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治百病?美國的敵人不是赤字,是經濟常識的反智
"The ideas of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both when they are right and when they are wrong, are more powerful tha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自4月2日「解放日」(liberation day)以來,川普出招的速度讓世界暈頭轉向。先是稱自訂的貿易赤字公式為關稅稅率,並簽署第14257號行政命令,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對所有的貿易夥伴開戰。行政命令一出,兩日內跌幅和市值蒸發6兆美金,創下歷史紀錄。接著基準10%關稅於4月5日正式生效。此舉引發市場動盪,投資者擔憂通膨加劇和供應鏈中斷。
雖然如此,川普宣稱關稅每天讓美國進帳20億美元,並且有多國排隊要來拍他的馬屁。但是接著馬上來個髮夾彎,宣布關稅暫停90天,但是對中關稅升到104%、接著145%、日前又提高到245%。面對這貿易戰,中方也不遑多讓,祭出125%的報復性關稅。到截稿之時,貿易大戰方酣,煙硝瀰漫。
全世界的投資市場,在這場混戰中可說是在海嘯第一排,台灣許多民眾苦中作樂開玩笑說要睡公園。川普的關稅大戰使筆者近來不敢看我的股票、退休投資帳戶、教育基金等,因為每個帳戶都是慘兮兮。除了美股之外,美元都持續下跌。號稱「全世界最安全的資產」——美債,似乎出現了裂痕。
很難想像川普1月20日上任到現在三個月,對全世界造成的動盪。新聞評論者似乎也霧裡看花,不知道川普當局的目的是什麼,他又要如何用關稅讓美國再次偉大?有批評者評其漫無章法,也有支持者稱他「在下一盤大棋」。不管你是川黑或是川粉,都必須要了解川普的政策的邏輯框架。姑且不論此邏輯是否合理,我們都必須要用理性的觀點來分析,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框架,我們很容易會被他的政策煙霧所蒙蔽,而做出錯誤的解讀。一但有了這個框架,不管你同不同意,我們可以從川普的眼光來看世界。他做的事情,或許也並非那麼不合理了。
▌讓美國「再次」偉大
簡單說,川普第二任的終極目的就是他一直告訴我們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重點在最後一個字——again。MAGA不只是個讓人懷舊的選舉策略,而是他真心地相信美國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時光,那他所謂的過去美好時光是什麼時候呢?大概就是美國在1970、1980年代全球化之前的美國「黃金時代」。
美國完全擁抱全球化是在70年代之後,最有名的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瓦解,金本位徹底消失,奠定了美金本位的基礎,也標誌著美國走向更加靈活與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另外美國在1970年代繼續支持《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並參與了東京回合談判(Tokyo Round, 1973–1979),削減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創造了1980年代的自由貿易黃金時代。
1980年代,川普大約30幾歲,他當時在紐約經營房地產,面對著國際資金壁壘的消失,大量外國投資者進場競爭購買不動產的情況。這種情況在1985年《廣場協議》,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後更加劇烈,因為美國資產變得更便宜。著名外國購地案例包括1989年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被三菱地所(Mitsubishi Estate)買下、1990年加州美麗的圓石灘高爾夫球場(Pebble Beach Golf Links)被日本地產大亨熊取谷稔買下、許多的夏威夷酒店與地產、渡假村與高級住宅都被日本集團買下。川普雖然在這一系列的全球化浪潮中受益,但是這樣的氛圍讓他感到失去主導感與控制權。並且開始大力批評全球化。
川普在1989年接受訪問時表示,日本「系統性地吸取了美國的血液」,並呼籲對所有日本商品徵收20%的關稅,以保護美國經濟。 此外,川普在1987年曾在《紐約時報》等主要報紙上刊登全版廣告,批評日本等國利用美國的軍事保護和貿易政策,損害美國利益。他認為這些國家未能公平地對待美國,並主張對其徵收關稅。
▌不容質疑的「偉大」之路
領導的本質是服務,而非支配。
"The essence of leadership is not to wield power, but to serve."
——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
美國總統林肯在南北戰爭前夕的1860年當選後,面臨著國家重大的分裂危機。他面對著敵人的不信任和排山倒海的挑戰,他並沒有躲在自己的親信當中,反而刻意任命幾位與自己競爭過、甚至立場不一的政治對手進入內閣,形成一個觀點多元、但能共同合作為美國謀福祉的團隊。林肯的偉大與歷史定位因此奠定。歷史學家稱這樣的團隊為「反對團隊」(Team of Rivals),也成為歷屆總統津津樂道學習的榜樣。
但是這樣的優良傳統,在自稱「IQ極高」、「天才」、「比專家還懂」的川普總統內閣中是看不到的。川普用人的最高原則是對他的忠誠。因此,為了達到他心目中往日美國經濟榮景,川普指派三名與他經濟思想相同頻道的經濟顧問: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考特.班森特(Scott Bessent,財政部長)、與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資深貿易與製造業顧問)。這三位不但是川普第二任經濟政策的工程師,當中米蘭與納瓦羅更是川普的喉舌,經常上媒體電視為他的政策辯護。
▌經濟謬誤走到底
從川普上任以來,外界用「海湖協議」(Mar-a-Lago Accord)形容他的經濟藍圖。這個「海湖協議」的名稱源於川普的私人「海湖莊園」(Mar-a-Lago Estate),也是與40年前的《廣場協議》遙相呼應。與廣場協議類似,「海湖協議」強調透過關稅和貨幣政策來調整全球貿易。不過與廣場協議最大的不同的是,「海湖協議」只是美方單邊叫板、威脅,沒有與其他國家協商或討論的過程。
川普的經濟藍圖與米蘭於2024年11月發表的政策論文《重構全球貿易體系使用者指南》(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幾乎是完全重疊。主要的目標包括四點:
1.美元貶值以改善貿易逆差
2. 貿易與國防安全掛鉤
3. 重組美國國債結構
4. 以貿易制裁、資本限制等金融工具對外國政府施壓
這些想法,可以說相當「非主流」。雖然經濟學者在不同領域有許多學派與分歧,但是根據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針對頂尖經濟學者定期進行的意見調查(IGM Forum),顯示超過95%的經濟學家對「國際貿易對美國公民的經濟福祉是有利的」此論述有壓倒性的共識。另外2023 年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發布了針對美國公眾的調查,顯示74%的美國人認為國際貿易對美國經濟有益、 82%認為國際貿易對消費者有利、63%認為國際貿易有助於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80%認為國際貿易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
米蘭與納瓦羅雖皆為哈佛大學經濟博士,但他們的主張卻與主流經濟學理論、實證、與大部分民眾的認知大相逕庭,且充滿謬誤。
▌貿易赤字=美國吃虧?
首先,川普、米蘭與納瓦羅都認為巨額貿易赤字並非市場機制的自然產物,而是美國在全球體系中擔任錯誤角色的反映,並且認為應該用關稅來調整、達到新秩序。這樣的論點首先過度專注在貨品的赤字,而忽略了美國在服務項目的貿易。美國在服務項目,例如教育、金融、商業服務等,是享受貿易順差的。如果將貨品和服務項目加總的話,美國的赤字至少會少兩成以上。
另外,貿易赤字直接的原因是消費旺盛,全世界中,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這樣家戶年消費這麼高,每年平均消費高達4萬4,000美元(約新台幣150萬),遠超過第二名的香港將近20%,以及第三名的瑞士40%,經濟學家經常戲稱美國消費者是「全村的希望」。美國消費主義之所以如此盛行,和二戰之後許多軍事產業轉向民用消費品的生產,以及1980年代後當局鼓吹「美國夢」作為對抗共產主義的一個願景有直接相關。
另外,一個國家貿易赤字的根本原因是總儲蓄低於總投資。簡單的說,當總儲蓄低於總投資時,國家就必須要向外國借貸,並進口相關的投資相關貨品。換句話說,國內的總儲蓄不夠時,資金缺口往往由外國資本補足,因此資本流入常與貿易赤字同時出現。通俗一點來說,美國吸引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如美債購買與股權投資),這些資金流入在經濟帳中對應儲蓄不足,從而支持國內高水位的總需求,包括消費與投資支出,並伴隨長期的經常帳赤字與貿易逆差。
因此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中,美國並不是「吃虧」的國家!事實上,它長期以來是吸引龐大國際資金與投資的國家,能以貿易赤字交換資本盈餘,這正是其美元霸權與金融優勢的體現。
因此,美國的貿易赤字是許多結構性因素、市場機制、以及美金作為全世界的共同貨幣所造成的。一廂情願地認為赤字就是美國吃虧不但過度簡化、罔顧事實,也不是一個受過經濟專業訓練的幕僚應當說的。
▌關稅醫百病?
另外,川普對關稅的誤解可說是相當嚴重。他認為關稅可以治百病,但他對關稅的誤解包括貿易夥伴的報復影響、誰負擔關稅、價格轉嫁效應、貿易轉移效應(trade diversion)等方面,都錯得離譜。這些謬誤都可以用簡單的貿易數字,或汗牛充棟的經濟論文來駁斥。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在不同場合毫不掩飾地重複強調錯誤論述,並強調關稅可以解決這一切的問題,可以讓企業回流美國,美國更加強大。這樣的論點實在令人咋舌。
在歷史上,關稅或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從未成功重塑全球秩序,甚至直接造成國內物價上漲、赤字加大、產業因貿易報復而衰退、或是因保護主義而失去競爭力。
1929年大蕭條期間,美國曾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這一措施不僅未能改善美國經濟,反而引發了全球範圍的貿易報復和延長經濟大蕭條。1960年美國和歐洲的雞肉戰爭(chicken war)造成了雙邊的貿易戰,最後兩敗俱傷。1980年美國要求日本汽車的自願出口限額(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最後反而造成汽車價格飆升,美國汽車業落後日本至少十年。2018的美中貿易戰,美國對中國施行的關稅,不但沒有讓製造業回流,甚至使得貿易赤字不減反增,因為許多進口商從中國以外的地方進口。這是所謂的「貿易轉移」效應。
這些和許多其他的歷史證明都表明貿易保護短期或許可達到其政治效果,但劇烈的、長期的關稅或貿易政策可能會對美國有不可彌補的傷害。
如果沒有貿易,美國會更窮、商品選擇更少、更沒效率。美國與中國在2018年的貿易戰顯示,製造業沒有回流太多、企業成本上升、投資下滑、美國消費者變成最終買單者。在川普第二任的關稅棒槌四處擊打,最後很有可能在美國再次「偉大」之前,副作用就已經讓美國經濟傷痕累累了。
▌「勒索貿易」有用嗎?
川普不但單邊向各國提出條件,更威脅對不願意就範就要關稅懲罰。可說是明晃晃的「勒索貿易」,但是這樣的威脅有用嗎?美國依然還是40年前《廣場協議》時代的世界領袖嗎?
40年前時值冷戰高峰,美國是西方世界的領導者與安全保證人,在G5中具有壓倒性影響力。日本與西德也仰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因此協議順利達成。《廣場協議》後,日、德、英、法皆允許幣值劇烈升值,使美元貶值,減少美國貿易逆差。
但劇烈升值也間接造成了日本接下來經濟泡沫化,以及失落的三十年,代價相當慘重。況且在《廣場協議》後,美國的貿易逆差只有短暫減少,1990年代之後貿易赤字再度反彈,而且是以倍數增加。當初的協議可說是治標不治本。
如今各國更注重主權與內部穩定。德國、日本、南韓等都高度關注物價穩定與金融市場穩定,不再願意輕易承受貨幣劇烈升值。另外川普以粗暴地單邊告知方式也引起多國反彈。此外,其他國家如今也有更多自由貿易協定的選擇:中國主導的RCEP、歐洲的內部市場獨立運作等。這些貿易夥伴對美國的政治風險產生疑慮,不願再單方面讓利,也逐漸失去信任。
▌當世界不再信任美國,美國還剩什麼?
美國有句諺語:用電鋸操作大腦手術(Using a chainsaw for brain surgery),意思是用粗暴、不精確的方法去處理需要極其細緻謹慎的事情。下場往往不堪設想。
美國與全世界的貿易、金融息息相關。所有魯莽的決定,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就在川普宣布解放日之後,投資人因對美國經濟前景和信用的懷疑紛紛拋售美債,造成十年美債殖利率短短數天就上漲了0.5個百分點,使得美國國內所有房貸、企業貸款數日之間飆升了好幾個百分點。肆意引戰的結果,就是對美國經濟的後座力有可能大到無法承受,這也造成川普緊急喊停90天的主要原因。
在川普過去商場的經驗中,信任並不值錢,因為做生意就是要將對手置於不安、焦慮的情境,來達成對自己最有利的交易。但是治國不像談生意,尤其是美國。信任是投資人願意借錢給美國、買美債、以美金交易的唯一基石。一但這個基石出現裂縫,美國恐怕難以偉大了。目前美債依然是世界最穩固的資產,但資金的靈活度極高,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持續不安定的產品。
研究國際關係的奈伊(Joseph Nye)教授(曾任美國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在他著名的的「軟實力」觀點中提到:美國大部分的影響力並不是靠強迫,而是靠信任與吸引。(“Much of American influence depends not on coercion, but on trust and attraction.”)
美國自二戰後,透過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對西歐各國提供的大規模經濟援助,使得戰後滿目瘡痍的歐洲得以重建經濟與政治,並防止共產主義勢力蔓延。1970年代後,更扮演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石,建立了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美方這樣做當然並非基於純粹的利他目的,但是美國在其中也受益匪淺。事到如今,川普政府卻要親手毀壞過去50多年的基礎,這樣的信任崩解可說是前所未見。
川普的經濟政策不是對專業的質疑,而是對專業的拒絕。在這個反智的邏輯裡,貿易赤字成了假想敵、關稅成了愛國、外國競爭變成威脅,經濟常識與邏輯全數退場。但實際的經濟運作靠的不是口號或威逼利誘,而是尊重市場機制、用精密的柳葉刀來解決爭端。當反智粉墨登場成為愛國的圖騰,由此以往,美國偉大恐怕只是泡影。
作者隨筆:筆者從4月初起心動念想要寫這篇分析文章,到完稿之時,川普的貿易政策已經經歷無數次變化,因此筆者希望從川普的背景與經濟理念出發,試圖了解他的完整經濟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