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比利時國王雕像?利奧波德二世「屠殺剛果」的黑暗之心
【2020. 06 比利時/DR剛果】
廢除比利時國王雕像?利奧波德二世「屠殺剛果」的黑暗之心
「這是比利時的『黑暗之心』?」美國黑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點燃全球 Black Lives Matter 抗爭,許多曾經殖民黑人族裔的西方國家,示威者也紛紛發起「推倒種族主義者雕像」的運動。在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安特衛普,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雕像,本周就因為被潑灑紅漆破壞而緊急撤除。作為比利時在位最久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19世紀打著文明與科學的旗幟,一口吞下了如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全部領土。但在他統治下的剛果,卻有至少百萬黑人慘遭奴役虐殺。「殖民暴君」利奧波德二世到底如何迫害黑人?雕像該不該廢除?剛果的殖民傷痛與遺毒,如今又有得遲來的正義與比利時的道歉嗎?
位於安特衛普(Antwerp )北區的利奧波德二世雕像,是在本周9日遭市政府以安全為由移除,計畫先暫時安置於當地物館內。利奧波德二世雕像是佛洛伊德之死點燃全球BLM抗爭怒火後,比利時部分示威者鎖定的目標之一。從上周開始,安特衛普的利奧波德二世雕像,就被人陸續潑灑紅漆,並強烈要求當局將之廢除。
除了安特衛普,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利奧波德二世雕像,其手部也被人潑紅漆,以示雙手沾滿了黑人的鮮血。而比利時各地的利奧波德二世雕像,之所以成為眾怒目標,全都是因為這位國王在殖民非洲時期,曾經暴虐無度地剝削黑人。
利奧波德二世是比利時王國在位期間最久的國王。19世紀初,比利時自荷蘭獨立後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利奧波德二世也於1865年繼位,一直到1909逝世,在位長達44年。他在位期間,比利時也從歐洲大陸的彈丸之地,躋身為可與列強制衡的繁榮國家。
包含現今布魯塞爾知名的「五十週年紀念公園」(Arcade du Cinquantenaire)巨大拱門在內,利奧波德二世在比利時大興土木,斥資建造了許多建築,因而有「建造者之王」(Builder King)的稱號。但野心勃勃的利奧波德二世遠不滿足於此,他更覬覦遠方物產豐饒的非洲大陸。而被利奧波德二世鎖定的目標,則是位於非洲心臟地帶的剛果河流域。
利奧波德二世先是透過成立「國際非洲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africaine),以慈善作為幌子,實際上透過該協會,企圖分一杯非洲大獵的羹。在文明與科學的旗幟之下,利奧波德二世找來了知名探險家亨利.莫頓.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合作,讓他成為自己搶先在剛果佔地為王的領路人與殖民先鋒。
儘管聲稱是要為非洲大陸帶來文明的光亮,但利奧波德二世實際上垂涎的,卻是剛果極其豐富的橡膠、象牙、銅、金屬礦產等珍貴資源。在軟硬並施的手段下,許多當地黑人被連哄帶騙地簽署了不對等契約、或被迫淪為不值一文的殖民經濟勞工。1884年的柏林西非會議上,在利奧波德二世的極積遊說下,列強也因各種盤算,同意並承認相當於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全境、234.5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為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與財產,稱為「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
利奧波德二世靠著剝削與壓榨剛果,攫取了大把財富,建設比利時的富庶與進步。但在他統治下的剛果,不只因為探險與開發,導致外來疾病的大流行,以橡膠為主的經濟作物強迫勞動,更讓當地黑人族群遭遇慘無人道的悲苦命運。
這些被統治的黑人,被強制規範每日必須達到固定的橡膠採收配額;若未能達標或有所怨懟,則會被利奧波德二世的公安軍(Force Publique),施以「鞭刑」處罰。由數萬名士兵組成的公安軍,除了會以一種稱為「Sjambok」的皮鞭,鞭笞不聽話的「黑奴」,更有甚者,公安軍甚至會斬斷當事人、或其親屬的手掌,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殺雞儆猴。
而大量勞動力全被限制在經濟作物的種植與開發上,造成的惡果之一,還有糧產不足導致的大飢荒。強迫勞動之外,公安軍縱火焚村、強暴民女等誇張暴行也曾出不窮。剛果人民用血淚採收的橡膠,也因而被諷刺為沾滿鮮血的「紅橡膠」(Red Rubber system)。
根據美國歷史學者與作家霍赫希爾德(Adam Hochschild),在其知名著作《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中所稱,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下的剛果,當地有將近一半人口因各種迫害死亡。
即便在瓜分非洲的時代脈絡來看,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暴行,都屬格外殘酷,有人便曾經形容雖然他從未踏上剛果土地,卻成為了堪稱非洲最殘忍的大殖民者。其後,由英國政府支持的「剛果改革協會」(The Congo Reform Association)等組織與新聞記者,相繼揭發了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恐怖統治。一直到了1908年——也就是利奧波德二世逝世前一年——剛果自由邦才終於國際壓力之下,轉由比利時政府統治殖民,改名「比屬剛果」。
據剛果改革協會的估計宣稱,恐有多達1,000萬的剛果人死於利奧波德二世的統治期間,不過此數據至今尚未有歷史定論。剛果則一直到1960年6月30日才獨立建國,並於1964年改名確立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DR剛果)。
利奧波德二世的「屠殺剛果」黑歷史,讓他的雕像存廢,成為比利時近代社會爭辯不止的議題。早在這波抗爭之前,就已有6萬4,000人簽名連署,要求首都布魯塞爾移除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承襲著佛洛伊德之死引爆抗爭的脈絡,利奧波德二世在安特衛普的雕像這次也才會成為示威者欲推倒的「暴君雕像」。
而在本周二安特衛普移除利雕像之後,雕像會先由米德海姆雕塑美術館(Middelheim sculpture museum)進行修復、清除紅漆,但由於雕像原址本就預計在2023年進行改建翻新,因此安特衛普市府也表示,「雕像不會放回原處,很可能會考慮就此納入館方的收藏展品。」
安特衛普的利奧波德二世雕像移除,是繼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的示威者,將靠黑奴買賣致富的17世紀英國巨賈——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的雕像,推倒丟入河中後,又一名涉及種族迫害的「偉人」雕像被移除。此外,英國殖民非洲時期的「戰爭英雄」、促成童軍運動誕生的「童軍之父」——貝登堡(Baden-Powell)——其雕像也在本周因是否拆除引發爭議。
另一方面,儘管殖民統治剛果帶來的歷史傷疤未曾淡去,但比利時王室卻未曾就此正式致歉回應。比利時政府則僅有在2002年與2019年時,曾分別就「盧蒙巴被謀殺事件」與比利時殖民剛果期間的暴行,正式致歉。
盧蒙巴(Patrice Lumumba)是DR剛果獨立後,首任民選總理。由於盧蒙巴強烈反對前宗主國比利時,繼續對DR剛果的事務指指點點,同時積極推行國有化等猛烈改革,一時衝擊了西方在DR剛果的既存利益,令比利時大為不快。在就任短短約4個月後,盧蒙巴就慘遭政變推翻,並被軍閥「處決」謀殺。而比利時與美國長期也被指控,在盧蒙巴的謀殺行動中,扮演關鍵的支援與縱容角色。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