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永不落幕:英國倫敦劇場生存術,舞台重生的曙光乍現?
主持人/編輯七號;訪問來賓/魏君穎
「如果莎士比亞也遇到疫情,他會怎麼辦?」隨著英國疫情逐漸緩和,政府也陸續推出解封方案,整體經濟與生活正回復當中。但是對從3月封城以來被迫關閉的娛樂場所——劇場——在重啟之日進入倒數階段的此刻,仍有重重困難在眼前,不只阻礙其重返舞台的進度,甚至仍難以解決疫情帶來的生存威脅。
根據官方的解封進度,劇場最早可在7月開始重新營業,但是在社交距離準則、旅遊觀光開放的不確定性之下,立即展開戲劇演出不僅難以解決票房缺口,可能還將擴大營運虧損——演一場賠一場。因此不僅許多單位宣布乾脆再延後演出時間,相關產業人士自5月開始也呼籲政府需推出有效的紓困計畫,否則「恐有7成的表演藝術公司會就此永久關閉」。
英國劇場在疫情間遭遇了哪些打擊?產業鏈如何面對種種挑戰?劇場引發話題的「名作數位化」究竟有沒有成效?本周 podcast 節目邀請轉角國際「倫敦生活A to Z」作者之一魏君穎,透過其曾旅居倫敦多年、研究表演藝術的背景,解析英國劇場在疫情間的現象與問題。
▌請點閱下方收聽
▌以下為廣播專訪QA摘要
疫情以來,倫敦的劇場遇到哪些困難?
英國倫敦在3月進入封城狀態後,關閉了大部分的娛樂場所,其中也包含劇場在內。許多劇場工作者被迫放無薪假,長達數月的「劇場斷糧」讓生計困頓,劇場各界也呼籲政府必須提出更有效的紓困計畫,否則「恐有70%的表演藝術公司永久倒閉」。但儘管政府提供了不少劇場人補助款項,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也針對劇場提供9,000萬英鎊(約33億台幣)的緊急援助金,但補助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無法填補疫情造成的巨大缺口。對劇場來說,重點仍在於何時開放?以及開放之後的政策應對與轉型規劃。
根據英國政府在5月公布的解封計畫,劇場最早可在7月初重新開放。但官方也語帶保留地表示,「某些場地」過於擁擠,難以安全地維持社交距離,屆時也可能無法開放。這樣的擔憂,也正是劇場界正苦思難解的防疫難題。
必須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準則,對劇場經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若按照此標準,劇場以「梅花座」的方式販售,勢必會讓票房大幅減少,如倫敦的劇場重鎮——西區(West End)——高度仰賴觀光客進劇場消費;但在國內經濟一蹶不振、外籍觀光客短時間內難以重返的情況,就算真的劇場重啟,要如何刺激票房仍是一大挑戰。
在「解除社交距離」與「觀光客回流」仍充滿不確定性之下,對劇場而言,單是重新開放不僅無法解決過去數個月的資金空缺,恐怕虧損也將隨着演出場次不斷累積,甚至可能演一場賠一場。考慮到這樣的風險,倫敦劇院協會(SOLT)在6月初即宣布,西區劇場至少持續關閉到8月;知名劇場製作人麥金塔(Cameron Mackintosh)日前也公開表示:其製作的經典戲碼——《悲慘世界》、《漢米爾頓》等——演出時間將直接延後至2021年,以確保度過眼前難關。
不只是票房大減,人才流失也是劇場遭遇的另一重大危機。許多劇場正考慮、或已開始裁員。像是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在5月底施壓政府提出有效紓困計畫的同時,也警告將因不堪虧損,需裁員至少3成。就連英國國家劇院都尚且如此,遑論其他資源恐更匱乏的劇場經營。然而音樂家、劇作家等專業劇場工作者需要長期培養,許多舞者也需要定期訓練與演出,維持一定肌肉量,劇場一旦失去這些表演藝術工作者,要重新培育或再現過往的作品規模,將會困難重重。
劇場產業鍊如何面對衝擊?
相較過去大幅減少的戲劇演出,無法進入劇場的劇評家們,有部分轉為評論線上轉播的戲碼節目以外,藝術管理、文化政策研究者則透過社群平台,試著探討疫情衝擊、理解產業問題,並對接下來可能的政策改善提出建議。像是英國國會在有關政策的討論過程中,亦會向各方蒐集資料,這時就會需要上述的智庫協助提出更有力的論述。
報章媒體方面,過往戲劇演出前後的採訪內容大幅減少後,有不少舊作因為線上播映的關係,團隊重新進入了大眾視野。媒體也藉此關注產業在面對危機時所暴露出的問題,以及藝術家在疫情期間,還能夠做些什麼?之中媒體的關注面向,也包含了近期備受討論的「劇場數位化」。
劇場「數位化」是否可行?
疫情期間,英國劇場以多樣的管道,像是透過線上播放經典舊作、紀錄幕後實況等,試圖持續與觀眾產生連結。英格蘭國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在疫情期間仍每天早上11點要求舞者上芭蕾課,不僅希望維持封城前的例行訓練模式,同時也將排練畫面上傳至社群平台,讓大眾更認識芭蕾舞者的日常生活。
線上化著名的例子還有英國國家劇院,在網路上釋出《科學怪人》、《第十二夜》等受歡迎的劇碼,並鼓勵網路觀賞的民眾捐款,也有劇場直接將作品放在付費平台,以此獲得些許收入。
但是,數位觀賞仍然難以取代的親臨現場的身體感受。即使英國官方在「數位藝術」方面給予補助,讓觀眾可以透過虛擬實境(VR)的方式與演員互動,但實際上在劇場內的演出形式多元,除了視覺、聽覺,有些作品更包含了嗅覺體驗(實際烹調食物、香氛),甚至觀眾可在展演現場走動,與演員近距離接觸,這都是數位化無法帶來的觀賞經驗。但反過來說,線上化的觀賞習慣養成也可能為解封後的演出形式帶來影響,激發如何透過遠端互動呈現作品的創意思考。
未來劇場可能面臨怎樣的處境?
雖然「戲劇作品數位化」對劇場、觀眾目前產生了正向效果,但捐款、訂閱付費並非劇場收入的最佳解方,因為要製作一個數位化的節目,其耗費成本高,除了原先劇組團隊——像是演員、燈光、造型等——另外還有攝影以影像後製人員等,在人力與設備的支出上也是額外負擔。
加上網路搬演、播映的資金來源不是透過觀眾買票進場,而是軟性勸捐,以現在社會經濟受影響的狀況而言,難以期待個人與企業能夠持續固定地捐款贊助;即便得到贊助,許多企業也因深陷疫情的經營危機,贊助金額無法與過去相比,短時間內劇場仍存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
當前英國的劇場產業鏈,仍將重點放在政府紓困會介入多少?維持多久?雖然過往英國官方已有固定提供補助,但補助比例是否會隨之調整?目前國會尚處於蒐集意見的階段。
而不只是針對劇場、企業端的資金紓困,針對許多遊走在不同劇團的自由工作者(燈光技師、劇作家等 ),是否要推動更完整的工作權利保障?也需要各地方政府的關注與討論。
日前,英國著名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就表示,目前正遭遇自1997年開幕以來最大的生存挑戰,並公開向國會與外界求援。許多地方的小型劇場在疫情打擊之下,也可能永久關閉,對許多非大都市地區的居民來說,更可能因此失去不少觀賞戲劇的機會,連帶影響當地的藝術教育。
劇場的未來發展如何?端看解封後限制情況,以及對於入境者檢疫隔離的標準。以往在劇團出國巡演時,視合約而定,常是由在地主辦方負責住宿。演出前後巡演的行程都十分很緊湊,如果劇團入境都需先隔離14天,在排練上可能造成困擾,主辦方也可能無法負擔額外的費用支出。
針對劇場重啟後的配套措施,英國政府近期也正討論像是採取「韓國首爾模式」,觀眾進場必須配戴口罩、量測體溫等方式,達到防疫效力,也期望藉由控管讓大眾對於重返劇場有信心。
劇場何時會完全解封?政府會推出哪些政策?相關產業鏈如何在度過疫情打擊後,重新振作?或許也能激發充滿創意的劇場人,發想出不同以往的工作、創作模式,為表演藝術開啟新的方向。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