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我的郝思嘉?從爭議演員到不朽女神,費雯麗何以扭轉眾人印象
▌費雯麗「不是我的郝思嘉」?
到了1938年底,《亂世佳人》幾個主要演員已拍板定案:克拉克.蓋博飾演白瑞德、萊斯利.霍華飾演衛希禮、奧莉薇亞.黛.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飾演韓美蘭。問題是,郝思嘉的人選還懸而未決。正如同助理布朗在ABC電視台紀錄片《Gone with the Wind: Making of a Classic》所言:「我們在找郝思嘉,但就是找不到郝思嘉。」
箭在弦上,塞爾茲尼克再也等不及了,無論有沒有找到郝思嘉,電影都必須開始拍攝。
1938年12月10日,《亂世佳人》正式開拍,先由二位替身演出男女主角戲份,拍攝場面最浩大的亞特蘭大之火。這一晚,塞爾茲尼克的弟弟邁倫帶來一對英倫神祕訪客到片廠。根據塞爾茲尼克說法,邁倫說:「我要讓你見見郝思嘉。」塞爾茲尼克看著拍攝現場的火光映照在神祕女郎外觀上,部分加上片廠逼真造景的催化下,他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郝思嘉,這對訪客正是費雯.麗和她的愛人勞倫斯.奧利佛。
就這樣,費雯.麗以黑馬之姿獲得上千名女性最想要的電影角色。(費雯.麗也在事前承諾,她和勞倫斯.奧利佛一定會想辦法和各自的配偶離婚後,登記結婚。)然而,選角結果在1939年1月13日公布後引起了群眾強烈反彈。甚至有人質疑,製片方早在1938年2月就簽下了費雯.麗,所謂海選不過是幫電影打響知名度的噱頭而已。
公眾輿論對此選角極度不滿,主要原因其一,費雯.麗是英國演員,從未演出過好萊塢電影,因此在美國知名度很低。當時雜誌舉行一次讀者投票,評選出最適合的郝思嘉人選時,費雯.麗僅以一票敬陪末座,說明美國公眾普遍不認可這個決定。
其二,費雯.麗不是美國人,更不是美國南方人。血統問題在南方引發的反對聲浪特別大。由美國內戰南軍女眷成立的組織——美利堅南方邦聯女兒聯合會(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的分會會長寫信給塞爾茲尼克說:她和會員強烈抗議任何不是出生在南方的女性來演出郝思嘉。
遵照原著設定,由南方出身的女子飾演郝思嘉是許多民眾的共識。例如,來自喬治亞州的一線影星蜜莉安.霍普金斯,即是雜誌影迷票選名列前茅的郝思嘉熱門人選。她主演了史上第一部全彩電影長片《浮華世界》(Becky Sharp),許多評論把她詮釋的文學名著角色和密契爾筆下的郝思嘉比較分析,直指二者皆具有強烈叛逆的特質。蜜莉安曾表示,她外出消費時總有許多女店員、美髮師詢問她是否要演出郝思嘉。可見她是許多婦女心中最合適的人選之一。
粉絲集體意見在當時對電影製作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如克拉克.蓋博因為群眾支持度最高,所以被選為白瑞德。相反的,諾瑪.希兒收到大量要她放棄郝思嘉的信件,因而忍痛退出競賽。她在一封粉絲回函上寫道,深怕自己「飾演郝思嘉可能會冒犯觀眾,給他們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塞爾茲尼克面對排山倒海的抗議並不懼怕,與其打退堂鼓,他選擇利用媒體來「導正」大眾對費雯.麗的偏見。他給娛樂專欄作家蘇利文寫的辯護信提到:費雯.麗的父母和郝思嘉的父母一樣,是法國人和愛爾蘭人;他也提到南方人以英國血統為榮,且二者口音有其相似之處,因此讓一個英國女子來飾演郝思嘉是合情合理的。
塞爾茲尼克還請《亂世佳人》的口條教練根據他提倡的「南方英國相近論」,來幫忙說服美利堅南方邦聯女兒聯合會的主席,要她接受這個「符合歷史考證的決定」。聽完解釋後的主席相當高興,轉為大力支持由英國女性來扮演郝思嘉,因為她「一直覺得南方人和英國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親屬關係」,暫時化解對費雯.麗的質疑。
實際上,當時許多美國大眾對費雯.麗這個「外國人」選角的批評也有雙重標準。四大主演除了費雯.麗以外,萊斯利.霍華和奧莉薇亞.黛.哈維蘭也都是英國人(後者是英美雙重國籍),可是民眾對另外二位演員卻沒有如此大的反對意見。若以更嚴格的標準來要求電影符合原著,要由南方人主演的話,出生於俄亥俄州的克拉克.蓋博也不及格。更諷刺的是,塞爾茲尼克也曾認真考慮要請英國男星朗諾.考曼(Ronald Colman)演出白瑞德。
塞爾茲尼克為費雯.麗下了很大的賭注,事實證明絕對正確。她撐起了《亂世佳人》,賦予郝思嘉靈魂和血肉,隨著電影空前賣座成了好萊塢最熱門的女星,更為她贏得第一座奧斯卡。《亂世佳人》剛上映時,費雯.麗的知名度在四位主演中最低,因此她的名字列居第四,隨著電影大賣以及費雯.麗在奧斯卡封后後,電影公司才把她的名字提升至第二位,僅次於克拉克.蓋博。直到今日,提到費雯.麗,大眾仍把她視為唯一的郝思嘉人選。
《亂世佳人》空前絕後的成功,連塞爾茲尼克自己都無法超越,好萊塢片廠後來幾度欲仿照該片的宏大規格打造女性導向的浪漫史詩片,如福斯《除卻巫山不是雲》(Forever Amber)、《拿破崙情史》(Désirée)、米高梅《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亂世情鴛》(Band of Angels),都無法複製《亂世佳人》票房與口碑上的成功。
▌戲裡戲外共同塑造傳奇角色
費雯.麗得到郝思嘉一角有如20世紀翻版灰姑娘。除了天資過人,更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讓她成為「永遠的郝思嘉」。郝思嘉狂潮不僅成功打響了電影名聲,也讓成千上萬的粉絲一同見證「一個巨星的誕生」,這樣的造星歷程也被後世影人沿用,成為許多影視選角的操作公式,繼續創造新星。
以中文影視圈來說,李安執導2007年電影《色,戒》時,也考慮過許多中、港、台女演員(不乏知名者),最後慧眼挑中新人湯唯;更早期的言情小說家瓊瑤向來也喜歡提拔新人或經驗尚淺的年輕女孩擔綱自己改編影劇的女主角,捧紅了林青霞、呂琇菱、劉雪華、趙薇、林心如等人,她更為了電視劇《又見一簾幽夢》舉行「尋找紫菱」女主角海選。
以歐美影壇來說,近代影壇最知名的盛大選角應是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賣座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也是啟用新生代演員,在一系列試鏡中,卡麥隆從馬修.麥康納、強尼.戴普、布萊德.彼特、妮可.基嫚、鄔瑪.舒曼、瑪丹娜等明星競爭者中,選中當時剛晉身新星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和知名度較低的凱特.溫絲蕾為男女主角,成為二人演藝生涯轉捩點。
從費雯.麗選角風波也可發現,一部影劇若是改編自具高知名度的作品,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克服大眾的想像,在現實條件與既定印象中取得平衡。例如費雯.麗除了國籍和口音引起爭議,其實也有生物特徵的問題,小說中描述郝思嘉「一雙眼眸是淡綠色的,不帶一絲褐色」,而費雯.麗的眼珠則是灰色。當時還未發明變色鏡片,為了呈現舞動流轉的綠眼睛,化妝師給費雯.麗塗上綠色眼影,並使用特殊濾鏡讓她的眼睛在銀幕上看起來更綠。當人們盛讚費雯.麗演活了他們心中的郝思嘉,實則是製作過程的公關宣傳、專業技術與演員魅力等眾多因素,共同塑造了這個經典角色。
行筆至此,費雯.麗選角爭議也令筆者聯想到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的《小美人魚》(Little Mermaid,2023)主角愛麗兒,也因為膚色外型不符合動畫原作引起批評。當然,海莉.貝利面對的考驗不單是特效技術能解決,更包含如何說服眾人放下種族成見,以及如何把演員安放在適合的位置,令更多「不符設定」的多元族裔表演者都能發揮所長、得到掌聲,這也是當前影視圈待努力的議題,就像費雯.麗憑藉著團隊努力和自身才華,從意料之外的「爭議選角」變成最佳之選。
責任編輯/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