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眼裡的「牛津劍橋入學模擬考」: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場上展現的中式內捲
延續上文,約翰洛克論文競賽提問的精闢與犀利程度以及其評選過程的嚴謹所塑造出的公信力,固然是讓全球學子趨之若鶩的一大基石。
另一方面,雖然約翰洛克學院跟牛津大學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其創辦人是牛津校友,在評選過程中也邀請了許多牛津大學的教授擔任評審,去年的頒獎典禮更是邀請到牛津PPE(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校友、前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作為頒獎嘉賓。種種的細節都暗示著若能在這項論文競賽得獎,將會是申請英國名校的一大助力,從而使許多家長和參賽學生趨之若鶩。
在去年陪同筆者指導的學生參與頒獎典禮的過程中(見註解),筆者對於約翰洛克論文競賽的參賽群體與競賽生態有了一些更進一步的觀察。
▌大舉參賽的中國學生與中國式「內捲」
就筆者在頒獎典禮的第一印象而言,現場的中國學生和家長大約佔了六至七成的比例。中國的這股「約翰洛克熱」大概始於2022年。由於2021年的最佳論文獎由中國學生掄元,這個成果在中國的社群媒體,特別是小紅書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中國家長都將這項競賽當成人文社科類的「牛津劍橋入學模擬考」。同時,能夠獲邀參加頒獎典禮的中國學生和家長,通常都呈現出以下幾個有趣的特質。
首先,這些學生幾乎都是來自中國金字塔最頂端的家庭,其中許多人就讀的學校並非由國家所設立的所謂「公立高中」,而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國際學校(類似於台灣的康橋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和各類雜支加總動輒100萬台幣起跳,其花費遠非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經濟能夠負擔。
甚至許多家長已經將孩子送往香港、新加坡,甚至英國、美國的寄宿學校,一年的花費往往需要300至500萬台幣。許多上一個世代,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時日進斗金的家庭,在中國經濟發展日漸衰退的背景下,選擇趕快「潤」出來,在中國與西方交流的大門尚未完全關閉之前,努力將小孩從小送到雙語國際學校,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能夠進入英美的名校,從而在西方世界安身立命。在這群家長的眼中,若能在約翰洛克論文競賽中入圍甚至得獎,彷彿成為了一張孩子能直通牛津、劍橋等名校的門票。
其次,這些家長通常對自己的孩子有著極高的期許,他們的目標不僅是要擠進牛津、劍橋的窄門,更是直指最熱門,也是入學門檻最高的科系,如PPE、法律、經濟系……等最競爭的科系。
筆者與在會場中與一位中國媽媽交談,其女兒目標是申請牛津大學的經濟系。當筆者指出牛津大學的經濟系下面還有細分經濟與管理(Economics and Management,與商學院Said Business School共同授課,類似台灣的企業管理)和經濟史(History and Economics,與歷史系共同授課)兩個不同組別,前者的錄取率是5%,而後者的錄取率是10%等相關資訊,進一步詢問是想要申請哪一個組別時,那位媽媽躊躇滿志的認為經濟與管理才是目標。同時表示她才剛舉家從上海搬遷到歐洲,女兒也從上海的國際學校轉學至歐洲的國際學校。
在這些可謂已經在子女教育身上傾注所有資源的家庭而言,將孩子送上名校不只是一種選擇,更傾向是一種沒有回頭路的單行道,使盡全力往最窄的那道門裡擠。
這種中國家長對子女巨大的期待和壓力造成了一種國際競賽中的「中國式內捲」現象,甚至是亂象。
花大錢給補習班請老師指導,只為讓孩子能脫穎而出,獲得一紙入圍證書的現象在會場中並非新鮮事,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也無可厚非。但違反學術底線的是,有部分參賽者的文章是請人代寫。
在頒獎典禮上,論文競賽的評審長在頒發最佳論文獎前,特別說明,在評選的過程中,原來有兩篇文章的內容讓評審們難以相信是出自高中生之手,因此評審決定特別面試兩位參賽者。但面試之後卻讓評審們認定其中一篇文章並非出自參賽者之手,而是請人代寫的結果,從而直接取消該名參賽者的資格。就筆者的聽聞,這種狀況固然是小眾,卻也並非唯一個案。
相較於許多西方國家的入圍者,在頒獎典禮中都盡情地沉浸在主辦單位所舉辦的舞會和活動中,即便自己並未獲得更高的榮譽,中國入圍者們更傾向在得知自己並未獲獎後,就草草結束活動,領到入圍證明後便快速離開會場。其中的反差同樣讓人不勝唏噓。
▌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對台灣的啟示
縱然約翰洛克論文競賽無法倖免於「中國式內捲」的影響,但這並不應作為貶低論文競賽價值與絕大多數入圍者努力的理由。其精彩的提問依然是對年輕學子重要的思想刺激。
一直以來,台灣習慣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解決問題」導向,面對問題時會直覺反應的想要找出一個「正確答案」。但在這個過程中,卻鮮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定義問題」,乃至更進一步「發掘問題」的能力。但往往這些被忽視的能力才是刺激思考,推動改變的根本。延續約翰洛克論文競賽的提問精神。
文章的最後,筆者假想若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在台灣的背景下舉辦、或是台灣有類似的思辨競賽,會出現什麼樣的題目呢?結合台灣如今在國際、政治、文化上都必須面對的主權/主體困境,嘗試設計了以下6道問題,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刺激讀者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否主張台灣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台灣是否應制定叛國罪?
何謂台灣文化?
儒家是一種宗教嗎?
「普世價值」的概念存在嗎?
如何評價蔣介石的歷史定位?
畢竟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固然重要,但在西方社會中,這類人終究只會被視為可替代的技術人才。唯有能夠發掘問題、辨明問題的人才會是難以替代的領導性人才。在「川普和馬斯克誰更有權力」這個問題的背後,約翰洛克論文競賽的提問更希望發掘的是能夠引領下一個世代的領袖。
而台灣的年輕學子,又會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