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西伯利亞俳句》:蘇聯統治下的立陶宛哀歌

2025/04/29 轉角選書

右為《西伯利亞俳句》作者尤佳.維列;左為《西伯利亞俳句》中文版。《西伯利亞俳句》由立陶宛作家尤佳.維列以當年祖父母一家被蘇聯軍隊強制驅離家鄉,流放西伯利亞的真實經歷。尤佳.維列說,祖母在寫下這些過往在西伯利亞的日子時,往往只能以短語、單字來描述,因此尤佳.維列以「俳句」來命名這樣的記憶。
 圖/八旗文化、立陶宛文化研究所
右為《西伯利亞俳句》作者尤佳.維列;左為《西伯利亞俳句》中文版。《西伯利亞俳句》由立陶宛作家尤佳.維列以當年祖父母一家被蘇聯軍隊強制驅離家鄉,流放西伯利亞的真實經歷。尤佳.維列說,祖母在寫下這些過往在西伯利亞的日子時,往往只能以短語、單字來描述,因此尤佳.維列以「俳句」來命名這樣的記憶。 圖/八旗文化、立陶宛文化研究所

▌本文為《西伯利亞俳句》之導讀,原題〈過去的立陶宛發生了什麼事?——寫給台灣讀者的歷史導讀〉

文/奧里馬斯.許瓦德斯(Aurimas Švedas),立陶宛歷史研究所所長、維爾紐斯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著有《巨大體系的囚徒:蘇聯時期立陶宛史學(1944-1985年)》等書。

這本圖像小說所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年)與戰後時期,發生在中、東歐的故事。對台灣的孩子們而言,歐洲的這片區域大概宛如月球背面,遙遠且陌生。當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經歷了許多苦難。二戰造成的傷害已經夠大了,接著他們又陷入希特勒和史達林兩位獨裁者的深淵,遭遇更多的不幸。

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趁著歐洲因二戰陷入混亂,在1940年6月15日占領了立陶宛共和國。那天,從城鎮到鄉村,紅軍士兵和共產主義標誌顯眼的戰車長驅直入,立陶宛人看在眼裡,無不感到焦慮不安。

占領這個小而繁榮的國家之後,他們開始奪取立陶宛公民一手打造的企業、工廠、商店等,農民的土地被沒收,出版自由和政黨活動也都遭到禁止。

圖/取自八旗文化《西伯利亞俳句》頁8
圖/取自八旗文化《西伯利亞俳句》頁8

他們之前在蘇俄也進行過史達林式的鎮壓,占領立陶宛後,利用相似手段對具有公民意識且教育程度高的民眾展開逮捕、監禁,並流放至西伯利亞。這些人當中有大學教授、教師、醫生、企業家、農民、軍警、政治家和社會工作者,這些人被冠上「異議分子」、「蘇維埃國家公敵」等罪名,一連串的行動對立陶宛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他們為何要這麼做?當一個國家失去最有才華、最具創造力、最勤奮的人民,就會變得更好掌控。這項可怕的計畫從1941年執行到1953年,直到史達林過世為止,蘇聯使用浪漫的代號,宣稱驅逐是在執行特殊的「行動」,如「春天行動」、「秋天行動」,當時一共有131,340立陶宛人遭到流放。

補充一點,立陶宛並不是唯一有人民遭到流放的國家,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鄰近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西部、白俄羅斯西部以及摩爾多瓦等國家。

《西伯利亞俳句》一書所講述的,是在第一次大規模流放中受害人民的故事。當時大約有17,600人被送往蘇聯的偏遠地帶(包含科米阿爾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新西伯利亞州、哈薩克),其中約有5,100名是兒童,他們和老年人最先受到各種疾病和死亡的摧殘。

被流放者被迫在工地、集體農場和伐木區從事無比粗重的勞力工作,許多人在第一個冬天就因飢餓、酷寒而喪命。流放地的生活條件和立陶宛的差異之大,大約就像格陵蘭之於台灣那樣,而當地的俄羅斯人或其他西伯利亞民族,受史達林的宣傳影響,將流放者視為敵人,不與他們往來,也不得提供任何幫助。

1956年後,倖存的立陶宛人才終於獲准返回家鄉。然而,就算回到祖國,他們和子女還是長期受到蘇聯當局的差別待遇,他們無法回到從前的住處,就業困難重重,也被禁止進入大學就讀。

圖/取自八旗文化《西伯利亞俳句》頁226-227
圖/取自八旗文化《西伯利亞俳句》頁226-227

流放造成的集體性創傷,直到今日依然難以釋懷。自1989年起,立陶宛將每年的6月14日訂為「哀悼與希望日」。如今在立陶宛,舉凡紀念碑、被流放者的回憶錄及小說、學術研究、電影、漫畫,都成為銘記這段歷史的方式。

關於史達林和其追隨者建立的「古拉格」(GULAG,即「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的簡稱),西方社會一直無從了解,直到俄羅斯異議作家索忍尼辛於1974年揭露,才知道其規模、特徵和駭人聽聞的真相。然而,古拉格的策劃者和主導者從未被追究責任,進入21世紀後,由普丁掌權的俄羅斯反而歌頌史達林是「有效率的管理者」,宣稱他建立的古拉格為蘇聯貢獻良多。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西伯利亞俳句》的內容,令世界各地的讀者大感意外。至於為何這本書也值得台灣人一讀?我提出以下四點原因:

1.立陶宛人和台灣人都深知,被強大許多的國家壓迫是何滋味。

2.台灣人和立陶宛人一樣,至今仍活在鄰國的威脅之下,這個鄰國否定民主的價值,並隨時會打擊、監禁異議人士。

3.台灣和立陶宛的力量都源自於對自身歷史、文化與身分認同的重視。

4.立陶宛人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都是歷史經驗所形塑出來的,也會透過故事留存下來並世代相傳。

那些曾經活在世上、愛過、飽受過苦難的人們,需要歷史學者和藝術家的努力,才能將他們在20世紀(極端且殘酷的世紀)遭遇的一切轉述給世人知曉。這些故事將使我們更能理解自己和他人,並守護、珍惜自由的生活。我相信《西伯利亞俳句》將會搭建橋梁,使立陶宛與台灣人民更緊密相連。

圖/取自八旗文化《西伯利亞俳句》頁228-229
圖/取自八旗文化《西伯利亞俳句》頁228-229


《西伯利亞俳句》

作者:尤佳.維列(Jurga Vilé)

繪者:板垣莉那(Lina Itagaki)

譯者:海狗房東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30

內容簡介:來自立陶宛的歷史圖像小說,繪出波羅的海民族史上不可被掩埋的一頁。凜冽的西伯利亞集中營內,多個被驅逐的立陶宛家庭,用輕妙的詩句對抗沉重的苦難,以掙扎求存的勇氣與孩童天真想像,譜出二戰期間流放者的哀歌。出版於2017年的立陶宛自傳式歷史圖文書,其深刻的故事與強烈的圖像風格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西伯利亞俳句》由立陶宛作家尤佳.維列以當年祖父母一家被蘇聯軍隊強制驅離家鄉,流放西伯利亞的真實經歷,寫下這世界史上少被提及的篇章。她與立陶宛插畫家板垣莉那合作,以短小的章節混合豐富的手繪圖像,以兒童的視角講述這個立陶宛人民以勇氣、善良和超凡意志力共同面對苦難的故事。

推薦閱讀

立陶宛力挺台灣的理由?東歐民主小國的戰略思考

大老遠激怒中國的理由?立陶宛援台灣的「冰島時刻」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艾琳.歐肖內西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之妻,尤其對《動物農莊》的創作頗有貢獻,卻極...

《動物農莊》出版80周年:喬治.歐威爾最暢銷作品與妻子艾琳的「隱形貢獻」

2025/08/18
和平不再,歷史的假期可能即將結束?圖為2024年D DAY的80週年紀念,一名美...

《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戰略》:人類和平不再,「歷史的假期」即將結束?

2025/08/12
兩名以高山嚮導維生的艾馬拉婦女,行走在玻利維亞瓦伊納波托西山的冰川上。 圖/美聯...

土地是信仰:回到萬物連結之家,《她的名字叫安地斯・亞馬遜》

2025/08/01
左上:2015馬習會,左下依序:2013習近平接見郭台銘、連戰,2013習近平接...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觀察:台灣政治的「中國要素」,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

2025/07/22
前方左起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塔吉克總統拉赫蒙;後排中間為剛果...

貪婪、專制、無情的金權網絡:當代反抗者面對的《獨裁者聯盟》

2025/07/21
不少人認為川普不可預測,但是觀察其言行,其實有一貫性,尤其是他的第一任期與台灣的...

川普並非不可預測:台灣資深外交官李大維的台美交流建議

2025/07/17

最新文章

粉底液日前成為台灣政壇關鍵字,但討論化妝與粉底液到底算不算「厭女」?圖為首爾一名...

政壇如何「厭女」:粉底液、化妝與美的勞動,女性的公共參與雙面刃

2025/08/20
如何檢視與評論女性政治人物?性別之外,也需看見更多因素的交織結構。圖為2019年...

如何檢視女性政治人物?看見性別,更看見階級、族群、文化的多重結構

2025/08/20
艾琳.歐肖內西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之妻,尤其對《動物農莊》的創作頗有貢獻,卻極...

《動物農莊》出版80周年:喬治.歐威爾最暢銷作品與妻子艾琳的「隱形貢獻」

2025/08/18
Scherzer vs. Kershaw:年紀越來越長的兩名當代巨投,能繼續在投...

Scherzer vs. Kershaw:大聯盟至尊對決,球迷的青春回憶錄

2025/08/14
紐約知名設計師與藝術家達娜・棚町(Dana Tanamachi,中)將祖父母在二...

拘留營中綻放的GAMAN之光:二戰的日裔美國人將苦痛轉化為家族藝術傳承

2025/08/13
《邊境風暴》主角查帝拉(右)和表弟雷塔從巴勒斯坦難民營走向涉險犯難的未知路,此片...

二度流亡的巴勒斯坦難民:《邊境風暴》與75年未解的人道問題

2025/08/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