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黨旋風:德國政商全力封殺的「下一個德意志女總理」?
「男生也可以當總理嗎?」據說近年來,德國的小孩甚至會好奇地詢問他們的父母這個令人莞爾的問題。領導德國長達16年的梅克爾總理即將卸任,而對於準備進入大學的年輕一代來說,確實沒有「男性擔任總理」的親身記憶。或許他們暫時還不必習慣男性登上總理寶座的「違和感」,因為三位總理候選人中有一位恰好也是女性——綠黨籍的貝爾伯克女士(Annalena Baerbock)。然而,5月還領先民調的她,正在遭受到政治保守派和主張自由放任市場的企業主的反擊,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果然是厭女主義。
現年40歲的貝爾伯克,在1980年出生於下薩克森的漢諾威,恰好與綠黨創黨同一年。年輕的她不僅從事彈翻床的體操運動,並經常陪父母參加當年很活躍的反核遊行。1980年代的綠黨不僅反核,也反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德國聯邦防衛隊。如今,身為綠黨總理候選人的貝爾伯克不僅支持歐盟的進一步統合,也正視德國參加NATO的重要性,甚至願意增加國防預算。
連左翼陣營勁敵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主持人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也不擔憂綠黨重返執政的可能,他說:「雖然我無法支持綠黨政綱所有外交政策,但他們並不追求中斷德國數十年來成功的外交、安全,和歐盟政策方針。」在對俄國和中國的外交政策上,貝爾伯克與梅克爾及其所屬之基民盟(CDU)與基社盟(CSU)的政黨聯盟相比更是鷹派。她在《法蘭克福匯報》的專訪中坦承,
「我們正處在不同政體的競爭中:威權勢力與自由民主國家正在對陣。」
她也特別提及中國的角色,批評歐盟在與中國的投資協議當中,並沒有盡力處理維吾爾人的強迫勞動問題。她主張歐盟應該發揮其作為民主國家價值聯盟的強項,以聯手對抗中國:「國家主權是國際法的基石, 但歐盟也享有主權。作為一個共同的內部市場,歐盟有權決定哪些產品可以進入我們的市場,而我們也可以規定:牽扯到強迫勞動的產品不能進入我們的市場。」
另外,她也反對華為參與德國5G網路建設。在中國外長王毅去年訪德時,她更呼籲德國政府,一定要提及港版國安法、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以及對維吾爾人人權的迫害。她在推特上寫道:
「(中國)沒有人權和法律確定性的前提下,不能達成投資協議。」
2021年4月中旬,在基民盟和基社盟的政黨聯盟,還在公然爭吵要提名哪一位老異男為總理候選人之際,綠黨內部早就默默地決定讓這位年輕的母親上火線。實際上,這是貝爾伯克和她的搭檔哈貝克(Robert Habeck)私底下討論的結果。
2018年1月,當綠黨將貝爾伯克和哈貝克選為雙重黨魁(綠黨實施雙主席制)的時候,許多德國人對貝爾伯克還非常陌生;相反地,外表上相而具個人魅力的哈貝克,因曾在德國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邦當過環保、能源轉型暨農業部長,在全國已經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名氣。當時,無論是從媒體的論述或一般民眾的討論中,都會誤以為哈貝克即將成為綠黨總理候選人的人事案早已定案。
在介紹兩位黨魁的文章中,通常會花三分之二的篇幅來介紹哈貝克,而關於貝爾伯克的部分則只剩下一小段。甚至在今年4月時,相關民調仍顯示,在所有受訪者的觀感中,哈貝克30%的支持度領先貝爾伯克的25%。不過,在綠黨支持者當中,這兩位候選人似乎不遑多讓,雙方勢均力敵。
兩位黨魁皆屬於綠黨內的「現實政治派」(Realos)。與傾左的「基本教義派」(Fundis)相比,他們的政治立場更傾向於中間及自由主義。全國黨代表們做出這個選擇,可以說是綠黨為了投入政府事務而作出準備,也是願意對其他政黨伸出合作之手的重要信號。
但貝爾伯克最終勝出的原因究竟為何?兩位黨魁都避而不談決策的過程,但哈貝克卻暗示:貝爾伯克在所有黨派推出的候選人中身為唯一的女性,的確是關鍵因素之一。實際上,貝爾伯克不僅是綠黨第一位女性總理候選人,也是該黨歷來首次自己正式提名的總理候選人,體現綠黨近年來重新燃起的自信。
過去40年來,綠黨從80年代充滿理想的抗爭政黨起家,逐漸演變成多邦務實而可信賴的執政聯盟夥伴。若從全國16個邦的政治版圖來看,即可發現綠黨已經在11個邦負起執政責任,早已不是「叛逆的政治棄兒」。在南部地區、經濟繁榮的巴登-符騰堡邦,綠黨更從2011年以來就領導該邦的聯合政府,並擔任邦總理。2017年,國會選舉結果出爐,綠黨甚至首次在聯邦層級與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展開合組聯合政府的談判,但談判最後則因自民黨的杯葛而宣告失敗。
根據民調專家的分析,綠黨近年來平步青雲的氣勢與氣候變遷、環保等綠色議題息息相關。無論年輕人或老一輩的選民,都希望政府可以將政策的重心放在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上。該黨在東德無法獲得如西德一樣多的支持,勢必也跟東德人比較不關心環保議題有關。西德與東德的民眾中,視環保議題為優先的比例分別是37%和27%。
然而,柏林赫爾梯政府治理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的政治學教授Römmele認為:
「綠黨有潛力成為新的『全民政黨』(Volkspartei)。」
以前,只有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享有全民政黨之稱,代表一個政黨能跨越階層、年齡,和個人價值觀,接納各種各樣的人。
Römmele進一步指出,候選人貝爾伯克個人的高支持度也凸顯一般民眾「相信她有能力做到(總理)」。相反地,德國政治菁英中,則因貝爾伯克缺乏執政經驗而對她保持高度懷疑的態度。或許正因為如此,在傾右媒體的帶領下,公共輿論的砲口最近轉向這位年輕的女性候選人,不僅批評她缺乏執政經驗,還暗示她的學歷造假,並斷章取義其政見拿來做文章,刻意要把她拉下神壇的企圖顯而易見。
雖然一切都按照規定來,但在以本土教育制度為傲的德國,許多人無法接受一個「僅念一年碩士班的人」竟然敢號稱自己是法律學者,甚至是「國際法專家」,並且在推特以 #studierenwieBaerbock(「學貝爾伯克念書」)的主題標籤出征她。
綠黨競選總部發言人Kappler在5月11日迅速出來滅火,在推特上公開貝爾伯克LSE的畢業證書和漢堡大學的前階段考試合格證書。整個過程令人難以不聯想到貝爾伯克的倫敦政經學院學姐——蔡英文總統——博士學位的政治鬧劇。值得一問的是,
要是貝爾伯克或蔡英文不是女性的話,她們的學位一樣會被質疑嗎?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貝爾伯克或許也有一點樹大招風。她很喜歡把「我是國際法學出身的」的身分掛在嘴邊,甚至用她的學位來嘲諷「專攻養雞、豬,還有擠牛奶」的前農業部長哈貝克。實際上,哈貝克是漢堡大學的文學博士。儘管如此,「國際法學者」一稱在德國並非國家統一認證的專業職稱,自然也就沒有假冒學位之疑。
我們也可以看到競選期間,公共輿論對女性的歧視無所不在。像是《畫報》的採訪中,從記者的提問可以發現,儘管梅克爾執政16年之後,女性追求登上總理寶座仍然被視為奇特的現象。記者竟然問她:
「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在競選期間及其後的時間安排為何?」
同樣為Springer出版社的報刊《世界報》,再升級對貝爾伯克的攻擊,在社論中明示哈貝克其實更有資格擔任該黨總理候選人,但綠黨對男女平權的主張已經造成「對男性的歧視」,才導致貝爾伯克優先。作者進一步解釋,這樣的歧視在職場也無所不在,「到處都有『不夠格的女性』搶走男性的工作。」
對於缺乏執政經驗的批評,貝爾伯克於5月中回應:「我代表的是一個新的開始,別人代表的卻是現狀的維持。」就連自己本身也沒有任何執政經驗的、多次追求總理寶座而失敗的前基民盟國會黨團召集人梅爾茨(Friedrich Merz)都敢說:「要把國家的領導交給一位沒有執政經驗(⋯)的人,我是不放心的。」
然而,除了批評之外,也有些讚揚的聲音。去年,敵對陣營的前內政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曾在《時代週報》的podcast節目中,回憶起他在2017年聯合政府談判中所認識的貝爾伯克,「這位女士讓我印象深刻,她總是表現得非常傑出,對議題非常有掌握。」
綠黨籍的巴登-符騰堡邦邦總理克瑞特許曼(Winfried Kretschmann)則認為,她是否具備執政經驗對未來的政府事務並不重要:「我2011年被選為邦總理的時候,也沒有執政經驗,但我覺得我其實表現得不錯。」克瑞特許曼進一步指出,貝爾伯克有機會成為「真正全國的總理」,她來自西德,但在東德從政多年,「換句話說,她體現了東西德衝突的克服。」
顯然,保守派政黨、利益團體,和媒體看到綠黨的民調在5月中逐步爬上全國第一名,不禁感到緊張。除了「無經驗說」與「女性特權說」之外,還有人企圖加強社會大眾對綠黨既有的偏見,包含該黨為「把人民當巨嬰的政黨」(Bevormundungspartei)的說法。
從Springer出版社旗下各家媒體的報導來看,綠黨即將禁止所有的短程飛航,恐嚇德國人以後無法到他們最愛的馬略卡島度假——但實際上,綠黨主張的是停止對航空業的贊助和優惠政策,並加強全國鐵道和車站的建設。對此,貝爾伯克說:「當我們納稅人的錢被拿來補貼航空煤油的同時,長途火車則費用高昂,尤其在尖峰時段,我覺得這件事非常不公平。 一家人若搭火車,應該比搭短程飛機支付較少的費用。」
對貝爾伯克的人身攻擊上週達到新高:在綠黨舉辦黨代表大會並正式提名其總理候選人的同時,「新社會市場經濟」的遊說團體(INSM)在德國多家報刊和網頁中買下廣告,以「綠色禁忌不會把我們帶到『應許之地』」和「我們無需國教」為標題抹黑貝爾伯克和綠黨。
廣告中假扮成摩西的貝爾伯克拿著「綠黨的新十誡」,其中包括「不可搭飛機」、「不可參與自由貿易」、「不可自行面議工作條件」等誡文。
INSM 主要由德國金屬和電子產業所資助的遊說團體,根據歐洲議會綠黨籍議員倪納斯(Niklas Nienaß)的估算,這次在《法蘭克福匯報》、《南德意志報》、《時代週報》等大報及其網頁上登出大型廣告的費用可能高達50萬歐元。
明斯特大學傳播學系「網路宣傳、假新聞、恐懼及仇恨言論時代下的民主韌性」研究小組召集人 Lena Frischlich 博士接受SWR2廣播電台採訪的時候指出:這則廣告雖然屬於「負面競選」類型,但是遊走在假消息的邊界。《德新社》的事實查核中心也判定:廣告中的指控包含假消息、不精準或部份錯誤的資訊。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由媒體、企業主,和政治人物聯手用假議題來打壓綠黨的興起。
上次綠黨聲望崛起是2013年,當時綠黨在政綱中主張,為了減少工廠式農場對動物的虐待及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應該以宣導來促使大家少吃點肉——其中,公家機關的餐廳應發揮其示範作用,增加素食選項,且一週其中一天只提供素食餐點,也就是實施所謂的「素食日」(Veggieday)。
2013年7月,一位基民盟國會議員在柏林會見多家媒體記者,討論綠黨的政綱要是成真的話,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提供一份「綠黨禁制令清單」給媒體。幾天後,《法蘭克福匯報》和《畫報》都將其拿來做文章,卻沒有引起太大的回響。8月,《畫報》則把「素食日」的議題重新炒作,以「綠黨要禁止我們吃肉!」如此煽動的標題發表文章,並將文章提供給各家通訊社,引發長達一個月的熱議,嚴重傷害綠黨的形象,並導致其民調在一個月內從14%掉到9%。9月大選的開票結果甚至只剩下8.4%。
時至5月底輿論的炮聲不斷,對貝爾伯克的民調也開始發揮一些影響,她的個人支持度(「如果您能直選總理的話,您會投給誰?」)從5月的28%跌至上週的16%。德國電視二台所委託的民調當中,只有28%的受訪者認為,貝爾伯克適合當總理。5月的時候,她還以43%領先所有政黨的總理候選人。
另外,最近受到到廣泛關注的新聞,是貝爾伯克忘記申報部分政黨專用款項(如聖誕津貼等),她後來主動向國會補登財產申報。雖然這次的漏報過失與基民盟/基社盟多名議員在疫情期間從口罩買賣的標案中獲得暴利的醜聞相差甚遠,但基於綠黨的自我要求與對政治的道德高標,對貝爾伯克的影響不容小覷。在今年9月大選之前,左右各個陣營能否成功將貝爾伯克從神壇拉下,仍待觀察。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