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地下無人機工廠:烏克蘭女性自組產線,焊接民間與前線的距離
烏克蘭現場採訪、攝影/曹雨昕
在基輔的某處,有間幾乎由女性主導的地下工廠,正在將一架架的無人機送上前線。一道暗門打開,工廠的負責人Daria出來迎接。她特別提醒:
「麻煩將網路跟定位關掉,這裡是俄軍的重點打擊目標。」
沿著狹窄的樓梯往下,腳步聲迴盪在偌大的空間,慘白的日光燈照著斑駁的牆面一路延伸到整個地下。一間間的隔間包含辦公室、組裝間、飛行測試場和休息室。
走進組裝間,一張張的工作桌井然有序,每個人身著深藍色的工作服,戴著口罩,一根根的抽風管落在每張桌子上,不間斷地運作。即使如此,空氣中仍夾雜著金屬和焊接揮發的松香味。整個空間只聽到工具的操作聲、椅子的滑動聲,時不時傳來細碎而持續的「滋滋」聲——那是焊錫碰上電路板的聲音。
在這裡,一群女性正低頭專注於桌前,將零件逐一組合成無人機。對她們來說,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在戰爭中生存與抵抗的方式。
▌國防工業的女性
過去從事行銷工作的Daria,戰爭的爆發改變了她的人生。2024年10月她發起了「Women in Drones」(無人機產業的女性)計劃——旨在幫助女性學習無人機的組裝,並提供她們更多的就業機會。
一開始的課程都是免費的。在兩週的訓練中,包含一週的介紹:無人機、焊接以及組裝電池和零件,第二周則是不斷地練習和調整,直到最後通過測驗。結業後,她們可以留在這間工廠工作,或選擇去其他工廠。
「她們是自由的。」Daria表示。
參與的女性背景各異,有的人之前從事公關,有的人是收銀員,還有的曾在食品工廠工作。
「我們也曾經遇到從事會計跟人資工作的,那時我們正好缺乏相關的員工,不過她們都拒絕了,對她們來說,組裝無人機更能支持我們的國家——那正是我們共同信仰的價值。」Daria 解釋。
Daria的觀察並非特例。隨著戰爭時間拉長,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國防體系。根據國營軍工集團「烏克蘭國防工業」(Ukroboronprom表示),員工中有38%是女性,私營無人機製造商則指出,戰時女性進入產線的比例甚至更高,雖然未有精確統計,但普遍認為私營部門女性勞動力的比重已超過國營工廠。軍隊方面,根據烏方數據,目前約有7萬名女性服役,涵蓋醫療、技術與無人系統等職務。
在訓練場合也能找到具體的參考。基輔一家與軍方合作的無人機學校透露,約有15%的學員為女性。同時,由女性帶領的「Victory Drones」(勝利無人機)計畫在2024年上半年就已培訓超過9萬名軍人操作無人機。
這些數據雖來自不同面向,但都標示了女性在戰場——不論前線或後方——都成為日益重要的角色。她們從生產線的組裝,到接受操作無人機的訓練,甚至在戰場上開始組建專屬的無人機單位,如烏軍在2024年新成立的全女性無人機單位——Harpies(希臘神話中一種擁有女性臉龐、老鷹身體的妖怪)。不單是補充兵源與人員,更代表著女性積極參與保衛國家的決心。
而在這間地下工廠,這份決心體現在每日的工作中。
「我們之前有一位,也是僅有的一位女性,是有(無人機)經驗的,工程師背景的她原本想跟相同背景的丈夫在同一間公司工作,但那間公司並不接受女性,因此她來到我們這邊。除了她之外,沒有人有經驗。」對於許多從事生產線相關工作的女性來說,組裝無人機並不比原先的工作難上多少,因此通過測驗的不在少數。
她們接獲來自不同公司的訂單,在確認組裝步驟和標準後便開始出產。這些無人機涵蓋偵察、攻擊型和自殺型。
「在兩年前,一架無人機的組裝需要15到20個步驟,但現在同一架無人機只要7到8個步驟就可以完成,就像是IKEA一樣。」Daria指出。
▌國際無人機聯盟擴張
Daria的願景是將無人機生產徹底去中心化。她說:
「我們現在的經驗是其他國家不會有的,快速的組裝、測試、品質管理等。」Daria補充,這樣的速度與進步是其他國家無法複製的。這不只是比喻,事實上,烏克蘭的無人機產業過去一年出現驚人的900%增長;前國防部長出席全球安全會議更指出,若資金到位,烏克蘭的兵工廠能立即將產量提高3倍。
此外,Business Insider 報導指出,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動輒以年為單位的研發流程不同,烏克蘭團隊能在數週或數月內將原型投入戰場測試並迅速改版,這種極短研發的周期是西方難以比肩的。這些數據與實際經驗共同印證了:戰場上科技的輪轉加速了創新——從工廠到前線的距離瞬間被拉近。
只是空襲同樣沒有停下來,採訪的前一天,俄軍的無人機空襲了布查地區。
「那邊什麼都沒有,除了一般的住宅外,什、麼、都、沒、有。」Daria一字一字錘下。
像這樣的無人機工廠,可以說是烏克蘭無人機產業版圖的一個縮影。2023年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設定2024年的目標為製造出100萬架無人機;2024年10月,他進一步表示全國年產能可達400萬架,雖然只是估算,但可以看出烏克蘭在無人機上面投注的龐大心力。到2025年夏季,烏克蘭國防部更將目標提升至日產1000架攔截無人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所公布的驚人產能中,並非單指國營軍工廠的集中生產。除了大型國營或私營企業外,還包含了數以千計的志願者工坊與地下工廠。為了整合這些民間創新力量,2023年政府推動了Brave1科技平台,並透過補助和採購,將它們納入官方體系。
這種規模化努力也受到國際支援。2024年成立的無人機聯盟(Drone Coalition),目前已有18個成員國,全年承諾提供18億歐元的無人機支援。另外挪威在2025年6月宣布將投入65億挪威克朗(約6.4億美元),向烏克蘭與歐洲製造商採購無人機,並額外投資4億美元支持烏克蘭的國防工業。
在軍方層面,烏克蘭還成立了無人系統部隊(Unmanned Systems Forces),這是全球首個專責無人載具作戰的獨立兵種。這些舉措讓無人機不只是戰場上的工具,而是整個國防體系的中樞。
▌軍隊與國家的一份子
在這間地下工廠裡,每個人的過去都不盡相同。
現在身為技術主管的Ilona,之前是紅酒工廠的作業員。來自赫爾松俄羅斯佔領區的她,原本打算加入軍隊,但是母親不希望她這麼做。作為妥協,她說服了母親離開佔領區,一路從克里米亞、俄羅斯、白俄羅斯最後抵達烏克蘭。
在將母親和妹妹安頓在波蘭之後,Ilona一人回到了烏克蘭。
「我只有一個人,我的家人都不在烏克蘭了。」但在基輔,她並不孤獨。
在這裡,Ilona找到工作、結識朋友,甚至開始與一名軍人交往。隻身一人的她被同樣愛國的人們圍繞,她提到加入軍隊的室友,還有已成為英國公民的故友,也因為戰爭毅然回到烏克蘭入伍。
好勝心強的她雖然工作能力受同事稱羨,但她知道這都是因為他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就算不在工作時間,她依然滿腦子都想著工作的事情。
「Daria總是告訴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停下工作,去閑晃一下,擦擦桌子什麼的,把這邊當作自己的家。」
這間工廠確實成為了Ilona另一個家。即使規定工時是朝九晚六,她也常常待到晚上十點才離開。「太早回家,我還真不知道要做什麼。」她笑著說。
她興奮地向我展示休息室裡的冰箱、咖啡機,還有數種不同口味的糖漿。
「我們接下來打算在這邊放一些水果跟小點心,這樣大家就有更多選擇了。」她指著咖啡機旁邊的空位。
談起赫爾松的沙漠、湖泊與河流,還有夜裡帳篷上方滿天的星斗。這些畫面Ilona說得生動,卻又帶著一點微微的遺憾。
「等這一切結束後,我要回到赫爾松,因為沒有地方比家更好。」
另一名同事Ira則從10年前就搬到了基輔的郊區,在那裡她認識了人生的伴侶。
提到丈夫,Ira滿臉止不住的笑容。在認識之前,這名村莊裡的「陌生男子」過來幫助他找房子,但一開始Ira對他完全沒興趣,「我們根本不投機。」她笑著說。
隨著每天搭同一班公車去市區工作,他們漸漸熟悉彼此,直到有一天,他開著拖拉機來到Ira家門口,「把你的東西搬上來,以後我們就在一起了。」
結褵2年多後,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Ira原本寫了許多求職信,希冀一份在軍隊中的工作,但她的丈夫捨不得她,反而偷偷祈禱著希望Ira不要離開。直到2024年初丈夫加入軍隊,她才轉而加入這間工廠。
「在這邊的工作讓我們感覺像是軍隊的一份子。」Ira和Ilona異口同聲道。
戰爭結束後Ira想和丈夫在森林裡蓋一間小小的渡假小屋,招待丈夫的戰友們,一起釣魚,一起在林間散步;而Ilona的夢想則是回到赫爾松,看見向日葵花田與藍天拼成國旗的顏色。這些單純而平凡的願望,支撐著她們面對每天俄軍的威脅。
Daria的聲音迴盪在地下室:
「我們所有人,不論是不是軍人,都是俄軍的目標。」
她的話像是對這座地下工廠的總結。每一名低頭焊接組裝的女性,無論組裝的是不是無人機,對俄軍來說都是轟炸的對象,與其如此,不如集結每一個人的力量,讓這樣的威脅再也不會發生。
從暗門走出,外面的陽光刺眼,我轉頭望去,就像是什麼也沒有一樣。但在地下,焊錫的聲音仍持續響著——這些女性焊接的是前線的戰場,所組裝的也不只是無人機,更是對未來國家的想像。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