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通羅馬:義大利「發大財備忘錄」能實現嗎?
3月底,中國領袖習近平出訪義大利,雙方簽署了10份備忘錄(MOU),內含29項商業協議,主要集中於金融、能源、鋼鐵和機械等領域,價值約為25億歐元(約862.5億台幣),依義國副總理迪馬約(Luigi Di Maio)所言,潛在價值可達200億歐元(約6,900億台幣)。
此舉引來歐盟與德國不滿,德國外長語帶諷刺地指出,自以為能與中國做聰明交易的國家,最終會發現過度依賴中國;歐盟官員提議讓歐盟審核中資入義的基礎建設,若不符合歐盟利益,則應予否決。
不過,習近平在義國行程之後,也訪問了法國。在法國,他與馬克宏同樣簽署了不少商業協議,包括空中巴士客機在內的交易,估算可達400億歐元(約1兆3,80億台幣)。義大利的協議無論是25億或200億,比起法國的400億均相去甚遠,那麼歐盟又為何要嚴詞批評義大利呢?
重點還是在於:「義國決定參與『一帶一路倡議』(BRI),也簽了相關MOU。』要知道,歐盟並非完全反對一帶一路,而是反對有損歐盟整體利益的計畫,這與美國擔心中國藉此擴張勢力範圍的觀點不盡相同,顯示歐盟有自己的立場與考量。
去年4月,德國媒體揭露一份歐盟各國駐中大使的報告,內容提到一帶一路有礙於歐盟的自由貿易議程;報告也強調,中國以一帶一路「破壞歐盟團結」,因此建議歐盟必須研擬共識。除了匈牙利外,這份報告得到歐盟27個成員國大使簽署。也就是說,包括義大利在內的歐盟國幾乎都支持一致對外。
不過,去年大選後孔蒂(Giuseppe Conte)政府上台,羅馬的立場似乎起了變化。是故,德國、歐盟高官紛紛對義大利提出警示。相較之下,接下中國大筆訂單的法國,雖然較義大利更爽快地與中國做生意,但總統馬克宏充分展現如何應對中國與堅持立場,因此沒有受到他國責難。
就在習近平訪義、接受孔蒂政府高規格招待之際,27國歐盟領袖群聚布魯塞爾開會。馬克宏表示歐中關係應以互惠為原則,他並強調歐洲對中國存有天真幻想的時代已過去,這也得到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認可,兩人更呼籲歐盟應制定新的投資和貿易規則,約束中資入歐。
當習近平結束訪義、來到巴黎,馬克宏同樣熱烈招待,並邀請梅克爾與歐盟執委會主席榮克作陪,營造歐盟團結氣勢。馬克宏強調與中國非戰略對手,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習近平則回應中國支持歐洲一體化,尊重歐盟。雙方高來高去,但最重要的議題——即開放中國國內市場——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然而,義大利目前深陷衰退,從2008金融風暴以降,幾乎零成長,且「又老又窮」;高齡化程度在歐洲名列前茅,勞動力逐漸不足、貧困與社會排斥指數慘烈,甚至慘於歐盟國平均。比起歐盟安全與團結,孔蒂政府早已表明「義大利經濟第一」的立場。
去年孔蒂政府曾就預算案與歐盟相持不下,導火線是孔蒂政府打算舉債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經濟。但赤字佔GDP的比率超過歐盟規定,因此歐盟一度揚言要對義國罰款,最後孔蒂政府妥協,修改預算重新送審,才解決爭議。
事實上,孔蒂政府的主要執政黨如「五星運動」(M5S)、「聯盟黨」(Lega)等,都是偏向疑歐論,本就對歐盟官僚機構存有不滿。此次與歐盟的預算大戰,更讓他們不忿,因為被迫刪減的預算中,有許多都是孔蒂政府的重要政見,包括100億歐元的公民基本收入案、70億的提前退休金...等,歐盟此舉加深了雙方嫌隙。
且不談基本收入等政策在財政上是否可行,亦不論歐盟的緊縮方案是否真能拯救義國經濟,債務纏身的義大利亟需改變現狀,這乃是M5S等民粹主義者能被拱上台的主因。但孔蒂政府難以削減既有福利,又苦於無法創造財源,再加上還得兌現競選支票,需要更多投資與稅收,於是將目光轉向中國。
根據孔蒂政府所言,與中簽署備忘錄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義國對中貿易赤字。但此論點隨即被去年下台的前總理、也是反對黨民主黨(PD)領袖簡提洛尼(Paolo Gentiloni)所唱衰。尼提洛尼曾於2017年訪中,與習政權討論「帶路倡議」,卻始終沒有加入。
簡提洛尼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孔蒂政府簽署的備忘錄只具象徵意義,而非實質轉變;他也認為這些交易不會改變義大利經濟的困境,更不能扭轉對中赤字。簡提洛尼並不是酸民發酸語,因為義大利雖然看似收穫滿滿,但雙方簽署的乃是MOU,不具法律強制效力,能否落實還在未定之天。
即使中國信守承諾,完成這些訂單的「君子協議」,也只能帶來短期效應。或者有助於M5S等黨派贏得下次大選,卻無助於提升義大利出口商、製造商等競爭力,產品暢銷與否最終還是得經過市場機制決定。最明顯的例子,應屬中國與中東歐國家(CEE)的「16+1合作倡議」。
近七年來,16+1簽署百多項的協議與備忘錄,整體貿易往來確實也隨之提高。2012年中國從CEE進口額約為155億美元,到去年增長為243億——貨似乎都出得去,CEE應該已經發了大財——不過CEE對中貿易赤字節節攀升。從2012年的266億到去年的345億,意味中國對CEE出口更多。換言之,真實情況是「中國貨進得來、CEE錢出得去」,發大財的只是極少數掌控對中貿易者,一般人民無從參與,反倒因為便宜中國貨的傾銷,致使中小企業倒閉或產業外移加速。
當然,義大利的主要出口貨品與CEE並不相同。義大利出口價值最高、也是對中國出口最多的為機械類(HS code 84),這部分的工藝技術和品質非CEE可比,似乎不能和16+1的貿易結構同日而語;有義大利經濟學家做過對中貿易的檢討報告,他們發現中國經濟發展越迅速,越有利於義國出口,且對中出口目前只佔全體出口額的一小部分,以去年數據觀之,對比利時出口還勝過中國,因此有極大成長空間。
然而,受困於美中貿易戰、經濟再平衡等因素,中國經濟逐漸下行,義大利能分享的紅利也逐漸減少。
報告提到,「義國製造」最大的對手是「德國製造」。德國是少數靠機械出口而對中國享有順差的歐盟國,本次藉由中國政府力量介入採購,或可稍稍提升義國廠商的業績,但若想改變中國廠商對德國製造的依賴,則絕非靠政治利益交換即可達成,如此義大利更無法從根本解決對中逆差。
更慘的是,義國缺少扭轉逆差的貿易工具(如貨幣貶值)可激勵出口,義大利是歐元區成員,早放棄自己的貨幣,想貶也沒得貶;又如關稅,降稅有利出口,但義大利是歐盟關稅同盟成員,不能私自與他國訂約。某種程度還不如台灣,至少貨幣自主,雙方還可以在ECFA貨貿內談調降關稅。
對於這些不利於義大利的因素,孔蒂政府不會一無所知。羅馬接近中國真正的目的,不是在於削減對中貿易逆差,而是在於利用參與一帶一路的宣傳,換取中資挹注義國經濟,更新老舊的基礎建設,如前陣子崩塌的莫蘭迪橋(Ponte Morandi),或是挽救經營不善的企業,如2017年破產、仍在等待收購的義大利航空(Alitalia)。
至於北京最感興趣的,則屬5G網路大戰與戰略節點。關於前者,義國已被美國嚴正警告,且歐盟正在研擬一套共同對中方案,羅馬暫時不會輕舉妄動。且孔蒂政府副總理、隸屬聯盟黨的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已表達對中交易需更謹慎的態度,也未出席與習近平的會談,顯示孔蒂政府仍有內部爭議待發酵。
後者則像是義大利沿岸的各大海運樞紐,如熱那亞(Genoa)、第里雅斯特(Trieste)、蒙法爾科內(Monfalcone)等地的港口,都在本次MOU的範圍。論者擔心,義大利會重蹈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覆輒,被對中迫交出經營權;孔蒂政府與相關單位則表示,義國擁有專業管理的知識,希臘的情事不會發生。
無論如何,義中關係已邁入新局,對歐盟而言,想在美中爭霸、俄羅斯環伺間存活,團結是唯一之路,義大利此舉等於擺明要與歐盟、法德等國角力。歐盟與中國將在4月舉行峰會,必然會探討雙邊關係,跟著5月歐盟大選,結果也會影響歐盟,乃至於義大利之後對中方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