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反美陰謀》:如果美國也「納粹」?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反事實小說

2020/04/19 重磅一頁書

如果美國也「納粹」...?圖為白人至上主義組織「Shield Wall Netw...
如果美國也「納粹」...?圖為白人至上主義組織「Shield Wall Network」的成員,在紐約慶祝希特勒的生日。這張照片贏得了2020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當代議題單圖第三名。 圖/美聯社

主持人/編輯八號、糖蜜

「如果希特勒贏了二戰?如果美國也『納粹』...?」美國文學與大眾文化裏頭,想像與已知二戰史實截然不同的虛構作品——尤其是美國臣服納粹德國的敘事——是冷戰後文壇的有趣現象。美國已故文學宗師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其筆下經典的反事實小說《反美陰謀》(The Plot Against America),就假想了一個在二戰期間親納粹、反猶的美國,常被奉為後911與川普時代的啟示神作。

但在這部虛構歷史小說,美國經歷了怎樣不同的「歷史」?虛構背後的非虛構,又透露哪些欲蓋彌彰的種族主義,以及美國脈絡下的納粹大屠殺記憶?

《反美陰謀》(The Plot Against America)假想了一個在二戰...
《反美陰謀》(The Plot Against America)假想了一個在二戰期間親納粹、反猶的美國。圖為1939年2月,在美國紐約的麥迪遜廣場花園,德裔美國人親納粹組織「German-American Bund」的集會。 圖/美聯社

▌請點閱下方收聽

▌《反美陰謀》:另一個平行時空裏的「反猶美國」

《反美陰謀》是猶太裔美國作家羅斯,在2004年由 Houghton Mifflin 出版(其後改由 Vintage 出版)的反事實小說(Alternate History)。故事舞台設定在二戰前夕的美國,小說想像——1940年,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敗選總統,美國陷入孤立主義、隔岸觀火二戰泥淖,之後甚至走上了親納粹、反猶主義盛行的歷史分岔道路。

透過主角猶太裔美國小男孩的回憶視角,小說敘述了期間他的童年與家庭遭遇,是如何與反事實的歷史瞬間共鳴共振。同時,這部作品也與羅斯的許多創作一樣,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不只主角同樣是猶太裔美國人,家鄉都在紐澤西州紐華克(Newark),甚至連名字都一模一樣,叫作菲利普.羅斯。

小說中關鍵的歷史轉折點,發生於194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在「票投林白,否則打仗」的孤立主義氛圍下,小羅斯福壓倒性慘敗給了親納粹的反猶主義者——查爾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

《反美陰謀》影集中,由班・柯爾(Ben Cole)飾演的查爾斯.林白(左),擊敗...
《反美陰謀》影集中,由班・柯爾(Ben Cole)飾演的查爾斯.林白(左),擊敗小羅斯福成為第33屆美國總統。圖右為由約翰・特托羅(John Turturro)飾演的猶太拉比班格斯鐸夫(Lionel Bengelsdorf )。 圖/HBO《反美陰謀》

在虛構小說之外,林白其實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被稱為「美國英雄」的林白,在1920年代曾經駕駛飛機,從紐約長島抵達法國巴黎,是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完成單人不著陸、橫跨大西洋創舉的傳奇飛行員。但這位英雄,卻也是與納粹政權交好、對希特勒讚許有加的反猶主義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抱持孤立主義的林白極力遊說反對美國參戰。無論在現實或小說中,林白都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斷然指控「煽動美國參戰,只是一小撮人——猶太人——的蠢蠢欲動」、「美國將走向毀滅之路」,甚至暗示猶太人是對美國的「血脈滲透」。

作者延續並借用了林白這個真實人物,假想在他治下的美國,先後與德國、日本簽訂不干涉協議,置身於二戰之外;國內也瀰漫反猶主義,甚至爆發私刑迫害的反猶騷亂,成為主角童年揮之不去的恐懼,更對自己的國族身份認同極度困惑——明明在美國土生土長,為什麼流著猶太血脈,就不是「美國人」了呢?要是沒有林白,或我不是猶太人,是不是就沒事了?

▌美國的種族主義:猶太人與消失的黑人

「...你難道沒聽過『利奧弗蘭克案』嗎?你沒聽過在喬治亞州,因為一個工廠小女孩而被私刑的利奧.弗蘭克(Leo Frank)嗎?」《反美陰謀》裡主角的父親,對著他的大兒子、也就是羅斯的哥哥珊迪(Sandy Roth)如此耳提面命提醒,身為猶太人被私刑的危險與恐懼。

利奧弗蘭克案是美國歷史上真實發生、最惡名昭彰的猶太私刑案之一。1910年代,在喬治亞州經營工廠的猶太裔美國人弗蘭克,被指控謀殺一名工廠女童工。儘管證據並不充分,但弗蘭克最終仍被草率定罪,甚至在獄中被群眾劫獄,私刑吊死棄屍於荒郊野外。沉冤要一直等到1980年代,才終於被司法追溯洗刷。

《反美陰謀》花費大量篇幅,刻畫反猶氛圍下羅斯一家人如何感到被歧視、如何心驚膽顫。但耐人尋味的是,在談論美國種族主義時,幾乎不可能缺漏的另一弱勢族群——非洲裔美國人——卻刻意「被消失」。這樣的設計,有什麼言外之意?

利奧弗蘭克案是美國歷史上真實發生、最惡名昭彰的猶太私刑案之一。圖左為當時的新聞報...
利奧弗蘭克案是美國歷史上真實發生、最惡名昭彰的猶太私刑案之一。圖左為當時的新聞報導,圖右為弗蘭克屍體被發現後。 圖/維基共享

小說中美國黑人被提及的場景寥寥可數,其中一個重要線索,是透過主角的哥哥珊迪呈現。在林白就職後,華府新成立了「美國同化辦公室」,透過贊助計畫讓「少數宗教、族裔的美國人,能更融入美國社會」。被選中的珊迪於是「下鄉」到肯塔基州度過了一整個夏天,跟著當地菸草農夫工作,並好好學習「怎麼當一個正港的美國人」。改造計畫,也似乎真的奏效。

「他們(黑人)會吃炸粉腸(fried chitterlings)...」

「你也吃嗎?」

「你覺得我看起來像『黑鬼』(Negros)嗎?」

一次回家,珊迪操著一口肯塔基式美語,向羅斯分享他對黑人同事們的觀察。在珊迪眼中,黑人「都不講話,就是埋頭苦幹」,儘管整天赤腳忙於農務,「但他們很快樂」。這樣典型的「快樂黑人奴工」刻板印象,透過同遭壓迫、常被戲弄是「大嘴包」「大鼻子」的猶太人訴說,更顯諷刺。

典型的「快樂黑人奴工」刻板印象,透過同遭壓迫、常被戲弄是「大嘴包」「大鼻子」的猶...
典型的「快樂黑人奴工」刻板印象,透過同遭壓迫、常被戲弄是「大嘴包」「大鼻子」的猶太人訴說,更顯諷刺。 圖/《反美陰謀》預告片截圖

故事後半部高潮,一名猶太女性在反猶騷亂中,無故遭三K黨暴打搶劫,困在車中縱火燒死,私刑暴力也令人無法不想起美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迫害。刻意淡化黑人情節,一方面除了反諷控訴現實世界黑人的無聲與缺席,也像是在提醒:儘管在另一個平行時空,受害者被置換了(從黑人轉換成猶太人),但無論虛構或真實世界,對少數群體的壓迫卻未曾消失。

這樣的論點,或許並非無憑無據。畢竟20世紀以來的美國,比起對於美國黑人的歷史反思,對納粹戰爭記憶的反覆述說,力道恐怕更為強烈。比如: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USHMM),成立於1993年;但美國首座國家級的黑人歷史文化博物館( NMAAHC),卻一直等到2016年,才在時任總統歐巴馬的揭幕下開幕。

如此對比或許不盡精準,但某種程度上確實展現了美國對於猶太人、黑人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敘事強度落差。而這樣的現象,在美國大眾文化研究,以及《反美陰謀》這類反事實小說的文學研究中,也多有討論。

故事後半部高潮,一名猶太女性在反猶騷亂中,無故遭3K黨暴打搶劫,困在車中縱火燒死...
故事後半部高潮,一名猶太女性在反猶騷亂中,無故遭3K黨暴打搶劫,困在車中縱火燒死,私刑暴力也令人無法不想起美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迫害。 圖/美聯社、維基共享組圖

▌反事實小說的誕生與發展脈絡

「反事實小說」這個文學分類與詞彙,無論在中文或英文都有著許多紛雜不一的稱呼,並且相應有著些許差異。以中文為例,類似概念就有:反事實小說(Alternate History / Alternative History)、烏有史(Uchronia)、架空歷史小說、推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虛構歷史小說...,有時因為涉及穿越時空、平行宇宙的概念,也會被歸在科幻小說的次分類。

但無論如何,反事實小說仍不脫以下的必要特點:有著改變歷史的分歧點、改變了已知歷史、對於其後果有其描述。

這樣的反事實思考,據考至少可以追溯至西元前、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探討:如果馬拉松戰役中,雅典跟斯巴達的希臘聯軍,沒有擊敗波斯人,歷史會變得怎麼樣?但這樣關於歷史的虛構想像,歷經漫長時間後,之後在19世紀科學主義的浪潮下,也開始從歷史討論更往文學領域游移。而一腳站在歷史圈、一腳站在文學界的反事實小說,其實一直是相關領域中的「邊緣人」,直到20世紀下半葉才有了顯著變化。

一腳站在歷史圈、一腳站在文學界的反事實小說,其實一直是相關領域中的「邊緣人」,直...
一腳站在歷史圈、一腳站在文學界的反事實小說,其實一直是相關領域中的「邊緣人」,直到20世紀下半葉才有了顯著變化。圖為《反美陰謀》中,主角羅斯的郵票蒐集簿。 圖/《反美陰謀》預告片截圖

在人類近代史的巨大災厄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反事實小說隨著關於納粹德國與希特勒的虛構歷史創作,在1960年代迎來了第一波小高潮。比如:想像軸心國贏得二戰、美國落入納粹德國與大日本帝國手中的經典鉅作《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便是於1962年出版。但反事實小說真正走入美國大眾文化視野、普及討論,則是在冷戰後的1990年代。

隨著冷戰終結而生的「歷史終結論」、美蘇二元對立的政治意識型態開始鬆動、網路的誕生普及模糊了虛擬與真實邊界、後現代主義的哲思興起...,帶有強烈虛構/非虛構特色的反事實小說因此迎來爆發。當中的假想,很大一部分都與納粹德國有關。比如:希特勒是不是詐死?或者如果納粹德國贏得二戰?

然而發展到當代,「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拜川普所賜儼然成為美國的熱門詞彙與時代標記,隨著假新聞、陰謀論等資訊與資訊戰的爆炸,淹沒大眾。隨之而來的另個討論即是——身處「後真相時代」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半真半假的反事實小說呢?

如《反美陰謀》這樣的反事實小說,想像了一個沒有發生,但在邏輯與因果關係上確實有可能發生的歷史轉折,可能是更好,也可能是更壞時代。但如果歷史沒有如果,這樣的想像意義是什麼?又有什麼啟示?

另一本反事實小說鉅作,是1960年代出版、由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
另一本反事實小說鉅作,是1960年代出版、由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創作的《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小說想像軸心國贏得二戰後,美國落入了納粹德國與大日本帝國手中。 圖/《高堡奇人》

▌納粹記憶的美國重塑?反事實小說的啟示?

關於納粹德國的反事實小說,20世紀以來以英、美、德國為創作主流。值得玩味的是,其產量大宗卻是來自英、美兩個戰勝國,佔比高達80%。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除了與世界文壇的既有結構有關以外,在相關研究中有部分意見便認為,透過反事實小說的納粹相關歷史重塑與強化,某種程度上也是反過頭來建構、強化自己的國家想像共同體。

以美國為例,這類小說時常透過重新描述另一種猶太大屠殺與納粹之惡,一方面勾回美國在二戰相對正面、正義的角色形象——尤其在冷戰美蘇對峙中,意識形態的塑造凝聚備受重視——另一方面,也無形中體現(可能讚頌,但也可能嘲諷)美國精神強調的自由主義、樂觀主義。

關於納粹德國的反事實小說,20世紀以來以英、美、德國為創作主流。值得玩味的是,其...
關於納粹德國的反事實小說,20世紀以來以英、美、德國為創作主流。值得玩味的是,其產量大宗卻是來自英、美兩個戰勝國,佔比高達80%。圖右為美軍《星條旗報》報導希特勒死訊。 圖/維基共享

另外一個非反事實小說的有名例子,便是《安妮日記》。該書1952年於美國出版後,在美國廣受歡迎,之後更在美國翻拍成電影,透過影像深深印刻在美國大眾的腦海中。書中安妮代表體現的樂觀與人道主義,以及後來有關論述中強調的猶太人悲慘遭遇,都讓猶太大屠殺的記憶,更進一步成為美國主流文化裏重要的一塊記憶碎片。

而關於反事實小說,還有一種討論則是認為,儘管這類創作情節大多發生於過去,但卻常是指桑罵槐、指涉當代問題。比如《反美陰謀》,由於內容觸及的種族主義情節「太過逼真」,時常被評論認為巧妙地與後911時代的美國遙相呼應。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其「美國優先」「美墨邊界長城」等主張,以及涉及種族歧視的言論,更讓《反美陰謀》被奉為預言之作。

不過,對於大眾針對作品的剖析揣測,作者羅斯本人倒是曾經否認表示,自己寫下《反美陰謀》並不是為了批評布希政府,也不是對當代意有所指;他反而是這麼強調的——若將半虛構完全看成自傳與真實,不啻是一種「對創作才華的侮辱」。

※更完整內容,請收聽重磅一頁書廣播內容

圖為《反美陰謀》作者、美國文學宗師菲利普・羅斯。羅斯已於2018年逝世,但他的創...
圖為《反美陰謀》作者、美國文學宗師菲利普・羅斯。羅斯已於2018年逝世,但他的創作始終是歷久不衰的美國經典。 圖/美聯社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作者: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

出版社: Houghton Mifflin、Vintage

出版日期:2004/09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美國牧歌》絕響:美國文學宗師菲利普.羅斯逝世,享壽85

納粹與他們的產地(上):希特勒的魯蛇覺醒

黑白反轉的《白人落難記》:如果有一天換白人被奴役

重磅一頁書

轉角國際poddcast的「重磅一頁書」系列,由轉角編輯挑選台灣尚未出版的書籍,帶讀者一同閱讀的同時,也從書本延伸各種國際新聞議題和歷史文化。podcast收聽:「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作者文章

左圖為《如何跟你的貓談論槍枝安全?》、右圖為網路迷因照片,一隻在樹上的貓,但遠看...

《如何跟你的貓談論槍枝安全?》美國經典難題的嚴肅惡搞之書

2023/05/13
所謂的「正義」究竟誰說了算呢?那些被消滅的怪獸與外星人,真的是「該死的敵人」嗎?...

虐殺怪獸的懺悔?《超人力霸王的正義哲學》

2021/10/15
「飲食即是權力,食物即是力量。」圖為烏干達的大獨裁者,阿敏。 圖/維基共享

《獨裁者的主廚》(下):烏干達...誰讓阿敏「吃人肉」?

2021/02/15
「如果海珊嫌你的菜不好吃,他會命令你自掏腰包、為浪費的食材付錢!」 圖/前伊拉克...

《獨裁者的主廚》(中):伊拉克...海珊的「塊肉恩仇錄」

2021/02/14
「你的料理必須先講究『忠誠』,其次才是營養或美味。」 圖/路透社

《獨裁者的主廚》(上):從伊拉克到赤柬...餵食暴君的黑暗手路菜

2021/02/10
「我相信『神力女超人』將是新女性楷模....難道這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在戰後的美...

《神力女超人秘史》:女性主義的救主降臨或男性凝視的刻版陷阱?

2020/12/26

最新文章

圖為2024年世越號船難事件10週年的紀念大會。世越號船難,南韓政府當局的救援怠...

世越號船難後的國家暴力:軍情人員非法監控罹難者家屬

2024/04/19
檀園高中教室內,一個座位上,擺放著世越號船難生還者,拿著自己同學遺照,所一起拍攝...

我們還記得:南韓世越號船難10週年,悲劇真相至今未明

2024/04/18
一名年輕人在衙門院子裡遭到刑求的照片,可能是在中國北方,時間在1900年之後不久...

旁觀他人之酷刑:清末歐洲攝影師紀錄的身體刑,與西方的中國想像

2024/04/18
圖/Return to Nature Funeral Home IG、美聯社

疫情下的火葬詐欺:棄置190具遺體、偽造骨灰,美國殯葬夫妻檔被控重罪

2024/04/17
德雷德.史考特(Dred Scott)於1857年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認定「黑...

加害者後裔如何面對先祖之罪?美國「史考特案」雙方家族的創傷與療癒追尋

2024/04/15
圖為海山樓一景。海山樓為香港著名景點,這幢彷彿由積木砌成的大廈呈現香港緊密而狹窄...

香港新移民在《但願人長久》的追尋:哪裡得到理解,哪裡就是家

2024/04/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