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核才能嚇阻敵人?日本是否正在走向「共享核武」的分界點
▌接續上篇:〈全球唯一原爆受害國的矛盾情結:核武是最廉價武器,還是日本碰不得的禁忌?〉
▌浮上檯面的核共享選項
隨著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面對俄羅斯不斷脫口而出的核威脅,再加上日本原先就將俄羅斯視為區域威脅之一,也讓日本與核武相關的討論出現鬆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22年2月27日,當時已經不是首相的日本眾議員安倍晉三與前大阪府知事橋下徹,在《富士電視台》週末政論節目〈日曜報導THE PRIME〉中提及核共享,投下一顆震撼彈。
承前,日本如果想要獲得核武的保護,除了美國的核保護傘外,還有共享核武(核共享)這個可能選項。
北約的核共享是在符合《核不擴散條約》條件下,由美國在歐洲的北約成員國境內部署有限的B-61戰術核彈,當北約確定要執行核子任務時,可由北約盟友的「雙重能力機」(dual-capable aircraft)搭載B-61戰術核彈,在北約核計劃小組(Nuclear Planning Group)的授權下執行。
然而,日本如果要比照北約模式,讓美軍將核彈頭借放在境內,勢必會打破日本自1967年以來主張的「非核三原則」(境內不保有、不持有、也不引進核武),也會違反日本《憲法》第9條——日本國民衷心祈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久放棄以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或以武力威脅或動用武力來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畢竟核武的嚇阻力,就是建立在武力威脅上。所以時任首相的岸田文雄立即否認核共享的可行性,至於在節目上拋出核共享話題的安倍晉三,在沒有提出完整主張的情況下,5個月後便離開人世。
岸田文雄是廣島選出的眾議員,在核武議題上不得不謹慎,相關話題勢必會踩到廣島原爆的敏感神經,岸田文雄的立即否認,順利封印相關討論。但當他去年宣布不再角逐黨魁後,日本是否該仰賴核武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石破茂的亞洲版北約核構想
當時,自民黨黨魁選舉的9名候選人當中,共有3人提出和核武有關的話題。高市早苗主張應修改「非核三原則」的不引進核武,認為日本如果拒絕搭在核武的美軍軍艦通過日本領海,就會喪失嚇阻力。河野太郎則認為日本應部署核動力潛艦,作為牽制中國海權擴張的手段。但此舉有可能觸犯《原子力基本法》,因為《原子力基本法》定調日本的核能研究、開發與使用,僅供確保能源安全的和平用途。
至於最終順利當選的石破茂,則在黨內初選期間投書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大談建立「亞洲版北約」和美國共享核武的主張。石破茂在文中指出,現在俄羅斯與北韓已經形成軍事同盟夥伴關係,俄羅斯可以將核武技術移交給北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的戰術核武也加入其中,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延伸嚇阻就會失去效用;所以透過成立亞洲版北約,讓美國可以透過共享核武的方式,在區域內部署核武,才能有效嚇阻中國、俄羅斯與北韓形成的核武聯盟。
但石破茂也曾在網路辯論會上談到,共享核武是指共享決策過程的部分,基本上不會抵觸非核三原則,這和一般外界理解的核共享有一段落差。所以笹川平和財團安保研究組主任研究員福田潤一認為,石破茂心中所想的核共享,應該是指北約的核計劃小組(NPG)。2023年時任南韓總統的尹錫悅和美國總統拜登共同發表《華盛頓宣言》,宣布成立美韓「核協議集團」核諮商小組(Nuclear Consultative Group, NCG)的作法,或許最接近石破茂的構想。
不過,石破茂上任之後,便不曾主動提起亞洲版北約或是核共享。石破茂在廣島原爆80週年的致詞也重申,日本會堅持非核三原則,以《核不擴散條約》為基礎,從「無核戰世界」邁向「無核武世界」,這是日本作為唯一的戰爭被爆國的使命。這和上一任首相岸田文雄的論調一致。
嚇阻論分成「懲罰式嚇阻」(Deterrence by punishment)與「拒止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兩種,懲罰式嚇阻是指威脅敵軍一旦發動攻勢,我軍就會展開讓敵軍難以忍受的報復性反擊,讓敵軍不敢輕舉妄動;拒止式嚇阻即具備阻止對方攻擊的能力,讓敵軍不敢動武。廣島原爆80週年和平式典結束後,面對記者提問石破茂如何看待核共享或核武裝論,石破茂強調,日本不可能保有懲罰式嚇阻力,只能努力提升拒止式嚇阻。他所說的「核共享」是站在非核三原則的立場上,重視和美國溝通延伸嚇阻的決定過程,否認與美國共享核武的可能性。
▌台海危機有可能升級成核戰?
雖然石破茂暫時收起共享核武的相關主張,但美日是否該擴大使用核武的討論,並沒有就此打住。曾任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長(武官最高領導)的折木良一,今年就曾呼籲日本政府,應制定日本單獨的核武戰略指南。日本《共同通信社》上個月更獨家透露,美國與日本早已模擬過,在台海危機下使用核武的情況。
《共同通信社》在7月26日的報導中指出,日本在去年12月制定《美日政府間延伸嚇阻指南》後,雙邊已經在兵棋推演中,模擬過美軍運用核武的情況。7月27日的報導則進一步透露,早在去年2月的「利刃」(Keen Edge)兵棋推演中,面對中國在台海局勢上可能威脅動用核武,日本自衛隊多次要求美軍動用核武與之對抗,而美國最後也回應日方要求,威脅將對中國動用核武。報導刊出之後,日本現任的防衛大臣中谷元雖然否認報導內容,強調絕對沒有日方要求美軍動用核武的事情,但也沒有證實當時軍演劇本中,是否存在假定美軍動用核武的情境。
以廣島為據點的日本《中國新聞》便批評,這顯示日本依靠美國核武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這不只和日本作為世界唯一戰爭被爆國長期訴求「無核武世界」理念矛盾,甚至有可能被解讀為日本就是使用核武的主體,明顯違反非核三原則的理念。
《中國新聞》更將矛頭指向岸田文雄,因為岸田在2022年底利用內閣會議修改防衛3文書,讓日本脫離專守防衛,具有反擊能力(又稱「敵基地攻擊能力」),強化美日軍事合作關係,成為現在美日擴大延伸嚇阻、強化運用核保護傘的轉捩點。ICAN國際營運委員川崎哲則直言,美日雙邊在兵棋推演中討論動用核武,已經相當於美國與日本共同籌備核戰。
另一方面,日本境內關於「非核三原則」也有更多動作。曾任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次長、現為笹川平和財團常務理事的兼原信克,今年6月聯合其他多名曾任自衛隊高官的退役將領,呼籲修改「非核三原則」第三點的「不帶入、不引進核武」,讓共享核武成為可能。這當中不排除讓搭載核彈的美軍核動力潛艦停靠日本港口,或是運用日本自衛隊的戰機運送美軍核武等,並建議美日應創立新的同盟調整機制,具體討論雙邊可以如何搭配運用美國核戰力,以及培育日本自衛官成為精通核戰略的專家。背後關鍵就是為了因應中國和北韓的核武威脅。
過去只有美蘇兩大強權時,像洲際彈道飛彈這種長距離核子武器就是關鍵。但當中國和北韓也晉升擁核國,而且北韓又是以短距離的戰術核武為開發重點,就讓美國內部有聲浪認為,必須將核武部署地點再向遠東的中、朝、俄靠近一點。這也是石破茂選前投書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內文的邏輯。以目前現狀來說,在不破壞「非核三原則」的情況下,美軍的核戰力最有可能是從關島出發,在必要關頭派遣搭載核彈的戰機前往「遠東」地區。如果美軍能從日本周邊海域或空域,發射搭載核彈的飛彈,就能擴大延伸嚇阻的效果。
根據ICAN的最新推算,9個擁核國(美、中、英、俄、法、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北韓)2024年度的核武相關軍費比前一年度增加了11%(1,002億美元)。其中美國以568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則以125億美元排名第二,顯示擁核大國依舊處於軍備競賽,各國依舊面臨核武威脅的風險之中。
▌日本正面臨是否該擁「核」的分界點
「日本的目標,不應該是透過保有核武來獲得安心感,而是在實現不仰賴核武的世界之前,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過往會在第一時間批評擁核論述的地方首長,不是來自廣島就是長崎,但這段話卻是出自熊本市長大西一史在X平台上的社群發文。
大西一史7月21日到22日一連三則相關貼文(1、2、3)在短短一週內,累計觸及人數便超過1,000萬次,獲得不少迴響。背後原因就是擔心像參政黨的塩入清香這樣,輕易將「核武裝最便宜」的句子脫口而出,會讓核武裝論——也就是日本必須要持有核武——的輿論在日本逐漸成為現實。
任何一個國家走向核武裝的代價都不便宜,包含研發軍武需要鉅額費用,必須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等國際公約,還會像北韓一樣面臨國際制裁。日本在戰後建立起來的「和平」形象,也會在一夕之間全盤盡失。一旦保有核武,走向廢除核武的這條路絕非易事。
就算日本能夠止住這波核武裝論的討論,選擇「維持現狀」,但依舊避不了日本確實就在美軍核武延伸嚇阻的射程範圍內。核武真的具有嚇阻力嗎?軍備競賽的恐怖平衡真能避免戰爭爆發嗎?在廣島原爆80週年慰靈暨祈求和平儀式上,廣島縣知事湯崎英彥的致詞內容發人深省,在此摘譯其中一段作結:
「國破山河在,過去就算打破嚇阻論,國家面臨荒廢,還有重建的基礎。
(但若打破核嚇阻論)
護國山河滅。」
如果安全保障守護了作為概念的國家,卻使國土與國民都再也無法復興。這種安全保障又有何意義可言?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