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補習之後:中國創業家「雙減教育」的韭菜啟示錄
中國政府進期推出《關於進一步實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責任和校外培訓負擔責任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根據這個政策,各地不再審批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的校外培訓機構,此外也嚴禁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資本化運作」。
這個政策的目的並不明確,各方仍在猜測分析當中。就官媒《中國經濟日報》的解釋,這是讓教育行業「去產業化」走向公益,整頓補習班等機構「販賣焦慮、過度宣傳,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亂象。雖然初看主要針對學科相關的補教業,但未來是否擴及到各類才藝班、各種民間開辦的教育機構,影響有多深仍未可知。
只是官方這記重拳一出,使得上市多年的教育集團受到極大的衝擊,以補習托福、GRE起家的新東方就是一例。新東方早在2006年於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是中國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去年也在香港掛牌上市,結果雙減政策的消息一出,瞬間史詩級暴跌,新東方創始者俞敏洪半生努力,不敵政策變化,身家縮水九成。
這是原本風光的中國企業家們再一則的壞消息,去年年底中國政府開始整頓網路科技業,小米、騰訊等知名企業不約而同捐出鉅款作為社會公益之用,其中,騰訊的馬化騰更是承諾捐出77億美元,對這些網路科技創業致富的企業家來說,無疑是捐款保命。
整整20年前,民營企業家開始被中國共產黨賦予社會正當性,自此開始一段企業家風雲錄,20年來企業家們創業成功的艱辛故事,被成千上萬的中國年輕人視為心靈雞湯,在網路上也被瘋狂轉載。在媒體所塑造的神話裡,民營企業家好像是中國社會的新人類,不同於沈痾已久的國有企業領導,他們不僅創業成功、也能走進國際,有的甚至能用英文接受訪問或演講,他們正是代表中國崛起的新興力量。
然而,恰好也是在中共建黨100週年前後,企業家的光環突然逐一消逝,要嘛捐款保命、要嘛受到政策變革的影響,各自低調求生存。這個過程,也正是一則中國啟示錄。
▌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前世今生
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前世今生,源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一路繁衍。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下,下海經商的個體戶成為時代名詞,不過,在社會主義大鍋飯才稍稍改變之際,人們對民營企業不屑一顧,直到「萬元戶」出現之後,人們的心態才稍稍改變。萬元戶一詞出現在1970年代中國,意指「家庭收入達1萬人民幣以上」的戶口,在改革開放時期,這代表達到高水準的經濟能力。
1992年年底,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確立全面市場化路線,在發展經濟的大潮之下,創業致富者開始被媒體型塑為成功人士。然而,在講政治的中國社會當中,無論是「萬元戶」或是「成功人士」,充其量就只是有錢人罷了,民營企業家得以加入共產黨,意味著民營企業家不但可以取得政治身份,更代表著取得社會肯認。
共產黨黨章的修改,主要的理由之一,在於1996年中國政府意識到企業的重要性,開始「抓大放小」的策略,大力扶植少數幾家國有企業,讓他們先行打進全球500大企業行列。生產家電的海爾集團便是當時主要的宣傳楷模。
2002年的主旋律電影《首席執行官》便以海爾為題材,講述海爾勵精圖治、進行企業組織變革,從瀕臨破產的企業成為在海外有分廠的集團,更重要的是,透過海爾總裁之口,說出中國的企圖:
民營企業,也是聯合艦隊裡的船艦。《央視》是中國的政治風向球,繼民營企業家得以加入共產黨之後,2006年《央視》推出創業競賽節目《贏在中國》,強化企業家與創業者的正當性。
這個節目標榜「創業改變命運」,節目的進行方式是競賽者提出創業構想,評審團由阿里巴巴的馬雲、聯想集團的柳傳志等知名企業家擔任,在各創業構想當中選出獲勝者,還可獲得創業基金。《贏在中國》節目推出前的訪談特輯裡,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出創業如何改變自己人生的故事,在封閉環境的窮困狀態下不斷拼博,成為成功的企業經營者乃至享受美好的生活。簡言之,創業成功就是進入人生勝利組。
▌創業的現實與神話
除了官方媒體大力為企業家與創業者的身份背書之外,企業家乃至電影導演也加入其中。在官方的背書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企業家的創業故事成為暢銷書,其中,以房地產起家的萬通集團總裁馮侖,2007年出版的《野蠻生長》便是以民營企業家的身份現身說法,書中有不少可供參考之處。
1991年,當時29歲的馮侖從政府單位毅然決然經商創辦萬通集團,馮侖擁有碩士學歷,其他幾位合夥創業者也都是知識份子,他們的創業頗有「企業報國」的理想,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現代化雖有宏偉的藍圖,但卻欠缺民營企業這樣的角色注入活力。
書名「野蠻生長」意味著1990年代民營企業家一切都在摸索當中,企業經營的大環境諸如相關法規等尚未完備,但卻必須在惡劣的土壤上生長,包括企業經營也無法師法西方企管理論,而是在中國古典《水滸傳》當中找靈感。梁山泊有108條好漢,既然有人,就會有誰是老大、座次如何安排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如創業的夥伴們之間的關係該如何確立。
馮侖所說的人事關係相當中國式,民營企業家的生存之道也都是相當中國式。對此,馮侖有些妙喻,例如民營企業家和官員之間的關係要「保持精神戀愛,而不是嫖娼的關係」,但要「跟國有資本上床」。中國企業經營,勢必遇到潛規則,馮侖在書中點到為止,只舉索賄官員最終繩之以法的案例,聰明的馮侖奉勸民營企業家:
「要聽黨的話,按政府的要求辦。」
馮侖的《野蠻生長》機敏地既談了自己企業家的理想,也點到為止地提到政商關係的經營之道。香港導演陳可辛2013年的《中國合夥人》(臺譯《海闊天空》)更是以民營企業家來詮釋「中國夢」。《中國合夥人》就是以「新東方」為原型,勾勒一代中國年輕人的創業夢。
以新東方總裁俞敏洪為原型的成東青,是農村出身的土鱉,熟背英文辭典,但簽證被拒無緣美國夢。在大學教英語的他,因私下辦學,在尚未全面市場化的年代裡,被逐出校園,為了生存,只有把廢棄的工廠當教室開班授課,這就是新東方的起點,從這個起點開始,新東方從北京擴散到中國其他城市,而後再從中國前進美國股市,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教育培訓機構。
電影並未停留在個人創業層面,也穿插了諸如1993年北京申奧失敗、新浪網於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乃至1999年美軍轟炸南斯拉夫中國使館等新聞紀錄片,整部電影可說是以憶苦思甜的視角回顧中國社會的變化。電影中新東方因版權問題與美方的唇槍舌戰當中,像是中美交鋒的縮影,「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其實只想告訴你們一件事:中國在改變。但很遺憾,你們一直沒有變」,「孟先生,我提醒您,姚明正在NBA打球」,「那是因為NBA需要中國市場」。
真正的問題是「背後那隻手」。
無論是馮侖的房地產、俞敏洪的教育機構,或是其他企業家諸如馬雲的電子商務等,這2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不在少數,馮侖「要跟國有資本上床」或是用《水滸傳》來治理公司之類的幽默與見地讓他深受歡迎,在網路時代裡有著千萬點擊率,電影《中國合夥人》則又讓年輕人們燃起創業激情,這就是20年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風雲。
然而,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脆弱,就像陳可辛的另一部名作《投名狀》(2007)的劇情。這部電影的主軸是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位巨星分別所飾演的龐青雲、趙二虎與姜午陽之間,由兄弟情誼轉為生死恩怨的故事。大多數觀眾關注的,或許是他們在戰場上的叱吒風雲乃至對戰局的不同判斷,李連杰說的,「兵不厭詐,這是戰爭!」是電影金句。
不過,電影中朝廷高官下棋,雖然鏡頭不多,但卻是關鍵。主角三人從盜匪轉為官方軍隊,隨著戰功領導官兵與軍餉也隨之增加,然而,這一切都是朝廷高層願意支持。到了功高開始有震主之虞後,龐青雲只能是犧牲品。
共產黨與民營企業家的關係與此極為類似。需要民營企業家成為民族工業聯合艦隊一員時,共產黨可以給予民營企業家政治身份、社會正當性,給予舞台讓這些民營企業家暢所欲言,成為年輕人的偶像與夢想。民營企業家就像電影裡風雲一時的三兄弟,然而,當共產黨面臨內外經濟壓力或新的政策需求時,這些舞台乃至民營企業家隨時可能被拋棄,而其多年來所創造的財富,相當大的一部份也都是要「回饋社會」。
馮侖所說的「跟著黨走」是中國民營企業家明哲保身之道,但問題是,有一天黨不讓你跟、或者說只想要你把身上的資源交出來,這些企業家半生努力,情何以堪?
當民營企業家惡夢不斷時,那裡還有中國夢?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