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2025/04/17 蘇聽雨

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造成經濟震盪,股市暴跌讓許多投資人哀叫「要去睡公園了」。圖為睡公園示意圖,非當事人。 圖/美聯社 
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造成經濟震盪,股市暴跌讓許多投資人哀叫「要去睡公園了」。圖為睡公園示意圖,非當事人。 圖/美聯社 

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手機跳出銀行通知,你心臟一縮,不敢看。

帳單來了,你放在桌上三天不動它,彷彿打開它就會冒出你人生失敗的證據。

有錢會內疚,沒錢會恐慌。你不是不理財,是不敢靠近。

也許你曾經試著靠投資改變現狀——股票、基金、虛擬貨幣,甚至是朋友介紹的「保證獲利」新興產品。但市場的震盪常常毫無預警,近日股災便是最好的例子——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全球普遍加徵10%關稅,也對特定國家和經濟體加徵「對等關稅」,使全球股市一片慘跌、美股血崩,全球對經濟衰退恐懼升溫。

4月9日,川普又宣布除了中國之外將暫緩「對等關稅」90天,又一次震盪全世界。最近幾天的股災,加上2020年疫情後的股市崩跌,或是人們帳戶裡可能突然消失的數字,都可能讓人有種「一切努力瞬間歸零」的感覺。

更多時候,壓力來自日常中一點一滴的失衡。一次信用卡遲繳,一筆以為還得起的小額貸款,一場衝動的消費。接著,是第二張卡、第三張卡,月月拆東牆補西牆,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不只是還不出錢,連心也撐不住了。

又或者,你遭遇的是台灣近年越來越普遍的詐騙:誤信假投資平台、詐騙賣房、用高薪誘騙但實際卻拐騙你還款的工作,甚至被騙出國工作卻陷入債務深淵。那種「原本只是想改善生活,卻反而走進更大困境」的羞愧與懊悔,很難說出口,也很難獲得理解。

金錢焦慮,不只是帳面損失的數字,更是一種「是不是我太笨、太天真、太沒用」的自我質疑。

但財務壓力,從來都不等於個人失敗。在台灣,很多人從小沒受過系統性的金錢財務教育,卻活在「錢賺得不夠多是你的錯」、「不會理財就是活該吃虧」的社會氛圍裡。這是一個很少教我們如何與金錢建立關係,卻很擅長讓我們對錢感到內疚、羞恥與恐懼的系統。

圖/歐新社  川普第二次上任後的貿易戰讓全球股市震盪。2025年4月9日,台北臺灣證券交易所顯示開盤跌122.51點,加權股價指數為18337.44點,成交金額新台幣125.61億元。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川普第二次上任後的貿易戰讓全球股市震盪。2025年4月9日,台北臺灣證券交易所顯示開盤跌122.51點,加權股價指數為18337.44點,成交金額新台幣125.61億元。 圖/歐新社  

很少有人被好好教導過「怎麼跟錢相處」。從小到大,我們多半不會在課堂學到財務知識,而是來自責備、焦慮或暗自比較。有時,財務教育聽起來像是在說:「你很窮?那是因為你不會理財、不會記帳。」但這樣的說法,就像對一個剛從戰場上爬回來的士兵說:「你走路怎麼不好好走,要一拐一拐?」它忽略了金錢與情緒、創傷、甚至尊嚴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簡化成「學會幾個技巧就能解決一切」的邏輯。這不只是失準,更讓人感到孤單無助。

美國當代心理計量學者巴克沃特(Galen Buckwalter) 博士提出了一個讓不少人聽了忍不住點頭稱是的概念:

財務壓力,其實也會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巴克沃特博士把這種現象命名為「急性財務壓力」(Acute Financial Stress, AFS)。意思是,當你的銀行帳戶見底、帳單堆成山時,你的心理反應不只是煩躁,可能還會進入一種「身心自動上鎖」的狀態。根據他2016年的研究,大約有 23% 的美國成年人(約5600萬人),以及多達 36% 的千禧世代(也就是近3千萬人、被戲稱為「買不起房的一代」),都曾經歷過這種壓力型創傷。

這些症狀不只是在腦袋裡打轉,它們也會具體地反映在生活中。根據巴克沃特博士的研究,許多經歷過財務創傷的人,會發現自己變得特別焦慮,對金錢充滿負面想法,連想整理收支表都會感到焦慮、擔心;甚至開始有時會注意力渙散、夜裡睡不著,或是對訊息和手機鈴聲感到莫名壓力,彷彿下一通來電就是債主來敲門。

有些人則開始逃避現實、過度使用酒精、藥物等來麻痺自己;或漸漸與人疏離,變得不太敢與朋友約見面——因為擔心「出門就得花錢」。簡單來說,這些不是你懶、沒自制力或太敏感,而是你的心理正試圖在一場經濟戰爭中自保。

逃避、拖延、對帳單與繳款產生抗拒,皆是財務創傷者可能出現的反應。 圖/美聯社 
逃避、拖延、對帳單與繳款產生抗拒,皆是財務創傷者可能出現的反應。 圖/美聯社 

▌財務創傷的五種常見反應

對照加州財務創傷治療師、也是臨床社工師(LCSW)的瓦爾迪茲( Heather "Dez" Valdez)和財務治療師(LMFT)阿斯特(Nathan Astle)的實務觀察,兩者和巴克沃特博士所提出的觀點,財務創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相當具體而可感。目前歸納出五種常見反應,包括:

一、逃避或拖延,對帳單與繳款產生抗拒

那種把帳單信封丟進抽屜深處、或是遲遲不打開帳單email的動作,很可能不是拖延或懶惰,而是一種身體的凍結反應——就像 PTSD 裡的「假裝沒看到」,其實是神經系統的過載防衛。對某些人來說,帳單不只是數字,而是被標記為「危險」的訊號。一看到那個金額,腦中就閃過以往經歷過的羞辱、恐懼或無力感;我們不是不想面對,而是整個身體正在告訴我們:「這太痛了,我撐不住。」

所以我們轉頭不看、不碰、不打開。這並非不負責任,而是我們在潛意識裡努力求生,是求生本能的低語。了解這點,我們才能用一種更溫柔的方式,重新靠近那些我們曾經被逼著逃離的信封或email。

二、過度節省,花錢時伴隨強烈罪惡感

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節省。每當他們掏出錢包,內心就自動響起一場無聲的審判,好像每一筆支出都得經過道德法庭的審核。「我真的需要這個嗎?」「我怎麼可以浪費?」那不只是省錢,是一種情緒飢荒的表現。

有人餓過肚子,有人窮過自尊,而這樣的創傷會留下痕跡——讓人無法安心享受,無法給自己多一點好——因為快樂變成了一種奢侈品,甚至像是跟命運借來的高利貸,心裡總覺得還不起。所以他們把每一份花費當成風險,寧可緊縮,也不敢放鬆,因為他們從沒被教會怎麼放心地擁有。

2020年疫情使股市崩跌,使許多人深陷債務深淵。 圖/美聯社  
2020年疫情使股市崩跌,使許多人深陷債務深淵。 圖/美聯社  

三、不理性消費,以購物或衝動交易作為情緒宣洩

也有人,看起來像是在揮霍,其實是在自我安撫——用花錢的瞬間,換取一點點可以呼吸的空間。他們不是亂花錢,而是在花掉壓力、恐懼及無處安放的情緒。不理性的消費不一定來自過度的慾望,而是悲傷沒有出口、焦慮無法言說,只能透過購物去建一個臨時的避難所。

那可能是一杯不需要的星巴克咖啡、一件根本不知道什麼場合可以穿的衣服、一場突然的高風險投資——他們未必不會算,那一刻他們只想證明:自己還有選擇權、還能抓住什麼。哪怕只是短暫的,也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消費,成了對抗無力的手段,是傷痛與控制之間的一場拉鋸。

四、身體症狀,如失眠、頭痛與腸胃不適

這些創傷,不只是情緒的風暴,更是身體的記憶。你以為自己的失眠、頭痛、胃脹氣只是壓力太大,但有時,那是你身體在替你說話——說出你不敢想、不願碰的那些與金錢有關的羞辱與恐懼。我們的神經系統沒有分清楚「過去」和「現在」的能力,它只是忠實地記得那段你早已試圖遺忘的匱乏、指責與無助。所以它透過腸胃的不適、睡眠的斷裂、心跳莫名加速的那一刻,發出微弱卻急切的訊號。這是你的身體在替你說出一個被壓抑太久的故事——關於錢、羞愧、關於那個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己。

許多身受財務PTSD困擾的人,無法承受與金錢連結情緒系統,包括控制、價值判斷、羞恥與創傷。 圖/路透社 
許多身受財務PTSD困擾的人,無法承受與金錢連結情緒系統,包括控制、價值判斷、羞恥與創傷。 圖/路透社 

五、財務共依附——習於讓他人管理金錢、排拒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共依附,有時被誤認為是「懶得處理錢」或「數學不好」,但它其實是一種深層的心理反應——當一個人將自己的財務主體性交給他人,未必是追求方便,而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安全與穩定。共依附在親密關係中,可能呈現為「我不開心沒關係,只要你不離開我」;而在金錢中,則是「我不懂錢、你幫我處理就好」。

這不是不知道錢的重要,而是無法承受那整套與金錢連結的情緒系統:控制、價值判斷、羞恥與創傷。

也許是因為曾被父母責罵花錢太多,或是目睹家裡因財務崩壞而破裂,又或是在親密關係中遭受經濟控制、背負太多各種過於沈重的貸款、世代性的金錢信仰與羞辱——覺得談錢低俗、沒格調,甚至是因為沒錢而失去選擇、尊嚴和愛。這些經驗讓我們的大腦學會一件事——錢,等於危險。

於是,我們把這塊情緒分離出去,像是 PTSD 裡「那個人不是我」的心理防衛機制,只是現在面對的不是戰場,而是帳戶餘額和發票通知。

這樣的人往往會說:「我知道我應該負責,但我就是沒辦法處理這些事。」他們把財務交託給他人,形成一種表面穩定、實則脆弱的依附結構。這不是逃避責任,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一種為了活下去而發展出的心理策略。共依附的癒合,不該從「教人記帳」開始,而是從重新建立一種溫柔且中性的金錢語言,讓那個總讓我們想逃離的房間,慢慢亮起溫暖的燈。

這些行為表面上或許微不足道,卻可能是深層心理創傷的具體折射,反映出財務問題早已超出數字的層次,成為情緒與認同的鬥爭場域。事實上,財務創傷,其實從來不只是一個個人的問題。它更像是一種時代的副作用——當這個世界習慣用數字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用資產來決定誰有話語權、誰可以安心存在,我們每一個人都難免會被這套邏輯傷到。

部分受到極大財務壓力的人,會透過購物來創造焦慮的出口。 圖/美聯社 
部分受到極大財務壓力的人,會透過購物來創造焦慮的出口。 圖/美聯社 

▌從安頓情緒開始,慢慢整理債務與金錢焦慮

有時候,我們不是在某一天「搞砸了財務」,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一段越來越沉重的循環。你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沒肩膀。你只是太累了。所以,我想邀請你——從理解自己開始。

你可能是因為考慮債務整合、承受投資損失,或正為生活開銷焦頭爛額才讀到這段話。不論你現在的財務狀況如何,請先肯定自己:願意面對,就是一種勇氣。

讓我們先一起看見,財務壓力是怎麼悄悄影響我們的生活:

1.想法:總是在心裡反覆責怪自己,「怎麼那時候會這樣」、「為什麼總是學不會」。

2.感受:擔心、內疚、害怕看到銀行簡訊通知,甚至連接電話都會心跳加速。

3.行為:不敢讓家人知道實情,不想見朋友、不敢花錢,甚至不敢快樂。

有這些反應,代表你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過去的創傷與壓力。療癒不會一夜之間就會出現結果,但是會協助我們不再責備自己。慢一點也沒關係,只要願意靠近自己、開始整理這些情緒與現況,就已經走在路上了。

這次,我們不需要再靠逼自己、罵自己才能前進。我們值得一個不再被債務、帳單與羞愧控制、也能慢慢相信未來的自己。

一名雪梨上班族於午休時間躺在海德公園草地上休息。 圖/美聯社 
一名雪梨上班族於午休時間躺在海德公園草地上休息。 圖/美聯社 

推薦閱讀

亂花錢的「女孩數學」?美國社群迷因背後的消費主義與刻板印象

川普高關稅的政策迷惑:政府內部方向分歧,選民可能耐心有限

專訪《經濟武器》作者尼可拉斯.穆德:「經濟制裁」是阻止戰爭,還是惡化局勢?

蘇聽雨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現為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碩士生。研究與實務關注創傷知情照顧、精神疾患、親子互動與兒童情緒發展。長期行走於心理與社會邊界交錯的現場,致力於讓被忽視的聲音被聽見。相信語言不是萬靈丹,卻能成為一盞小燈、一塊墊腳石、一封跨越孤獨的信。文字風格介於臨床紀錄與深夜談話之間,有時像診間的沉默,有時像孩子的夢話,有時像一杯微苦但尚能暖胃的拿鐵咖啡。對於社會正義與系統性不平等有著熱切關懷,試圖用鍵盤和筆、幾句話、和一點點「不太安分的專業精神」,去鬆動這個世界習慣無視的角落。

作者文章

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造成經濟震盪,股市暴跌讓許多投資人哀叫「要去睡公園了」。圖為...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2025/04/17
波蘭兒童之家的一群女孩與輔導員米拉.卡茨(Mira Katz)一起上體操課。 圖...

孩子的傷痛誰記得?二戰集中營倖存兒童如何重拾自我

2025/04/09

最新文章

可以用納粹符號表達政治不滿嗎?圖為2018年美國「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支持者舉行集...

可以用納粹符號表達政治不滿嗎?反思歷史修正主義與極權符號再現

2025/04/17
左為元世祖忽必烈,右為蒙金戰爭中的騎兵。 圖/維基共享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元代中國走向國際的「歐亞大交流時代」

2025/04/17
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造成經濟震盪,股市暴跌讓許多投資人哀叫「要去睡公園了」。圖為...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2025/04/17
圖為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歌劇院上演的《杜蘭朵公主》,扮演杜蘭朵公主的是義大利女高音歌...

音樂中固化的歐洲中心主義:仍在演出「野蠻東方」的《杜蘭朵公主》

2025/04/16
德國3月3日舉辦「玫瑰星期一」狂歡節,反對極右派另類選擇黨的陣營將其黨魁為德爾做...

當美國《取消文化》傳進德國:圍堵極右民粹之戰,如何加速民主文化的崩解?

2025/04/15
本屆大阪萬博還沒正式開幕,就已經籠罩在烏雲之下。圖為2025大阪萬博的吉祥物「脈...

2025大阪萬博是翻身機會,還是加速衰退?夢洲「負面遺產」能否復刻榮景

2025/04/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