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羅馬帝國的霸權黃昏,現代西方的衰退啟示?

2025/04/10 轉角選書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ula Fest活動,模仿古羅馬帝國的節慶。
 圖/美聯社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ula Fest活動,模仿古羅馬帝國的節慶。 圖/美聯社

▌本文為《帝國為什麼會衰敗:條條死路通羅馬,關於西方政治社會的再思考》(八旗,2025)書摘

▌世界跟著金錢轉

與其說帝國的未來完全掌握在其境內發生的事件與決策上,不如說「我們的」帝國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為他們帶給周遭的世界變革,進一步導致他們自身霸權的終結。

西方世界能否靠自己再造顛峰?更甚之,西方該不該試圖再起?

西方世界19世紀到20世紀末間,登上全球霸主的寶座。這期間,西方從全球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占據全世界8成的生產總額。與此同時,以現今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發達成員國而言,西方世界原先與其他地方不相上下的平均收入,一舉成長到50倍之多。

西方以壓倒性的經濟優勢成為世界楷模,帶動政治、文化、語言和社會改造的浪潮。由歐洲內部演變出來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成為幾乎世界各地通用的主流政治型態,取代原先分布於全球的城邦(city states)、王國(kingdoms)、哈里發國(caliphates)、主教區(bishoprics)、酋長國(sheikhdoms)、酋邦(chiefdoms)、帝國(empires)和封建政權(feudal regimes)等多樣性政體。

英語成為全球貿易主要語言,法語則是全球外交主要語言(後來也被英語取代)。全世界的盈餘都存進西方國家的銀行,英鎊取代黃金成為國際貿易間的主要媒介,後來則被美元取代。西方大學成為全世界知識分子眼中的聖殿,到了20世紀末,整座星球的娛樂都掌握在好萊塢電影圈和歐洲足壇手上。

然後,突然間,歷史倒轉。

2008年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演變成大停滯(Great Stagnation),西方在全球市場占的產出份額從80%下降到60%,至今即便速度稍緩,仍止不住地持續下跌。實質工資下降,青年失業率攀高,不論公領域或是私領域都債台高築,公共服務也因而備受打擊。西方於1990年代以來對於自由民主政治論述的堅強自信,也化為自我懷疑與內部分歧。

與此同時,其他模式則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尤其是中國以國家機器主導的威權式中央計畫模式,過去40年間,中國經濟持續成長,期間國民平均所得每年成長8%,這意味著中國實質收入每10年就會翻倍。為何世界的權力天平大幅倒向對西方不利的一端?西方該試著扭轉乾坤,還是該將之視為自然演變,試著找出更好的方式去順應潮流呢?

2018年,反全球化運動Attac在匯豐銀行前面演出抗議行動劇,以紀念全球金融危機10周年。 圖/路透社
2018年,反全球化運動Attac在匯豐銀行前面演出抗議行動劇,以紀念全球金融危機10周年。 圖/路透社

▌文明衰亡 vs 霸權終結

如此戲劇性的大起大落,對這世界來說並非首例。西元前2世紀,羅馬興起,逐步統治了當時他們所知的整個世界,稱霸天下的羅馬帝國維持近500年,直到一世紀中葉驟然垮台。雖說羅馬帝國早在1500年前就走入歷史,但是本書認為羅馬的衰亡仍能為當今世界帶來重要的一課,藉由羅馬帝國以及隨之衍生出的世界史,我們可以再次反思當代西方的歷史發展及現狀。羅馬的宿命可以用來以古鑑今,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迄今為止,羅馬歷史總是僅用於以西方為中心,來對當下發生的事進行診斷。

比方說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於2015年時,針對巴黎巴塔克蘭劇場屠殺案(Bataclan massacre)高調發表評論,他在大西洋兩岸包含《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以及《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在內的主流報社上發表一段評論,指出歐洲「在購物商場以及體育場方面已然墮落」,同時引入「覬覦其財富卻不放棄自身祖傳信仰的外來者……這就如同羅馬帝國在5世紀初時一樣,歐洲容許(粗體為作者添加)了自身的防禦潰散。」在弗格森的結論中,這一點「就是文明衰亡的原因」。

他的靈感源自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的名作《羅馬帝國衰亡史》(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該書認為,當羅馬開始不再抵制外來者,而讓基督徒、野蠻時期的哥德人、汪達爾人,以及其他人種混雜而成的外來族群開始於境內占有一席之地時,羅馬帝國就踏上了由內而外崩解的末路。外來族群會像病毒一樣侵蝕宿主,使得原處黃金時代的帝國開始慢慢變得衰弱,到最後就會失去生存意志。

吉朋的基本觀點(其實就是羅馬自作自受)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對於包含弗格森在內的部分人來說,羅馬帶來的教訓十分明確。要對抗這樣的病毒,就得要控制邊界,築起高牆,將「異族」拒之在外,回歸祖傳的信仰,同時要奉行更強硬的民族主義,並重新評估國際貿易協議。

2015年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巴黎策劃一系列攻擊,從巴塔戈蘭劇院開始,至少220人死。加深歐洲國家對穆斯林移民的排斥。 圖/美聯社
2015年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巴黎策劃一系列攻擊,從巴塔戈蘭劇院開始,至少220人死。加深歐洲國家對穆斯林移民的排斥。 圖/美聯社

引狼入室這套說法似乎鏗鏘有力,但是吉朋寫下該書已經是陳年舊事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卷一於1776年出版,當年美國也才剛宣布獨立。後續兩個半世紀中,人們對於羅馬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也就為現今西方所處形勢以及未來幾十年的可能發展,帶來截然不同的觀點。

10多年前,本書的兩位作者在一次對談中清楚理解到,就現在西方所處的處境而言,修正過後的羅馬史有可能貢獻出一套另類、去殖民化的理解方式。彼得.希瑟是研究羅馬及後羅馬時期的歷史學家,特別關注全球性帝國邊陲地帶上的社會發展,即當人們的生活被納入帝國的成長軌道時,會如何轉變他們的社會。約翰.拉普利則是政治經濟學家,關注現代開發中國家如何經歷全球化的過程。經過一整個下午的長談,我們發現,我們研究的兩個帝國固然大不相同,卻能從中得出相似的結論。

我們都認為,與其說帝國的未來完全掌握在其境內發生的事件與決策上,不如說「我們的」帝國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為他們帶給周遭的世界變革,進一步導致他們自身霸權的終結。儘管在古羅馬與現代西方世界之間有著深切差異(而且有時候正是因為如此),這兩段歷史之間卻能為我們帶來相同的啟發。

帝國的生命週期始於經濟發展。帝國誕生是要為統治帝國的核心創造新的財富流,但與此同時,這也會為被征服的行省以及部分周邊領土創造出新財富(包含那些並沒有正式受到殖民,但是與發展中的核心地帶有著從屬經濟關係的地方和人民)。這樣的經濟轉變必然會觸發政治變遷。凡是財富得以集中或是流動,都會讓能夠從中獲利的參與者有機會奠立根基,藉此建立新的政治力量。帝國觸發的循環為周遭地區帶來大規模經濟發展,進一步觸發政治進程,最後就會回過頭來挑戰帝國的統治權。

川普高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恐慌,圖為其支持者4月7日仍在紐約證交所前面高調支持川普。 圖/美聯社
川普高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恐慌,圖為其支持者4月7日仍在紐約證交所前面高調支持川普。 圖/美聯社

▌從轉變到瓦解:羅馬帝國給現代西方的啟示

這套經濟與政治的邏輯運作十分強大,舊帝國中心將無可避免地面臨某種程度上的相對衰退。你不能單純只「讓美國再次偉大」(即便換作英國、歐洲也一樣),因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正是因為西方霸權的運作,重新安排了全球戰略力量中使其「偉大」的基石。這也意味著,最近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或是英國脫歐,這類嘗試直接逆轉相對衰弱的情勢的行為並不明智,反倒可能只會加速並加深這個過程。但是整體而言,這並不就代表著文明必然瓦解、大規模經濟衰退必將來臨,而社會、政治甚至文化上都必然將因此陷入混亂。

從羅馬歷史中也能看到,帝國會採用各種措施來回應這段調整的過程,從極具破壞性的措施到更有創造力的措施皆然。現代西方才剛踏上自己的調整過程,羅馬世界則是很久以前就完全走過這一段路,而在這點上,持續比對也能得到重要的觀點。就現代西方而言,這段進程仍處於初期的發展階段,若以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由轉變到瓦解的長期過程來看,兩相比對之下,就會彰顯出這段進程的關鍵性。

本書將分為兩部分充分探討這種比對帶來的可能性:第一部分將以羅馬歷史來了解現代西方的崛起。這部分會揭露過去幾個世紀中,現代西方的內部經濟與政治演進,與羅馬帝國驚人的相似處,並分析為什麼它對世界經濟驚人的主宰地位明顯減弱,並且必將持續下滑。然而,現代發展中的邊陲地區所帶來的挑戰仍處於早期階段,我們可以充分探討邊陲地區的發展以及其削弱羅馬帝國,並在帝國瓦解後創造新世界時所扮演的角色。

因此,第二部分採取略為不同的切入角度。正因為現代西方仍處於起步階段,這兩個帝國的故事無法完全並置。第二部分將深入檢視羅馬瓦解的過程,找出其中的關鍵要素,並以餘下的章節檢視這些關鍵要素各自在現代西方世界的重要性,透過古老的證據推敲當今局勢所將面對的長期發展,不論結果是好是壞。

你不可能讓西方再次偉大,一舉成為無可披靡的全球主宰,但在這段必然的調整中,我們可以將西方文明當中最精華的部分,寫入新興的全球秩序當中,也可能蠶食西方人民在重塑後的世界中維繫繁榮的最大希望。最終,我們可以再次從羅馬歷史看出,西方的未來掌握在其公民與領導者手上,一切取決於接下來數年的關鍵時期,這些人如何在政治與經濟上做出抉擇。

現代西方的內部經濟與政治演進,與羅馬帝國驚人相似,也預示了現代西方霸權對世界經濟的主宰地位為何必將持續下滑。圖為2025年4月8日,英國查爾斯國王與卡蜜拉王后造訪羅馬大競技場,英國皇家空軍的紅箭飛行表演隊帶來演出。 圖/美聯社
現代西方的內部經濟與政治演進,與羅馬帝國驚人相似,也預示了現代西方霸權對世界經濟的主宰地位為何必將持續下滑。圖為2025年4月8日,英國查爾斯國王與卡蜜拉王后造訪羅馬大競技場,英國皇家空軍的紅箭飛行表演隊帶來演出。 圖/美聯社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條條死路通羅馬,關於西方政治社會的再思考》

作者:彼得.希瑟, 約翰.拉普利

譯者:劉家安, 盧靜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01

內容簡介:關於羅馬帝國為何崩潰,過往常見的說法源於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認為羅馬帝國讓外來族群進入帝國後,自此就走上由內而外崩解的末路。  但本書兩位作者希瑟及拉普利認為,羅馬帝國的解體是因為在帝國的經濟與政治勢力向外緣地區擴張時,促成新的邊境聯盟、新的移民以及區域衝突,進而削弱了帝國中心的實力。現代西方也有如古代羅馬一般,正面臨帝國邊緣日益強大,帝國中心卻日漸衰弱的窘境,兩位作者認為,西方國家唯有誠實面對過往的霸權已是過往雲煙,西方不能也不該再試圖掌握世界秩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防止西方走向帝國末路。

推薦閱讀

糧價不穩,盛世不保:明帝國「價崩」前夕的萬曆年間

大英帝國的世界學生:《巴別塔學院》的牛津大學,與混跡殖民核心的少數族群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羅馬帝國的霸權黃昏,現代西方的衰退啟示?

2025/04/10
2017年11月3日,休士頓太空人隊在休士頓慶祝隊史上首次贏得世界大賽冠軍。
...

贏球治百病:作弊而來的首座世界冠軍,休士頓太空人隊如何走上自毀?

2025/04/02
儘管中國的GDP(特別是人均GDP)仍然比美國低得多,但自覺富有的中共仍不斷對外...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2025/04/01
示意圖,2017年3K黨在維吉尼亞州集會,與民眾對峙。  圖/美聯社

美國的反智傳統:從1950年代至今,保守民粹為何仇恨知識分子?

2025/03/24
美國紐約地鐵,一名在黑色星期五進行大採購的消費者。 圖/路透社 

瘋狂買買買:消費心理學刺激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

2025/03/07
源自挪威影集改編的法國版《Skam France》,探討校園年輕學子的情感關係、...

理解性侵害的社會根源:關注掠食者和懲罰之外,我們還需培養《性公民權》

2025/03/05

最新文章

本屆大阪萬博還沒正式開幕,就已經籠罩在烏雲之下。圖為2025大阪萬博的吉祥物「脈...

2025大阪萬博是翻身機會,還是加速衰退?夢洲「負面遺產」能否復刻榮景

2025/04/11
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是今日認識文藝復興藝術家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圖/維基共享

寫下文藝復興天才的名字:瓦薩里與《藝苑名人傳》

2025/04/11
比起美麗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或許才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遺產。...

從重生到巔峰:《藝苑名人傳》與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2025/04/11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羅馬帝國的霸權黃昏,現代西方的衰退啟示?

2025/04/10
示意圖,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劍橋大學出版社。
 圖/路透社 

中國學生眼裡的「牛津劍橋入學模擬考」:約翰洛克論文競賽場上展現的中式內捲

2025/04/09
波蘭兒童之家的一群女孩與輔導員米拉.卡茨(Mira Katz)一起上體操課。 圖...

孩子的傷痛誰記得?二戰集中營倖存兒童如何重拾自我

2025/04/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