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談「成吉思汗」?中國審查法國蒙古展...被收緊的草原民族敘事
主持人/編輯七號、八號
「是草原的父親,還是『中華兒女』?」法國南特的歷史博物館本周突然對外宣布:與中國內蒙古博物院跨海合作的成吉思汗與蒙古歷史展覽,本因疫情已延至2021年春,但由於中國當局將「審查的手」伸入、試圖干預展出的歷史內容,不得不將展覽一口氣往後延期3年。南特館方表示,中國國家文物局不只禁止展覽出現「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等字眼,對於文宣與地圖也多有干涉。消息一出,隨即引發以事主國法國為首的歐陸國家反彈,輿論也聲援「支持南特館方捍衛立場」。
過去半年來,隨著中國收緊針對內蒙古地區的語言與教育政策,要求政治、歷史等課程內容,不得以蒙古語教授,需加強「漢語教學」,普遍被認為是中國又收緊的另一少數民族政策。但為何中國官方不願他國展覽裡,出現「成吉思汗」等詞語?這踩在了中國哪條的紅線上?至今仍是蒙古族凝聚象徵的成吉思汗,對於當代蒙古族人來說,具體帶有怎樣的共同體想像?
▌請點閱下方收聽
▌法國的成吉思汗展怎麼了?
位於法國南特的「布列塔尼公爵城堡歷史博物館」(Chateau des ducs de Bretagne history museum),與中國內蒙古博物院合作的成吉思汗蒙古展覽,最初原定於10月17日開幕。但由於歐陸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不斷,展覽本已決定延期至2021上半年,不料本周卻又宣告不得不延期3年。
「我們之決定喊停,是本著所應該堅定捍衛的人類、科學與道德價值。」法國南特館方在公開聲明中表示,儘管過去幾年與內蒙古博物院的交涉溝通良好,但近來卻因為中國國家文物局針對展覽內容陳述的干涉。中國官方除了表明希望展覽不得使用「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等詞彙,對於文宣品、展覽地圖等內容呈現,也都有所干涉。
「這樣存有偏差的蒙古文化重寫,是為了符合(中國的)新國族敘事...」南特館方在聲明如此表示,並公布展覽將延至2024年10月,以便在既定的館方立場之下,重新調整安排展覽。
中國官方伸手介入外國對於蒙古相關的歷史展覽,南特館方的立場也隨即在社群網路上獲得諸多法國、德國等歐陸學術界的支持。
▌成吉思汗與中國民族論述的內在焦慮
為什麼中國官方會對於「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關鍵字如此在意?原因仍出於中國極欲掌握歷史詮釋的話語權。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1162年初生於漠北草原的斡難河地區(現今蒙古國境內的肯特省),在歷經早年的爭戰與合縱連橫之後,1206年鐵木真成功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共主,得到群王們的尊號「成吉思汗」,成為大蒙古汗國的皇帝。也就是這個空前絕後的蒙古王者,讓蒙古族的共同體意識由此而生,即使是成吉思汗走入歷史之後,跨越了數百年的時空,至今依然是蒙古人心目中的精神象徵。
然而這樣的民族想望,卻與當代中國統治的民族論述有所矛盾。大中華意識的架構下,主張的是將所有族群吸納到漢人文化中心——成吉思汗的子孫,必須是「炎黃子孫」;而邊疆少數族群仍存在有「離心離德」的歷史情懷,對於中國統治者而言也是芒刺在背的政治不安。因此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關鍵字,才會引發起中國官方失去話語權的內在焦慮。
不過選擇在近期的法國展覽出手,卻也令外界引發不少中國對於內蒙古政策的敏感聯想,例如今年有關內蒙古教育措施的爭議,中國政府擬強化學童的漢語教學,讓不少內蒙古民眾憂慮:蒙古文化的消逝是否正在加速?這也是在南特博物館事件之後,歐美新聞媒體留意到的中國當局緊縮風向。
中國對於成吉思汗精神象徵的內在焦慮,同時也牽涉到長久以來漢人本位史觀的影響;對於蒙古帝國、以及所謂的「元朝」想像,即使是專業史學家也都曾有過強烈的漢民族意識解讀,對蒙古「低文明」的刻板印象。即使是具備漢學研究傳統的歐洲,儘管在東方學、支那學、乃至於蒙古學範疇的認知裡,或多或少與中國的取徑有所不同,但也並非沒有傳統觀念的束縛。
只是歷經常年東西方的研究以後,對元帝國、蒙古帝國的歷史討論,也逐漸翻轉從世界史的角度審視,而能擺脫過去囿於民族主義的偏見,重新認識這個在13世紀席捲歐亞大陸、堪稱空前絕後卻又曇花一現的帝國。
——本集內容特別感謝轉角國際專欄作者島夫提供協力,更多蒙古專文請參考:島夫專欄。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