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狂躁與衝突之都:「政治叛民」如何翻轉首爾?
自2013年起至今,我駐守在南韓採訪已9年,加上先前來回往返的時光,已超過10年。原以為南韓在歷經1987年民主化運動、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還有2008年的反美牛燭光示威後,會漸趨平靜,除了北韓文攻武嚇外,應不再會有大事發生,結果卻是另一個動盪時代的開端。
我的採訪生涯,橫跨保守派的朴槿惠與進步派的文在寅兩位總統,共9年任期。這期間歷經世越號船難、統合進步黨被解散、各種政府與民間的激烈衝突,接著是朴槿惠密友崔順實的親信干政案——這一連串政商勾結弊端遭披露,使憤怒民眾大規模上街示威,迫使國會與憲法裁判所,將朴槿惠彈劾下台,而進步派的文在寅贏得之後的總統選舉。
政權輪替後,南韓的躍動並未就此結束。朴槿惠與李明博兩位前總統,接連涉弊遭收押;#MeToo浪潮席捲,多位演藝界、文化界與政治人物,先後遭揭發性犯罪;然後新冠疫情肆虐南韓至今,百業蕭條。今年大選則再次政黨輪替,保守派總統當選人尹錫悅宣布:要離開原本元首辦公的總統府青瓦台。
相較平靜的台灣,南韓不論時局、理念還是實體景物的變化,都實在太頻繁快速到有時令人覺得戲劇化,甚至難以調適。
這幾年,韓流文創內容不僅持續在世界上大放異彩,更打入過去難以突破的西方市場,走向普及。過去有PSY的《江南STYLE》,現在則是防彈少年團(BTS)的單曲和專輯,輕易攻上日本與英美排行榜冠軍。而電影《寄生上流》和韓劇《魷魚遊戲》,文學作品如《素食主義者》、《82年生金智英》等,已成各國閱聽眾追捧且爭相議論的作品。
這些叫好又叫座的南韓文創內容,帶出許多社會議題,甚至存在嘲弄或批判視角,讓人們在享受內容帶來的觀感或情節刺激時,也會特別好奇:
「這些作品呈現出的南韓社會,為何總是此番軟硬體相互衝突的風貌?」
——國際舞台上耀眼的背後,存在激烈競爭、高自殺率、重外表的整形風潮、嚴重的男女不平等與對立、政商勾結與連串都更衝突。
這也是我在南韓的重要任務——向台灣閱聽眾解說這些現象。而我工作的辦公室,位於首爾市中心、市廳旁邊的韓國新聞中心。向北走去,會先經過清溪川,然後是光化門、景福宮和青瓦台,三清洞與仁寺洞也在同個地帶。從清溪川向東走,最終可到東大門,若從辦公室往南走,則會經過南大門、首爾車站與南營動;往東南方走,就是明洞。
巧合的是,今年2月初出版的新書《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就是從這些圍繞我採訪生活的主要地標為基礎,詳細介紹它們背後的歷史,乃至對當今南韓的影響,而種種複雜的社會議題,都在這些地點的背後歷史敘述中,被一一呈現出來。
不同於坊間大量的觀光指引書籍,強調哪裡好玩好吃又划算,並側重當今的時尚趨勢,《翻轉首爾》著眼各個地區,在南韓急速發展下所發生的各種變化。
比如說,您可能知道清溪川,是當今遊客觀光與情侶約會散步聖地;您可能知道台灣曾吹捧過的前「CEO總統」李明博,在擔任漢城(首爾)市長時的鐵腕整治下,變成今天這番宜人的樣貌。
但您應該不知道,過往清溪川沿岸的景象,儘管骯髒擁塞、無彰雜亂,卻富人情味且排滿許多攤販與小店。清溪川經強制拆遷而重生,有美麗河道與燈光,連我也時常在工作壓力龐大時,來此散心。但小販店鋪早已不再,連幾年前常造訪的舊書攤與古董店,也一一收掉,「人工」打造出都市更新的景象,最終反而消滅了「人情」的互動交流。
從清溪川向東走,到達東大門與昌信洞,這裡以縫紉、紡織起家,帶動起南韓流行服飾產業在世界的能見度。不少海內外人士,造訪這裡選貨和批貨維生。過去,此地聚集的勞力密集產業,樹立起經濟成長,但資方對勞力的壓榨剝削,讓工人全泰壹引火自焚,也刺激帶動工運發展;勞工集結起的力量,自此不斷與權力衝突,讓執政者不敢忽視。
而外國觀光客熱衷前往鄰近青瓦台的三清洞與北村韓屋村遊覽,在我10年前剛來到此地時,這裡還算是鮮為外人所知的景點。古時是貴族豪門聚集處,這裡密布的韓屋建築,有傳統的外觀,與符合現代生活型態的內部設計。
過往,隨著大量人口移入首都圈,各地大興土木建造高層住宅,此地在歷經短暫開發,導致部分韓屋消滅後,激起民眾力圖保存饒富傳統特色住居的心態,決定走向「再生」而非「開發」,也因為韓屋得以保存,又有許多店舖進駐這些韓屋或周遭地帶經營,讓這裡成為吸引海內外觀光客朝聖之地。
我在首爾的採訪生涯中,就目睹此地劇烈的景觀變化,這個景觀變化不是建築物或硬體的毀滅與重建,而是原本寧靜且富特色的街區,湧入了許多一致化的商業化元素。
一開始,這裡有少量的畫廊與藝術創作工作室,然後逐漸有非連鎖的咖啡店與餐廳,還有一些衣物與飾品小舖;約莫過了5年,在首爾市中心也能看到的連鎖咖啡店、化妝品店、便利商店,開始大舉進入,韓屋與街道依舊,卻可感受到內涵出現質變。
而韓屋村在白天時間,也總是湧入大批觀光人潮,拿著手機與相機拍照,快門聲不斷;進到這裡的外圍地帶,住在這裡的民眾,宛若成為動物園裡被欣賞與逗玩的對象。
這裡曾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還沒有太多外國旅發現這裡時,我曾自私地一個人享受在這裡遊走,並沉浸於幾乎無人的閑靜舒適氣氛,竊喜這裡未如首爾其他地帶被開發。只是,三洞與北村韓屋村成功躲避了開發,成為炙手可熱的觀光勝地,最終卻在營利為導向下,因商業化而同質化。《翻轉首爾》對此番現象詮釋道:
「文化再生的成功,吸引了包括人員與資本在內的外部資源;外部資源卻衝擊了在地…觀光與仕紳化的結合,破壞了地方性,也減少觀光誘因。」
感嘆的同時,三清洞可能還算是幸運之例,因為那裡還沒被毀滅,但首爾的很多地方,則是經歷過好幾輪的毀滅與重生了。特別是在財閥與建商在過往獨裁政權扶植與坐大下,權力若與其交相共生,大興毀滅與重生,並非難事。
這裡又有個值得關注之處——南韓保守派在首爾或中央執政時,著重強調「物質」、「硬體」的景觀提升,進步派則更著眼於「理念」、「軟體」的形塑。前者動用挖土機拆建,讓老舊與凋零風貌,能迅速又氣派地煥然一新;後者則還要有「人與人」的精神、觀念與哲學與相互長期協調與配合。
政治上意識型態的對決,背後也顯露出南韓整體社會這番軟硬體相互衝突的風貌。軟體與硬體的變化腳步不一致,而產生拉扯,導致衝突不斷持續,這或許就是南韓一直維持躍動之因,也是我讀完《翻轉首爾》最大的體會。
常駐首爾多年、採訪南韓政經社會議題的我而言,此書有一半以上內容,對我都是重新且深層的醍醐灌頂;我也確信,它能給各位閱聽眾建立對首爾乃至整體南韓風貌的基礎認知,有助於往後更容易理解各種南韓時事。
作者: 郭奎煥、南霄兒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09
內容簡介: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