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評文安立《冷戰》: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絕非片面「善惡」對立

2024/08/26 王敏而

二戰期間一名蘇聯藝術家所繪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畫像、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畫像,這兩幅畫...
二戰期間一名蘇聯藝術家所繪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畫像、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畫像,這兩幅畫掛在烏克蘭境內波塔瓦空軍基地的美蘇聯合劇院內。 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對一般台灣讀者而言,談起冷戰通常會有幾個常見的幾個思考盲點:首先,認為冷戰已經是一個超過30年前的歷史名詞,而與當前世界格局毫無關係;其次,將冷戰的核心議題侷限於美國、蘇聯兩強之間的軍備競賽;第三,在國民政府的反共教育洗腦下,單純地將冷戰化約為所謂「善惡之爭」,最後由美國和資本主義作為「好人」的一方勝出。

這些看法固然也都反映了冷戰的某一些面向,但卻也都流於片面。挪威歷史學家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著作《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在台灣能順利付梓,無疑提供台灣讀者一個機會重新理解冷戰這段歷史以及其對當代世界的影響——尤其,當年美蘇兩極對立的意識形態競逐,並未隨著冷戰結束而消失,至今這個世界仍受其牽動。

▌冷戰史權威/中國研究專家文安立

作者文安立是享譽歐美學界的冷戰史權威,除了多本冷戰相關的著述以外,文安立也是厚達三大冊的《劍橋冷戰史》主編之一;在著名學術期刊《冷戰歷史》(Cold War History)的編輯群中同樣可見文安立名列其中。本書是翻譯自其2017年最近一本冷戰研究的專書。

同時,文安立也是歐美學界中國研究乃至東亞區域研究的領導性學者之一。書中所附《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所撰的導讀中,有注意到文安立的研究同時涉及冷戰和中國研究兩個領域,但卻沒有意識到文安立在冷戰研究領域有著長達30年的學術積累。

郭崇倫文中有大略的點到文安立書中的重點:「冷戰是一種『國際體系』」,但在解釋這個體系從何而來時,卻不準確地寫道:「文安立從資本主義的興起與轉折來看冷戰」。

這種將視野拘於資本主義發展脈絡,並僅將社會主義視作資本主義競爭對手的說法,完全忽略了文安立在書中前幾章戮力鋪陳的一大重點: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陣營是如何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民一次又一次對資本主義體系失望的過程中逐漸萌芽、茁壯,以至於能夠在以俄羅斯為首的部分國家取得政權,最終能在二戰後美國所領導的資本主義陣營手中分得世界的小半壁江山,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

左為文安立,右為《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中文版書...
左為文安立,右為《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中文版書封。 圖/維基共享、聯經出版 

1991年8月22日,大約10萬人從俄羅斯議會出發穿過紅場,慶祝蘇聯共產黨強硬派...
1991年8月22日,大約10萬人從俄羅斯議會出發穿過紅場,慶祝蘇聯共產黨強硬派政變失敗。蘇聯強硬派高官在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軟禁戈巴契夫之後3日就失敗,但分離勢力已經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為加強,各個加盟共和國都紛紛宣布脫離蘇聯。1991年8月24日,戈巴契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 圖/美聯社

▌文安立理解冷戰的切入點

文安立在本書中的核心論點其實延續自其2005年的經典著作《全球冷戰:第三世界的競逐和我們的時代》。在該書中,文安立簡潔扼要的點出冷戰在意識形態上競爭的核心:

華盛頓和莫斯科都認為自己是歐洲現代性概念的繼承者,但雙方在這一概念上有各自的理解,並且在新獨立國家的菁英階層中彼此競爭,企圖改變世界,同時證明自身的意識形態具有普世性。透過擴張自由或社會正義的領土,兩個大國都認為自己是在捍衛自身安全的同時,也是在順應歷史趨勢。

在文安立的視角中,必須以相對化的概念來理解冷戰。冷戰是追尋現代性的兩種不同模式,其背後根本的價值是「自由」和「社會正義」;所採取的經濟體系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政治體系上呈現的是「民主」和「威權」。

固然,歷史的結果表明由美國所主導的自由/資本主義/民主的體系勝出。但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不應僅過度簡化的用「善惡」二分法來理解。

1991年8月21日,莫斯科人將麵包、香腸和鮮花遞給一名幫助阻止了蘇聯共產黨強硬...
1991年8月21日,莫斯科人將麵包、香腸和鮮花遞給一名幫助阻止了蘇聯共產黨強硬派政變的蘇聯坦克駕駛員。 圖/美聯社

▌回推到世紀之交的冷戰淵源

回到本書,延續自上文的論點,文安立將冷戰的起源向前推展了約半個世紀。一般而言,大眾所認知的冷戰大約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50年左右,終結於1991年。文安立的創見在於試圖將冷戰中兩大陣營的思想起源上溯自世紀之交的國際局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固然是因為一次刺殺行動,但若深入探究其原因,可以發覺列強因循資本主義邏輯而在海外殖民地產生的利益衝突,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性原因。

與此同時,19世紀的俄國相對而言是一個沒有在海外殖民地爭奪中佔據優勢的帝國,從而提供了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得以逐漸萌芽的溫床,最後在1917年10月革命後順利奪取政權。這種源自19世紀末到一戰期間,根本上思想的分歧導致二戰期間英、美與俄國之間終究只能是貌合神離的結盟。

在1941年左右,西歐國家承受著德軍巨大壓迫的背景下,他們最大的希望是俄國能夠分擔一些德軍步步進逼的壓力。邱吉爾甚至說過:「如果希特勒侵略的是地獄,我至少還能向眾議院說說魔鬼(俄國)的好話」。換句話說,在俄國與英美自從一戰期間走上不同發展道路以後,兩造在二戰期間的結盟完全只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而非擁有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願景。

這個根本性價值體系的分歧也解釋了為什麼二戰期間仍為盟友的美蘇,會在短短幾年內反目成為1950至90年代間彼此競爭的兩大強權。

二戰期間美蘇仍為盟友,但在短短幾年內反目成為1950至90年代間彼此競爭的兩大強...
二戰期間美蘇仍為盟友,但在短短幾年內反目成為1950至90年代間彼此競爭的兩大強權。圖為二戰期間同一陣線的美軍與蘇軍士兵,雙方一起在通用爆破炸彈上,分別用英文及俄文寫下「炸彈」字樣。 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20世紀下半葉美蘇兩強在第三世界的競逐

進到1950年代以後,冷戰格局已然清晰成形,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彼此對抗,其中一大主要戰場在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競逐。

中國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對美蘇態度的轉變是其中一個最為顯著的案例。在第九章〈中國的災禍〉中,文安立以宏觀的視角點出1950年代後半發生在波蘭和匈牙利國內的社會動盪,是促使毛澤東開始讓中國脫離蘇聯掌握的契機,最終演變成中、蘇兩國領導人公開撕破臉,並結束同盟關係。

章末,文安立準確的評價道:

「中國的毛主義時代最為重要的國際影響,是讓人從此打消共產主義均是團結一體的概念。」

在第十五章〈尼克森在北京〉中,文安立進一步闡述了1970年代中、美外交破冰背後各自的考量。當時中國認為蘇聯將會成為超越美國的世界第一強權,並對中國產生比美國更大的威脅;而同時的美國深陷越戰的泥淖中,急需一場外交勝利來穩定國內的情緒。

於是,尼克森總統成為了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雙方後續在1979年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想要更細膩的了解這段時間中美關係,同時身為中國研究專家的文安立也在其另一本著作《躁動的帝國》中有更為精彩的分析。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毛澤東在北京會面。 圖/美聯社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與毛澤東在北京會面。 圖/美聯社

▌文安立的終極學術關懷——冷戰在當代世界的遺緒

除了中國的例子以外,文安立也討論了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狀況,朝鮮半島、印度、越南、拉丁美洲等地區都在書中有專門的章節。這點出了文安立的終極學術關懷:冷戰到底在當前世界留下了什麼痕跡?

本書的英文版發行於2017年,當時的世界還不像近兩年戰火頻發。但若仔細探究,近兩年世界上發生戰火的地區:俄國與烏克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動作頻頻的南北韓邊界,其實這些矛盾都可以上溯自冷戰時期。

但本書讓人稍感遺憾之處在於,完全具備處理中文文獻能力的文安立,卻鮮少對同樣緊張的台海局勢多加著墨。或許這多少反映了在文安立在學術養成的過程中西方學界普遍對中國較為友好,而疏遠台灣的狀況。諷刺的是,即便是採取這種對中國較為友善的立場,郭崇倫的導讀中也提到本書依然無法順利在中國出版,讓人不勝唏噓。

本書自從出版後,在學界獲得高度評價,許多在大學開設冷戰歷史課程的教授均將這本書列為指定閱讀文獻之一。固然,台海關係在書中缺席讓人有些遺憾,但整體而言,文安立依然以宏觀的視野與熟練的敘事筆法寫出了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冷戰史。在譯者陳柏旭、林書媺流暢的翻譯和註解下,中文版讀來並不拗口。在當前全球戰火頻仍的背景下,閱讀此書相信會更有助於讀者思考冷戰對當代世界的意義。

1991年8月23日,俄羅斯莫斯科KGB總部前,KGB創始人捷爾任斯基的雕像從基...
1991年8月23日,俄羅斯莫斯科KGB總部前,KGB創始人捷爾任斯基的雕像從基座上被拆除。 圖/美聯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冷戰國師季辛吉:從冷酷的美國國務卿,變成熱情的中國代言人

抹紅年代:美國人與自己對立的文化戰爭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後殖民理論以及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平時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

作者文章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用音樂挑戰獨裁者:巴西傳奇吉貝托.吉爾,重塑國家文化認同的音樂家部長

2024/09/03
二戰期間一名蘇聯藝術家所繪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畫像、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畫像,這兩幅畫...

評文安立《冷戰》: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絕非片面「善惡」對立

2024/08/26
兒童的古典音樂教育是否該採取高強度密集訓練見仁見智。圖為2016年梅紐因青少年小...

音樂神童的填鴨教育?古典音樂教育與消費文化資本的反思

2024/02/23
音樂學家李哲洋一生編譯大量古典音樂著作,卻十分重視亞洲作曲特色的重要性,也為「西...

評《李哲洋談樂錄》:深入部落採集音樂,一名亞洲業餘音樂家的聽覺盛宴史

2024/02/06
在當前國際與政治社會脈絡下,台灣音樂人如何在各種音樂類型中納入具包容性的「台灣特...

音樂的民族主義與世界的音樂人?試論「台灣樂派」發展可能

2024/01/18

最新文章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女角人設的「滿足男性凝視」與「作為主體的立體深度」,兩者有時衝突互斥、有時又能並...

解脫吧!遊戲「政治正確」的概念史,女性主義如何對話?ft.喬瑟芬

2024/09/10
在玩家社群中獲得高人氣的那些性感女角,她們在遊戲中的呈現也往往結合了性感與人設的...

To Be 吧!《尼爾:自動人形》性感有錯嗎?凝視的界線與對話

2024/09/10
左為登野城ルリ子(Tonogi Ruriko)、右為山里節子(Yamasato ...

二戰尾聲,臺灣島上的沖繩人:兩個石垣島家族的「臺灣故事」

2024/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