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從未鎖國:日本如何《逆轉中華》脫離中國,改寫東亞秩序?
德川幕府鎖國200年,造成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的封閉不振。如果沒有明治維新,日本差點變成當時的列強殖民地——
這是一般我們對於日本近代史的印象。但是羅納德.托比(Ronald Toby)用精密的學術論述,告訴我們其實並非如此。
從研究東北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日本立國以來一直就得面對「中華秩序圈」這個來自大陸的強權。隔著海的日本,早在聖德太子(A.D.572-A.D.621)時代的「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國書,就顯示出日本想要獨立於以大陸王朝為中心的冊封體制之外的意志。
在白村江戰役(A.D.663)這場中國王朝與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對決落敗後,日本為防範中國來犯而開始強化國家體制的措施,還間接造成了天智與天武兩個皇統的更選。在經過了長期的和平之後,又發生了「元寇」的侵略。在德川幕府成立之前,則是由日本方的豐臣秀吉發動了「大明打入」,對朝鮮半島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一直要到秀吉逝世、德川家康開始掌握政權之後,日本才開始重新摸索如何在中華秩序掛帥的東北亞,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歐洲、琉球、朝鮮、中國。托比注目於日本與這四個地區間的關係,告訴我們江戶時代不只有一般認為的「鎖國」,而是有更多采多姿的各種外交努力。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代,基督教和鐵砲等歐洲文明大量輸入日本,但也培養出了信仰基督教的切支丹大名,和讓豐臣秀吉震怒的日本人奴隸貿易。因為當時的基督教傳教運動,的確讓日本感受到宗教勢力作為殖民侵略先鋒的威脅,所以日後的德川幕府也在島原之亂這個宗教民亂之後,繼承了禁教的國策。但是仍然保持了長崎等通商港口,維持與荷蘭這個沒有侵略威脅的新教國家之間的交流。
在面對朝鮮和琉球時,幕府則是利用對馬島的宗家和九州的薩摩藩島津家,透過宗家和朝鮮進行交流並且同意薩摩藩用武力壓制琉球,讓這兩個國家保持了既不與中國切斷冊封關係,又能同時與日本進行不破壞體面的交流。被夾在朝鮮跟日本兩國間的對馬宗家,和實際上被薩摩藩壓制、等於江戶幕府「臣下的臣下」的琉球,歷盡許多堪稱辛酸的交涉過程。
與此同時,國家位於東北亞,卻又要致力於脫離冊封體制的江戶幕府,其實也付出許多水面下的努力並經歷心理上的掙扎。冊封朝貢的好處在於,雖然得對大陸王朝稱臣,但朝貢貿易卻是本利比10倍以上的超賺錢生意。然而若要進入冊封朝貢體制,有一項其他朝貢國求之不得的好處,對日本來說卻是最麻煩的癥結點。
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朝貢貿易的條件就是受中國封為「日本國王」(A.D.1383)。在實務上,足利將軍家的確是日本政治最高元首,如果是其他國家,獲封國王稱號等於受到天朝官方認證,以強化國內統治力的角度而言,是相當好用的權威來源。但是在名義上,將軍仍是日本天皇的臣下,因此「日本國王」的稱號就變成相當棘手的問題。
足利義滿之後,日本與中國的冊封朝貢體制便正式終結,一直到16世紀末的征韓之役和談,中國再次要封秀吉為「日本國王」,又被大怒拒絕,可見這種封實質最高權力者為王的中華秩序圈原理,在日本並不適用。到了17世紀,日本這邊使用了「大君」這種模擬兩可的稱號,才算解決了不向中國朝貢,而能繼續與中國、朝鮮貿易交流的問題。
然而後來大陸王朝也發生了明清之間的政權嬗遞,這個巨大變化除了中國本身之外,其實也把朝鮮和日本牽連入內。因為在征韓之役時,對朝鮮有出兵救援之恩的是覆滅的大明,以日本為基地的鄭氏集團作為支持南明的強大武裝力量,其少東鄭森(鄭成功)亦擁有一半的日本血統。鄭氏集團甚至曾經向幕府請求軍援,而幕府也認真地討論過這個議題。
當大清取代大明成為大陸王權的正統時,還在日本內部起了有趣的化學變化。為了穩固和平、不讓戰國亂世重現的江戶幕府,重用了儒家中特別注重「名分」的朱子學。朱子學同時也強調「華夷之分」,而新興的大清明顯就是過去儒學中所稱的「夷」。日本在獨立於中華冊封體制之外,又得面對所謂「中華」其實是滿族王朝的現實情勢下,出現了關於「日本優先」的思考——也就是所謂「中華」指的是文化上的中心點而非血統或是地政學上的概念。以自國為中心、以文化深度為概念的話,從未被外國侵略成功、而且天皇家萬世一系的日本才得以撐起「中華」這個概念。山鹿素行、山崎闇齋等儒學家所提倡的這些概念,後來成為所謂「國學」的基礎,也可說是後世日本全體主義、甚至軍國主義的濫觴。
托比的《逆轉中華》,內容詳述了這些過去經常被忽略的精采歷史。尤其是位在朝鮮跟日本交界之地對馬的宗家如何周旋於兩國之間,有時幾乎是使用詐術的外交手段,來尋求日朝雙方「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平衡點,而江戶當局雖然知道這些狀況、但大多時候也默許,有關這些歷史的有趣描述,讀來相當精彩;琉球過去如何被薩摩壓制,被迫到江戶晉見將軍又同時保有對中國朝貢的奇特外交模式,也藉由紮實的學術根據,將這個小島王國的歷史揭示於讀者面前。
人們在看歷史的時候,很常用結果論去判斷一切,卻忘記了中間有多少辛苦、甚至離奇的過程。大家都說學歷史可以知道人類行動模式、「可以知興替」,但是結果論只會讓我們用勝利者的角度看事物、用強者的立場去思考,如果要以「增加人生智慧」為前提看歷史的話,這種「比賽只看比分不看過程」的方式其實幫助並不大。托比《逆轉中華》引人入勝的內容,能夠讓我們知道被視為「鎖國」的江戶幕府,是如何經營外交,進而在東北亞確立自己一席之地的過程。對於今日身在臺灣的我們,其實也能帶來許多啟示與不一樣的思考。
作者:羅納德.托比(Ronald Toby)
譯者:堯嘉寧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8/07
內容簡介:一般認為,德川幕府在1641年完成鎖國、實施各項宗教與貿易禁令後,與東亞和歐洲各國就只有零星的聯繫,直到1853年培理率領「黑船」逼迫江戶政權打開國門,日本才重新躍上世界的舞臺。但權威史學家托比根據龐大的文獻資料,勾勒出一個迥異於普遍想像的近世日本:鎖國前後,日本始終與東亞保持密切的往來,國際交流也不曾中斷。德川幕府不僅毫不排外,更藉由外交活動及軍事情報網的靈活操作,鞏固自身政權的正當性與國家安全,其野心和手腕甚至足以挑戰中國的霸主地位、重塑華夷秩序,對東亞政經情勢帶來深刻影響,至今依然餘波盪漾。
責任編輯/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