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恢復正常」?中緬聯手營造假象,台灣政府勿成迫害人權幫兇
緬甸軍政府2025年8月底宣布,將在12月28日開始舉辦緬甸全國選舉。為了讓這場選舉大戲順利進行,軍政府終止了已經連續延長7次的國家緊急狀態,並在中國九三閱兵時表忠示好,期望讓理念相近的國家背書,承認年底的選舉結果。
軍政府透過舉辦選舉,試圖讓國際社會以為緬甸已經逐步回到正常國家行列。但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緬軍政府強徵了超過7萬青年上戰場;超過4年的內戰衍生至少360萬的境內流離失所者,並仍有超過2萬2千名政治犯遭到關押。從一切跡象看來,緬甸並沒有恢復正常。
台灣多個NGO跟幾個國際NGO在8月底發起連署信,呼籲台灣政府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處於危險中的緬甸人不被強制遣返回緬甸。切勿因為緬甸表面上解除了國家緊急狀態,就將來台躲避戰災的緬甸族群遣返回國,進而成為緬甸軍政府迫害人權的幫兇。
▌拉攏中國之必要
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了「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活動,除了大規模閱兵秀肌肉之外,另一個亮點就是來自世界26國、與中國理念相近的領導人與習近平會面。其中,來自緬甸的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也來到北京向中國獻殷勤。
2021年軍事政變之後,敏昂萊第一個拉攏關係的不是中國,而是距離數千里遠的俄羅斯。但在2023年底緬北反抗軍發動「1027行動」大反攻後,緬甸軍政府意識到,在地緣政治上忽略中國相當不智。在2024年11月敏昂萊第一次造訪中國後,中緬關係急速升溫。
緬甸軍政府希望透過舉辦全國選舉,讓緬甸軍人披上文人政府的外衣,持續控制緬甸政局。但軍政府目前只掌握全國不到四分之一的領土,國土有大半都在反抗勢力與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的控制之下。這也意味著,參與這場選舉並沒有辦法代表緬甸全國人民的意志。
因此,讓中國率先承認緬甸軍政府舉辦年底大選的結果,是軍政府的重要目標。
▌328強震 意外成為軍政府與國際交往契機
為了延續軍方在緬甸的實質統治權力,軍政府無所不用其極。連慘絕人寰的大地震,也成為了間接讓緬甸軍政府獲取影響力的媒介。(延伸閱讀:緬甸大地震已逾1,700死:軍政府向國際求援、同時繼續空襲轟炸)
今年3月28日緬甸爆發芮氏規模8.2的地震,再度獲得國際關注,各國派遣救援隊至緬甸,讓2021年政變上台、遭受國際制裁的緬甸軍政府,一時間成了各國不得不打交道的對象。一度中斷的東協特式外交因為地震天災再啟,泰國也邀請敏昂萊前往參訪,緬甸軍政府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大幅提升。
趁著國際社會因為震災事宜跟軍政府互動的當下,敏昂萊打鐵趁熱,宣布在年底舉辦選舉。為了讓選舉煞有其事,原本控制緬甸、由軍人組成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將權力過渡給為了選舉而設立的「國家安全與和平委員會」。但委員會裡的成員多數仍為「國家管理委員會」的軍方成員,換湯不換藥。
自此,中國官方開始稱敏昂萊為「代理總統」,這也代表軍政府的選舉大戲,中國政府已經買單。
中國老大哥除了承認緬軍政府的安排之外,邀請了敏昂萊參加九三閱兵儀式,讓緬甸軍政府的代表人物可以與其他國家的首腦平起平坐,更進一步鞏固軍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
但這些國際舞台上的光鮮亮麗的大戲,回到緬甸國內,卻是另一番光景。
▌軍政府手段盡出 選舉前全面鎮壓反抗勢力
為了讓年底的選舉順利進行,軍政府也在7月底通過新法,明訂只要是發起抗議、擾亂選舉進程,甚或散佈相關言論煽動他人反對選舉者,會依法逮捕並處以5到10年徒刑。除此之外,緬甸軍方為了矯正軍隊時常有叛逃、洩密的狀況,7月底軍政府也通過新的國家機密保護法,洩漏機密的軍人最高得以判處死刑。
軍政府也在8月底宣布,將位於泰緬邊境克倫邦的克倫民族聯盟為恐怖組織,藉此行政命令,緬甸軍政府得以要求泰國政府逮捕或遣返相關人員,讓過往一直在泰緬邊境低調生活的反軍政府勢力,壓力倍增。
緬軍政府也在8月派出大批增援部隊,在9月初把原本被反抗軍奪走、連接泰國與緬甸的重要軍事據點與通道奪回,大挫反抗軍。
另外,根據幾位反抗軍的友人與平行政府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反抗勢力會在選舉開始前在政治攻防與軍事戰略上做出大動作的反擊,讓國際社會意識到軍方舉辦的選舉,並不公正且沒有代表性。
上述的跡象都顯示,緬甸在年底選舉之前,國內的衝突很有可能進一步激化,而不是如軍政府的描述,緬甸正在往正常化國家的方向前進。
▌台灣政府應避免錯判情勢
台灣政府在2021年緬甸爆發政變之後,基於人道考量,多次延長少數留在台灣的緬甸學生簽證。而緬甸政府在7月宣布停止延長國家緊急狀態後,開始有遣返緬甸學生的聲音。
好在台灣的多個長期觀察緬甸狀況人權組織有所警覺,與國際多個組織發起聯合串連,積極呼籲台灣政府單位了解緬甸現況、停止程序。
緬甸軍政府前往參加中國九三閱兵,並且跟中國在社會監控系統、軍事武器採購等各個方面深化交流。緬甸軍政府透過中國的認可,得以在國內為所欲為。因此,以維護人權自豪的台灣政府,更應該警惕、避免成為中緬聯盟迫害人權的幫兇。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