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戒嚴事件的啟示:帶著前人的勇氣,保衛民主的行動者們
編按:南韓總統尹錫悅 12 月 3 日突然發布戒嚴令,命令特種部隊阻止國會議員進入國會表決,引發政治風暴。事件落幕後,輿論發現許多軍人面對無武裝的議員和平民時,其實多有「放水」舉動,沒有造成流血傷亡。正如許多南韓影劇熱衷拍攝的民主化事件,南韓軍人也效法許多歷史榜樣違抗了命令。作者蕭雲在本文感嘆,這一切宛如熱門動畫《葬送的芙利蓮》名場景——因為相信「欣梅爾(前人)一定也會這麼做」,帶著前人勇氣行動的南韓軍人與國民,才能挺過民主必經的波折。
▌廣納式民主助南韓富強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以毗鄰的美墨與南北韓為例,批判「地理決定論」,復興「制度決定論」。兩國的差異完全無關地理,民主作為「廣納式制度」才是成功的關鍵。
「地理決定論」風靡一時,一大原因是若干專制國家(曾)有好的經濟表現,讓人認為環境比制度重要。過去一些名人會用印度經濟比較其他國家,聲稱經濟好壞與民主無關。《國家》就是要拆解這種迷思。
《國家》兩位作者也是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解釋蘇聯的經濟也一度很好,倒台之前無數西方學者也為之傾倒。因為蘇聯擁有強大的集權政府,可以不惜代價催谷(粵語慣用語,意指推動、促進)有限的經濟起飛。然而蘇聯的「榨取式制度」只會利於一時弊在後世。人民在更加公平的社會本可創造更多財富,不過權力也會隨之洗牌。統治階層寧願優先保住權力,國家便隨之停滯繼而沉淪。
南韓也是在專制時代取得基礎的經濟進步,但更勝在推翻全斗煥。政治愈趨公平保障經濟持續繁榮,跨過蘇聯跨不過的難關。
▌民主好在比較亂
冷戰史學者 John Lewis Gaddis 在《大戰略》回顧美洲歷史。西班牙人管治的地區千篇一律;英國人管治的地區則亂七八糟。因為西班牙的殖民地俱由皇室直轄;至於英國的殖民地從沒有中央統籌。結果兩國爭霸由英國勝出,《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直言是光榮革命造就隨後的工業革命,兩者同在英國誕生並非巧合。
《國家》解釋西班牙實行「榨取式制度」,剝削南美遺禍至今延續貧窮。儘管英國的殖民也有壓迫,致令美國獨立,但其「廣納式制度」裨益北美走上成功得多的道路。即使滿清與幕府同屬專制政權,卻只有後者改革成功。皆因幕府的「封建」容讓地方有更多自主,才有薩摩及長州藩敢開風氣之先。
開放的民主看似比較混亂,但紛擾的背後其實是活力的泉源;高壓的專制看來比較隱定,但沉寂的背後其實是敗亡的先兆。
▌保衛民主的「欣梅爾理論」
戒嚴當晚我徹夜無眠關心事變,但從沒有擔心韓國人民的安危(只是有點擔心金泰梨)。 因為根據《葬送的芙莉蓮》的「欣梅爾理論」(欣梅爾一定也會這麼做),我相信韓國人民也會怎麼做。
「欣梅爾理論」其實就是鄂蘭(Hannah Arendt)強調的「行動」。只要世人願意行動,就會帶來新的開端,如同光芒照亮人們。因為行動既會影響其他人,行動者也會反受其他人影響,從而在公共領域讓共同關心的人構成「關係網」,也可稱為「共同體」。
由行動締造的新關係將跨越既往的限制;由是新的共同體也不受既定的身份限制。而且其成員不限於生者,還包括往生者和未出生者,世世代代都會為未完的故事添加新的篇章,從而為人帶來「自由」及「不朽」。
對於鄂蘭而言自由就是擺脫注定和必然。行動不但打破過去的局限;而且影響的結果將會無限,連鎖的反應潛藏無限的可能,「一個行動,甚至一句話,就足以改變整個局面。」
而且行動的光芒不會在人間熄滅。行動的影響將化為故事;故事的意義將成為歷史。人注定終有一死,但故事將永遠流傳。《風之影》早就說過,「只要還有人記得我們,我們就會繼續活著。」人有機會得到生命兩次,從行動而來的不朽生命將雖死猶生「活在人們中間」。
▌前人的意志帶給後人勇氣
那天夜晚網民不斷貼出《首爾之春》的金句和截圖。戒嚴前不過數日,飾演全斗煥的黃晸珉成為本屆青龍獎新科影帝;至於最佳男配角則屬《辣手警探 2》的丁海寅。
丁海寅也有在《首爾之春》登場,他飾演的金五郎(김오랑)少校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以軍人的標準來說真人也真的好帥。金五郎在「雙十二政變」中護衛拒不附逆的司令官,抵抗全斗煥的叛軍直到最後一刻,身中六槍殉國。
政變當晚韓國軍人的表現可謂「克制」,但香港話「淆底」(沒有底氣)是更加傳神的形容詞。當安重根的後代安桂玲主播抓著士兵的步槍,質問對方有沒有羞恥之心,士兵只敢後退甩開對方的手。還有一名特種部隊士兵向媒體鞠躬道歉八次,他們懷抱罪疚感之餘,也擔心成為下一個全斗煥或盧泰愚。
因為韓國人民共享歷史的記憶、行動的遺產。援用鄂蘭的說法即是「共同感」(common sence),援用盧梭的說法即是「道德生活慣習」(les moeurs),那才是銘刻人民心中至高無上的憲法。
韓江小說《少年來了》的姜東浩、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金士福、《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李韓烈、《首爾之春》的金五郎,他們都通過行動而不朽,身影依然在我們中間。人民會告訴自己,他們一定也會這麼做,因為前人的故事而繼續行動。
韓國人民以行動回答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在獲獎演說的提問:過去真的能幫到現在;死者真的能拯救生者。韓國的民主會面臨波折,但不會遭遇危險,因為前人的意志已給後人足夠的勇氣守護民主。
參考文獻: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風之影》
約翰・路易斯・蓋迪斯《大戰略》
韓江〈2024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感言〉
戴倫・艾塞默魯、詹姆斯・羅賓森《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FlowerAndBaynoet 不曾遠去的硝煙 🇭🇰 香港國際衝突研究平台
朱立熙、王政智、鄭乃瑋《黎明前的半島記憶:韓國人權與民主紀行》
陳嘉銘〈「創造出公民,要什麼就都有了」?論盧梭的自由、愛國主義和實現共和的弔詭〉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