教堂內部初期的可能樣貌。 圖/維基共享

▌畫如雕刻: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人物群像

米開朗基羅雖然未能透過教宗陵墓發揮雕刻才能,但他對人體的著迷與觀察,充分展露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畫及祭壇畫,創造總數超過 700 個人體圖像。他筆下絕大多數的人物,不分男女皆身材健美且動作多變,充滿動感與力量,風格極為強烈。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是一面拱形天棚,米開朗基羅以繪畫將牆壁結構延伸到天頂,創造出以假亂真的牆面和石柱,再搭配建築既有的三角壁(Spandrel)與三角穹隅(Pendentive),將整體畫面分成大大小小、排列規則的方形和三角形幾何區塊,超過 300 位變化多端的人體便散佈在其中。

天頂畫軸線中的圖像,描繪聖經創世紀故事,由五格較小和四格較大的方格穿插而成。若將軸線畫面順著視線擺正,下方第一格為故事起始,主題是「神分開光與暗」,神的身影在空中像一股旋風,祂的右掌朝向深色區塊,左掌朝向淺色區塊。這是最靠近祭壇畫《最後的審判》的畫面,依次向上,則逐漸靠近禮拜堂另一端的入口。

向上第二格畫面主題是「神創造日月星辰」、第三格是「神分開大地與水」、第四格是最為人熟悉的「創造亞當」、第五格是「創造夏娃」、第六格是「亞當與夏娃的墮落和逐出伊甸園」、第七格是「諾亞獻祭」、第八格是「大洪水」、第九格是「諾亞醉酒」。這些圖像講述了神從混沌中創造萬物和人類,以及原罪的誕生,和諾亞的故事。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局部大景,可以看到這幅濕壁畫主要的區塊類型,包含創世紀、裸體青...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局部大景,可以看到這幅濕壁畫主要的區塊類型,包含創世紀、裸體青年、男女先知、三角壁以及三角穹隅。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局部。圖片中央是創世紀「神分開光與暗」的故事場景,其周圍是裸體...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局部。圖片中央是創世紀「神分開光與暗」的故事場景,其周圍是裸體青年和圓形紀念章,最兩側是先知。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創世紀「創造亞當」的故事場景。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創世紀「創造亞當」的故事場景。 圖/維基共享

九幅創世紀故事之間,裝飾著 20 位身材健美的裸體青年(Ignudi),他們坐在虛構的座台上,擺出極盡扭曲的姿勢,體態優雅而有力,臉部表情也相當鮮明,彷彿是活起來的雕像。裸體青年兩人一組,每組之間擺放一個圓形紀念章,上面描繪著創世紀場景或其他舊約聖經的重要故事。

在天花板的長邊兩側,各有 4 個連接牆面的弧形三角壁,天花板四角還各有 1 個弧形三角穹隅。在這些三角壁與三角穹隅之間,坐著 12 尊巨大人像,他們是預告救世主即將降臨的男女先知,有的在閱讀、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寫作等,表情和肢體動作相當豐富,彷彿從屋頂的寶座上跳脫出來。

除了畫有《最後的審判》的牆面,禮拜堂其餘三面牆的三角壁與三角穹隅下方,都有半月形壁面(lunette),這也是米開朗基羅的作畫範圍。三角壁與半月形壁面上畫著耶穌的祖先,角落的三角穹隅則描繪了以色列人被救贖的四個事件。弧形的三角壁及三角穹隅,為整體空間增添了視覺流動感與恢弘的氣勢。

米開朗基羅運用透視技巧及視角轉換,將觀眾的視線帶入天花板。人物群像的構圖雖然擁擠,卻不失平衡,整體色彩也相當明亮濃豔。觀者即使不熟悉聖經故事,也能感受到這是一面清晰壯麗的壁畫。

達文西曾形容米開朗基羅畫的人像,有如一袋一袋的核桃。他畫的人體幾乎都有膨大鮮明的肌肉,並且經常擺出現實世界中,難以長時間靜止的身體動作,至於人體之外的自然背景描繪,則相對不那麼精細。存在感如此強烈的人體風格,除了創造出中世紀藝術未曾出現過的壯碩上帝,也讓西斯汀禮拜堂的觀眾即便從地面遙望,依然能感到震撼,彷彿見到一尊尊高懸天空的雕像。

左圖為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中的先知但以理,右圖為天頂畫其中一位裸體青年。 圖/維基...
左圖為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中的先知但以理,右圖為天頂畫其中一位裸體青年。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中的女先知利比亞及其草圖。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中的女先知利比亞及其草圖。 圖/維基共享

左: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三角穹隅上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畫面。右: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
左: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三角穹隅上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畫面。右: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三角壁上耶穌的祖先系列之一。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半月形壁面上耶穌的祖先系列之一。 圖/維基共享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半月形壁面上耶穌的祖先系列之一。 圖/維基共享

▌即刻影響後進的曠世傑作

雖然米開朗基羅起初需要向上帝求救,但天頂畫終究是順利進行。在畫作完成之前,迫不及待的教宗朱利烏斯二世要求他開放給大家觀賞,此時剛崛起的年輕天才畫家拉斐爾,正在旁邊的宗座宮簽字廳創作他的代表作《雅典學院》(1509-1511)。

拉斐爾是非常善於學習與模仿的畫家。根據瓦薩里記載,當他看到米開朗基羅進行中的傑作,受到強烈衝擊,進而馬上改變他的畫風。確實,拉斐爾早期作畫風格以纖細柔美為主,但在此之後,人物的肌肉線條明顯膨脹了起來,肢體也更為扭曲和動感。他將米開朗基羅的人體群像畫風格,用在簽字廳包括《雅典學院》在內的四幅濕壁畫,創造出一系列的名作。有趣的是,幾十年後回憶此事的米開朗基羅宣稱,「拉斐爾的所有藝術知識都是從我這裡得到的」。

拉斐爾,《雅典學院》,1509-1511 年。 圖/維基共享
拉斐爾,《雅典學院》,1509-1511 年。 圖/維基共享

▌屢創顛峰的大師

米開朗基羅完成了撼動文藝復興時代的天頂畫,不僅是他的人生成就,也是人類文明流傳千古的重要資產。案主朱利烏斯二世當然也很滿意,然而在壁畫完成後的第二年,他便去世了。

米開朗基羅在此之後獲得一段時間,得以繼續執行先前的陵墓工程,但後續幾任來自不同家族的新教宗對此案並不感興趣,經常中途指派他去做其他案子。十幾年過去後,整個義大利發生了鉅變。此時歐洲中央集權式國家興起,意圖插足富饒的義大利,創造新的領地。 1526 年左右,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發生戰爭,教宗因為支持法國而陷入戰爭。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是繼查里曼之後擁有最多領土的歐洲統治者。1527 年查理五世的軍隊攻陷羅馬,成為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等同宣告世俗國家有更大的武力和經濟實力影響整個義大利。

在此背景之下,佛羅倫斯的統治結構也屢屢生變,相當紛亂。這段期間米開朗基羅待在佛羅倫斯,被共和國授予一個重要職位,負責整個佛羅倫斯的防禦系統和修建碉堡。部分學者推論,在共和國垮台之後,擔心被麥第奇家族政權清算的米開朗基羅,曾經躲在佛羅倫斯的地下密室,並且在牆上留下人體圖像的草圖

新的麥第奇政權最後還是放過了米開朗基羅,當時的教宗克萊門七世(Pope Clement VII, 1478-1534)也出生自麥第奇家族,決定繼續重用米開朗基羅。此後,米開朗基羅雖然一直沒有放棄完成朱利烏斯二世陵墓合約,但現任教宗卻要求他去畫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畫。無奈的米開朗基羅在一些寫給教宗或教宗親信的書信中,拜託他們向陵墓合約的持有家族協商,請求縮小陵墓規模。

米開朗基羅一直拖延著祭壇畫任務,直到下一位教宗保羅三世(Pope Paul III, 1468-1549)上任,他終於拗不過教宗的請託。根據瓦薩里的說法,這位教宗等待許久,終於輪到他可以讓米開朗基羅為他作畫。米開朗基羅睽違二十多年,再度回到西斯汀禮拜堂,畫下了舉世聞名的《最後的審判》。

麥第奇小聖堂(Medici Chapel)的米開朗基羅小密室,幾道簡單筆畫構成的...
麥第奇小聖堂(Medici Chapel)的米開朗基羅小密室,幾道簡單筆畫構成的人體圖像,推斷應該是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 圖/法新社

西斯汀禮拜堂現場,遊客參觀牆壁上的《最後的審判》。 圖/路透社
西斯汀禮拜堂現場,遊客參觀牆壁上的《最後的審判》。 圖/路透社

▌《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是面積約 200 平方公尺的濕壁畫,畫面上布滿 400 多位人像,展示了從復活到被審判的過程。大面積的青金石藍背景,使得整幅畫像一片由人群構成的大海,人們在不同高度上漂浮,無論視覺動線,還是畫面空間安排,都超乎尋常。

整體畫面可依水平線分為四層:最上方的天使搬運著十字架、荊棘冠冕與柱子等受難象徵物,向下的第二層中央,是以耶穌為核心的審判台。光暈強化了耶穌的至高地位,他右手高舉,體態壯碩,動作中的身軀,既像坐著也像站著。他氣息冷靜、強大而威嚴,在氣氛動盪的畫面中,具有主宰與平息的力量。耶穌的右手邊是聖母瑪利亞,她也被耶穌的光暈壟罩著。他們被門徒、聖人以及一些無法被辨識的人物圍繞和仰望,例如右方拿著鑰匙的聖彼得、下方拎著人皮的聖巴塞洛繆,以及背著烤架的聖勞倫斯。

審判台兩邊是被天堂揀選的人,左邊的人群以女性為主,右邊的人群則多為男性。兩邊的人群構圖有些許對稱,中央都有一位側座並轉身向後的人物,人們呈現相互招呼或看顧的情景。

這一層無論是在審判台還是左右兩側的人群,體型都較其他層的人巨大。而且越前方的人物越清晰明亮,越遠處的人物則越暗淡模糊,當然也越小。值得一提的是,耶穌下方聖巴塞洛繆所拎著的人皮,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這是他的自我反思,也是他在這幅壁畫上的簽名。

《最後的審判》最上方天使搬運受難象徵物的天使。 圖/維基共享
《最後的審判》最上方天使搬運受難象徵物的天使。 圖/維基共享

左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耶穌與瑪利亞。右圖為《最後的審判》中的聖彼得。 圖/維...
左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耶穌與瑪利亞。右圖為《最後的審判》中的聖彼得。 圖/維基共享

左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審判台最右側的人群。右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米開朗基...
左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審判台最右側的人群。右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米開朗基羅將聖巴塞洛繆拎著的人皮,畫成自己的模樣。 圖/維基共享

往下的第三層中央有一群天使,他們正對著左右兩側和下方吹響長號,他們要喚醒死者、傳達神的訊息。左方是正在向天堂飛升的復活者,右方則是天使和魔鬼為了將被詛咒的人拉入地獄而戰鬥的場景。這裡可以看到透過各種角度糾纏的身體、手勢和表情,將混亂、掙扎與恐怖的情緒展現殆盡。

底部的第四層可與上方第三層一同觀看。左下角的陸地上,有許多復活者以各種驚人的姿態從墳墓中爬起,有些人赤裸著身體,有些只呈現骨骼,有些則穿著裹屍布。有些人獲得天使的幫助,將他們向上拉往第三層,也有人正被拉向陸地邊緣的惡魔洞穴。右側水面上,冥河擺渡人揮舞著船槳,將受詛咒的靈魂驅趕下船,讓他們往右下角的地獄入口集中。這裡的天空被火焰染紅,前方站著一位身材精壯的人物,他擁有驢子耳朵、身體被蛇緊緊纏繞,甚至被蛇咬著生殖器。他的身後簇擁著無數惡魔,他是地獄法官米諾斯。值得注意的是,米開朗基羅將他畫成現實世界中的教宗禮儀官比亞吉奧(Biagio da Cesena)。

米開朗基羅在開始作畫前,除了將牆壁整平,還刻意使牆面略為向前傾斜。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累積灰塵,也讓觀眾更容易看到畫面全貌。他將上方的人物畫得較大,下方的人物畫得較小,也是因應觀眾由下而上視角的設計。

《最後的審判》左下從墳墓中爬起的復活者。 圖/維基共享
《最後的審判》左下從墳墓中爬起的復活者。 圖/維基共享

《最後的審判》底層右側。 圖/維基共享
《最後的審判》底層右側。 圖/維基共享

左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一名身軀雄壯的男子作苦惱驚懼狀,下方被魔鬼抱住往下沉。...
左圖為《最後的審判》局部,一名身軀雄壯的男子作苦惱驚懼狀,下方被魔鬼抱住往下沉。這幅圖像呈現出面對審判的惶恐不安。右圖為《最後的審判》右下角的地獄法官米諾斯,米開朗基羅將他畫成現實世界中的教宗禮儀官比亞吉奧(Biagio da Cesena)。。 圖/維基共享

▌以畫論道:超前進化的傳統宗教畫

就像「最後的晚餐」,「最後的審判」是常見的宗教畫,在米開朗基羅之前,該題材便是重要創作主題,文藝復興早期大師喬托也有相關嘗試。這些作品有常見的共通性,例如耶穌必定位於審判場景中央,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也不例外。然而,過去作品的視覺概念往往呈現善惡分明的二元劃分,人物身份也一目了然,整體布局充滿秩序,但米開朗基羅打破了這樣的慣性。他畫面裡的所有人物,都以不同肢體動作結合在一起,像旋風般組成人體群像,以流動與扭曲構成畫面。

米開朗基羅的耶穌也出現完全不同的特徵,將他打造成一位沒有鬍子的偉岸青年,龐大的身軀與高舉的手臂,在視覺引導之下,充滿強烈的自信與權威感。許多藝術史家認為,這又是米開朗基羅受到古典雕像影響的案例,特別是耶穌健美飽滿的軀幹,與《貝爾維德雷軀幹》(Belvedere torso)高度相似。

耶穌的軀幹與一前一後運動的雙腳,彷彿是動作中的瞬間,而非單純站立。甚至將耶穌的頭與古希臘阿波羅神像相比,可以看到古典神像的影子。在在顯示米開朗基羅將他在雕刻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繪畫當中。

《貝爾維德雷軀幹》。 圖/維基共享
《貝爾維德雷軀幹》。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除了畫面擁擠,氣氛也與過往案例不同,特別強化了恐懼氛圍。許多人物帶著不確定甚至焦慮的表情看向耶穌,等待最終結局。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已六十多歲,從他的書信可知,原本就有焦慮性格的他,生活上確實有諸多令他焦慮的事務,而且他的肉體逐漸衰敗,信仰上也有自我探問與質疑,當然還有即將面臨審判和是否得救的危機感。

米開朗基羅的心靈映照在作品裡,直接觸動觀眾對於信仰的想法,甚至對於靈魂的衝擊。這幅畫清楚傳達一個強烈訊息:來教堂禮拜不是虔誠者的證明,更不是上天堂的保證,在此畫作之前,你只能謙虛。

米開朗基羅雖然不是新教徒,但必定思考過關於宗教改革的大哉問。《最後的審判》如此具有顛覆和挑戰性的敘事方式,相當程度回應了宗教改革的時代潮流,重新思考了信仰的意義,並主張信仰的終極對象不應只專注於教會,而是信仰本身。如果米開朗基羅在當時代被視為宗教上的激進派,恐怕也不令人意外。而且對描繪人體的執著,把信仰拉回到人本身並強調的人性的表現,與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相呼應。

米開朗基羅與喬托《最後的審判》相比,最大差別便在於裸體,這是極大的挑戰,甚至被視為不入流而引起反彈,後來甚至一度被畫上大量遮羞布。米開朗基羅還擅自將現實生活中的宗教人士畫入作品中,也將自己畫作一張人皮,如此近乎挑釁的做法創造出更多的批判與思考空間。

現代學者也認為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含有新柏拉圖主義的元素:他將耶穌以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呈現,而畫作最下方有一個洞穴,直接呼應了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洞穴裡的人們以為影子是真理,殊不知外頭陽光普照,但洞穴裡的人卻畫地自限不願相信。事實上,米開朗基羅年輕時曾在麥地奇家族求學,那裡聚集了很多新柏拉圖主義者,他對人體迷戀也與這段學思歷程有幾分關係,以上說法確實有其合理性。

喬托為帕多瓦斯克羅威尼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繪製的《最後的審...
喬托為帕多瓦斯克羅威尼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繪製的《最後的審判》濕壁畫,大約完成於 1305 年。 圖/維基共享

《最後的審判》局部,洞穴裡的惡魔。 圖/維基共享
《最後的審判》局部,洞穴裡的惡魔。 圖/維基共享

▌不做命運的奴隸 :綿延萬代的影響力

有趣的是,日本人也深深著迷於米開朗基羅,不僅參與了《最後的審判》的修復工程,也策畫了專題展覽及出版論著。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自 1987 年開始創作《JoJo的奇妙冒險》,更是深受米開朗基羅風格的影響。荒木飛呂彥當初作畫時,為了營造一眼便能辨認的強烈畫風,便刻意模仿米開朗基羅在內的文藝復興藝術家;在早期作品中,便已可以見到米開朗基羅風格的壯碩肌肉線條,以及糾纏的人體群像。

更進一步來看,這也是為了以人體姿態,表現人類的可能性、氣質與情緒。漫畫中定格的姿勢融合了故事情節,講述人類面對命運中的苦難時,勇於面對與前進探索,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在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米開朗基羅窮盡一生持續創作的精神,也呼應了日本的職人精神,這或許也可讓人更加體會到,為何日本會對他如此迷戀。

觀看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天頂畫與《最後的審判》,隱約可以感受到某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但並非是悲觀負面的,而是作品本身承載了大量的訊息與情感。這讓人不禁揣測,米開朗基羅作為一位創作者,心情是何其沉重。但米開朗基羅在完成這兩幅創世巨作後,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接續下來的創作規模更加宏偉龐大,藉由接手聖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他的影響力從雕刻、繪畫,最後擴及到城市規劃,就此而論,沒有其他文藝復興藝術家可與之相提並論。

 圖/維基共享、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
圖/維基共享、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米開朗基羅與《聖殤像》:雕刻生與死的青春聖光

大衛的陰莖嚇到誰?美國佛州小學的「裸體藝術教材」風波

米開朗基羅的密室:被遺忘五百年的大師真跡?

日本《JOJO論》漫畫活命學:生命苦難是一場奇妙冒險嗎?

祝大家文藝復興!

透過圖像與史學研究,觀看歐洲文化的多元面向。第一季主題為文藝復興三傑,由轉角國際瓦堡學院專欄作者王健安、戴郁文,以及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共同製作。 歡迎追蹤我們在轉角的其他專欄「瓦堡學院」「王健安」以及我們的粉絲頁。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 IG @warburg.tw 和 Threads:@warburg.tw

作者文章

拉斐爾的人物畫風優雅和諧,並且特別常以「聖母子」為主題,將宗教神聖性與溫柔的現實...

拉斐爾溫柔多變的聖母子創作(上):親切又空靈的《西斯汀聖母》

2024/08/24
大約在完成《西斯汀聖母》的第二年,拉斐爾完成了《椅子聖母》,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幾乎...

拉斐爾溫柔多變的聖母子創作(下):從寶座走入凡間的《椅子聖母》

2024/08/24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南面外牆想像圖,除了畫面最右側的入口處,其餘部分今日...

打造信仰的形狀(下):新潮或傳統?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之爭

2024/07/04
1541 年完成《最後的審判》壁畫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生命的最後 23 年除了持續...

打造信仰的形狀(上):米開朗基羅與聖彼得大教堂平面布局

2024/06/28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超越命運的人體:從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到最後的審判

2024/05/11
圖為《聖殤像》2022年特別展覽用的複製品。 圖/路透社

米開朗基羅與《聖殤像》:雕刻生與死的青春聖光

2024/03/15

最新文章

張保仔的傳奇深深鑲嵌在香港文化之中。左為《壹捌零壹》圖畫,右為清朝袁永綸所著《靖...

從香港航向偉大航道:傳奇海盜張保仔,《壹捌零壹》的海洋文化靈魂

2024/10/09
將近30年前的卡拉加斯埃爾多拉多大屠殺,至今仍然是巴西未能癒合的創傷,也是巴西種...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希臘悲劇結合巴西屠殺事件,遏止雨林濫伐暴力的呼求

2024/10/07
《標籤的重量》關注的即是其中一位被俄國釋放的政治犯——為人權抗爭的藝術家莎夏・斯...

《標籤的重量》:將超市標籤換成反戰文字,俄國藝術家莎夏的反抗

2024/10/03
巴勒斯坦女性在街頭製作炸豆泥餅與皮塔餅等小吃。 圖/法新社

料理即抵抗:巴勒斯坦餐盤裡的掙扎與力量

2024/10/03
2024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映烏克蘭導演斯維蘭娜・利欽斯卡(Svitlana L...

烏克蘭《烽火下的愛與隔閡》:烏東導演致陌生國與家的一封信

2024/10/02
韓國女團NewJeans的5名團員9月11日無預警直播,在公司經營權之爭當中力挺...

少女偶像之逆襲:NewJeans直播事件,KPOP藝人反抗的時代意義

2024/09/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