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選擇自我毀滅的民主國:主動屈從納粹,維琪法國的歷史教訓

2025/07/28 徐子軒

1940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右)與法國維琪政權領袖貝當見面握手。 圖/美聯社
1940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右)與法國維琪政權領袖貝當見面握手。 圖/美聯社

今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當年參戰的各國紛紛紀念為自由獻身的將士們,緬懷民主戰勝獨裁的史詩。然而,也有一些值得後人警惕的歷史必須反省,例如1940年選擇向納粹投降、成立維琪政權法國。作為西方民主的先驅,維琪法國以「民主自殺」(Democracy's Suicide)的方式背棄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甚至淪為納粹的幫兇,參與迫害猶太人的暴行。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法國人墮落至此?讓我們先回到1940年5月間,當時德軍對西歐發動閃電戰,迅速占領了低地國家,開始進攻法國。隨著德軍挺進與英法軍敦克爾克大撤退,法國敗戰近在眉睫,6月中巴黎淪陷,法國第三共和政府被迫投降,和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將法國分為德國占領區與自由區。

僅僅數周,法軍被德軍全面擊潰,對法國社會造成極大震撼。這種淪為階下囚的挫敗感,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法國人民對國家和民主的信心,給了有心人士借題發揮的舞台。當法國陷落,有少數政府官員如總理雷諾(Paul Reynaud)認為應該繼續戰鬥,但內閣與國會大多傾向投降,雷諾只能辭職並受到拘禁。

此時,副總理貝當(Philippe Pétain)接任總理職務,這位一戰英雄主張向德國投降以保全法國,贏得了相當程度的支持。1940年7月,法國參眾兩院以569票對80票的懸殊比數,決定終結第三共和國,並授予貝當無上權力,啟動修憲程序——實際上等同於廢除第三共和國憲法。

於是,在自由區的維琪,法蘭西國(État français)作為納粹的傀儡政權正式成立,貝當出任首位國家元首。儘管法蘭西國的合法性備受爭議,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維琪政府確實透過民主程序產生,且獲得絕對多數支持: 兩院907名議員當中,獲得569張贊成票,約佔63%,且橫跨保守派與中間派各政黨。

投票結果反映了當時法國的深刻分裂:保守派和中間派大多認為只有賦予貝當全權,才能拯救法國。許多投贊成票的議員相信貝當能帶來穩定,儘管他們未必完全預見其後的專制轉向。反對的左派如社會黨等大部分議員則堅持共和制度,並在日後成為貝當政權的打壓對象。

1941年法國維琪政權領袖貝當(中)迎接納粹德國黨政軍領袖戈林(右)。 圖/美聯社
1941年法國維琪政權領袖貝當(中)迎接納粹德國黨政軍領袖戈林(右)。 圖/美聯社

▌崇尚工作、家庭、祖國的「社會秩序」

成立維琪法國後。貝當政權提出「工作、家庭、祖國」的口號,用以取代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因為許多法國民眾厭倦了第三共和的政治僵局,也對軍事慘敗感到震驚,願意在貝當的威望下嘗試新政體。可以說,法國的民主自殺並非自上而下的革命政變,而是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普遍心態。

對內,維琪法國採取了高壓手段:大力鼓吹「民族革命」,並透過鋪天蓋地的宣傳來強化貝當元帥的個人崇拜,教育體系也徹底改造,以灌輸愛國主義為核心。這些做法獲得了眾多企業主與中產階級支持,他們擔憂社會動亂和共產主義威脅,並認為維琪政權是維護秩序與保護私產的較佳選擇,進而營造出一個充滿威權色彩、天主教保守主義且排他性民族主義的社會秩序。

為了洗刷第三共和國的頹靡之氣、重塑傳統美德,維琪法國特別成立了法國青年工作營(CJF),主要目的是向青年灌輸「維琪價值觀」,如遵守紀律、服從權威等。由於當時法國被迫廢除義務兵役制度,而納粹德國也不樂見法國重新武裝,勞動營因此成了控制青年的手段。更令人髮指的是,營內的青年後來甚至被迫送往德國進行強制勞動服務,淪為免費勞工。

作為一個警察國家,貝當政權除了動用軍警力量監視反對者、鎮壓抵抗活動外,甚至與激進分子合作,成立了臭名昭著的法國民兵團(Milice Française)。民兵團名義上的首領是當時的總理拉瓦爾(Pierre Laval),他是標準的變色龍政客,其立場由左轉右、從反德到親納粹,號稱貧民律師卻靠職務累積了大量財富。這樣的人領導民兵團,不難想見該組織後來犯下的種種惡行

1944年法國民兵團俘虜了一批自由法國的抵抗成員。 圖/維基共享
1944年法國民兵團俘虜了一批自由法國的抵抗成員。 圖/維基共享

▌主動的反猶太狂熱

然而,民兵團的實際指揮者是達爾南德(Joseph Darnand),這位前法國軍人後來成為狂熱的納粹合作者,更加入納粹黨衛軍。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民兵團逐漸發展為一支準軍事化的政治警察力量,主要目標大致可歸為三類:抵抗運動成員、猶太人和共產黨員,常殘暴對待俘虜,並未經審判就地處決嫌疑人。

令人訝異的是,即使沒有納粹的要求,維琪法國便自行制定了一系列嚴苛的反猶太法律,例如限制猶太人工作權、沒收猶太人財產、關押猶太人等。執行者除了警察,還有民兵團,儘管它並非正式的政府組織,但在貝當政權的默許與縱容下,執行了許多慘無人道的種族主義政策。

之後,納粹要求貝當政權協助驅逐法國境內的猶太人,總理拉瓦爾為了維持法國自主性而同意配合。在法國警察的主導下,1942年8月發生了冬賽館抓捕(Rafle du Vélodrome d'Hiver),將超過1萬3千多名猶太人,包括4千多名兒童,強制分離家庭關押,隨後送往德國集中營,最終僅有數百人倖存。

1942年11月,德軍因應盟軍在北非的登陸行動而占領法國自由區,維琪法國的自主性進一步受限。雖然貝當政權保留了行政架構,但在政治上愈發依賴納粹德國,其決策空間大幅縮減。隨著冬賽館抓捕等反猶行動暴露維琪政府的合作本質,部分法國民眾,尤其是教會和知識分子,開始質疑其合法性。

貝當試圖通過與德國合作避免法國淪為全面戰場,但其政策導致經濟掠奪和猶太人迫害,未能實現民眾期望的穩定與和平。1943年初,德國強制實施勞工計劃(STO),要求法國提供大量勞動力,促使許多年輕人逃避徵召,加入抵抗運動。此時,民意逐漸轉向反對維琪政權,抵抗組織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位於法國巴黎的大屠殺紀念館石碑,刻著上萬名受害者名字。 圖/路透社
位於法國巴黎的大屠殺紀念館石碑,刻著上萬名受害者名字。 圖/路透社

▌戰後的選擇性記憶

1944年,德國在東線和西線戰場的連續失利使其軍事力量顯著衰弱。以美英為首的盟軍於6月發動諾曼地登陸,這一決定性戰役加速了法國的解放進程。自由法國領袖戴高樂自1940年起在倫敦領導流亡政府,其率領的自由法國軍參與登陸及後續戰鬥,特別在巴黎解放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德軍在法國節節敗退,維琪政權的統治基礎徹底崩潰。1944年8月,貝當及部分維琪官員被德軍強行帶往德國錫格馬林根,成立名義上的流亡政府,但該政府毫無實權,無法有效對抗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巴黎解放後,維琪政權正式瓦解,其存續時間從1940年7月至1944年8月,只有四年壽命。

戰後,戴高樂領導臨時政府,重建法國的共和制度與國際地位。為促進內部團結與穩定,戴高樂政府有意淡化維琪政權的罪行,大力推廣「抵抗神話」,強調貝當政權並非法國的正統代表,真正的法國自1940年起便由倫敦的自由法國政府延續。這一論述刻意將維琪時期的罪責歸咎於少數領導人,藉此減輕法國整體的道德負擔。

戰後的「淨化」(épuration)行動雖然對維琪高官與附隨組織進行了審判,如貝當被判死刑後改為終身監禁、拉瓦爾被處決、達爾南德亦被判處死刑,但對廣泛的合作者如公務員等,處罰極為有限,未能徹底清算維琪政權的結構性問題。這種選擇性的歷史記憶建構延續了數十年,為後來歷史修正主義提供了土壤。

直到1995年時任總統的席哈克(Jacques Chirac)在冬賽館抓捕紀念儀式上發表歷史性演說,首次承認法國在猶太人迫害中的責任,聲稱法國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行,打破將維琪政權與法國共和割裂的抵抗神話。此演說標誌著法國開始正視維琪時期的歷史責任,並啟動轉型正義進程。

▌賠償、教育與歷史否定主義復辟

於是法國成立馬特奧利委員會(Mattéoli Commission),調查維琪時期財產掠奪,並推動相關檔案的解密工作,雖受隱私法規限制,部分檔案已開放供公眾查閱。1997年,前維琪官員帕蓬(Maurice Papon),因參與組織猶太人驅逐被控反人類罪,被判10年徒刑,此案成為戰後清算維琪罪行的標誌性審判。

1999年,受害者賠償委員會(CIVS)成立,處理維琪時期財產掠奪的賠償請求,截至2000年代中期,賠償總額約數億歐元,具體資料因隱私法規未完全公開。2000年又頒布賠償法,規定因反猶政策被驅逐並在集中營死亡者的孤兒可獲得賠償等措施。

此後,法國持續通過紀念活動,如每年7月16日的維爾迪夫儀式(Vel' d'Hiv',即冬季單車賽事館Vélodrome d'Hiver的簡稱)、成立諸多紀念館,如德朗西集中營(Camp de Drancy)紀念館、推動教育改革及賠償措施深化轉型正義。但極右派政客如勒龐(Jean-Marie Le Pen)以反猶言論而遭政黨除名、其女則緊抱戴高樂論述以否認法國責任,顯示歷史共識仍存爭議。

至此大致可以理解,維琪法國是政客利用外敵入侵之際製造出的反民主產物。然而,即使政客們毀憲亂政,整個過程卻完全符合民主程序,這正反映了代議政治的致命缺陷。那麼,難道沒有制衡方法嗎?

有人或許會說,應該運用複雜的數學公式進行制衡,例如設立需四分之一國會議員提議、四分之三議員出席、再加上四分之三議員同意票的修憲門檻。這類機制在承平時期或許有效,但面對敵軍兵臨城下、又有內賊通敵的危急情勢,任何嚴密的計算都顯得蒼白無力。

也或許可用直接民權對抗代議政治,例如實施罷免權制度,讓人民能夠直接罷黜失職政客。倘若第三共和國擁有罷免權,人民是否會讓那些向納粹投降的政客下台?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當時的社會氛圍普遍傾向投降主義,政客不過是迎合民意;即使進行國體變更的公投,以貝當為首的保守派也極可能獲勝。

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議會領袖勒龐,2017年角逐總統時曾因為淡化大屠殺的言論遭致批評。 圖/路透社
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議會領袖勒龐,2017年角逐總統時曾因為淡化大屠殺的言論遭致批評。 圖/路透社

說到底,以民主制衡民主的方式不適用於已經迷失方向的國家與人民。維琪法國所奉行的民族革命,實際上承繼了法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反猶太情緒,更蘊含著反對法國大革命理念與自由民主制度的反動思維。這些保守派人士認為,第三共和國的頹廢風氣正是導致法國敗於德國的主因之一;目睹納粹德國的興盛,他們更深信民主制度已走向末路,只好選擇附隨納粹。

當維琪法國開始推動一連串不合理的政策時,絕大多數法國人選擇沉默以對、逆來順受。更有甚者,出於對國家暴力的恐懼和對社會動盪的厭倦,法國人以正義道德之名為政府的極端言行進行辯護,再次證明了平民極易適應獨裁專制,這些平庸之惡的表現,正為日後的猶太人大屠殺奠定了社會基礎。

在至暗時刻,面對殘暴的納粹鐵騎,以及維琪政權的打壓,仍有人挺身而出、無懼被像被蟑螂般捏死(據估計大約有2%的法國人參與抵抗運動、也有1%是納粹協力者),還有如戴高樂等不怕被視為是叛國者的頑強抵抗。這些人當然無法預知同盟國終將戰勝軸心國,只能憑著對自由的信念投身戰鬥,縱使面臨死亡威脅也在所不惜。

維琪法國的教訓告訴世人,民主制度不需要強大的外敵摧毀,只要內部存在對於自由法治等價值的猶疑與曲解,國家即有可能通過完全合法的民意自決途徑「自殺」。當混沌未明之際,難免面臨內外力量的拉攏或脅迫。身為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們必須謹記歷史教訓、保持高度警覺,時刻準備捍衛民主價值與自由未來。

1997年,高齡87歲的前維琪官員帕蓬(Maurice Papon)因與納粹共謀驅逐猶太人被控反人類罪,被判10年徒刑。最後因高齡只坐了3年牢。 圖/美聯社
1997年,高齡87歲的前維琪官員帕蓬(Maurice Papon)因與納粹共謀驅逐猶太人被控反人類罪,被判10年徒刑。最後因高齡只坐了3年牢。 圖/美聯社

責任編輯/王穎芝

推薦閱讀

法國總統大選:勒龐與「1942巴黎冬賽館」猶太人搜捕事件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四)

徐子軒

amor fati,覺得魯莽是一生至少一次、誰都不可或缺的美德;amor mundi,相信聰明人為的均衡根本難抵混沌粒沙的傾城。 ▎FB:37°C 的中國。 ▎Vlog:魯賓孫

作者文章

1940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右)與法國維琪政權領袖貝當見面握手。 圖/美聯社

選擇自我毀滅的民主國:主動屈從納粹,維琪法國的歷史教訓

2025/07/28
羅馬尼亞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一名布加列斯特的選民投下選票。 圖/歐新社 

羅馬尼亞總統大選:打敗極右的逆轉勝,瘋狂民粹仍威脅脆弱的民主

2025/05/26
發明「軟實力」(soft power)而廣為人知的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奈伊(Jo...

面對極化的世界,軟實力如何拯救美國世紀?紀念學者約瑟夫.奈伊(1937-2025)

2025/05/15
2025年5月4日,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人聯盟 (AUR) 黨的支持...

威權懷舊症?羅馬尼亞失靈的民主制度,政治走向極化回頭路

2025/05/08
2025年2月17日,泰國曼谷國務委員會辦公室外,泰國抗議者舉著反賭場橫幅和泰國...

開賭拚經濟:泰國賭場合法化,能賺回9,000億泰銖的川普關稅嗎?

2025/04/28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關稅政策後,立刻引發包含美國在內的全球股市震盪,國際自由貿易的...

川普解放日,美國淪陷時:向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說再見?

2025/04/07

最新文章

美國對英國課徵的對等關稅協議尚未敲定,其中鋼鐵原產地的規範談判陷入僵局,恐讓英國...

川普關稅陰影下:「英國製造」為何困難?鋼鐵業城鎮生存與轉型之戰

2025/07/29
1940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右)與法國維琪政權領袖貝當見面握手。 圖/美聯社

選擇自我毀滅的民主國:主動屈從納粹,維琪法國的歷史教訓

2025/07/28
1994年東京出生的平野雨龍,是這次日本參議院選舉東京都選舉區之中,最年輕的候選...

為何反抗中國?平野雨龍:受香港與台灣啟發的日本政治素人

2025/07/25
2024年4月,一艘中國海警船出沒於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爭議海域,逼近一...

日本防衛白書:警戒中國海警船的灰色地帶威脅

2025/07/24
左上:2015馬習會,左下依序:2013習近平接見郭台銘、連戰,2013習近平接...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觀察:台灣政治的「中國要素」,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

2025/07/22
7月18日,敘利亞南部仍持續發生宗派衝突。圖為遜尼派的貝都因武裝分子從一處村莊撤...

阿拉伯之春的理想與現實:敘利亞宗派衝突升溫,當反壓迫成爲選擇性人權

2025/07/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