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二世的鬼魂》:剛果血色地獄...比利時殖民的非洲恐怖故事
主持人/編輯八號、鎮宏
「國王未曾踏上剛果,但殖民陰魂不曾散去...」在非洲大陸的心臟地帶,自從歐洲殖民者踏上這片豐饒大地,剛果民主共和國(以下簡稱「剛果」,非指剛果共和國)的命運便從此不同。在殖民主義的躁動下,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於19世紀末侵吞了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全境領土,收歸為國王一人所有的殖民寶地。但國王的應許卻沒有讓剛果大地從此流出文明與恩典的奶與蜜,反而是更加猖狂的黑奴剝削與殖民屠殺。
美國歷史學霍赫希爾德(Adam Hochschild)的知名著作《利奧波德二世的鬼魂》(King Leopold's Ghost),說的正是這段被淡忘的非洲恐怖故事。100多年前,野心勃勃的利奧波德二世靠著奴役非洲黑人,攫取象牙與橡膠,收穫了大把財富;剛果付出的代價卻是被虐待剝削、濫殺屠村。當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強制繳納的橡膠配額制度,若未能達標便可能被砍去手腳威脅,殺雞儆猴。據霍赫希爾德的研究估計,利奧波德二世殖民下的剛果恐有超過1,000萬人殞命。
2020年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自比利時獨立60周年。與此同時,美國佛洛伊德之死激起的 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也讓利奧波德二世成為抗爭者呼籲推倒的「暴君」雕像。但事實上,比利時殖民剛果的殘酷歷史,相較於英法殖民史卻是較不為世人所熟知,至今也未能得到前宗主國比利時的深刻反思。
流淚的橡膠樹與流血的斷手,至今仍是剛果血流不止的殖民傷痛記憶——但被列強環伺的小國比利時,當時是如何狡詐奪千里之外的剛果大片土地?並實行殖民恐怖統治?以筆桿為槍的真相調查報導,又是如何揭發這段殖民暴行,成為「20世紀第一個重大的國際醜聞」?
▌請點閱下方收聽
▌利奧波德二世:狐狸般的野心家
要讓世界上唯一沒被文明之光照拂的大地,敞開大門!
與那個時代大部分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者類似,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也曾如此聲稱,自己對非洲的野心不過是為了文明教化、宣教佈道、自由貿易以及科學探研。但事實上,早在利奧波德二世即位之前,年輕的他已暗自夢想以發財為本的殖民霸業。
利奧波德二世是在1865年即位,當時比利時才從荷蘭獨立不到半世紀。在這之前,年輕的利奧波德二世對於地理學已展現熱情與天賦,也曾遊歷遠東與地中海沿岸等地的國家。對於國之擴張有著強烈渴求的利奧波德二世曾經自言比利時「小國寡民」,一直窺伺著要如何取得一塊海外殖民地。
利奧波德二世也曾研究過租下台灣島(island of Formosa),或從西班牙手中買下菲律賓,但都苦無結果。既然難以靠金錢買下已有人開發的土地,利奧波德二世於是將腦筋動到了遙遠的未知國度——當時歐洲列強主張所有權尚處混沌的非洲大陸,尤其是還未被摸透的神秘剛果河盆地。
但要如何吞食這塊「非洲大蛋糕」?利奧波德二世在探險家史坦利(Sir Henry Morton Stanley)身上,看見了征服的先機。
▌殖民主義時代的探險家「英雄」
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的史坦利,是19世紀遠征非洲的知名探險家。史坦利的身上帶有濃厚英雄主義色彩,卻也有著自卑身世與殘酷的一面。
史坦利原名為羅蘭茲(John Rwolands),母親未婚生下他後不久一走了之,將他丟給親戚照料,之後又被送入孤兒救濟院。畢生都不甚清楚自己父親究竟是誰的史坦利,對於「私生子」的身世標籤頗為自卑抗拒。
在救濟院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史坦利成績優秀且善於寫作,個性內向。年滿15歲後,史坦利離開救濟院出外討生活,過起了跑船人生。在橫跨大西洋的一次旅程後,意外地在美國找到重寫人生的契機。
根據史坦利自述,他在美國被一名商人收養並雇用,跟著改名改姓,才成為了日後大眾熟知的亨利.莫頓.史坦利。為了擺脫陳年往事的陰霾,史坦利多次聲稱自己是美國人,隱埋自己的英國身世。在歷經美國南北戰爭後,告別戎馬生活的史坦利,展開了作為新聞記者與專欄作家的紙筆新人生。
在殖民主義躁動的1870年代,遠征的探險家們既是大眾心中的英雄,也是王公貴族跟前的紅人。非洲探險家們透過電報發回的報導記事,壯闊地理與異域記敘,都是當時媒體鎂光燈追逐的焦點。在《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的委託金援下,史坦利接下了一項重要任務:組織探險隊前往非洲尋找失聯多年的英國大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
這次任務的成功,讓史坦利聲名大噪。利奧波德二世更是大為振奮,因為自己已然找到了殖民非洲的開路先鋒。
「掌握了剛果河就掌握了剛果河盆地,掌握了剛果河盆地,就掌握了中西非的經濟大動脈。」由於彼時歐洲人尚不清楚剛果河流域的全貌與流向,更別說深入開發。為了插旗這片還未被歐洲殖民者稱霸的土地,利奧波德二世積極且低調地接觸史坦利,與他簽定了5年合約,再次前往非洲摸清神秘的剛果河。
1877年8月9日,史坦利成功地從非洲東岸出發,一路往西,循剛果河抵達了位於非洲西岸的剛果河出海口。探險旅程中,史坦利謹遵國王旨意,沿路與各地酋長半哄半騙地簽訂了許多不平等合約,取得大片土地與勞力。同時,史坦利也在當地建立許多哨站、貿易站。
但這趟以文明與基督之名的探險中,史坦利對於非洲黑人的種族歧視與草菅人命卻也顯露無遺。在有關記載中,史坦利以槍彈開路,不只「把黑人當猴子一樣開槍」,對於探險隊的同伴也苛刻對待。
▌長袖善舞的國王手腕
富饒的剛果已被探尋,但要如何取得國際對於國王所有權的外交承認?善於利用王室形象,且深諳外交遊說之道的利奧波德二世,原本早已疊床架屋地透過建立「國際非洲協會」、「國際剛果協會」等魁儡組織,以學術與慈善之名,暗地裡為王國遮掩侵吞剛果的殖民霸業。
為了進一步取得國際承認,利奧波德二世先是瞄準美國,利用美國廢奴運動後依然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進行遊說。正好,「把美國黑人送去非洲剛果」的提議正中了部分美國種族主義者的想望。在各種政商遊說下,美國於1884年成為第一個承認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所有權的國家。
利奧波德二世接著利用英、法、德列強競逐的矛盾,以「小國」為掩護,成功地讓大國卸下戒心,拱手把剛果給了比利時王國。像是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時就認為,既然比利時承諾給予德國在剛果的貿易優惠待遇,與其讓剛果落入英法手中,造成威脅,還不如讓給小國比利時。於是在1884、1885年的柏林西非會議後,利奧波德二世對於剛果的所有權,也就大致取得了國際認同。
1885年5月29日,屬於利奧波德二世的殖民地「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誕生了。這塊面積234.5萬平方公里、幾乎是比利時國土的75倍大的領土,就這樣成了國王的囊中物。
▌流淚的樹與流血的手
剛果自由邦成立後,比利時王國下達了一系列有關法令,其中包含:一切閒置土地盡數國王私人財產,以及禁止奴隸貿易的命令。但實際上,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實行的強迫勞動與黑人奴役,卻是與他聲稱的「慈善事業」南轅北轍。
非洲黑人無論男女,經常無故被抓走作為奴隸,甚至進行奴隸買賣。國王轄下的軍事力量「公安軍」(Force Publique),甚至會抓走孤兒,以教育之名進行軍事訓練,好讓他們長大後為國王效命、成為治理剛果的忠誠士兵。
讓非洲人蒐集象牙...可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這些愚昧無知的人,從懶惰中解放。
利奧波德二世也曾宣稱,強迫剛果人勞動是為了教化。除了象牙之外,自1890年代開始世界對於橡膠的需求大增,剛果遍地叢生的野生橡膠,既省去了種植與施肥成本,也不需要投資昂貴儀器,只需要大量勞力日夜割取蒐集即可。割取橡膠也因此成為了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發大財的頭號事業。
「...把他們的女人壓作人質,讓地方酋長上繳規定數量的橡膠,每戶男人再交兩隻羊,就可以把自己的妻女領走。」在軍火槍砲的優勢武力下,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強制施行橡膠配額制——若未能蒐集足量配額的橡膠,將會被公安軍嚴懲。在相關歷史記載中,更有黑人奴工的5歲女兒,因此被公安軍砍去一隻手掌與一隻腳掌,作為脅迫警告。此外,在層出不窮的屠村掠奪中,一名天主教傳教士的口述歷史也曾記錄下了當地官員的殘酷命令:
▌真相的揭發與國王的鬼魂
儘管歷史上的大屠殺,因種種現實限制難以精準統計,但根據霍赫希爾德的研究估計,利奧波德二世統治下的剛果恐有超過1,000萬人殞命。相反地,血淋淋的黑人人命卻讓利奧波德二世至少賺進了2.2億法郎的財富,成為他在比利時王國大興土木的無窮寶庫。
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殖民暴行,從1890年代開始逐漸有異議聲浪傳出。但在新聞箝制、媒體操縱、記者收買之下,國王狡猾地遮掩了他的非人道統治。先後歷經了黑人記者威廉斯(George Washington Williams)、利物浦船運員工莫雷爾(Edmund Dene Morel)、剛果政府官員凱斯門特(Roger Casement)的多年調查與聲張後,剛果慘劇才終於20世紀初於形成難以忽視的國際輿論壓力。包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福爾摩斯》作者柯南.道爾,都是在上述幾位關鍵人物的奔走下,加入譴責利奧波德二世的行列。
在利奧波德二世百般不情願地派出自家調查團前往非洲後,目睹慘忍殖民實況的調查團,意外倒戈且真實地記錄下了統治暴行,這份調查團報告的面世也成為壓垮國王的最後一根稻草。1908年——也就是國王逝世的前一年——利奧波德二世被迫將剛果自由邦交給比利時政府,並改名為比屬剛果。
在轉交之前,利奧波德二世焚燒了大量重要的剛果文件,加上比利時政府殖民時期,在教育、新聞、出版等各方面實行了一定程度的黑歷史禁語;這段一度被稱作「20世紀第一起重大國際醜聞」、「20世紀第一場大規模國際人權運動」的殖民與反抗記憶,也就迅速地消退在大眾記憶裡。
「對於(比利時殖民時期的)暴力與殘酷,(我們)深感遺憾懊悔...」今年6月30日——也就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自比利時獨立60周年之際——比利時國王菲利普(King Philippe)透過一封寫給剛果總統的信,捎來極為罕見、且遲到已久的王室道歉。
然而被殖民的傷痛,對於剛果始終是血流不止的歷史傷痕。2020年全球風起雲湧的BLM運動,讓比利時的利奧波德二世雕像,陸續被示威者推倒、破壞、甚至砍去極具象徵性的右手,最終也讓官方表態先行移除雕像,重新省思。
這段非洲恐怖故事對於今日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來說,就如同利奧波德二世的國王鬼魂一樣,殖民遺毒陰魂不散。歷史傷痛的不斷述說與再次記憶,非洲黑人的種族傷疤仍隱隱作痛。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作者: Adam Hochschild
出版社: Mariner Books
出版日期:1998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