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鏡頭背後/鎖國前大撤退?星馬交界的「防疫越境潮」

2020/03/19 轉角24小時

17日,大馬封關前新柔長堤上衝向新加坡的人潮。 圖/歐新社
17日,大馬封關前新柔長堤上衝向新加坡的人潮。 圖/歐新社

鎖國前大撤退?星馬交界的「防疫越境潮」

馬來西亞鎖國後,新加坡也不好過...」東南亞國家中,武漢肺炎疫情最慘重的馬來西亞,18日凌晨零時已正式進入為期半個月的「防疫鎖國」狀態。封關前夕,往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陸路交通幹道新柔長堤,堵滿了車潮人潮。當中卻有許多馬來西亞人不是為了趕回家鄉,而是怕被鎖國令困住,無法前往新加坡正常上班,於是在最後一刻趕緊入境星國,度過未來14天。但儘管如此,流失大量馬來西亞勞力的新加坡,仍舊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衝擊效應,恐遭遇20年來第一次的經濟倒退。

馬來西亞是當前東南亞國家中,新型冠狀病毒最嚴重國家。截至19日下午,馬國累計確診900例,當中2死;鄰近的新加坡,則是313例。

為了抑阻疫情持續擴散,馬來西亞已於18日進入「防疫鎖國」狀態——限制國人出境,並禁止外國籍入境。出入境的交通限制,將持續14天,一直到3月31日。但若疫情未見緩和好轉,亦不排除延長的可能。封關期間也將關閉學校、非民生需求的商店,並禁止大型集會。

封關前夕,往來星馬的主要陸路交通幹道——新柔長堤——也湧現了大批車潮人流。無論是要前往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大塞車之下都要等上數個小時才能通關,許多人也乾脆直接徒步穿越長達1公里的新柔長堤。通行新柔長堤的人潮中,有些馬來西亞人是為了趕回家,但卻也有許多是通勤往來新加坡的上班族,趕在封關前趕往星國,以免被14天鎖國令困住,而無法上班。

17日,新柔長堤大塞車。 圖/歐新社
17日,新柔長堤大塞車。 圖/歐新社

根據《法新社》,為了因應大馬封關,新加坡多間公司——比如新加坡郵政、新加坡新捷運(SBS Transit)——都已陸續為數百名馬來西亞籍員工,提供封關期間在星國的住宿旅店,以維持公司基本營運。但混亂之下,也有消息傳出,仍有大馬員工未能得到應有的基本住宿待遇,只能克難將就地在工作場所過夜。

其餘留在馬來西亞的員工,有些是基於家庭等因素(比如照護年邁父母、嬰幼兒等),未能毅然決然地選擇在新加坡度過14天封關期;有些則是公司考量安置員工的成本更高,因此決定讓馬來西亞籍員工乾脆放假在家;有些則是透過遠端作業,持續上班。

儘管新加坡試圖緩衝疫情與大馬封關帶來的衝擊,但由於新加坡企業雇用的馬來西亞籍勞力,高達30萬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依然重大,尤其又以資本沒那麼雄厚的中小企業與服務業為甚。

「過去幾周以來,(新加坡)財政狀況逐漸緊縮。其他國家為了防疫紛紛封關鎖國,這代表新加坡的衰退將無可避免。」澳盛銀行(ANZ)駐新加坡的亞洲研究團隊主管與經濟學家Khoon Goh如此悲觀預測。

《路透社》在諮詢多為經濟學家意見後,亦表示新加坡恐會因此遭遇20年來的首次經濟衰退。新加坡央行預料也會在4月、甚至更早就出手,厲行寬鬆政策。

18日,平日通勤往來的新柔長堤,空蕩蕩。 圖/歐新社
18日,平日通勤往來的新柔長堤,空蕩蕩。 圖/歐新社


推薦閱讀

Malaysia travel ban, virus pushes Singapore closer to first recession in two decades

Malaysia travel ban compounds Singapore virus woes

轉角24小時

過去24小時,每天影像中的國際深度事件點。

最新文章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黨內政治圍攻之下,正式宣告辭退首相。石破茂9月7日表示辭職是「苦...

苦澀的政治咖哩:石破茂辭退首相,50天的孤鳥抗爭黯然下台

2025/09/08
9月1日的印尼抗爭民眾,舉著草帽海賊旗。 圖/法新社

持續飄揚的草帽海賊旗:印尼抗爭全國蔓延,軍警鎮壓能解決政治不滿?

2025/09/02
阿富汗強震,Mazar Dara村的倖存者走過被震毀的房屋。 圖/法新社

強震後的「死寂」:阿富汗東北部規模6地震,已知至少800死、2800傷

2025/09/02
在不幸殉職的記者中,33歲的記者瑪麗安.達加(Mariam Dagga)在加薩的...

唯一的武器是相機:新聞記者在加薩遇害人數已超過220人,報導真相的致命風險

2025/09/01
根據聯合國最新統計數據,去年2024年整年共有383名人道工作者在執勤時不幸喪生...

全球人道援助工作者383人死亡:遇害人數創歷史新高,超過半數在加薩喪命

2025/08/20
雙方回到橢圓形辦公室,將較於今年2月28日雙方於同一地點激烈口角後不歡而散後,本...

歐美將協調提供烏克蘭安全保障,白宮會議時俄羅斯仍持續轟炸

2025/08/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