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需要一部大馬史?《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
在我踏上馬來西亞土地前,對這個國家的認識相當貧乏——不是錫,就是橡膠——這當然是中學教育所致,除了考試該填入的答案,像我這樣的台灣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難以產生記憶。但或許,我的認識沒有我想像中少,例如我知道半島旁是馬六甲海峽,還有個城市馬六甲,不消說,這是「鄭和下西洋」這一課的重點,但除了明朝的海洋出使威望與商業交流外,似乎就沒有更多可以說的了。
因此,當我進大學第一天,赫然發現我有兩個馬來西亞室友(同學)時,便很心虛且慌亂,再努力扒光腦袋,都找不到「錫礦橡膠馬六甲」之外的招呼語來裝熟,反倒弄巧成拙地彰顯了自己的無知:「為什麼你們會說中文?為什麼你們會講廣東話?」
同學只是淺淺笑一笑,以不甚流利的普通話解釋:「因為我們是華人。」
「喔。」我腦袋裡裝了大概八百五十個問題,很想發問,例如:馬來西亞是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來台灣上學?「你們住在叢林裡嗎?」(必須要解釋,我從中學就看張貴興小說,對馬來西亞的想像不免跟著「扭曲」)但四年過去,沒有一個問題得到答案,因為我沒有真正發問,我的同學也是自自然然地接受這些外地來的學生,沒有太多好奇。
然而,很多年後,一個馬華學妹抱怨台灣人對他們的認識,建立在某些荒謬的想像上:「是不是住在樹上?」「會不會騎大象上學?」「你們有冰箱嗎?」這時我已經去過數次馬來西亞,於是跟著義憤填膺:「台灣人真的對東南亞太無知太歧視了。」罵完後旋即想起過去困於教科書建構的世界裡的自己,不也如此?
我對馬來西亞的認識,是透過踏上那片土地,一點一點建構出來的。那時,除了馬華作家的小說,沒有什麼中文出版可以幫助我認識異地,我只能靠自己的舌頭、雙腳來畫出輪廓,爾後我才知道,在這裡能隨意地嚐到類似家鄉的滋味,可以輕易聽到普通話、粵語,甚至閩南語。也在一次又一次前往之後,發現各個城鎮大異其趣,展現不同文化風情,在吉隆坡看到高樓但在馬六甲進出的彷若粉色的「鹿港」(我個人的感覺),搭著火車穿過柔佛海峽到了新加坡,飛到婆羅洲沿著拉讓江與伊班共舞…馬來西亞種族多元文化不同語言繽紛,怎麼想都不是一個樣子可以框定的,更別說東馬根本不認同西馬主張的「獨立紀念日」,甚至他們主張自己應該要獨立。
應該怎麼定義馬來西亞?這是我「認識」這個國家之後,繼生的問題。但我想,馬來西亞朋友或許也不太清楚答案。
說到底,在這個族群隔閡且有著歷史傷痕的土地成長,在不同教育系統、又受主流族群扭曲的歷史觀下學習,我猜測他們恐怕比台灣人還不了解自己,或者說,沒能有一個可以理解自身歷史的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馬來西亞歷史學者廖文輝的作品《馬來西亞》一出版,即大受歡迎——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教學所需,自然成書,正因如此,這本書的結構仍不脫歷史教科書樣貌,時序從遠而近,以通史形式敘明,字句嚴謹,不如西方學者、記者書寫東南亞時的古今穿梭、鮮活的對話場景。乍看沒什麼可讀性,但如果放在長期被馬來、伊斯蘭主義保持的歷史軸線上來看,這本華人執筆的歷史書較為開放且多元,沒有難以避免的華人中心——唯獨對於日本侵略、西方殖民還是帶著負面敘述。
因為,廖文輝老師在全書一開始即站穩立場:「如果要總結這幾千年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的發展特徵,一言以蔽之為異文化異民族的應對與融合。從地質、氣候、國民到各種族與文化,無不受外來影響。」他採用學者許雲樵的觀點,認為馬來亞有來自「外來」的傳統,就算馬來亞或馬來這個名稱,也是外來的——這倒是真的,「馬來亞」其實是蘇門答臘巨港(巴領旁)的聖山附近的河流名,而將這當標誌的馬六甲王朝諸王認同祖先的家園讓它成為合法的根源,即使蘇門答臘現在屬於印尼。
即使我們清楚馬來文與印尼文相似性高,但看了這本書如何拆解馬來文的語詞出處——梵文、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等等,即可看出馬來文化,其實是在中印兩個文明體與東南亞各種勢力消長間,藉著商業貿易往來所揉捏而成。這應該是自然成形混合體,指向現在馬來西亞的色彩風貌。
讀這本《馬來西亞》跟讀其他東南亞史一樣,開始會在諸國諸邦的興起與衰敗之間迷路,最後到了殖民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獨立之後,才進入我們現在認知的主權國家。也就是我們帶著「國別史」的鞋子來尋一隻適合的腳,其實應該是反過來思考:我們現在閱讀的「馬來西亞」其實並不是一個有著具體輪廓與形狀的國家,應該是由這個國家為開始,引領我們去認識過去歷史的浩瀚、相互影響與往來的文化族群,在偌大的尺度中定位自己。反著看這本《馬來西亞》,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馬來西亞像是周遭文化大河的匯流處。那為何馬來西亞朋友卻不知自己擁有什麼呢?
如果開放地閱讀歷史,或許,當我們對這國家產生問題時,就不會得到狹隘的答案。即使是「是否生活在叢林裡」這樣的問題。
▌本文為《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聯經出版,2019)推薦序
原標〈我們都需要一本馬來西亞史〉
作者:廖文輝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08
內容簡介:由廖文輝編著的《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以地理為點,時間為線,延展出涵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面,記錄馬來半島自史前時代至近代,文化及種族發展的深長歷史。各章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其實彼此牽連、內外鑲嵌。馬來民族、華族、印度族群、原住民族,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化及外來西方殖民文化,造就了豐富的大馬歷史;而隱藏在多元民族背後的,卻是暗暗湧動的民族衝突和矛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