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核爆後的美國記憶:在以蕈狀雲為傲的小鎮里奇蘭,與核廢料為鄰的人們

2024/04/30 張郁婕

美國里奇蘭小鎮曾是生產核武燃料的重鎮,對這段歷史也感到自豪,但亦開始有反思行動。...
美國里奇蘭小鎮曾是生產核武燃料的重鎮,對這段歷史也感到自豪,但亦開始有反思行動。圖為原子彈模型裝置藝術。 圖/TIDF提供

走在美國華盛頓州里奇蘭的街道上,轉個彎就會遇到以「質子」或「核能」為名的道路,有「原子餐酒館」、「原子保齡球館」,甚至當地的里奇蘭高中,學校標誌就是以英文首字母R,配上核爆後的蕈狀雲當作襯底:學校的旗幟和外牆上隨處可見有蕈狀雲的R。校友和學生們口號「以雲為傲」(Proud of the cloud),指的就是核爆產生的那朵蕈狀雲。

而里奇蘭高中的學生暱稱為「轟炸機」(Bombers),官方說法是為了紀念美軍B-17轟炸機在二戰期間的豐碩戰果,但或許「Bombers」也能解讀為「投彈手」,因為當年投在日本長崎的原子彈「胖子」,鈽燃料就是來自里奇蘭旁邊的漢福德廠區(Hanford Site)。2024年選入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的《小鎮里奇蘭》(Richland),帶領觀眾回到此地,更與當年鍍上奧斯卡金獎的《奧本海默》相互映照。

2023年華納兄弟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引爆「芭本海默」(Barbenheimer)宣傳熱潮時,曾有不少網友分享結合兩部片的迷因哽圖。這原本只是網路社群間的黑色幽默,卻因為華納官方X帳號回應了這些迷因,引發日本網友不滿,甚至華納兄弟日本官方都要出面道歉,呼籲美國總部做出回應,才平息這場風波。

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出,迷因化的蕈狀雲,對於日本來說依舊是不可碰觸的痛;而在太平洋另一岸的美國,卻有一所地方高中從戰後的1945年起,便將蕈狀雲作為學校引以為傲的代表。美、日雙邊對於「投下原子彈」的記憶,出現強烈反差。

圖左:網路迷因將《芭比》與《奧本海默》結合,一時蔚為流行。圖右:《小鎮里奇蘭》劇...
圖左:網路迷因將《芭比》與《奧本海默》結合,一時蔚為流行。圖右:《小鎮里奇蘭》劇照。 圖/X、TIDF提供

▌「被選中的」原子之城

時間回到里奇蘭從部落家園成為「原子之城」之前。

正如同絕大多數北美洲土地開發的故事,現在劃分在美國華盛頓州西南部的區域,原本是原住民族(印地安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雅卡馬(Yakama)族人冬季時會回到日後稱為「漢福德廠區」的地方過冬,在哥倫比亞河捕撈鱒魚和鮭魚,哥倫比亞河流域是原住民族與這片土地孕育出的萬物共生共存的家。

1855年6月9日 ,由華盛頓領地印地安事務負責人艾薩克・史蒂芬(Isaac I. Stevens)和各部落代表共同簽署《雅卡馬條約》(Treaty with the Yakama),部落割讓了超過1,100萬英畝(約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原住民族依舊擁有出入這塊土地的權利,可以在熟悉的土地捕魚、打獵、採集作物。這塊土地上至此成了「美國」的一部分,開始出現白人定居者,但隨後過了90年,里奇蘭還只是個人口僅約250-600人、定居在哥倫比亞河流域的小村莊。

1943年,這塊土地的命運迎來決定性的改變,大幅扭轉人口結構,也讓。原住民難以返家。

美國政府在二戰推出最高機密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目標在短時間內開發出核武。電影《奧本海默》聚焦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研究據點,但研發核武不只需要理論,還需要核燃料。1945年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採用鈾作為燃料,「小男孩」需要的濃縮鈾,來自美國田納西州的橡樹嶺(Oak Ridge)。至於電影《奧本海默》重現的「三位一體」(Trinity)核試爆,以及投放在日本長崎的「胖子」,則以鈽作為燃料,這些鈽就是來自里奇蘭附近的漢福德廠區。

當時負責主持曼哈頓計劃的格羅夫斯將軍(Gen. Leslie Groves),看準哥倫比亞河豐富又乾淨的水源,還有大古力水壩(Grand Coulee Dam)和邦那威利水壩(Bonnieville Dam)可以穩定供電,附近人口少,又滿足其他種種地理位置條件,便在1943年拍板選定里奇蘭附近這塊地,要建造生產鈽燃料的反應爐。

當時聯邦政府直接收購了這片土地,並要求所有居民在1943年11月15日之前清出家園,因為這裡已經獲選為「秘密計劃」的重要據點。事實上,聯邦政府與軍方雖然先把居民「請出去」,但因為收購範圍包括農耕地,為了處理農作物收成、販售事宜,土地徵收程序一直到戰後1946年12月才完全搞定

不過曼哈頓計劃並沒有等到土地收購完成之後才開始,而是和時間賽跑、如火如荼地展開。漢福德廠區需要大量勞動力,也為當地帶來龐大人口,讓里奇蘭的人口數迅速攀升到1萬1,000人。為了迅速供應住房需求,大量設置組合屋,就成了里奇蘭社區的一大特色。

為了供應漢福德廠區暴增的住房需求,大量組合屋成了里奇蘭社區的一大特色。 圖/維基...
為了供應漢福德廠區暴增的住房需求,大量組合屋成了里奇蘭社區的一大特色。 圖/維基共享

▌軍備競賽下的輻射污染

「三位一體」核試爆、以及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的「胖子」,代表漢福德廠區順利完成曼哈頓計畫的任務——美軍投下原子彈,終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避免更多美軍死傷,或是讓美國免於吞下敗仗、遭日本殖民統治的命運——這是美國選擇記憶、傳承的勝戰敘事,而里奇蘭正是實現這項任務的重要推手。

但里奇蘭和核武的淵源,並沒有隨之結束。

二戰結束後,世界隨即又進入美蘇冷戰的軍備競賽,漢福德廠區繼續生產鈽彈需要的核燃料,廠區內的反應爐數量從一個B反應爐(B Reactor)暴增到9個。美國能源部光是在1950-1990年間,平均每天生產出4顆核彈需要的核燃料,美國近三分之二的鈽燃料,都是來自漢福德廠區。

然而,漢福德廠區從曼哈頓計劃以來,從廠房興建到製作燃料的過程匆促、不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對當地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超過1,000億加侖(約3,785億公升)的廢水被直接排放到地表,污染地下水源和哥倫比亞河。時至今日,仍有約155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不合美國聯邦環評標準。

除了地下水污染問題外,漢福德廠區地底下177個儲存槽裡,總計存放了5,600萬加侖(約2億公升)的高階核廢料。當中許多儲存槽早已超過設計之初的使用年限,老朽外漏,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該如何處理這些包括曼哈頓計劃時期的高階核廢料,就成了當局的燙手山芋。

▌名為輻射污染的房中大象

或許,在漢福德廠區的輻射污染問題曝光之前,當地居民早已隱約發現異狀,但沒有人展開調查,當局也不願揭發這隻房間裡的大象。

1950年出生於里奇蘭的律師普里蒂金(Trisha Pritikin),她原本應該有一個大她3歲的哥哥,但哥哥一出生就死亡,讓她從來沒有機會和哥哥碰面。普里蒂金10歲之前都一直住在里奇蘭,平常休閒娛樂就是和家人在哥倫比亞河上划船,享受悠閒時光。她當然也曾在哥倫比亞河裡游泳,在河中間的沙洲玩耍,吃著這片土地孕育的食物。

普里蒂金10歲之後舉家搬到西班牙,她開始出現和甲狀腺異常有關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嚴重,但都找不到發病原因,一直到1980年代之後,她才知道幼時家鄉隔壁的漢福德廠區,一直排放放射性物質,導致她發病。在美國,放射性落塵(fallout)受害者稱為「下風者」(downwinder註1),普里蒂金正是漢福德廠區的「下風者」,她的父母也紛紛罹癌而死。

漢福德廠區在運轉期間,曾多次將具有放射性的碘-131釋放到大氣中。美國政府甚至曾在 1949 年刻意釋放碘-131,只為了讓美國空軍測試,其研發出來的工具能否測量及追蹤輻射擴散速度,而這場名為「The Green Run」的實驗甚至以失敗告終,還排放了比原訂計劃多1倍的輻射。這些放射性物質一旦進到環境裡,就會污染空氣、水源,以及所有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動物和作物。民眾如果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碘-131,就容易出現甲狀腺相關疾病,孩童又比大人更容易受影響。

過去就曾有報導指出,漢福德廠區運轉期間,里奇蘭的新生兒死亡率高於全美平均20%,很多胎兒都因為不明原因死亡。日後研究也顯示,民眾如果每天食用在哥倫比亞河捕到的魚,每年就會額外接觸到100-200毫侖目註2的輻射劑量值,比一般民眾每年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數值多了67%;如果這些人每天食用約998公克在里奇蘭捕到的魚,他們會比起食用在哥倫比亞河下游漁獲的人,每年額外曝露到1,300毫侖目的輻射劑量。漢福德廠區的輻射污染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住在河岸旁的原住民。

1985年,華盛頓州地方報紙《斯波坎評論報》(Spokesman-Review)報導了漢福德廠區下游的污染狀況,迫使美國能源部在隔年公布長達1萬9,000頁的《漢福德廠區報告》,證實該區放射性物質嚴重污染哥倫比亞河流域。2個月後就發生車諾比核災,也加大了外界對漢福德廠區污染問題的關注力道。

1987年,漢福德廠區關閉最後一個反應爐(N Reactor)後,美國能源部、美國環境保護署與華盛頓州生態部在1989年簽署《三方協議》(Tri-Party Agreement)承諾清理漢福德廠區

漢福德廠區直到1987年才關閉,水源受到輻射污染,許多居民都因此出現癌症等疾病。...
漢福德廠區直到1987年才關閉,水源受到輻射污染,許多居民都因此出現癌症等疾病。 圖/美聯社

▌轉移焦點的清運計畫

按照美國當局的規劃,美國應該要想辦法永久處置漢福德廠區的高階核廢料。但這個問題從1989年到現在,已經過了30年,都還沒有獲得解決。理想上,漢福德廠區的高階核廢料取出之後,應該要使用玻璃封存,最後埋在內華達州的亞卡山(Yucca Mountain)的核廢料儲存設施。但是這項計畫依舊卡關,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都無法說服民意支持。

至於低階核廢料則還沒有確定最終處置方式:最簡單的做法是使用水泥封住低階核廢料,再把這些核廢料搬離漢福德廠區。使用水泥比玻璃便宜,但也有人擔心,低階核廢料可以存放的時間比水泥還久,到時候又會再度發生輻射污染外洩的情況。前美國能源部廢棄物處理工程總監(Gary Brunson)指出,清運計畫的重點應該是處理高階核廢料,當大家開始焦點轉移到低階廢棄物時,就是清運計畫的一大後退:「正因為大家無法辦到(處理高階核廢料),所以才開始處理低階核廢料。」

事實上,類似的狀況也可以從福島第一核電廠的除役之路發現。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問題的關鍵核心一直都是該如何取出1到3號機組爐心熔燬的燃料棒,解決了這一關,後續除役工作和「一般核電廠」並無不同。但是日本當局開始將問題轉移到輻射污染水身上——強調將處理過後、符合排放標準的「含氚處理水」排到大海,是福島第一核電廠邁向除役的必經之路,這樣福島第一核電廠才有空間可以存放從1到3號機組「取出來的」高階核廢料。

但是,現在連取出爐心熔燬燃料棒的方法都還沒找出,就急著清出一塊空地,說要存放這些還卡在反應爐內的高階核廢料,似乎跳了太多步。日本政府透過減少廠區內的儲水槽,讓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空拍畫面不再排滿「看得見」的大型垃圾,「看得見的減少」就成了福島第一核電廠一步步朝著除役邁進的具體證明,實質上仍是轉移了「解決不了」的問題焦點。

漢福德廠區生產的鈽燃料,用來填裝當年投在日本長崎的原子彈「胖子」。漢福德廠區於1...
漢福德廠區生產的鈽燃料,用來填裝當年投在日本長崎的原子彈「胖子」。漢福德廠區於1987年關閉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核廢料與輻射污染等問題。 圖/美聯社

▌被排除在外的原住民

2023年,雅卡馬部落的環境恢復與廢棄物管理計畫文化專家舍伍德(Trina Sherwood)曾告訴《紐時》,部落和政府在曼哈頓計劃前就已經握手同意,日後歸還漢福德廠區時,這片土地會是原本的樣子:「我們怎麼能夠接受把毒物留在這塊土地上?」

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包含瓦納普姆(Wanapum)、雅卡馬(Yakama)、尤馬蒂拉(Umatilla)、聶斯坡斯(Nez Perce)等族群,對於監督、防止當局永久封存漢福德廠區扮演了關鍵角色,但卻時常被排除在公部門重大決策的談判之外。這些部落有自己獨立的專家和調查單位,負責檢驗美國當局的計畫和執行成果,保護文化資產、評估對野生動物與水資源的威脅,為的就是希望當地環境早日恢復到原本的自然樣貌,讓族人可以自由回到祖傳的土地上生活。

雅卡馬部落環境恢復與廢棄物管理計畫負責人康翠拉斯(Laurene Contreras)表示,部落的教誨一直都是,要讓土地的狀態比發現這片土地時來得更好。現在他們對漢福德廠區的要求就是如此——至少要讓它回到建設反應爐前的樣子。

「我們有宗教和道德上的義務,要保護地球母親免於遭受可能會危害好幾代人類的行為」——雅卡馬民族總委員會成員吉姆(Russell Jim)

▌走進《小鎮里奇蘭》

里奇蘭現在的人口數大約6萬人左右,雖然「蕈狀雲襯底的R」還是里奇蘭高中隨處可見的符號,鎮上到現在還是隨處可見和核能有關的地名、店名或是商品名稱,但這不代表里奇蘭內部並沒有出現轉變——里奇蘭高中的學生也開始思考,以蕈狀雲作為學校的標誌真的好嗎?

紀錄片《小鎮里奇蘭》訪問了多位住在里奇蘭的鎮民,他們自己或是他們的家人,很可能就是當年曾在漢福德廠區工作的人,可以推測他們並非完全不知道漢福德廠區的種種問題,但大家只是選擇埋首工作、先顧好生活再說。同時電影穿插了詩詞朗讀、詩歌和藝術作品,優美的作品中,一句句詩詞、一針針縫線,都是對打開名為「核武」的潘朵拉盒子的控訴。

透過這部片了解里奇蘭傳承、記憶的二戰歷史,也許在台灣的我們也能夠開始換個角度思考,美軍當年是否真有必要在日本境內投下2顆原子彈?難道1顆不夠嗎?為什麼要再投下第2顆?當時日本早已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如果美軍沒有投下2顆原子彈,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真有可能被日本殖民嗎?

或許最難釐清的問題是,即便核武真是萬不得已的必要之惡,其傷害的依然不是只有當年的被曝者,身為戰勝一方的美國,又該如何面對、理解與補償自身社會當中被犧牲的無數「下風者」?

▎備註

註1:

有些台灣媒體將「downwinder」譯為「順風者」,但筆者刻意選用「下風者」。downwind 指的是「風吹向的地方」,不論「順風地」或「下風地」都沒有錯。差別在於中文裡「順風」是「一路順風」、順著風勢一路高飛,偏向正面意涵;「下風」則有屈居劣勢、處於不利地位的含義。美國的downwinder還有一群人被排除在補償之外,仍在對抗政府、爭取公平正義與權益救濟,因此「下風者」的譯法更能帶出這層含義。

註2:

侖目(roentgen equivalent man,rem),另譯「人侖琴當量」,1侖目=0.01西弗(Sv),現在多半使用西弗作為生物受到輻射劑量影響的等效劑量單位。

《小鎮里奇蘭》訪問鎮上居民的心聲,居民與學生的活動也透露出對核武器的反思。 圖/...
《小鎮里奇蘭》訪問鎮上居民的心聲,居民與學生的活動也透露出對核武器的反思。 圖/TIDF提供


2024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資訊請見活動專頁:<a href=
2024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資訊請見活動專頁: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圖/TIDF提供

責任編輯/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見證原爆的新聞人(下)日裔美籍記者中島覺與他的「矛盾獨家」

沒有風化的記憶:長崎原爆78周年後,一張「新照片」公開

美國「戰爭經濟學」(上):奧本海默與核武支出的「黑預算」

張郁婕

自由撰稿人,有時使用筆名寫作。畢業於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與清大工科系,經營日本時事新聞平台石川カオリ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專職日本新聞編譯、分析與評論,偶爾撰寫科普文章。FB:石川カオリ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作者文章

美國里奇蘭小鎮曾是生產核武燃料的重鎮,對這段歷史也感到自豪,但亦開始有反思行動。...

核爆後的美國記憶:在以蕈狀雲為傲的小鎮里奇蘭,與核廢料為鄰的人們

2024/04/30
廣島在日朝鮮・韓國人女性於慰靈碑前舉辦紀念活動。 圖/美聯社 

廣島「韓裔被爆者」慰靈碑:有原爆的苦難記憶,也有南北韓分裂?

2023/08/09
「我是音樂家坂本龍一,我想表達我對於神宮外苑再開發案的想法,而寫下這封信。「坦白...

坂本龍一的護樹遺願:反對東京「神宮外苑再開發」的環境抗爭

2023/07/17
岡本Kauan在記者會一開始,便明言自己今天會選擇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召開這場實...

傑尼斯性醜聞(下):日本媒體的「集體沉默之牆」

2023/04/14
「如果當時有報導的話,我想應該就不會加入傑尼斯了⋯⋯」前小傑尼斯成員的岡本Kau...

傑尼斯性醜聞(上):控訴日本偶像教父喜多川,狼爪下的受害者證詞

2023/04/14
日本民間團體非法媒合海外器官移植不是單一事件,而是行之有年的一條龍套餐行程。圖為...

活命的風險之罪?日本「非法海外器官移植」媒合問題

2023/03/24

最新文章

澀谷東鄉神社的「神葬祭」,透露澀谷時尚形象背後的古老一面。圖為2023年御靈祭的...

時尚澀谷的傳統容顏:幻之「澀谷茶」與東鄉神社「神葬祭」

2024/09/18
左為《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右為李察.奧弗里教授。
 圖/衛城...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上):窮盡一生的二戰史研究

2024/09/16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地相似,透露出危險正在迫近。左為1945年原爆之後的廣島...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下):歷史會不會重演?戰爭的人間啟示

2024/09/16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