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去哪裡?困在「後疫情時代」,回不去的全球觀光大進化
主持人/編輯八號、七號、糖蜜
「好想出去玩...但還能去哪裡?」病毒重創全球觀光旅遊,即便未來疫情趨緩,原本習以為常的旅行模式可能也難重返。歐盟在13日呼籲會員國「逐步開放國境」並採取防疫配套措施,期望最快今年夏天能適度恢復旅遊。但是疫情持續多個月,雖然許多國家逐漸解封、恢復經濟,但不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有效疫苗尚未問世,各個產業對未來前景多數仍十分悲觀——距離完全復甦,恐怕還需要耗費數年、甚至無法全然恢復。
近期有歐美國家提出了「免疫護照」(Immunity Passport)的概念,擬推行「擁有病毒抗體者」的通行護照,作為自由旅行通關、甚至工作健康證明;不過實務上仍還有許多窒礙難行的地方。觀光產業陷入一片衰退、裁員的浪潮之下,全球正試圖找尋新方向。在這波疫情中,旅遊觀光業到底面臨多大的生存危機?國際間提出了哪些解決方案?全球的旅客們,在未來將會迎來何種全新樣貌的旅行模式?
▌請點閱下方收聽
▌無法踏上旅程的「孤獨星球」:全球旅遊業有多慘?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UNWTO)預估,疫情過後全球的國際旅客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恐會減少三分之一,從14億人降到10億人,但在各國的解封進度不一,以及第二波疫情再次襲來的高度不確定性之下,這樣的估計或許已是樂觀。
若以航空業為例,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的報告則殘酷指出,截至4月,全球航班數量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80%,歐洲更大砍了90%以上;全球超過9成人口,都處於因疫情而無法自由旅行的限制狀態。旅客、航班的大量減少,直接衝擊了整個觀光產業鏈。
5月,德國的大型跨國旅遊集團Tui宣布:將刪減公司8,000個職位——相當於集團員工總數的15%——以減少成本。Tui表示,按照目前觀光業的衰退走向,未來恐難以恢復到原先的規模,即便疫情結束,刪減的人事職位也可能不會再重新開放招募。
除了航空業,有「背包客聖經」之稱的老牌旅遊雜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也因為疫情與產業衝擊,陷入經營困境。成立於1973年的《孤獨星球》,過去撐過911、大蕭條等旅遊業的衰退潮,但其實在疫情之前就已因為網路時代崛起,類似的旅遊資訊搜索平台遍地開花、競爭激烈,已有衰退之勢。武漢肺炎疫情的正面痛擊,又讓經營遭遇重挫。
4月時,《孤獨星球》宣布將關閉起家大本營墨爾本,以及倫敦的大部分業務營運。「對於孤獨星球大家庭來說,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艱難的一天。」總經理皮卡德(Piers Pickard)當時如此表示。雖然往後仍會持續出版,但在未來旅遊產業的不確定性下,《孤獨星球》能否再度過眼前難關,仍充滿未知數。
▌旅遊解封怎麼解?「旅行泡泡」與「免疫護照」
對於生計收入大量減少的觀光旅遊業者來說,能盡快恢復旅行與貿易往來,是當前最為關切的重要目標。目前,國際間多數國家也都已經針對「旅行解封」進入了下一階段的討論。
5月初,紐西蘭與澳洲兩國總理透過視訊會議,共同商議推出了「旅行泡泡」計畫,希望讓疫情控制得宜、政治與民間關係又緊密的兩國,近期能為民眾免去出入境隔離等旅行限制,在兩國之間建立如同被泡泡安全包覆的疫情快速通關「旅行區」。此外,從兩國點對點的航班開放為起點,希望能逐步擴大到鄰近區域中,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
類似的旅行解封概念,也出現在歐盟的討論之中。13日,歐盟向會員國呼籲盡快商討「開放國境」的政策,視各國的狀況循序漸進地擴大開放範圍,讓歐洲今年的夏日假期能如期展開。歐盟的提議雖獲得旅遊業者的肯定,但因不具強制約束力,仍須視會員國的合作協調而定,逐步開放之後要如何避免第二波疫情爆發?如何預防感染者入境?種種現防疫的細節考量,也成為各國頭痛的現實問題。
比如:智利、德國及美國等國家,日前就都提出了「免疫護照」的概念,讓經檢測、確認其體內「具有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的民眾,獲得「通行許可證」,即可復工甚至自由旅行。
儘管這仍是不盡完善的概念,但相關說法卻已立刻受到WHO及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反駁,認為依照目前的醫療進度,除了無法確認出現抗體者是否會二度感染,現在也尚未開發出有效疫苗,若僅依靠檢測即開放通行,可能會讓各國的第二波疫情再起。加上許多國家的檢疫能量有限,無法讓人民普遍接受檢測,有疑似症狀、實際上未受感染但無法接受檢測者,是否也會被視為「染疫患者」?同時,藉由護照區分肺炎患者,是否會導致「疾病歧視」問題?「免疫護照」的實施,可能讓原先社會上就因疫情而產生的對立,從種族進而到階級——誰擁有檢測資格?是否會出現富者優先的問題?——等變得更加複雜,或是將出現新的衝突模式,為修復中的國家內部帶來更大打擊。
若以中國現行已經推行的「數位綠碼」為參考,官方得以掌握人民的健康狀況、途經地點等,讓旅行自由籠罩在監視的陰影之下,就牽扯了「老大哥正在看你」的隱私權爭議。WHO建議,若要採取類似方式,應該在疫情受到控制、「有效疫苗開發出來後」,進入某些特定地區出示「接種疫苗證明書」,藉此保護其國家人民的安全。
▌航空業的「新常態」
銅板飛行俱樂部(Dollar Flight Club)依照過去影響航空業的近代國際重大事件——比如:911、2008年大蕭條——預測,之後航空業可能會出現大型公司整合、廉價航空被吞併,並且減少航班數量,這也代表著票價可能相對會提升,搭飛機變得更為昂貴。但在疫情過後的短期之內,航空業者也可能為了先刺激消費者回流,因此採取「先降後升」的機票票價策略。到2021年為止,票價相較2019年可能降低35%,隨著消費者信心重建,到了2025年票價則會回彈上升27%。
除了票價起伏外,在國際航空電訊集團提出的〈新常態報告〉中,也分析了疫情後搭乘飛機的新樣貌。不僅是體溫檢測等將成為基本檢查,病毒大流行也將加速航空業「數位化」,從領取機票、過海關到上飛機後,整個飛行旅行可能變得與其他人「零接觸化」,以減少病毒傳染的可能。
像是以「人臉辨識系統」來確認身分,取代過往領機票、過海關使用的自助觸控螢幕機台;登機後,機組人員不再提供指引座位的服務,且不得使用機上娛樂設備、上廁所禁止排隊,所有的食物跟飲料需要另外包裝,送餐流程簡化甚至取消,來降低機組人員與乘客的近距離接觸。許多航空業者——像瑞安航空(Ryan Air)——日前公布恢復航班時程表的同時,就推出了自己的「新常態」政策,強調會增加機艙的清潔與消毒頻率,期望能讓消費者信心更快速回流。
▌奢侈旅行與背包客窮遊的兩極化
疫情期間,國際出現數起郵輪大規模感染事件。擁有鑽石公主號與至尊公主號的「公主郵輪」集團,除了在4月已經取消阿拉斯加的郵輪旅行,5月更進一步取消歐洲、跨大西洋等大部分的夏季航線。但微妙的是,其他的大型豪華郵輪公司,卻也預計從6月~8月開始陸續恢復航班,或是透過延長票券的有效時間、兌換未來航班等方式重啟產業運作。
北歐旅遊與SPA研究所NIT的市場研究人員更表示,根據業界消息,「2021年的遊輪旅程幾乎全數訂滿」。與大眾當前想像這有所落差的是,郵輪旅遊愛好者對於該觀光產業,未來的防疫安全執行能力,似乎頗有信心。但豪華郵輪的復甦,也可能透露了未來旅行更加兩極化的趨勢。
除了疫情過後,勢必需要加強防疫設備,以安定高端消費者信心的奢侈郵輪,成為上層階級偏好的旅遊方式,也可能出現更具規模的「私人包機」、「度假村全包」等旅遊方式;但相較之下,因為疫情衝擊經濟、失業率提升,許多一般民眾不只取消疫情之前原先預定的行程,未來可能更難以負荷國際旅遊價格,以國內與鄰近區域為核心的公路旅行、背包客等,則可一般大眾考慮的旅遊方式。
▌世界越亂心則慢?在地深度、放慢環保的未來旅行
Tui集團的CEO 尤森(Fritz Joussen)預言,未來將會出現「陸上旅行的復興」;Tui 將因應此未來趨勢, 提供更多「在地化」的旅遊方案。尤森也樂觀表示,人們仍然對度假非常感興趣,雖然今年旅遊產業的消費人潮,因為疫情較晚出現,但在未來逐漸開放後,民眾累積的旅行熱忱,也將會維持得更久。現在集團的中國分公司已展開國內旅行、航班的業務,未來等歐陸逐步解封並開放國境,再將同樣的營業模式運用在歐洲的消費者身上。
不僅是「陸上旅行」復興,在疫情的影響下,也讓過去旅遊業對環境、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出現了轉機。
從澳洲野火、威尼斯島下沉倒數...等震撼國際的極端氣候災難,讓氣候變遷在過去近年成為了全球高度關注的社會運動議題。在「瑞典氣候少女」葛莉塔(Greta Thunberg)的登高一呼之下,全球許多青少年更紛紛站上街頭,展開跨國的大規模遊行,憤怒質疑政府、企業採取的環保政策。
根據2018年一項研究表明,旅遊業的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總量的8%,其中航空飛行佔最大份額。葛莉塔也因此提出了「搭機可恥」(Flight Shaming)的行動,呼籲人們盡量改搭乘相對排放量更低的運輸工具——像是船隻、火車等——進而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即便氣候變遷的討論熱度,因為武漢肺炎爆發相對減弱,但由於疫情讓人們減少外出、交通需求降低,過往的各種污染問題也似乎暫時得到緩解。在疫情過後,改變過去以搭乘飛機為優先考量的國際旅遊模式,考慮對環境更友善的「綠色旅行」、或是深度在地化的旅遊模式,也可能成為人們的旅行傾向。
雖然多數國家的生活、經濟已在恢復當中,但全球疫情發展仍未獲得全面控制,即便「開放國境」、「解除旅遊封鎖」對遭受打擊的觀光產業而言,是當前極為關鍵的決策方向,各國仍需謹慎地防範第二波疫情再起,並在大流行過後,迎接全球觀光重生下的轉變與進化。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