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伊加利亞的女兒們》:女性主義與科幻小說的愛之逆襲

2021/09/25 許佳琦

圖為2016年阿根廷女性發起的遊行,抗議針對女性的謀殺與暴力行為。在小說《伊加利...
圖為2016年阿根廷女性發起的遊行,抗議針對女性的謀殺與暴力行為。在小說《伊加利亞的女兒們》中,描繪了一個「女強男弱」的社會,旨在透過諷刺手法,點出當男性遇上女性的每日困境時,該如何反抗。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每日女性依然必須與女性謀殺(femicide)、性暴力等性別困境對抗。 圖/法新社

主持/編輯佳琦、八號

文/編輯佳琦

「科幻文本裡的女性樣貌都是怎樣的...?」在《沙丘》、《駭客任務:復活》都即將陸續登上大銀幕之際,科幻作品已成為大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過往纏繞著「科幻文本」(Sci-Fi genre)的文學批評中,有一種說法認為,科幻文本往往被認為擁有強烈的陽剛性。

其中一派說法認為,過往預設科幻文本的讀者都是男性、作者也大都是男性,因此作品大多出自男性視角;也有一派說法指出,在不少經典作品中,我們依然會看到人格特質略顯扁平的女主角,如雷利·史考特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中柔弱無助的瑞秋、或威廉·吉布森《神經幻術士》(Neuromancer,1984)中的性感女殺手莫莉。正如美國小說家娥蘇拉‧勒瑰恩在〈美國科幻及其他〉(1975)所言:

女性主義運動讓我們認知到,科幻小說不是完全無視女人,要不然就是把她們描寫成遭受怪物強暴的尖叫洋娃娃——再不然就是被去性化的老處女科學家——或者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忠誠的妻子或英雄的情婦。

▌請點閱下方收聽

重磅廣播"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cccccc; text-decoration: none;">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 重磅一頁書 EP.20 《伊加利亞的女兒們》:女性主義與科幻小說的愛之逆襲

然而,從70年代的批評,到了2021年的現在,隨著多部知名IP改編、以及側重女性視角的作品躍入主流,我們逐漸看到科幻文本中有越發不同的女性角色與性別觀點。例如瑪格莉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1985),就從女性視角出發,檢視掌控女性生育的「基列共和國」,並諷刺地與近年各國推動心跳法案的時事遙相呼應。帶有女性視角的科幻文本與改編作品,也漸漸成為具市場潛力的文化消費品。

這次的重磅一頁書,要談的是70年代一部重要的女性主義科幻文本、也是反烏托邦小說《伊加利亞的女兒們》(EGALIA’S DAUGHTERS: A Satire of the Sexes)。《伊加利亞》描繪了一個「女強男弱」的國度,透過諷刺手法,投射出的性別反轉的種種男人困境與抗爭。本集除了故事內容之外,也會討論書中多次影射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以及當今的科幻小說樣貌,在女性主義科幻小說出現後,又多補充了哪些長年被忽略的角度與觀點?

圖左為《伊加利亞》英文版書封、圖右為Hysteria,梨花女大一群研究生創立的女...
圖左為《伊加利亞》英文版書封、圖右為Hysteria,梨花女大一群研究生創立的女性團體替《伊加利亞》所做的韓文「改編普及版」。 圖/《伊加利亞的女兒們》書封

▌「伊加利亞的女兒們」:未來有個女人國?

「我們應該先讀一本叫『打倒父權體制』的書,這是很多年前由一個筆名P的人所寫的書。」

「什麼叫打倒父權體制?」

「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些地區的社會裡,男人是比女人擁有更多特權的。所以他們要打倒父權體制。」

「但他們怎麼證明這樣的社會體制真的存在過?」

《伊加利亞》一書出版於1977年,當時正值西方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高峰,作者是挪威小說家格德·布蘭騰伯格(Gerd Brantenberg),她描繪出了一個與現實完全相反的女強男弱虛構國度「伊加森」(Egalsund)。

在這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國度裡,長年以來都是女強男弱:女性擁有政治、經濟、社會優勢、並透過層層壓迫,讓男性成為次等公民——例如為了避免激起女人的性欲,男人都必須穿著「陰莖罩」(Penis Holder,影射女性的胸罩)、只能從事美髮、教書等被視為「較陰柔」的行業、也被期待婚後就要待在家養兒育女。以至於男主角Petronius在這樣的社會中感到困惑,進而被啟蒙成為一個「男性主義者」,追求更平等的社會。

故事結構分成上下兩部,第一部描寫Petronius的童年與青春期。從小夢想要當水手的他,在很多無形的地方都受到歧視、媽媽希望他不要出門工作當個安分守己的乖男孩,以後結婚好好照顧小孩;爸爸則希望他好好打扮自己、吃胖一點「才有女生喜歡」。進入青春期後,在一場舞會上,他遇到了喜歡的女生Gro。Gro的個性桀敖不馴,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水手。兩人相愛後,她也不斷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情、甚至也會鼓勵他追求夢想,看起來Petronius即將要與Gro結婚,從此過著「有保障的婚姻生活」(在書中稱為得到"fatherhood protection")。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Petronius遭到三名女性的性侵。但當他回家,卻遭到母親的責罵,認為是他不夠保護好自己才會遇到「壞人」。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Petronius的想法,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個男性,為何總是成為社會中的弱勢、遭受傷害還會被譴責,進而開始與男同學、男老師成立讀書會,思索社會中的種種不公,最後也參與社會運動——聚集在國會前燒陰莖罩、甚至以男性權益為核心政策參與選舉等等。

韓國的舞台劇女導演金秀貞(音譯Kim Sujung)曾在2019年將《伊加利亞的...
韓國的舞台劇女導演金秀貞(音譯Kim Sujung)曾在2019年將《伊加利亞的女兒們》改編成舞台劇。圖片為當時劇照,主角與男同學們正在閱讀報紙。 圖/取自韓國斗山藝術中心(Doosan Art Center)

「你知道嗎,我覺得我長大以後應該會成為一個男權主義者(masculist)。」

「這對你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

「會有的,我以後要成為語言學家,我要系統性的檢視這些字詞,並且指出女性是這樣透過控制語言來控制這個社會。」

然而這些事情也成了他與Gro之間的種種衝突引爆點,她認為他不應該這麼執著於「追求男女平等」。與此同時,他的母親也非常困惑,為何兒子要這麼堅持爭取這些「他已經擁有的事物」。難道社會對男性還不夠好嗎?在故事的最後,一切男權抗爭都似乎未有成果的情況下,Petronius萬念俱灰地回到家裡。但他開始著手寫出一部科幻小說:《民主之子們》(Sons’ of Democracy)。這個科幻故事描繪的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社會,男性永遠是強勢的那一方,他們長期欺負、壓迫、馴化並要求女人為他們付出一切.......」。

讀者其實不難看出,這部「科幻小說」,實則影射的正是我們的真實世界。這部「科幻小說」出版後旋即在伊加森引起軒然大波,評價兩極。許多女人認為這是一部「警世之作」,從而意識到男性權益的重要性;但也有女人認為這只不過是本搞笑之作,「因為男人天生就是比較笨,怎麼可能掌握大權?」但男性則紛紛表示,這篇小說透過女主角之口,寫出了他們的真實心聲。

在故事的最後,主角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描繪出一個男強女弱的幻想世界:「在很久很...
在故事的最後,主角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描繪出一個男強女弱的幻想世界:「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社會,男性永遠是強勢的那一方,他們長期欺負、壓迫、馴化並要求女人為他們付出一切.......」。 圖/取自韓國斗山藝術中心(Doosan Art Center)

故事就在Petronius的雙親讀完這本書後結束。一直只能當家庭主夫的爸爸告訴他,他決定無論媽媽怎麼反對,他都要去工程學的補習學校念書,重新追求自己的夢想。而Petronius的媽媽則說這本書雖然寫的好,但影射的是個根本不存在的國家,男孩子果然還是要進入婚姻成為好丈夫云云。故事的最後一幕,是Petronius就這樣腦子放空,聽著母親不斷碎念、女性說教,但他心裡已經知道,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存在於科幻小說中,應該是什麼樣子。

《伊加利亞》這本與現實完全相反的諷刺小說,也成為後世重要的女性主義象徵。韓國女性主義社群「Megalia」的命名由來,就是取自本書書名「Egalia」、加上韓國仇女論壇子板「MERS Gallery」所形成的混合詞。

此外,這本書也有一個特點,在於語言的使用。作者在行文中徹底顛覆了一般人對於「文字與性別」的認知,例如「man/woman」的造字,在英文字詞中不難看出,是先有「man」才有「woman」。然而在本書中,女人一律被叫做「wim」,男人叫做「menwim」,單數則變成了「wom/manwom」。

另外其他字也都會改成女性本位,像是上帝叫做「Lady Lord」、小姐是ms,先生是msass,female與male,則被改成fele與mafele。所以一開始閱讀的過程會出現有很多查字典也查不到的困惑,但作者的用意就是要逼迫讀者重新思考這種造字常規,反映出了怎樣的男性本位。

圖為主角與男同學、老師組成的讀書會團體。 圖/取自<a href=
圖為主角與男同學、老師組成的讀書會團體。 圖/取自韓國斗山藝術中心(Doosan Art Center)

近年還有另一個性別反轉的神話改寫例子,是一名雕塑家加巴蒂(Luciano Gar...
近年還有另一個性別反轉的神話改寫例子,是一名雕塑家加巴蒂(Luciano Garbati)在2018年紐約公開的雕塑作品〈美杜莎與柏修斯之頭〉。改寫了希臘神話,將原先的故事英雄柏修斯砍下蛇髮女妖美杜莎的冒險,翻轉為美杜莎高舉著柏修斯的首級。在神話故事中,海神波賽頓覬覦人類少女美杜莎的美色,在雅典神殿中強暴美杜莎;然而身為受害者的美杜莎竟還遭雅典娜處罰,認為她汙染了神殿,將她變為蛇髮女妖,最終被柏修斯砍下頭顱。 圖/路透社

▌墮胎權、身體權、工作權:第二波女性主義關鍵字

在《伊加利亞》中,如果是對女性主義發展有所了解的讀者,可以從許多細節中看到,大部分段落其實都是在影射歐美的第二波女性主義。包括男性的覺醒、燒陰莖罩、成立讀書會、跟馬克思主義的互相辯論、甚至還有一些暗示性的男同志橋段等等。《伊加利亞》在70年代出版,作者布蘭騰伯格本身也是受當時第二波思潮影響很深的人。

所謂的「第二波女性主義」,大約定位於1960-70年代之間發生的女性主義抗爭。當時的女人們主要在爭取身體自主權與工作權,受到當時新左派(new left)浪潮影響,當時的女性主義爭議核心,包括墮胎權、穿著權益、身體自主、工作權等等。

相較於發生在1850年到1945年之間的第一波女性主義,當時的第一波運動中,女性主要在爭取政治與社會參與,包括財產權、投票權這些「基本公民權」。但到了第二波女性主義,受60年代民主運動、黑人運動、還有社會主義的影響,女性們要處理的問題更複雜,不再只是第一波女性主義針對「公民」的財產與投票,更多是來自於把女性主義給理論化:

什麼是女性?誰是女性?到底為什麼女性會受到比男性更多的壓迫?怎麼去改變這種壓迫?

圖為1913年美國女權運動者Inez Milholland Boissevain...
圖為1913年美國女權運動者Inez Milholland Boissevain,身穿白袍騎著白馬,在華盛頓一場遊行中示威爭取女性投票權。 圖/美聯社

圖為第一波女性主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張照片。是1935年法國女性主義者路易絲·魏斯...
圖為第一波女性主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張照片。是1935年法國女性主義者路易絲·魏斯(Louise Weiss,圖中央戴帽子者)和其他女性在巴黎街頭抗爭,她們手持的海報寫著「法國女人要投票」("THE FRENCHWOMAN MUST VOTE".) 圖/維基共享

受到60年代民運影響,女性主義也開始有不同派別的分裂討論,主要有兩大路徑,第一個是延續受到馬克思社會主義影響的激進派、第二個則主要是以中產階級女性為考量的自由派女性主義。

在此時期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女性主義作家傅瑞丹(Betty Friedan)在1963年寫的《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作者主張女性無酬的家務工作,是導致男女經濟不平等的源頭。生為女人往往要負擔生養孩子的責任、大量的家務勞動,這些「被忽略的勞動」導致女性沒辦法跟男人一樣出去接受教育、工作賺錢,間接造成男女階級不平等差異。

另外,第二波女性主義留下另一個重要遺產,就是「女性分離主義」、或被稱為「女同志分離主義」(lesbian separatism)運動。當時的女性主義運動者也不斷思考怎樣能夠擺脫男性壓迫,她們做出的嘗試是成立女性專屬的社會與公社,自給自足,自己蓋房子、種植作物、建立互助社群。另外,也有人主張「女人跟女人交往,是一種可以擺脫男性壓迫的方式」。在《伊加利亞》書中也會看見Petronius與男同學們互助的男性情誼,以及後來可能發展出的同志關係。

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中最知名的抗爭現場之一,是發生在大西洋城1968年9月7日的「...
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中最知名的抗爭現場之一,是發生在大西洋城1968年9月7日的「美利堅小姐選美遊行」(Miss America pageant protest)。約有 200 名女性主義者和民權運動者參加。在當日的活動中,包括將象徵女性的各種產品丟到「自由垃圾桶」裡,包括胸罩、髮膠、化妝品、緊身胸衣、假睫毛等等。當日女性主義者們燒胸罩的橋段也成了後來最具象徵性的符號之一。 圖/美聯社

70年代還發生了一個重要性別事件,即為1973年美國著名的羅訴韋德案。左為當時化...
70年代還發生了一個重要性別事件,即為1973年美國著名的羅訴韋德案。左為當時化名成珍妮·羅的諾瑪·麥考維(Norma McCorvey)、右是她的律師阿爾里德(Gloria Allred),勝訴後兩人從華盛頓最高法院走出。1969年,麥考維因意外懷孕想墮胎,但她所處的德州僅允許遭性侵的婦女進行手術,她只好謊稱遭強暴懷孕,事後因證據不足而被否決。後來她起訴當地司法官亨利·韋德,指控德州禁墮胎的法律侵犯其隱私權。1973年,聯邦最高法院以7比2認定德州限制婦女墮胎權的規定違反憲法第十四修正案。 圖/美聯社

▌從勒瑰恩到愛特伍:女性主義科幻小說

從廣義來說,除《伊加利亞》外,其他重要的女性主義科幻小說,還包括前述提到的瑪格莉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安傑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The Passion of New Eve,1977年)、以及娥蘇拉‧勒瑰恩的《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1969)。在這些小說中,也描繪科幻情境下女性困境如何被再現的問題。《新夏娃》講述「男人被變性成女人,來體驗女性的痛苦」、而《黑暗的左手》則是描述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性別差異的外星國度。

此外也不難發現,女性主義科幻小說,出版高峰期也約莫在60-70年代間。在當時,第二波女性主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口號:

「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許多倡議者主張個人經驗就是一種革命,以前女性被視為家庭主婦和母親等角色,這些經驗亦被認為私領域的問題,但到了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這些困境終於不再被視為只是個人問題。身為妻子、身為母親等生活經驗,也都變成女性主義批判與再書寫的題材,所以在這系列的女性主義科幻小說當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去描繪女性背負的「生殖宿命」如何被顛覆、或者被拿出來誇大描繪變成要諷刺的對象。

而回看《伊加利亞的女兒》作為反烏托邦背景的科幻小說,事實上它沒有真正提供不平等問題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假設母權制會比我們生活所處的父權制更好。其所扮演的,正好也是我們做為讀者,從科幻小說所感受到身處「當下」社會中的意義:

科幻文本的重要性在於不去評斷當今的社會,而只是為社會樹立了一面鏡子,讓人們想知道我們的世界是怎麼構成的、為什麼人們會接受既有的不平等就是這樣、進一步啟發去思考改變的可能。

右為故事中給男人使用的陰莖套。 圖/《伊加利亞的女兒們》書封
右為故事中給男人使用的陰莖套。 圖/《伊加利亞的女兒們》書封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3cm手勢的獵巫(下):仇男南韓仇女「鏡像攻擊」有效嗎?

3cm手勢的獵巫(上):一張超商海報引爆的「南韓男女仇恨戰」?

美國「子宮法律戰」:瀕死的墮胎權與《羅訴韋德案》?

重磅一頁書/《神力女超人秘史》:女性主義的救主降臨或男性凝視的刻版陷阱?

許佳琦

轉角國際的前編輯之一。喜歡搖滾樂。

作者文章

近期有許多媒體報導分享法律專家的分析,呼籲女性應盡快刪除自己的「月經紀錄app」...

月經紀錄app成為「墮胎罪證」?羅訴韋德案推翻後的女性恐懼

2022/07/13
身為美韓混血的桑納,在炒碼麵、大醬湯、刀削麵、醃醬蟹等一道又一道韓國料理之間,譜...

味覺連結的血緣認同:《沒有媽媽的超市》美國韓裔與飲食文化記憶

2022/06/15
圖/路透社

美國反墮胎逆襲(下):胚胎幾周會痛?破解引產醫療迷思

2022/05/30
今年五月,美國最高法院洩密案發生後,立刻引發國內再次對於「保障生命權」與「保障選...

美國反墮胎逆襲(上):從墮胎入罪到生命權之爭的百年歷史

2022/05/27
「親愛的凱蒂,我已經搬進密室了,我來說說新環境的模樣吧。妳一定會很吃驚...」圖...

大屠殺的背叛者?出賣安妮法蘭克的「那個猶太人」真假之爭

2022/01/27
圖/莎莉魯尼、書封、《正常人》劇照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莎利魯尼與千禧世代的厭世情書

2021/12/11

最新文章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女角人設的「滿足男性凝視」與「作為主體的立體深度」,兩者有時衝突互斥、有時又能並...

解脫吧!遊戲「政治正確」的概念史,女性主義如何對話?ft.喬瑟芬

2024/09/10
在玩家社群中獲得高人氣的那些性感女角,她們在遊戲中的呈現也往往結合了性感與人設的...

To Be 吧!《尼爾:自動人形》性感有錯嗎?凝視的界線與對話

2024/09/10
左為登野城ルリ子(Tonogi Ruriko)、右為山里節子(Yamasato ...

二戰尾聲,臺灣島上的沖繩人:兩個石垣島家族的「臺灣故事」

2024/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