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快「佛系生活」?娶妻吃肉,日本和尚的職場浮生
大家好。又是我們來談談日本和尚生活的時間了。
其實日本的僧侶與台灣想像中的「出家人」形態大不相同,這點已經在上次的高野山THUG LIFE裡面有提過了。而最近又有兩個有趣的新聞,一個是出現了以車為家的流浪(?)僧侶,另一個則是有僧侶因為穿著法衣開車被警察開單,結果引發僧侶們主張「法衣才沒有不方便或危險」,網路上出現了大量穿著法衣跳繩啦跳舞啦甚至玩起光劍來的影片。
許多人會認為日本的出家人太過世俗,憑什麼可以吃香喝辣又享受世間對於SEAFOOD的尊敬,感到不解甚至有點不爽。但是在想不開這點前,我們必須要去思考一個基本問題。
沒錯,出家人必須要守許多的戒律。過去日本在奈良時代甚至遠從大唐迎來了高僧鑑真和尚,只是為了幫出家人、還有當時的天皇授菩薩戒,而且還有個宗派專門研究戒律稱為律宗。後來在東大寺的大乘戒壇頒給出家人的具足戒,內容就有250條,連生病時什麼藥材能吃什麼不能都有詳細規定。後來創立日本天台宗的最澄,年輕時受的就是具足戒。但是充滿理想的年輕最澄發現了一件事。
……根本沒人在遵守啊!
因為太細太崇高,250條的具足戒成為難以達成的理想,結果出家人的戒律自然有名無實,到後來根本大家只要是暗著來就什麼狗屎倒灶都有。後來最澄創立的比叡山大乘戒壇,要求的就是更簡單明瞭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大乘戒」,希望出家人可以真正身體力行而不是空嘴講戒律然後生活都在縱慾。但是幾百年後,比叡山被織田信長燒山屠殺,原因除了延曆寺對政治的干預外,最大的理由就是和尚們暴戾而荒淫的生活。
可見要守戒真的是件很難的事。
但是這樣就要說日本佛教比較墮落就太武斷了。其實從聖德太子的《三經義疏》時代,日本佛教就透露出強烈的在家重視思想。的確如果佛教只注目為數不多的出家人,就真的很難達到救渡眾生的大乘理想。日本著名的淨土真宗祖師親鸞,就苦惱於人再怎麼期待自己遵守戒律,最後都難以達成的無奈現狀。
後來他得到的就是把成佛的希望全部交給阿彌陀佛的偉大願力,自己則成為「非僧非俗」的存在、自稱「愚禿」,而把跟著他修行的信徒們稱為「同朋」,並且結婚生子(而且娶尼姑)的答案,這也是日本宗教哲學裡著名的「他力本願」思想。八百多年來,日本淨土真宗的總本山東、西本願寺,就一直由親鸞的血脈繼承下來。
不過娶妻生子、由子女繼承佛寺的現象,其實一直以來就僅限於淨土真宗一派。其他的宗派倒是一直維持素食禁慾不成家的鐵則,要到明治維新之後,由於政治上意識形態的需求而出現了對佛教的打壓,同時政府也非常「開明」地發佈了允許僧侶「肉食妻帶」的解禁令。因為有淨土真宗的奇妙傳統,所以日本佛教界很快地也順應時代潮流,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日本佛教現狀。但肉食妻帶後住持的後代繼承寺院,這點之所以可以讓廣大群眾接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江戶時代的宗教政策。
江戶時代初期,由於要防堵被幕府視為有侵略野心的天主教,當局實施了所謂「宗門改」政策。也就是讓所有人都必須登錄為居住地的某一寺院信徒,不得隨意改變信仰。這也兼具了戶口普查的功能,因為如果不登錄的話,家裡先人就沒辦法接受供養及法事,弄得不好還會變成沒有戶籍的賤民階層。
當然這種制度有好有壞,像強調「折伏」他宗信徒改信的日蓮宗系統,就好幾次因為這個規定而被當局修理。不過好處就是一旦信仰固定之後,寺院就可以靠著當地的信徒法事、葬儀等確保收入。這種習慣延續整個江戶時代,一直到現在還深深影響日本人的葬儀、供養習慣。也因為這種傳統,寺院和當地居民的連結變得很強,所以如果是老住持的兒子接任的話,父老們也會有種莫名的安心感(總比本山派來的外人弟子來接好),就跟淨土真宗法主「既然是親鸞聖人的子孫一定沒問題」的血統信仰一樣。
但是在信仰自由的現代,代代相傳的施主檀越也可能被其他的宗派或宗教拉走。固守傳統的老一輩也慢慢死去,新一代對這種東西相對保持開放態度,所以這種收入穩定、甚至優渥的現象也開始出現危機。所以我們會看到新一代「以車為家」然後四處漂泊接CASE的僧侶出現,甚至是年輕和尚開始拍鮮肉寫真集招攬生意的各種寺院網紅策略。
司馬遼太郎還在世的時候,就對日本的制服文化變遷感到憂傷——當西裝變成社會人士的「制服」之後,木匠也是穿著西裝然後到了現場再換工作服,而僧侶也是穿著西裝搭公車電車,到了施主家中才換上法衣。對於這種法衣似乎像是工作服的職業化,司馬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倒是「和尚不像和尚、木匠不像木匠」大家看起來都一樣,不再如過去日本社會,大家可以從穿著就能辨認出職業的風氣不在,讓司馬有點發懷古之情而已。可見對司馬這個國民作家來說,和尚的職業化根本不是什麼大驚小怪或是突兀之事。
而日本的法衣雖然也遵循著過去印度傳來的習慣,因為出家人必須簡樸所以不能用完整的布料剪裁而成,必須穿著以殘布相接、而且蓋住左邊不淨之手的袈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日本的高僧的法衣,上面一定會有五條、七條長條造形的原因。
但是佛教開始世俗化、許多退位的天皇出家成為「法皇」,而且佛教既然有許多宗派的講堂或是寶殿,以金碧輝煌的造型要重現極樂淨土或是佛世界的光輝美麗,那麼在裡面誦經的和尚也應該配合穿著,這也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許多宗派美學超絕袈裟的原因。
而且日本的禪宗修行非常重視日常的工作,所以法衣就一定是「行動不便而妨礙行車安全」好像還真的有待商榷。畢竟日本很多職人和阿北工作時最喜歡穿的「作務衣」,就是從日本的曹洞宗永平寺起源的,而這些特徵也是佛教以淨土和禪宗信仰為主的台灣朋友們較難以理解的。
但是那位以車為家的僧侶,也提到自己在不同寺院被開除了三次。因為雖然各地的寺院許多已經變成世襲,但再怎麼樣是老住持的兒子,如果是個連佛經都不會念的兩光貨色的話信徒還是無法接受的。所以要繼承家業之前,要接父親寺院的兒子還是得經過一段修業過程。現今日本的佛教宗派,基本上還是維持著所謂本山制度——每個宗派都有個總本山、類似總公司的概念。
因為各種歷史或是派系的關係,有時候一個宗派裡除了總本山之外,還會有所謂「大本山」、「別格本山」之類的存在。在總本山所掌管的各地寺院,稱為「末寺」,一般我們在說的地方世襲寺院就是這些末寺。但是日本佛教裡也有許多宗旨相近、卻因為人的關係或是教義上的微妙見解不同而互相反目,像在日本為數不少的日蓮系信仰就處於這種狀態。
末寺雖然得聽命總本山的人事、行政安排,但就財產私有的現代法律原則上,有許多產權是屬於住持家族所有,所以也常見兩個宗派總本山鬥來鬥去罵來罵去,今天隸屬於A宗派的末寺可能因為人啊錢啊各種因素,而整個寺院連著信徒一起投靠B宗派的現象。
如果從這點來看,寺院就又好像是便利商店的加盟店了。總之,住持把自己的小孩送往總本山出家接受教育,完成後先是到各地分店當實習菜鳥,學成之後回老家繼承寺院結婚生子,一邊作生意(?)一邊培養下一代的小住持。或是如果在總本山混得不錯的話,就留在總公司工作一路往上爬,成為宗派幹部甚至新的法主,就是日本僧侶的人生方式。而那位以車為家的僧侶,除了家庭不和之外,會變成今天這樣,其實有很大的原因也可能是職場不順、人和不佳了。
日本佛教常強調「煩惱即菩提」,意指充滿煩惱的俗世生活,其實就是我們開悟修行的最佳道場。日本僧侶的生活或許由台灣佛教的立場看來,充滿了俗世銅臭味。但如果換個角度,這說不定也是一種究極的「人間佛教」啊。
雖然我覺得那些華麗的法衣夏天看起來真的很熱就是了。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