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緬甸軍事政變四年後,地域認同與世代的差異:緬甸華裔在台灣(下)

2025/08/25 楊智強

新北市南勢角的華新街是在台緬甸社群聚居地之一,街道上有許多緬甸奶茶店與小吃店,顧客在此小憩聊天是常見光景。 圖/蘇威銘攝
新北市南勢角的華新街是在台緬甸社群聚居地之一,街道上有許多緬甸奶茶店與小吃店,顧客在此小憩聊天是常見光景。 圖/蘇威銘攝

▌接續上篇:〈「緬甸出生、台灣長大」,常被錯認孤軍的那群人:緬甸華裔在台灣(上)〉

2021年2月1日緬甸爆發軍事政變,以翁山蘇姬為首的民選政府遭到推翻,不願服從軍政府的緬甸人民起義、遁入叢林武裝反抗。台灣的緬甸社群也在第一時間,於台北的自由廣場與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俗稱緬甸街)舉辦集會活動,跨海聲援在緬甸的反政府勢力。

跨海聲援活動剛開始,大多數的在台緬甸社群都對軍政府的殘暴感到憤怒。但時間一久,過往的團結產生質變,在台緬甸社群對於軍政府的態度出現分歧。2021年緬甸政變至今已過了4個年頭,在台緬甸社群對於這場曠日費時的反抗,態度上出現了什麼變化?

「拒絕政變!還我民主!殺害人民!立即停止!」2021年3月28日在台北的自由廣場上,成百、上千來自緬甸的族群聚集,齊聲吶喊要求政變上台的緬甸軍政府結束對人民的血腥鎮壓。

4年後的同一天,2025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規模7.7的淺層地震,死傷人數至今無法被正確統計。(編按:死亡統計人數為5,352人,但普遍認為該數字被低估)緬甸遭遇了百年一見的嚴重天災,軍政府卻居然持續對人民空襲、轟炸。

就國際社會大力撻伐緬軍暴行的同時,4年前上街聲援緬甸反政府示威的台灣緬甸社群,譴責的聲音與量能,大幅下降。

2021年2月緬甸軍事政變,在台緬甸社群於台北市自由廣場前聚集。 圖/楊智強攝
2021年2月緬甸軍事政變,在台緬甸社群於台北市自由廣場前聚集。 圖/楊智強攝

因為參加「8888民主運動」,被迫逃離緬甸來到台灣的杜可可(緬族)今年58歲。從2021緬甸爆發軍事政變後,他跟夥伴們每週末在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舉辦義賣募款活動,將募到的款項匯回緬甸支持反政府抗爭。

政變過了4年,他們是少數堅持下來的跨海聲援團體。

4年來,杜可可看著在台灣的緬甸族群從一開始義憤填膺的上街遊行,到現在每場活動勉強只有百人出席。願意捐錢資助的人,更是少得可憐。

「在台灣一個月(薪水)三萬、五萬ok的,但是你要他們一個月捐500塊、沒有人會捐,很難,」他說:「北海道有兩三千個緬甸人,很少。但是他們薪水的5%、10%每個月固定捐(給緬甸反政府運動)...... 台灣跟日本、韓國不一樣,他們那邊是緬甸人(緬族),在台灣的有90%是華人。」

相較於緬族的杜可可,緬甸華裔(簡稱緬華)曾有曲折的過往與遭排華經驗,再加上曠日費時的垮海聲援行動沒有直接改變緬甸的狀況,讓許多在台緬華的態度出現變化。

因為參與1988年「8888民主運動」而逃離緬甸來到台灣的緬族人杜可可在政變過後,持續不間斷的舉辦每週日的義賣募款活動,將募得款項送回緬甸給反抗勢力。
 圖/蘇威銘攝
因為參與1988年「8888民主運動」而逃離緬甸來到台灣的緬族人杜可可在政變過後,持續不間斷的舉辦每週日的義賣募款活動,將募得款項送回緬甸給反抗勢力。 圖/蘇威銘攝

▌來自上緬甸「北國」與下緬甸緬華的異同

「缅甸战事报导交流群」、「每日缅甸曝光新闻」、「缅甸人民日报」等由緬北華人創建的簡體中文Telegrame群組裡,緬北華人生活的區域常常被戲稱為「北國」。

緬甸北部與東北部的克欽邦與撣邦,與中國共享著超過2,000公里的邊界,在這條複雜的邊界上,住著上百萬以中文為主要用語的族群。緬甸1948年獨立後,這兩個自治邦在長期被不同的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簡稱民地武)所把持,緬甸歷屆政府的公權力難以企及,讓這些區域有如散落在緬北的國中之國。

現年45歲的緬甸華裔阿華(化名)90年代從撣邦的當陽縣來到台灣以前,沒有上過緬語課程,他回憶在當陽生活時,雲南方言是主要用語,不會緬語也可以生活。

「我爸爸覺得我們有一天會離開緬甸,所以不需要學緬語,」阿華說,父親一直希望讓全家人搬到使用中文的國家,因此來到台灣。

緬甸地理位置因英國殖民的歷史關係,分成上、下緬甸兩部分。以仰光為首的伊洛瓦底省、勃固省、仰光省等南部地區被稱為下緬甸;曼德勒省、克欽邦、撣邦等地則是上緬甸。

上緬甸的緬華多數來自中國雲南,而下緬甸的緬華多來自於廣東、福建等中國省份。

2012年從仰光搬到台灣的小白(化名),就是來自以緬語為主要用語的下緬甸。小白在家裡都是用緬語跟家人溝通,來到台灣之前沒有學過中文,過往在緬甸的朋友也都是講緬甸話的族群。小白的爸媽跟她一樣討厭緬甸軍政府,不會阻止她參加杜可可舉辦的活動。

杜可可觀察,在緬甸街上的緬華,若是上緬甸的緬華對於反政府活動通常是敬而遠之,下緬甸的緬華對於緬甸的國家認同感較濃,參與意願相對較高;而在年齡分野上,年齡層在60歲以上的緬華普遍不願表態,年齡層越低的世代對緬甸發生的反政府示威則是有更多的關懷。

來自不同地區、身處不同世代的緬華,對於反政府活動也有不同態度。圖為緬甸街一角的小吃店。 圖/蘇威銘攝
來自不同地區、身處不同世代的緬華,對於反政府活動也有不同態度。圖為緬甸街一角的小吃店。 圖/蘇威銘攝

▌在台緬華對緬甸情感上的世代差異

現年23歲的小白則認為,上一代來到台灣的緬華因為遭受過排華的歧視,並且離開緬甸時間較長,多數的直系血親不是一起移居台灣就是已過世,他們跟緬甸的連結止於數十年前的回憶,或是少數台緬之間的商貿往來。

「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位於華新街一棟住宅大樓的二樓,辦公室內中華民國國旗與緬甸國旗左右並列,中間掛著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遺像。曾經擔任兩任「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理事長的張標材身兼台灣雲南同鄉會成員,不時來往中國雲南跟台灣舉辦「七彩雲南、相見台灣」的交流活動。

「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對於張標材來說,遠大於曾經的僑居地緬甸。

張標材跟在台緬華阿華的父親,這一輩年長的緬華,雖然不至於支持殘害緬甸人民的軍政府,但反對自己的兒女參與杜可可組織的跨海反政府活動。

但也因為如此,阿華曾幾次與父母就這個議題發生爭執。政變過後,緬甸街也常傳出緬甸軍政府派間諜搜集在台反政府人士名單的謠言,讓當地民眾人心惶惶。因為如此,支持杜可可活動的緬華人數,更是也一天天減少。

「你們不要鬧好不好?」杜可可說,他們在緬甸街籌辦活動時,曾有不認識的緬華來到他的攤位嗆聲,要他跟夥伴們以「大局為重」,不要讓在台灣的緬華被緬甸軍政府盯上,讓他們在緬甸的生意無法繼續。

中和華新街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標材,自己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大於緬甸。 圖/蘇威銘攝
中和華新街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標材,自己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大於緬甸。 圖/蘇威銘攝

▌離開的人跟留下來的人

「緬甸政變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甚至有少數的緬華當面如此質問杜可可,讓他感到心寒。但杜可可表示理解,大多數年長的緬華早已拿到台灣護照,國家認同不再是緬甸,跟仍在緬甸的緬華無法相提並論。

緬甸爆發政變後不久,一位醫學院的緬華學生上街抗議遭緬軍射殺,死者的母親悲痛的在兒子的葬禮上說:「我們長年吃緬甸米、喝緬甸水,我們早就是緬甸人了,」阿華從網路上看到這段影片後,認為離開緬甸的緬華也該為家鄉做點事情,因此積極的參與杜可可舉辦的活動。

來自下緬甸的小白說,以前下緬甸的人都會嘲諷上緬甸的北國人是「山賊」,但這一次的反抗運動裡,緬北的反抗軍在2023年發起了「1027行動」打下許多緬軍領土。「這次連他們也出來反抗,很令人驚訝!」小白說。

離開的人跟留下來的人雖然面向不同的未來,但他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

因為緬甸政變的原因,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的緬甸族群來到華新街,讓華新街的面貌正悄悄的出現變化。

白天的緬甸街因為做生意的關係,鄰里們自然的用中文交談;但是到了晚上,店家收攤、學生從學校回來之後,就有人在騎樓擺出幾張椅子,坐一圈聊天、小酌,最熟悉、自在的緬甸話是他們交談的用語。

跟白天相比,日落後的華新街,緬甸感、更濃厚。

因參與民主運動逃離緬甸、來到台灣的緬族人杜可可,至今仍努力支持反抗活動。圖為杜可可在入夜後熄燈的華新街。 圖/蘇威銘攝
因參與民主運動逃離緬甸、來到台灣的緬族人杜可可,至今仍努力支持反抗活動。圖為杜可可在入夜後熄燈的華新街。 圖/蘇威銘攝

責任編輯/王穎芝

推薦閱讀

緬甸政變4週年:中國頻頻伸手干預內戰,緬甸社會「恐中症」情緒升溫

破繭如何重生?緬甸政變兩年...專訪被軍方性侵的記者

留下的恐懼與代價:緬甸政變兩年...專訪仍在仰光報導的記者

緬甸政變:翁山蘇姬遭軍隊逮捕...軍方宣布「軍事戒嚴一年」

緬甸政變三週年:革命之火,可否燎原?扳倒暴政的崎嶇一哩路

楊智強

從台灣調查式媒體離職後,2023年重返自由記者(Freelance)生活。固定往返泰國、緬甸與台灣,長期報導緬甸抗爭的故事。並在2024年開始經營「邊境之眼」的緬甸報導新聞網站。

作者文章

主圖:位於新北市南勢角的華新街,又被稱為「緬甸街」,是許多在台緬華、緬人的聚居地...

「緬甸出生、台灣長大」,常被錯認孤軍的那群人:緬甸華裔在台灣(上)

2025/08/25
新北市南勢角的華新街是在台緬甸社群聚居地之一,街道上有許多緬甸奶茶店與小吃店,顧...

緬甸軍事政變四年後,地域認同與世代的差異:緬甸華裔在台灣(下)

2025/08/25
緬甸內戰當中,記者深入森林,紀錄反抗軍之一緬族人民解放軍(BPLA)的訓練營。 ...

如果台灣變成戰場,媒體如何繼續報導?從緬甸內戰採訪看台海戰爭危機

2025/06/16
美籍記者派翠克.溫(Patrick Winn)長年報導東南亞毒品販運議題,並將多...

專訪《毒梟烏托邦》作者派翠克.溫:緬甸佤邦毒品、詐騙與山寨中國

2025/04/07
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規模7.7的大地震(震矩規模7.7、芮氏規模8.2)...

緬甸大地震:為何「前往現場報導」如此困難?

2025/03/29
2024年緬甸軍政府發布徵兵令後,迫使更多青年進入叢林加入反抗軍。 攝影/蘇威銘

緬甸政變4週年:中國頻頻伸手干預內戰,緬甸社會「恐中症」情緒升溫

2025/01/31

最新文章

主圖:位於新北市南勢角的華新街,又被稱為「緬甸街」,是許多在台緬華、緬人的聚居地...

「緬甸出生、台灣長大」,常被錯認孤軍的那群人:緬甸華裔在台灣(上)

2025/08/25
新北市南勢角的華新街是在台緬甸社群聚居地之一,街道上有許多緬甸奶茶店與小吃店,顧...

緬甸軍事政變四年後,地域認同與世代的差異:緬甸華裔在台灣(下)

2025/08/25
2025年8月18日英超,里茲聯對艾佛頓,這是格拉利什轉會艾佛頓後第一場比賽。 ...

從英超「億元先生」到曼城棄將:格拉利什的王子沉浮記

2025/08/21
日本將於2027年廢除外籍實習生制度,改以「育成就勞」的在留資格取代。近年來隨著...

日本2027廢止外籍技能實習制度:衍生的外國人犯罪問題

2025/08/21
2024年10月,比利時港口停放的比亞迪新車。 圖/路透社

比亞迪過台灣的啟示:「中國製造2025」戰場開打,與自由世界的安全挑戰

2025/08/19
近日烏克蘭國防部遭攻擊,主因是俄羅斯國家級駭客組織利用中國AI製作的惡意軟體。圖...

到府組裝客製木馬:俄駭客用中國 AI,遠端生成惡意程式碼攻擊烏克蘭國防部

2025/08/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