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用音樂挑戰獨裁者:巴西傳奇吉貝托.吉爾,重塑國家文化認同的音樂家部長

2024/09/03 王敏而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圖/兩廳院提供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Gilberto Gil)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獲獎無數,除了多座葛萊美獎傍身以外,吉爾曾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的肯定,也曾擔任巴西的文化部長,這些都象徵著他的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乍聽之下,吉爾的音樂風格輕鬆、歡愉,若不深入探究其中的音樂內涵,似乎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和平」這一類的嚴肅議題——當中的關聯,就要從巴西近代政治去理解。吉爾的生涯經歷了哪些巴西近代史上的關鍵時刻,其音樂風格從何而來,在表面歡快的旋律下,又蘊含著更加深層的政治意涵呢?

▌吉爾與巴西政治的交錯

吉爾出生於1942年巴伊亞州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父是醫生,其母則是當地的小學老師。吉爾的對於音樂和政治的感知力似乎是其與生俱來的天賦,吉爾曾經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從2歲多以來的夢想就是要成為音樂家或者總統。而吉爾的一生,似乎也真的遵循著他曾發下的豪語。

1964年,巴西總統若昂.古拉特(João Goulart,他是巴西歷史上少有的左派總統)被軍政府推翻,巴西隨後進入長達21年的軍事獨裁統治。軍政府依靠奉行反共主義而獲得美國的大力支持,但在內政上,巴西國內的言論以及藝術創作自由都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審查與限制。

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吉爾與同為音樂家的好友維羅索(Caetano Veloso)在1968年創作出了《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Tropicália: ou Panis et Circencis)這張奠定其一生音樂地位的代表性專輯。專輯名稱中「麵包與馬戲團」是拉丁文,其典故出自羅馬時代政府為了轉移人民對政治的不滿,而提供糧食和娛樂。

《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專輯封面。 圖/維基共享 
《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專輯封面。 圖/維基共享 

這個挑釁的專輯名稱,自然不見容於當局。吉爾於是在同年與維羅索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捕並入獄,期間沒有經過任何法庭審理。吉爾事後回憶:

「大概是當局無法了解我的音樂,因為它與當時巴西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都不相容,這對當權者來說是很危險的。」

短暫入獄後,或許是由於無法給吉爾定罪,軍政府願意釋放吉爾與維羅索,條件是他們必須離開巴西,於是兩人踏上了流亡英國的旅程。

這段流亡海外的經歷或許某種程度上對吉爾來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英國期間,吉爾有機會和Yes樂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不可思議弦樂團(Incredible String Band)等英國知名搖滾樂團共同演出。這些機會帶給吉爾不少新的刺激,從而也成為他後續音樂生涯的養分。

1972年,吉爾重新回到巴西,此時的他開始透過音樂關心環境議題。吉爾在70年代相當多產,除了葡萄牙文外,也錄製英文專輯,更加拓展了他的聽眾群體。隨著軍政府的統治於1985年結束,吉爾的地位在巴西受到更廣泛的認可,也開始正式跨足巴西政壇。

延續對環境議題的關心,吉爾選擇加入巴西綠黨,著重在巴西水資源的保護。為了表彰吉爾對環境議題的貢獻,2001年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決定提名吉爾作為親善大使。

即使走上政治道路,吉爾也沒有遺忘他音樂家的身分。數十年來不間斷的產出,讓吉爾獲得包括葛萊美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肯定。2003年,吉爾被時任總統魯拉(Lula da Silva)任命為文化部長。5年的任期間,吉爾為文化部爭取到更多的預算用以在國際上推廣巴西音樂,也用於國內教育的普及。2008年,吉爾辭去文化部長,重新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的領域中,直到今日。

在長達60年的音樂生涯中,吉爾發行過超過60張專輯。雖然專輯中的歌曲風格不盡然相同,但其中卻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內在邏輯:熱帶主義運動

1967年,吉爾與巴西歌手Nana Caymmi一起表演。 圖/維基共享 
1967年,吉爾與巴西歌手Nana Caymmi一起表演。 圖/維基共享 

▌熱帶主義運動

熱帶主義運動是對巴西各種文化形式,包括音樂、詩歌、戲劇…等等都有深遠影響的運動。其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自1920年代巴西詩人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探詢巴西文化根源與認同的嘗試。

安德拉德認為巴西是一個移民社會,從葡萄牙人殖民以來,大量的非洲人、歐洲人,乃至亞洲的日本人陸續在巴西定居,因此必須有一個理論來統合這些存在於巴西的不同文化,從而形塑出巴西的文化論述。安德拉德因此借用了巴西原住民圖皮人的概念「食人主義」(antropofagia)當作統合巴西文化的理論基礎。食人主義意指巴西的原生文化是具備吸納外來文化的韌性,並將這些食入的文化重新整合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吉爾1968年的代表作《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便繼承了這樣的精神,開啟了音樂上的熱帶主義運動。從熱帶主義的核心精神出發,吉爾的音樂揉合了巴西當地的音樂素材、爵士藍調的自由感、非洲音樂的節奏感、歐美的搖滾樂風格……等等不同的元素,從而創造出屬於吉爾自己的音樂風格,也重塑巴西音樂的文化認同。

對於高壓統治的軍政府而言,熱帶主義運動背後所象徵的文化政治意涵都是對當權者的一種挑釁。一種全新的音樂風格意味著這超越了當權者能理解的範圍,從而無法使統治者在大眾面前維持全知全能的形象;由下而上的重塑巴西的文化認同,更是赤裸裸的挑戰軍政府想要由上而下灌輸人民的意識形態。

簡而言之,這種出於自由的藝術創作將會帶來軍政府無法控制和預期的結果,從而成為高壓統治者最大的威脅,因此必須在其羽翼未豐之時就扼殺在搖籃中。然而這種壓制的方式或許一時得以見效,但在軍政府垮台後,熱帶主義運動的浪潮終究開花結果,1993年吉爾發行了《熱帶主義運動2》的專輯,以紀念熱帶主義運動25周年,象徵著自由的創作終究會戰勝一時的威權統治。

吉爾1968年的代表作《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開啟了音樂上的熱帶主義運動。從熱...
吉爾1968年的代表作《熱帶主義:麵包與馬戲團》開啟了音樂上的熱帶主義運動。從熱帶主義的核心精神出發,揉合了巴西當地的音樂素材、爵士藍調的自由感、非洲音樂的節奏感、歐美的搖滾樂風格……等等不同的元素。圖為吉爾在巴西聖保羅表演。 圖/路透社 

▌吉爾與熱帶主義運動對台灣的啟示

回顧吉爾的音樂生涯與其所處的政治脈絡,其實與同時期的台灣有許多可以相互映照、借鑑的地方。1960年代的台灣同樣處於白色恐怖的高壓統治之下,國民政府所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背後滿是政治的色彩,企圖將代表正統大中國的中華文化意識形態遍及整個島嶼。不同的是,當時的台灣似乎沒有一位相當於吉爾的藝術家透過創作來挑戰權威。

同時,台灣同樣是一個移民社會,直到目前,似乎也還沒有一個足夠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論述來統合當前生活於台灣各族群的文化。簡而言之,在面對「到底什麼是台灣文化?」這個大哉問時,或許絕大多數的讀者都和筆者一樣不一定能給出一個足以說服自己的答案。

吉貝托.吉爾的音樂生涯不僅展示了音樂如何在政治壓迫下成為一種反抗的力量,更提供了文化融合與自我認同的重要啟示。台灣與巴西同樣面臨著文化認同的挑戰,然而台灣在過去的高壓統治下,缺乏像吉爾這樣的藝術家來帶動文化上的反思與創新。今天的台灣在多元族群和文化背景交織的情境下,或許可以從吉爾的熱帶主義運動中汲取靈感,勇於吸納不同文化元素,並以此為基礎,重新形塑一個包容且具有韌性的台灣文化認同。

這種文化創造不僅能反映當代台灣社會的多樣性,更有助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確立台灣的獨特文化聲音。藉由這次吉爾退休前最後一次世界巡迴的訪台音樂會,希望聽眾在享受音樂之餘,也能夠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藝術和音樂的力量,讓台灣在文化上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性,並在國際上贏得更廣泛的認同與尊重。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擁抱》𝟭𝟬.𝟰 國家音樂廳 https://bit.ly/3XtLogr

回顧吉爾的音樂生涯與其所處的政治脈絡,其實與同時期的台灣有許多可以相互映照、借鑑...
回顧吉爾的音樂生涯與其所處的政治脈絡,其實與同時期的台灣有許多可以相互映照、借鑑的地方。 圖/美聯社 

ᨒ↟˚。 𝟮𝟬𝟮𝟰秋天藝術節.𝟭𝟬.𝟰—𝟭𝟮.𝟭 .ᐟ.ᐟ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之秋天藝術節,今年以「看不見的岸」為題,精選𝟭𝟬檔國內外強檔演出、𝟮𝟯場系列活動,藉由不同時空背景中關於遷徙、歷史、抗爭、敘事與個體的故事,與你相約於兩廳院重新劃定邊界,打造對話思辨場域 ▸▸​https://bit.ly/3AJZ8KS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天才杜普蕾:罕病早逝的英國女大提琴家,音樂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最溫暖的人道主義音樂?卡薩爾斯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時代演繹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後殖民理論以及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平時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

作者文章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用音樂挑戰獨裁者:巴西傳奇吉貝托.吉爾,重塑國家文化認同的音樂家部長

2024/09/03
二戰期間一名蘇聯藝術家所繪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畫像、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畫像,這兩幅畫...

評文安立《冷戰》: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絕非片面「善惡」對立

2024/08/26
兒童的古典音樂教育是否該採取高強度密集訓練見仁見智。圖為2016年梅紐因青少年小...

音樂神童的填鴨教育?古典音樂教育與消費文化資本的反思

2024/02/23
音樂學家李哲洋一生編譯大量古典音樂著作,卻十分重視亞洲作曲特色的重要性,也為「西...

評《李哲洋談樂錄》:深入部落採集音樂,一名亞洲業餘音樂家的聽覺盛宴史

2024/02/06
在當前國際與政治社會脈絡下,台灣音樂人如何在各種音樂類型中納入具包容性的「台灣特...

音樂的民族主義與世界的音樂人?試論「台灣樂派」發展可能

2024/01/18

最新文章

左為《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右為李察.奧弗里教授。
 圖/衛城...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上):窮盡一生的二戰史研究

2024/09/16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地相似,透露出危險正在迫近。左為1945年原爆之後的廣島...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下):歷史會不會重演?戰爭的人間啟示

2024/09/16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女角人設的「滿足男性凝視」與「作為主體的立體深度」,兩者有時衝突互斥、有時又能並...

解脫吧!遊戲「政治正確」的概念史,女性主義如何對話?ft.喬瑟芬

2024/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