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國成績單」:疫情之後,孩子的教育如何復原?
主持/編輯牧宜、編輯七號
「在疫情中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孩子付出的代價遠超過我們...」美國全國考試權威機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EP)10月24日公布了一份「全國成績單」(Nation’s Report Card)。數據顯示,疫情衍生的各種現象——學校關閉、實體課程改為線上教學、學生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況受影響——皆導致學生學習狀況惡化。這份針對「數學」與「閱讀」表現的全國成績單,除了顯示疫情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影響,也凸顯種族之間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如今疫情日漸趨緩,這群學生將是否將能夠快速彌補學習上的落差?進度落後的學生將如何快速跟上?
過去NAEP每兩年會實施一次,今年則是在疫情後睽違三年再度舉行。本次抽樣測驗針對美國5,780所學校、超10萬名四年級學生及5,190所學校、超過11萬名八年級學生進行數學及閱讀能力測驗。
▌請收聽下方連結:
根據測驗結果,無論是四年級或八年級,閱讀與數學能力表現皆下滑。數學表現方面,四年級的平均成績為236分(比2019年低5分),熟練(Proficient)的學生比例為36%,低於2019年的41%;而八年級平均成績則為274分(比2019年低8分),且熟練的學生僅占26%、低於2019年的34%。NAEP結果顯示,八年級學生中平均每10人,就有將近4人無法理解最基本的數學概念。閱讀表現方面,四年級的分數為217分、八年級分數為260分,皆比2019年成績下降3分。此外,未有任何一州的閱讀成績有明顯的進步幅度,原先學習落後的學生在受到疫情衝擊之下,表現跌幅更大。
NAEP自1990年代初開始進行每兩年一次的調查,針對閱讀和數學能力,過去三十年以來皆有明顯的進步趨勢,然而2022年的測驗結果卻顯示了10年以來最大的退步程度。
美國教育部旗下負責主辦學習測驗的聯邦機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的丹尼爾.麥格拉思(Daniel J. McGrath)表示,八年級階段學習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對未來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技能對後續的學習、甚至是未來在科學相關領域求職,都會發揮關鍵的角色。他表示,若不加以解決學習成效落後的情況,將會降低這些年輕人在數學、科學和科技領域發展的能力。
▌專家怎麼看這份「全國成績單」?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主委佩吉.卡爾(Peggy Carr)也說明,在疫情期間學生健康狀況變化,以及遠距上課是造成表現下滑的主要原因,且依照測驗結果,沒有任何一州倖免。換句話說,全國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的平均學習狀況皆惡化。
另外,疫情也對特定族群背景、母語非英語及身心障礙者學生的成績表現,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白人學生與非裔、拉丁裔學生之間的表現差距,比3年前的差距更大——卡爾表示,在種族之間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在疫情中更加顯著。
不少網友認為,這份「國家成績單」除了反映了疫情對學生的影響,也凸顯疫情如何「加劇」本身就存在的社會及教育問題。美國教育統計中心也發現,尋求心理諮商的學生在這三年中明顯增加,另外線上課程中曠課、網路霸凌等等情況也加劇。此外,許多老師在疫情期間失去工作、或因力不從心而離職,讓原先就有的師資短缺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面對這份全國測驗結果,美國教育部長米格爾.卡多納(Miguel Cardona)認為,國家教育正在面臨關鍵性的關卡,此關卡不僅將影響疫後復甦,更會影響美國教育在全球的地位。他也表示,NAEP的結果只是長期研究觀察的一部份,預計今年底將對更多年級進行更全面性了解。
測驗結果公布後,網路上掀起了家長、教師的熱烈議論,討論中也看見了不少測驗報告中未納入的因素。例如,有些人認為在封城政策之下學生皆在家中躲避病毒,因此提供了大量在家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尤其是抖音(TikTok)及Youtube在近年成為學生不離手的社群平台——而這也許也是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之一。
此外,每州對學校關閉的時間規定長短並不相同。例如佛羅里達州的學生比加州的學生還要早返回校園、開始停滯已久的實體課程。有家長提出,若線上課程是關鍵因素之一,這樣的差異是否也會影響不同州學生的成績表現?另外,報告反映了白人與非裔及西班牙裔學生的表現差距,卻沒有進一步解釋為何亞洲裔與拉丁美洲裔的學生成績沒有顯著的落差。
美國不少教師與家長發現,學生在線上學習時間愈長、學習成效越差。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指出,除非是「訓練有素」的孩子,否則進行遠端課程皆需要家長從旁協助,才有可能有效完成學習。然而,許多家長須兼顧工作、無法近距離及長時間陪伴。許多家長礙於現實情況,只能將孩子獨自留在家中上課,或交由年長者協助看顧。此外,疫情也使已存在的數位落差雪上加霜。當擁有豐富資源的學區為學生設計出完整的線上學習計畫,資訊匱乏的學區卻遲遲無法為所有學生裝設網路及電腦設備。種種現象使學習狀況落後的學生無所適從,甚至認為自己再無跟上進度的可能,因而直接輟學。
面對各種困境,許多民眾質疑為何在疫情趨緩、成人疫苗接踵普及後,許多學校還是堅持使用線上教學方式?也有家長質疑,學校漸漸不再被認為是大肆傳播病毒的場域,為什麼實體課程無法回復?
許多教師也反映自己被迫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教學方式,然而遠距教學確實缺少實際的人際互動,更無法有效觀察鏡頭背後,學生的心理狀況。這對十分重視師生互動學習的美國來說,的確是教學上的困境。羅德島(Rhode Island)國小及中學教育研究專員Angélica Infante-Green表示,持續看到學生在課程中關閉鏡頭、或躺臥於床上登入線上課程,就會理解學生學習效果將會大受影響。她表示,「不管是小孩或是成人,都不會有人能夠在網路學習時,持續保持專注力。」
▌「疫情孤兒」的學習,誰來照顧?
面對這樣的質疑,不少公衛官員回應,若疫情再起他們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甚至有官員認為國家太早開放學校、恢復實體課程。他們呼籲,不應在公共防疫政策背後懷疑關閉學校的必要性,如洛杉磯聯合學區負責人奥斯汀.伯特纳(Austin Beutner)表示,「事後諸葛很容易,然而,大家別忘了這場疫情在美國造成多少人死亡」。
美國哈佛大學小兒科及精神病學教授查爾斯.尼爾遜(Charles Nelson)研究顯示,自從2020年4月以來,美國有超過20萬名兒童因為疫情失去父親、母親或負責照顧生活的監護人,尼爾遜表示,新冠肺炎讓這群孩子在一夕之間成為失去重大依靠的「疫情孤兒」(COVID orphans) 。
也許我們認為疫情過去了,但還未發現疫情帶來第二層、第三層的潛在問題。許多失去雙親的孤兒需要立刻投靠「關係並不親密」的親戚,或被送往寄養家庭、開啟新生活,甚至有年僅20歲的年輕人被迫一肩扛起重擔、扶養多位弟妹。面對龐大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這些年輕人的未來何去何從?
因疫情大多數失去父母或監護人的孩子都在13 歲以下,根據Covid Collaborative的統計,在這群孩子中,非裔和西班牙裔兒童比例是白人兒童的兩倍、亞洲裔兒童則是白人兒童的1.4倍;而原住民兒童情形最為辛苦,失去監護人的比例是白人兒童的3.5倍。
疫情期間,每當失去監護人的孩子打開電視機和社群媒體,都是有關疫情的消息。這對於剛失去親人而陷入谷底的孩子們來說,是一道道殘忍的提醒。美國德州南部兒童哀傷輔導中心(Children's Bereavement Center of South Texas)指出,痛失家長的孩子有很高機率會在學業上退步,若沒有足夠的精神及社會支持,恐怕會出現偏差行為。
如果未來又有疫情,我們為孩子做好準備了嗎?疫情之下的種種限制,使學生、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皆面臨學習困境,每個人都在努力適應新的學習模式,也必須面對新學習模式帶來的後果。
在美國全國成績單發布後,許多人也積極討論下一步要怎麼做,有人提倡以補課措施來彌補,或在生活面加強閱讀能力的訓練,然而若要以全國性的規模來實施,恐怕還會涉及資源分配與師資短缺的問題。與其說,這份結果是一份「全國成績單」,不如說它是一張「警告函」,提醒人們需要想辦法來協助受疫情影響的孩子們,也同時觀察疫後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給予足夠的陪伴與支持。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