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何謂中國與中國文化?一份橫跨時地人的歷史速寫

2024/02/07 轉角選書

「中國是什麼?」這個問題近來之所以熱,應該是千禧年以來,中國崛起,無論經濟、政治...
「中國是什麼?」這個問題近來之所以熱,應該是千禧年以來,中國崛起,無論經濟、政治、軍事方方面面,都在國際間產生舉足輕重影響力之故。 圖/美聯社
何謂中國?干卿底事?

當然有關,和我有關,和你有關,恐怕和世界大多數人也有關。近來學術界相關的著作紛紛出爐,不但在專業人文學領域內引起很大迴響,連一般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人多有興趣。

雖然史學界有所謂的「預流」,也就是不落伍,而今我來談這個問題,倒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其實長年以來我多所思索,然而並不因為知識累積,見聞增加會更清楚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反而年紀愈大,愈覺得糊塗;年輕時敢於確定的答案,當我更成熟後,卻益加猶豫不決。

放在世界的視角,「中國是什麼?」這個問題近來之所以熱,應該是千禧年以來,中國崛起,無論經濟、政治、軍事方方面面,都在國際間產生舉足輕重影響力之故。尤其上一任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開出「第一槍」,西方世界好像突然如夢初醒,開始用不同卻可能是更切實的角度來看中國,於是乎更深入地發掘中國是什麼。

至於我們臺灣,這個對臺灣最有切膚之痛的問題,雖然不免呈現一個分裂社會的分歧意見,不過在世界大局的迴轉潮流中,臺灣似乎能夠站上比較好的制高點,可以擺脫過去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糾葛,比較客觀地認識中國。以臺灣和中國長期的複雜關係,我們自有看法,不可能輕易地隨西潮而逐流,不過我們當然也無法遺世獨立,自外於大局。

想探討今日美中對峙的大局,恐怕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破冰之旅」,二戰以後的美蘇兩大陣營,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壘,到這時,美國把共產陣營一分為二,轉為聯中抗蘇。不數年,毛澤東去世,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接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又過十來年至90年代初,蘇聯解體。由於當時中國對外韜光養晦,世界變成美國獨霸的局面。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右)1970年代訪問北京,是美國第一位踏上共產中國的領導人。圖...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右)1970年代訪問北京,是美國第一位踏上共產中國的領導人。圖為尼克森與周恩來共進晚餐。 圖/美聯社

美、蘇、中三角關係變動過程中,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態度與政策,一直走季辛吉的路線,如果說季氏成為半個世紀來西方政客對中國政策的導師,恐怕也不為過。他們總是樂觀地相信,只要扶植中國發展經濟,讓中國社會形成中產階級,並且壯大,中國的一黨專制必然會轉變,成為自由民主體制,服膺西方發展出來的普世價值,而融入世界的主流。於是他們迫不及待地為中國敞開大門,挹注中國資金和技術,並且讓中國在世界組織中享有形形色色的特權。

殊不知中國可不是省油的燈,所謂五千年文化也不是一句自嗨的空話,而是有其深沉奧義的。本來資本主義就不諱言利,中國更善於利用人性的貪婪,憑其所謂的人口紅利、環境紅利、市場紅利,出台紅利政策,遂在短短30年間,從一窮二白的國家擠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比中古還落後的社會經濟,突然間摩天大樓林立,高鐵世界最密集,中國錢和中國人行遍天下。曾幾何時,連家養母鷄所生的蛋也不准出售的集體經濟,怎麼一下子蹦出那麼多新財主,名列世界富豪排行榜,可以讓歷史家撰寫好幾本「新貨殖列傳」,這是什麼緣故呢?

上世紀80年代以下這3、40年,中國社會經濟的巨變讓世人看得目瞪口呆,尚來不及反應時,中國突然否定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國永不稱霸」的宣示,擺出世界霸主的高姿態,不止是世界經濟大國,也是軍事大國,有力量左右、操縱許多國際組織。進入21世紀,國際舞臺上,中國「喝水會堅凍」(臺語,斥喝之喝,臺音hua),一帶一路撒下彌天大網,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作世界的燈塔,宣示「東升西降」。現在的中國要為世界製訂遊戲規則,而不是先前西方期望的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

自由世界應該明白了吧,當你向中國政府要求尊重人權之時,卻在享受賤價勞工的人口紅利;當你高唱環保的調門直入雲霄之際,卻在利用土地環境紅利,把債留給後代中國人。西方資本家為公司營運或產品銷售,而對中國官方認定的敏感議題噤聲;影視大亨為了票房,可以修改劇本,以適應中國的「國情」。凡此怪現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當中國悶聲發大財時,中國真的融入西方體系,而西方也陷入中國的泥淖不能自拔。

最近幾年美國終於醒了,感受到她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中國確實就是最大的威脅,美中共生轉為對抗之局。但美中對抗截然不同於美蘇,後者如中古武士之對陣,前者卻如管道昇的詞:「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或者更像《西遊記》孫猴子鑽進牛魔王肚中。有多少美國人能明白箇中的奧妙是出在歷史和文化嗎?

至於已經沒落的歐洲,變得不像締造近代五百年先進文明者的子孫,也褪去昔日18、9世紀的帝國榮光,處處仰承專制中國的鼻息,其不堪之狀,令曾經嚮往其文明之人不忍卒言。

中國曾給予義大利「投資200億歐元」並加強雙邊貿易的承諾,迄今遠未實現目標,義大...
中國曾給予義大利「投資200億歐元」並加強雙邊貿易的承諾,迄今遠未實現目標,義大利已決定退出一帶一路。圖為施工中的米蘭冬奧村。 圖/美聯社

3、40年來,中國的確經歷天翻地覆的大改變,但有一樣是不變的,政治不變,或者說,本質文化沒變。憶起1976年九月毛澤東去世的消息傳出,沒隔幾天,當代最著名的中國民族主義歷史家斷言:「秦始皇過去後,不會再有第二位秦始皇。」未及40年,中國卻又出現第二位秦始皇了,14億人口,沒有一個有異議,沒有一個敢異議,或可能異議。

過去那些年頭的改革,改到哪裡去了?那些年頭的開放,開了什麼?放了什麼?凡涉及全民的行為,多與深沉的文化有關,政治只是表相而已。可見中國這池水,波瀾之下深不可測,連「國學大師」也難參透,自然讓西方論士或學者再度目瞪口呆。「中國是什麼?」這個問題誰還膽敢放言高論嗎?

由於臺灣與中國過去有淵源,現在的關係很特殊,面對中國變局的態度顯得更為複雜。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程,遠且不談,即使是當代,也要從上世紀50年開始,臺灣經歷了「自以為是中國」到發覺「其實不同國」的變化。我說過,臺灣仍陷入一個社會分裂的階段,即使上面這句簡單陳述,我相信也有不同的看法。不過,我只說說歷史大勢,一介匹夫不可能為未來定調,甚至連預測也不敢。

今天臺灣社會大概從90歲以下到30歲之間,含括幾個世代都受過國民黨史觀的歷史教育,都經歷「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時代,也被塑造成為中國人。隨著國內外局勢變化,生活在臺灣的人,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就在「中國」與「臺灣」這道光譜間擺盪。社會調查的證據明白顯示光譜與時俱進,傾向於「臺灣」這端。即使你屬於「中國」一端,只要生存在臺灣,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也都面臨中國的武力威脅和國際封鎖,不讓你成為完整的世界成員。在世界舞臺上,中國對臺灣的霸凌已超過文明的底限,單就這點來說,我們不該反省過去所謂的「禮義之邦」嗎?不該仔細思考「何謂中國」這個問題嗎?

臺灣社會大概多個世代都受過國民黨史觀「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教育,自我認同在「中...
臺灣社會大概多個世代都受過國民黨史觀「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教育,自我認同在「中國」與「臺灣」之間擺盪,更需要思考何謂中國、中國人與中國文化。 圖/美聯社

然而我之觸及「何謂中國」,係我反省長年研究中國歷史後結果,始於一種學術探索,當初的現實感還沒有後來那麼強烈或自覺。而今,現實觀察毋寧只是用來驗證我的研究成果而已,我雖然有立場,但絕對不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有政治觀點再用史學粉飾。正式公開提出這個問題,應該追溯到20多年前,上世紀末,我應日本秦漢史學會之邀,在他們的第11回(1999年)年會上發表的專題演講,講述古代政治文化從多元到不同程度的一體性的出現。

我從學術上檢驗考古家蘇秉琦之破除「中華大一統」到社會學家費孝通因應現實的「多元一體格局」,評述他們的說法,以理解歷史事實和學術觀點的辯證關係。當時我演講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先秦時代,尤其是考古資料的詮釋;不過最後一節餘論提出了「漢化假說」,我說漢文化成為一元性文化,與政治的帝國一統互為表裡,於是涉及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種種看似簡單卻不易說清楚的問題。當時我並沒有給出什麼答案,算是給自己開了一張研究支票,作為日後的功課。

西元2020年,在世界開始從過去3、10年的中國迷夢中普遍地覺醒時,我應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之邀,發表系列演講,主題是「重新認識中國」,終於稍稍兌現20多年前的許諾,也回應近年來世人關心的「何謂中國」這個問題。講座首揭「大歷史的中國速寫」(2020年10月29日),演講相當概括,兩年後寫下比較細緻的論述,改為本書的題目,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古今論衡》發表

 圖/《古今論衡》39:3-60
圖/《古今論衡》39:3-60

「何謂中國」?中國、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是什麼?這些可能人各異說的問題,似乎熟悉,其實牽涉整部中國歷史,非常複雜。我直接的反應是沒有平面的答案,答案應存在於長期累積的過程中,所以是一個「大歷史」問題。個人從事專業研究多年,到晚年才了解到歷史的探索,不但要沿波討源,尋根究柢,還要由表及裡;不但要理清演變痕跡,還要揭發本質,這樣才可能概括其面貌而深入其精神。歷史既要見其貌,又要得其神,便非「大歷史」不可,而「大歷史」則非「速寫」難以見其面目。

本書嘗試對中國作一概括性的速寫,只考察中國是怎麼形成這一層,算是中國史的骨幹。以我長年研究的領悟,絕對不要抱持一言論定的幻想,也不要期待有什麼大師或大理論可供依循。我們的原則是盡可能避免淪於虛玄,本著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和態度,從可信的史料作成合理的論述;憑藉史學的看家本領,平實地追踪「中國」的演變軌跡。我們想看看古今的「中國」是怎麼形成的,至少希望獲得一些比較可靠的答案。

俗話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然而天下的道理,自其大者觀之,無物不小;自其小者觀之,無物不大。歷史也一樣,大處著眼,即使百年也成了小單位,故謂之「大歷史」。大,容易流於粗疏,再下一步便是膚淺;不過史家大歷史的書寫要像畫家速寫,寥寥幾筆,勾勒出形象的面目,又穿透其內在世界。

中國,不論名或實都有其發展過程,本書這幅中國速寫,從時間的演進和地域的延伸,看看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從中了解中國過往恆久性的特點,並考察中國人與異民族或外國人相處的基本態度,這些態度反應在現實的政經關係,也是他們內心的寫照。

文/杜正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

▌本文節錄杜正勝為《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一卷,2023)撰寫之作者序,原題〈「何謂中國」這個問題〉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從時間的演進和地域的延伸,了解中國過往恆久性的特點,並考察中...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從時間的演進和地域的延伸,了解中國過往恆久性的特點,並考察中國人與異民族或外國人相處的基本態度,這些態度反應在現實的政經關係,也是他們內心的寫照 圖/路透社

 圖/一卷文化
圖/一卷文化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作者: 杜正勝

出版社:一卷文化

出版日期:2023/12/06

內容簡介: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本書引用大量歷史文獻並加以爬梳,解構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時看清當今局勢,解讀當今中國的政策作為,就不能只看現在而忽略過去的歷史,不能不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箇中奧妙,本書見解犀利而獨到,論述有理有據還原不同時期「中國」的真面目,回到當代人所認定的中國。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中國斯坦》:北京「西進戰略」誤打誤撞的中亞絲路帝國

習近平說「永遠在路上」:深入中國共產黨的話語迷宮

冷戰國師季辛吉:從冷酷的美國國務卿,變成熱情的中國代言人

史景遷的中國縱橫:漢學巨擘的治學脈絡與文化探索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但實際上在二戰之後,港美關係較一般想像密...

導讀《香港製造》(上):帶領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跨商」們

2024/04/26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

導讀《香港製造》(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如何「經營」香港?

2024/04/26
一名年輕人在衙門院子裡遭到刑求的照片,可能是在中國北方,時間在1900年之後不久...

旁觀他人之酷刑:清末歐洲攝影師紀錄的身體刑,與西方的中國想像

2024/04/18
傳統又自負的同儕拒絕給予友善的支持,將是邱吉爾生命的寫照。左為1881年。7歲的...

憤怒的雄獅,孤單的童年:邱吉爾的頑皮少年成長記

2024/04/10
2018年龐佩奧國務卿任內訪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等人。...

對中國絕不讓步: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的中國交手回憶錄

2024/04/03
左為創辦太古集團的施懷雅家族第二代約翰.森姆爾.施懷雅;右為如今太古集團在香港總...

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從「糖」在香港發跡的英國商業帝國

2024/03/26

最新文章

「電子陽痿」——玩家並不是玩膩了、也不是遊戲不好玩了,而是儘管遊玩的意願不減,但...

躺平吧!「電子陽痿」大流行,遊戲疲軟症的心靈避風港在哪裡?

2024/04/27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但實際上在二戰之後,港美關係較一般想像密...

導讀《香港製造》(上):帶領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跨商」們

2024/04/26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

導讀《香港製造》(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如何「經營」香港?

2024/04/26
美國《Hallmark Channel》2024年2月推出一系列現代化改編的攝政...

黑色羅曼史綺想:《理性與感性》改編電影與非裔女性的浪漫投射

2024/04/26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黃衣者)赴美國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最終奪得后冠...

看見妮妃雅,也要看見Drag:《魯保羅變裝秀》與美國變裝文化

2024/04/25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