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 | 王敏而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後殖民理論以及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平時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
華裔美籍的當代大提琴大師馬友友今年將迎來70歲生日。從1980發行第一張專輯開始至今,馬友友發行了超過100張專輯,內容包含幾乎所有從17到20世紀中葉的大提琴代表性曲目,還有許多融合不同音樂文化的「跨界」嘗試。這些專輯也為馬友友贏得19座葛萊美獎的肯定。雖然已年屆七旬,但馬友友依然熱情不減,至今活躍於世界各地的音樂會舞台上,錄音計畫也從未停歇。馬友友的名氣甚至超越了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範疇,在筆者甚至筆者父母的世代,「馬友友」幾乎成為「大提琴」和「音樂」的代名詞。馬友友的成就絕非偶然,但若深入探討,卓越的演奏技巧以及對音樂不曾停歇的熱情只是根本。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其成長和演奏生涯發展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轉折。...
在馬友友超過40年的職業演奏生涯,至今一共發行過三次全本的《組曲》錄音,分別發行於初出道時期的1983年、馬友友嘗試許多跨界演出的1998年,以及啟動「全球巴哈計畫」的2018年。這三次錄音見證了馬友友從「音樂家」到「藝術家」,最後接過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手中火炬的「當代音樂人道主義者」等三個階段。...
《黃色臉孔》是匡靈秀在《巴別塔學院》之後下一本叫好又叫座的小說創作,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失意的白人女作家茱恩(茱妮帕.海伍德)因緣際會,在一位成功華人女作家雅典娜.劉意外身亡後,竊取並冒名出版了她尚未出版的遺稿《最後的前線》,從而大獲成功。但在一炮而紅以後各方壓力接踵而來,有來自同行業者的羨慕和嫉妒;出版社基於商業視角的考量;書評人咄咄逼人的批判與考究;讀者社群的期待。而其中最受關注的重點莫過於:一個白人作家如何/為何能講好一個華人的故事?...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在國際旅遊市場上的知名度或許不如倫敦、巴黎、羅馬、維也納…等等歐洲大城,但作為奧匈帝國曾經的雙元首都之一,布達佩斯依然保留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值得細細探索。筆者將以兩篇文章的篇幅來回顧這趟布達佩斯之旅所經歷的音樂文化和美食/佳釀。...
在音樂文化之外,布達佩斯也同樣是一個美食和佳釀之都。...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公主》無疑是歌劇院舞台上最頻繁被演出的劇目之一,其中的詠嘆調〈無人能睡〉更可謂是最膾炙人口的旋律之一。但若細究其劇情與背景設定,《杜蘭朵公主》卻明顯充斥著許多狗血又不合理的地方,也呈現著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對中國的「東方主義式想像」,意即以片面的資訊將所謂的「東方」,乃至於其他「非西方」世界想像成一個古老、神秘,且不隨歷史進程改變而演進的一個沒有歷史的群體。...
延續上文,約翰洛克論文競賽提問的精闢與犀利程度以及其評選過程的嚴謹所塑造出的公信力,固然是讓全球學子趨之若鶩的一大基石。...
「川普和馬斯克,誰更有權力?」2025年英國約翰洛克論文競賽(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青少年組的題目之一納入了美國新政府的兩大話題焦點人物。這個看似抽象卻饒有趣味的問題,報名參賽者以僅僅2,000字篇幅提出精彩合理的論述...在台灣幾乎每年都可以看到新聞,又有許多傑出高中學子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奧林匹亞國際競賽中獲得極高榮譽。但在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似乎鮮少有社會目光投向類似的競賽。其實,國際間也同樣有針對國高中生的人文社科類競賽,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即為其中之一。...
提到歐洲音樂之都,相信讀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維也納,接著可能是柏林、倫敦、巴黎…等等,但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會想到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呢?...
19世紀的牛津大學作為當時大英帝國核心,在英國殖民歷史中如何向全球投射影響力?身為英國保守勢力大本營,牛津大學如何看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這些大哉問,華裔美籍作家匡靈秀在2022年長篇小說《巴別塔學院》提出了見解。此書背景約在1830年代的大英帝國和牛津大學,雖然是架空歷史,又有許多奇幻文學色彩,但對同樣在牛津大學求學過的筆者而言,小說中許多觀察與體悟可謂絲絲入扣。延續中篇結尾所提到的學術脈絡,《巴別塔學院》最讓筆者驚喜之處在於:嘗試將西方學界中「中國研究」和「後殖民歷史」兩個不同的領域進行整合,而其銷量和獲獎資歷足以證明廣大讀者的認可。作為書評系列的結尾,本文將延伸討論《巴別塔學院》背後所隱含的一些議題。...
19世紀的牛津大學,作為當時大英帝國核心,在英國殖民歷史中如何向全球投射影響力?牛津大學身為英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內部如何看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這些大哉問,華裔美籍作家匡靈秀在2022年長篇小說《巴別塔學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此書背景設定在1830年代左右的大英帝國和牛津大學,雖然是架空歷史,又有許多奇幻文學色彩,但對同樣在牛津大學求學過的筆者而言,小說中許多觀察與體悟可謂絲絲入扣。...
19世紀的牛津大學作為當時大英帝國核心,在英國殖民歷史中如何向全球投射影響力?牛津大學身為英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內部如何看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這些大哉問,華裔美籍作家匡靈秀在2022年長篇小說《巴別塔學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此書背景設定在1830年代左右的大英帝國和牛津大學,雖然是架空歷史,又有許多奇幻文學色彩,但對同樣在牛津大學求學過的筆者而言,小說中許多觀察與體悟可謂絲絲入扣。...
20世紀下半葉重要的思想家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除了以《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的文化評論/批判著作聞名於世外,他同樣是一位對古典音樂文化有著深刻觀察與論述的樂評家。...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討論了20世紀最具標誌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在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詮釋歷史上獨特的地位。但是,巴哈作品是德意志音樂文化的象徵之一,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歐洲民族主義最為高漲的這個時刻,卡薩爾斯身為一個西班牙音樂家,卻佔據了巴哈作品詮釋權,這是為什麼?音樂人才輩出的德國與奧地利,為何隱身於《組曲》的詮釋當中?...
一般而言,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舉例而言,讀者們耳熟能詳的歐洲作曲家大師們,諸如德語系的巴哈、莫札特、海頓、貝多芬、布拉姆斯、華格納;法國的白遼士、德布西、拉威爾;俄國的巴拉基列夫、柴可夫斯基……等等,無一例外都是男性。...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Gilberto Gil)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獲獎無數,除了多座葛萊美獎傍身以外,吉爾曾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的肯定,也曾擔任巴西的文化部長,這些都象徵著他的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對一般台灣讀者而言,談起冷戰通常會有幾個常見的幾個思考盲點:首先,認為冷戰已經是一個超過30年前的歷史名詞,而與當前世界格局毫無關係;其次,將冷戰的核心議題侷限於美國、蘇聯兩強之間的軍備競賽;第三,在國民政府的反共教育洗腦下,單純地將冷戰化約為所謂「善惡之爭」,最後由美國和資本主義作為「好人」的一方勝出。...
近日「以馬內利英語」粉絲專頁上發布了一篇引發網友熱議的文章。其內容大概是宣傳該機構所教育的孩子如何「文武雙全」,在學科考試表現優異之餘,也能在其他領域有傑出的表現。在文中提到的Felix和Jenny兄妹特別在古典音樂領域也有不俗表現。文中同樣引述這對兄妹的媽媽對於讓孩子學音樂的看法,這位媽媽表示:「音樂是我們送給他們一輩子的禮物,未來如果出國了,音樂也許還能成為他們另一條路。」後文接著附上這對兄妹每天密集讀書和練琴的生活行程,作為媽媽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盡心盡力的佐證。...
「音樂學」這個相對小眾領域的學科,在大學學科分工日漸專業化的背景下,也可以再細分為歷史音樂學、系統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等三大分支。這三大分支在學科目的、研究範疇和方法論上均有所不同。也因此,除了少數大師級的學者以外,鮮少有人的論著能夠跨越這道學科間的分野。但這道藩籬,在「業餘音樂學者」李哲洋(1934—1990)的文字論著中可以說完全不存在。...
大約從進入21世紀後,如何在多元的音樂類型作品中呈現出「台灣特色」逐漸在台灣音樂圈引起討論。例如台北市立國樂團在過去十年中就推出過許多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國樂歌劇或其他大型製作;2022年由台北愛樂主辦的第一屆「東亞樂派論壇」中也強調如何在音樂作品中凸顯出「台灣色彩」。那麼學者該如何描述這個現象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提出了「台灣樂派」的概念,嘗試討論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