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封城的日常與不正常:馬來西亞「印度煎餅」式防疫
近一個月,馬來西亞疫情直線升溫,截至5月31日確診案例已達57萬,其中活躍案例約莫7.9萬,死亡案例2,729例,是目前東南亞國家中僅次於印尼、菲律賓,第三高確診案例的國家。而在五月下旬期間,馬來西亞的單日新增案例一度創下9,020例新高,而死亡人數也是單日最高98例。
眼看單日確診案例居高不下,首相慕尤丁於5月28日晚間,無預警宣布全國將於6月1日全面封鎖(Full Movement Control Order,下簡稱FMCO),第一階段為期兩週。此前,首相曾宣布5月12日至6月7日實行第三次行動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下簡稱MCO3.0),然而疫情並未趨緩,因而在限期屆滿前就宣布升級為FMCO。MCO3.0及FMCO的實施,起源於4月中旬全國確診案例從平均每日1千例上升至2、3千例,且社區感染群、不明感染源也持續攀升。也由於感染力更強的英國、南非、印度變異病毒的傳入,導致此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日日刷新紀錄。
前陣子,我因故從台灣返回馬來西亞一趟,卻碰上疫情爆發至今最艱難的防疫作戰期。本文將以我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返國期間的觀察出發,敘述馬來西亞MCO3.0的日常與非日常,並試圖爬梳新一波疫情爆發的脈絡與防疫政策。
▌封城的日常與非日常
馬來西亞於去年3月實行全國行動管制令(下稱MCO1.0)後就已封鎖邊境,因此我在今年4月中旬在台灣上機前需聯繫駐台馬來西亞辦事處(即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簽妥切結書並取得出境許可函,才能出境及登機。(註:這項規定後於5月1日修正,馬來西亞公民無需在出發國取得許可,即可直接出境。)
順利登機後,機上只有不到十名乘客,每名乘客的座位至少間隔兩三排,全程必須配戴口罩,且不可自行更換座位;機組人員也做足防疫措施,如穿隔離衣、配戴口罩、護目鏡以及手套。飛機上仍有供餐,但已減少或暫停提供報紙、雜誌、枕頭、毛毯等服務。
返馬下機後,吉隆坡機場則宛如大地遊戲關卡。首先,入境者需出示核酸檢測(PCR)陰性報告,再依照入境規定決定要隔離七天(有做檢測)或是十天(沒做檢測)。我是後者,於是被安排到下一關做快篩,完成快篩後辦理入境,入境後再被安排到隔離飯店(註:政府在4月24日修正此項規定,宣布隔離期從10天延長至14天)。
上述在台灣稱作「居家檢疫」的程序,在馬來西亞的語境下稱為「隔離」。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入境後禁止在家中檢疫,而是強制住在隔離飯店;台灣的居家檢疫則是可自行選擇住在防疫旅館,或在家中檢疫14天(限定一人一戶),並且有症狀出現時才需再次採檢。
在馬來西亞,飯店每日提供隔離者三餐,隔離者每日須回報健康狀況,隔離期間也禁止親友送日用品及食物,而每日產生的垃圾則需放進標示「危險物品」的垃圾袋中,裝好後放在房門外讓服務人員收走。此外,每家隔離飯店都有衛生部官員與醫生駐守,為身體不適或出現症狀的隔離者看診,或是再次進行採檢。下機後的十天,我在一人一戶的隔離飯店中度過,並在第七天做第二次核酸檢測,第九天取得陰性報告,第十天一早解除隔離。
完成隔離後走出飯店,才發現疫情時代下,馬來西亞人的日常是:到哪都必須「打卡」。馬來西亞衛生部開發了「My Sejahtera」APP,只要民眾抵達某個地點就必須打開APP掃QR Code及測量體溫,方便日後追蹤確診者、隔離者或一般民眾的狀態與足跡。APP上也會每日更新確診數據、疫苗施打狀況、個人的健康狀態(風險高低、有無症狀)等疫情相關資訊。隔離者如我,在隔離期間會被標示為「高風險」,直到隔離完成後數日,才被標示為「低風險」。
每一家店、每一個入口,甚至是計程車內,都需要打卡,一些店家甚至有權決定被標示為「高風險」的民眾能否入內消費(雖然很少發生)。民眾也可透過APP查看方圓一公里內有多少人確診,以及所在位置是紅、橙、黃或綠區。雖然「My Sejahtera」曾引發個人隱私與國家監測疑慮的零星討論,但在防疫的大前提下,絕大部分的人只能選擇「大局為重」。此款APP已是每個馬來西亞人的必備,就連我一下機就馬上被要求安裝並且打卡才能入境,而除了打卡,民眾的疫苗預約、施打通知等都需要透過APP接收資訊。
▌「印度煎餅」式的防疫政策
馬來西亞人的日常生活看似遵循著一套防疫SOP,但究竟為何疫情會在短短一個月多,每日新增案例從平均1千例暴增至9千例?或許有人質疑,只看每日新增確診數不夠全面,尤其每日檢測量從4月中旬的6、7萬,已提升到現在的每日9、10萬。然而若將數據攤開來看,無論是死亡案例、新增案例、或是陽性率皆是上升的狀態。
實際上,馬來西亞疫情曾在2020年中旬有所趨緩,甚至每日新增確診者降到個位數,直到9月因沙巴州選舉、舉行各大集會,加上政府防疫政策慢半拍等因素,使得疫情再度爆發,持續至今;2021年1月實行MCO2.0後,疫情雖稍微平緩,但仍是每日破千;一直到齋戒月開始的4月中旬至今,加上變異病毒的輸入,疫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這期間,馬來西亞的防疫政策又是如何因應?馬來西亞曾分別於去年3月18日首次實行全國行動管制令(MCO1.0),並於今年1月在部分州屬實行第二次(MCO2.0)。也在今年1月,首相慕尤丁在獲得最高元首同意後,即大動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至8月1日,國會因而陷入停擺狀態。此舉當時引發極大爭議,質疑慕尤丁是為了暫時凍結全國選舉,而非為了防疫。
隨著疫情升溫,今年5月初,政府先是宣布雪蘭莪州進入行動管制;隔日則宣布吉隆坡、新山等地進入行動管制,並承諾不會全面封城;然而5月10日,首相宣布全馬進入第三次行動管制令(MCO3.0),並於5月12日開始生效。與去年MCO1.0相比,MCO3.0顯然鬆綁許多,更考量到MCO1.0時每日虧損達24億令吉(約新台幣160億)的經濟衝擊,MCO3.0是允許所有經濟活動的,只禁止社交聚會、運動,以及全面停課。
然而疫情始終壓不下來,民眾開始抨擊政府為何不「硬起來」全面封鎖,政府被迫陷入防疫與經濟的兩難。首相慕尤丁曾表示,若回到MCO1.0的全面封城,政府需再投入5千億令吉(約新台幣3.4兆)拯救停擺的經濟,而在此之前,國家已耗資3,400億令吉(約新台幣2.3兆)協助振興經濟及紓困。直到5月28日,眼看單日確診數每日創新高,首相才不得已宣布全國6月1日起全面封鎖(FMCO),除特定行業外,禁止所有經濟活動。
其實在還沒進入MCO3.0前,民眾幾乎是正常生活,可外出、可內用、可聚會,只是跨州移動時得申請許可;MCO3.0實施後,則是禁止跨州與跨縣,若有特殊理由則需申請許可,人們可外出但一台車僅限三人,餐廳則是不得內用,只能提供外帶或外送。由於MCO3.0並不是全面封城,街上仍看得見車潮,甚至各大交通要道皆設有路障,以取締違法跨縣跨州的民眾,導致一些邊境收費站處於癱瘓狀態。此次FMCO的實施則回到MCO1.0的狀態,比如外出不能超過十公里,一台車僅限兩人等。MCO3.0時,雇主則必須讓員工居家辦公,然而要到政策實施快半個月,疫情仍不見緩和,才明文規定公部門需80%人員居家辦公、民營企業則規定在40%。升級為FMCO後,則是關閉所有工廠及購物商場,只允許特定行業如能源、運輸、飲食、醫療、金融、通訊業正常營運。
因防疫政策朝令夕改,不僅是人民一頭霧水,連執法者或前線人員都無法即時掌握最新SOP,導致大家只接收到禁令,卻沒同時接收到可供參考的配套措施。以最新的FMCO為例,5月28日宣布禁令,原定5月30日下午2時公布最新SOP,隨後又延遲到下午5時。由於禁令與SOP的宣布存在數小時、甚至數日的時差,使得網路上的假新聞、假訊息瘋傳,加深了民眾的焦慮與無所適從。假訊息往往比真正的訊息傳得更快更遠,民眾若無法即時分辨真偽,便會進一步阻礙防疫工作。
民眾戲稱政府防疫政策像「Roti Canai」(印度煎餅)一樣翻來覆去,然而我仍能理解為何這些禁令會有滾動式修正:疫情來得猛烈令決策者措手不及,既不想重蹈去年經濟衝擊的覆轍,更不想打壞自己的政治籌碼,他們已沒有十足把握只靠「全面封鎖」就能平息疫情,然而今日的疫情已嚴峻到不得不實行全面封鎖。
▌瀕臨崩潰的醫療能量
與世界各國一樣,疫情衝擊馬來西亞的醫療能量已不是一兩天的事。尤其疫情升溫的4月適逢馬來西亞重大節日齋戒月及開齋節,且醫護人員大多為穆斯林,他們在齋戒期間不得飲食的情況下,艱辛地支撐著瀕臨崩潰的醫療能量。
近日,國家電視台拍攝了馬來西亞抗疫醫療前線的紀錄片,向民眾揭露目前馬來西亞的醫療狀況,宣導民眾配合政府謹慎防疫。拍攝當時每日確診者仍在3千例以上,雪隆區的加護病房使用率已達70%-80%,戰鬥一年多的醫療前線已然瀕臨崩潰。然而紀錄片播放時,馬來西亞疫情已到了每日新增6、7千例,死亡人數連續數日破5、60例,一些醫院的加護病房已經超載的狀況。
片中一幕不忍直視:醫護人員為臨死的染疫者撥打視訊電話給家人,讓家人見最後一面,數小時後,這名染疫者只能孤獨地死去、孤獨地下葬。鏡頭外,在死亡人數快破百的現下,醫院停屍間也已滿載,政府甚至逼不得已將貨櫃箱改裝成臨時停屍間。殯葬業者也因染疫死亡人數上升而更為緊繃,從當日火化到排到隔日,再到要隔兩天才能火化的現況,雖勉強能維持住能量,但身心的疲乏已越加不勝負荷。這些前線人員不只要親眼目睹死亡,還要目睹不能見亡者最後一面、只能在遠處哭倒的家屬。
日益防疫疲乏的民眾、瀕臨崩潰的前線人員、朝令夕改的防疫政策、難以分辨的假訊息,在這些考驗下,馬來西亞能否再次度過難關,拉平新增案例數字,維持醫療能量與穩定人心,仍是個未知數。這一趟返馬,讓我發現疫情已來到每個人的家門前,案例數、死亡數不僅只是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一條人命、甚或一個家庭,而這就是我們與疫情的距離。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