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日外交反制:宣告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刻意製造的「訓話場景」
中國對日本的反制,在今天11月19日正式透過外交管道發出通知:全面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根據日本政府的說法,中國給出的理由是「評估福島第一核電廠儲存的處理水監測結果」,但以目前中日外交衝突來看,都認為是因應先前高市早苗的「存立危機事態」說法,中方所祭出的外交施壓手段。實際上原本今年11月初,中國就已經重新開放進口部份地區的日本水產品,糾結已久的核處理水問題暫時緩解,沒想到開放進口後沒多久再次關閉,也還不曉得何時有機會解封。
(延伸閱讀:解讀「存立危機事態」與「台灣有事」:日本要從戰略模糊邁向戰略清晰?)
中國不滿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7日針對「存立危機事態」的回應說法,先是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發出「斬首」的爭議暴力發言,而後中國外交部到11月13日開始強烈反彈,要求高市早苗撤回言論。中國升高對日本的外交壓力,呼籲中國國民不要赴日旅遊、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也配合宣布讓旅客免費取消赴日班機;11月16日還發布了留學預警,要國民「謹慎思考」是否選擇日本留學。
一系列的措施都是為了增加對日本的壓力,不過針對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斬首」發言,中國外交部完全不置一詞,讓日本感到不滿。而薛劍本人的 X 帳號,最後的動態停在11月11日的多篇轉發貼文,此後沒有任何更新、也沒有對外發言。
為了替當前局勢降溫,11月18日日本方面由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為代表,赴北京與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進行磋商。不過在會談中,日中雙方仍只是重申各自的立場:中國要求日本收回發言並且「改正錯誤」,日本拒絕收回高市的發言,並且強調中國應當處理薛劍的不當言論。雙方沒有任何交集,這場會談在嚴峻的氣氛中結束。
但事後讓日本又感到不滿的是,金井正彰和劉勁松在中國外交部的會面場地,在下午的會談結束之後,本來嚴格限制媒體攝影,卻在沒有事先經過和日本方面的協調下,突然允許媒體拍攝,而有了一系列「劉勁松手插口袋、面對金井正彰」的畫面,而被中國新聞媒體和社群網路大作文章,營造「中國上對下」的場景;日本方面後來也為此向中國提出異議。
然而中國的外交壓力不只一波,除了這場北京的「局長與司長」對話無果之外,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傅聰,11月18日在聯合國的會議上也針對高市早苗提出批評,甚至直接主張「日本挑釁國際正義」、「公然違反日本走和平道路的基本承諾」,因此「沒有資格成為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時至11月19日,中國透過外交管道向日本發出通知:「停止進口日本的水產品。」根據日本方面的說法,中國此項措施的理由,是「針對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儲存的處理水監測進行加強評估」。
中國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起因是2023年8月時,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處理水排入海洋,此舉讓中國大為不滿,進而採取了全面停止所有日本水產品進口的反制措施,中日關係也因此一度緊張。直到2025年6月,中國才終於決定重新開放部份地區的水產品進口,到11月初時已經有扇貝、海參等產品銷往中國。中國願意重新開放,被認為是中日雙方關係和緩、逐步解決矛盾的開始;未料才重開第一周,又因為外交衝突而關閉。中國這一次只說「暫時」停止進口,目前都還不曉得何時有機會再解封。
中國現階段的反制會造成的衝擊有多大,還需要時間評估。根據日本的統計資料,2025年1月至9月,中國赴日旅客的數量佔日本旅客總數23.7%,佔所有外籍赴日遊客最高比例。2023年中國赴日旅客人數242萬人、消費額約7,604億日圓(約新台幣1,526億),到了2024年數量大幅增加,赴日旅客人數698萬人、消費額約1兆7265億日圓(約新台幣3,466億),而今年2025年截至9月的資料,赴日旅客人數748萬人、消費額約1兆6,443億日圓(約新台幣3,302億),也已經超過去年的數據。
根據日本的經濟研究者木內登英計算,中國這次呼籲國民暫緩赴日旅遊,如果按照2012年尖閣諸島(即釣魚台)爭議事件的經驗,當時中國訪日人數平均減少25.1%,以此來推估這次的日本經濟損失,或可達到 1.79兆日圓,對日本經濟而言仍會是相當規模的打擊。除此之外,假設中國後續加碼實施稀土類等貿易管制、或擴大限制農產品進口,也有可能影響日本的經濟與物價。
這裡提到的2012年事件,是當時的日本民主黨的野田佳彥內閣,完成購買釣魚台的「土地國有化」行動(尖閣諸島國有化),主張擁有釣魚台主權的中國政府強烈不滿,在中國爆發了一系列反日、抵制日本產品、拒絕赴日旅遊的行動;但沒有多久也逐漸恢復正常。
類似的經濟措施反制,還有2010年中國不滿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指控挪威當局「意圖透過諾貝爾獎干涉中國內政」、「頒獎給叛國罪犯」,進而針對中國市佔率最大的挪威鮭魚,突然以「查驗出挪威進口鮭魚有傳染病」的理由,採取全面限制進口的報復措施。一直到2013年挪威政權輪替、轉向與中國修好之後,2016才解封了限制措施;但挪威付出的代價,即是在劉曉波或任何中國人權問題上保持沉默。
(延伸閱讀:人權不比鮭魚?劉曉波死後,挪威的輿論反應)
不過《朝日新聞》的分析也認為,中國之所以採取這些手段,共同點在於自認為「對方損害到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或國家威信」,常以「食品安全」或「不當低價銷售」等名義來實施限制,並不會明確宣告是外交對抗手段。然而一旦外交關係改善,這些限制措施便會撤銷;或是像先前禁止日本水產品一樣,從高調的對抗姿態,默默地逐步解封。
推薦閱讀
←上一篇
升高對日外交壓力?中國無視薛劍「斬首」發言,要求高市早苗撤回台灣言論
作者文章
中國的對日外交反制:宣告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刻意製造的「訓話場景」
升高對日外交壓力?中國無視薛劍「斬首」發言,要求高市早苗撤回台灣言論
中日外交風波:中國外交官薛劍「斬首」失言,高市早苗模糊的「日本存立危機事態」定義
民主黨終於回魂?紐約市曼達尼勝出,維吉尼亞州由紅轉藍
普丁是獨裁者嗎?俄羅斯「民主選舉」弔詭的威權政治
川習會之前的施壓籌碼?川普突發宣布「美國重啟核武試驗」
最新文章
中國的對日外交反制:宣告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刻意製造的「訓話場景」
升高對日外交壓力?中國無視薛劍「斬首」發言,要求高市早苗撤回台灣言論
中日外交風波:中國外交官薛劍「斬首」失言,高市早苗模糊的「日本存立危機事態」定義
民主黨終於回魂?紐約市曼達尼勝出,維吉尼亞州由紅轉藍
普丁是獨裁者嗎?俄羅斯「民主選舉」弔詭的威權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